1、社区心理学概述论文精品资料 社区心理学概述论文1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而言,西方心理学在研究中普遍存在重视个人成分忽视环境成分的现象,但社区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系统联系起来,认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力图消除“个人主义”的偏差。因此社区心理学的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界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格式塔,是“情境人”。具体到心理健康研究方面,也更加注重个人和环境和匹配。随着社区研究的增多,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社区”定义。略去细节性差异,这些定义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类,分别被称为功能主义观点和地域主义观点。前者认为,社区是由具有共同目标和利益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强调社区
2、的功能性特征。后者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强调社区的地域性特征6。因此,不论从哪个定义上看,高校都可以被视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有学者甚至还把“高校社区”作为一个概念下了定义:高校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公寓、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往、娱乐、个体及群体活动的特定区域7。2社区心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心理健康一直就是社区心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而不同于此前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心理治疗流派个人化倾向和重视干预的是,社区心理学更加重视个人与环境的匹配,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和压力管理能力的提
3、升,即更加重视预防。因为随着心理学发展人们意识到,生活事件和日常烦恼小事都会对个人造成压力,与其积少成多后费劲干预,不如提前预防让人们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很多研究也表明,预防工作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而在预防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社区心理学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和概念,非常值得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鉴,分别是:教育与信息传播、社会支持、以及运动健身。2.1教育与信息传播作为提升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与信息传播在社区心理学中尤其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思考并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决定,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提升人们应对问题的技巧以及正常
4、或异常人群面对生活的能力,另一种则是告知公众心理健康问题及其预防和治疗的公众信息策略8。相应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多媒体、课程和小组讨论8。这两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类型都分别有很多研究都证实了有效性。第一种类型,有研究表明播放心理健康相关的视频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认知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9,国内也有研究显示,视频教学远超教师讲授,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而且教学效果评价显著优于传统教师讲授9;第二种类型,有研究表明使用电视和广播等渠道,频繁而持久地宣传社区内的心理卫生资源,可以使更多人知道消息并主动寻求帮助9。研究表明,进行宣传活动时,同时运用多种渠道的效果要远好于形式单一的宣传
5、模式9。2.2社会支持与互助组社会支持并不是社区心理学独有的概念,它被定义为施助者为帮助受助者提升幸福感而产生的个体间能察觉到的资源交换。社区心理学更加重视社会支持中互助组这种形式的作用,社区心理学家们认为,个人并不需要加入一个由专家领导的、特别正式的小组才能获得帮助,无论是朋友、家人还是同事,哪怕是施助者是非专业人士,也很可能给困难中的人以支持。在互助组中,人们既是受助者,又是施助者,互相支持便能获得渡过难关的力量,并不需要其中一定要有专家。究其原因,一方面,人们从别人的关心中得到了温暖和爱;另一方面,人们从遇到相似困难的人们分享的经验中相互学习,在互助组中也习得了一些应对困难的技巧5。这就
6、与我国高校应用较多的团体辅导(需要专业人士领导)有一些理念上的差别,从概念上来说更接近朋辈团体辅导,而朋辈团体辅导的有效性有不少研究可以佐证,如对寝室同学做朋辈辅导可以有效地改善寝室内部的人际关系。2.3运动健身社区心理学家十分重视运动和锻炼健身,认为运动(尤其是团队运动)在竞争不是特别激烈的情况下,能够塑造个性、增强同理心,对身心健康大有好处。研究表明,运动健身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带来的负作用14。热衷于运动的人普遍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好的幸福感以及更多的放松感。国内也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指标有相应的改善作用,如体育舞蹈可以降低敌意、改善人际关系,而网球则能缓解强迫、恐
7、怖症状。3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3.1教育与信息传播形式需要更加多样化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课程。除此之外的心理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形式多为海报、传单等单一渠道的纸质打印品,而宣传工作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心理健康周或健康月集中展开,平时宣传的力度并不大。从社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国高校需要多采用多媒体、课程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育和信息传播形式,在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基础上,尝试加入视频、广播、动画等多媒体渠道的宣传手段,配合以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小组讨论、社团活动等,而且不光要在某周某月大力宣传,在平时也要渗入到学校的各个角度,才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普及效果:一方面能让更多的学生被吸引、被告知
8、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让接受到知识的学生在多种信息渠道的刺激下加深印象,最终导致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深刻改变。3.2互助组可以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有益补充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便是专业心理学工作者人手严重短缺,不论是学生们的障碍性需求还是发展性需求,从总体上来看,仅凭高校心理中心的专业老师,都是难以满足的。针对这一点,社区心理学给出了很好的启示,高校可以寝室、班级或社团为单位,由学生自行联系或在老师指导下,发展出各种各样、由一些遇到相似问题的同学组成的互助组,在障碍性问题方面,可以形成如单亲家庭互助组、留守儿童互助组、人际问题互助组等互助组;在发展性问题方面,可以组成恋爱互助组、
9、考研互助组、留学互助组等。通过组员的相互支持,这些有特殊经历或特殊需求的学生有可能相互取暖、彼此支持、集思广益,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成长效果,同时大大降低了对专业心理老师的需求。对于解决学生多、专业心理老师少的矛盾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新思路。当然这些互助组的有效性,还有待更多尝试后用相应的本土化研究去证实。3.3运动健身应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很多高校都具备充足的硬件设施和运动场地,但鼓励学生运动的意识却有待提高,多数仅靠检查或学分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和维持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失去了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无论是在心理健康课程或者是心理社团
10、活动中,都很少把运动健身作为一项主题活动开展起来,更不要说长期去坚持了。从社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坚持长期适合自己的运动或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的提升是大有帮助的,因此心理老师们可以尝试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加入贯穿整个学期的、持续性的运动小组活动。长此以往,以点带面,将对整个校园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不可估量的提升作用。4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展望当然,以上这些社区心理学的概念也不是万能的,从过往的研究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心理工作者在实施的时候多加注意。对于教育与信息传播来说,首先,信息传播出去了,学生接不接受是一个问题,总存在一些人思想闭塞,或者受小团体规范影响拒绝改变。其次,如何评估信息传播的
11、效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程中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也有研究表明,尤其大规模的宣传,有时反而会有反效果,会提高本来想预防的那些行为的发生率5。所以在宣传和推广时要对各个环节慎之又慎。最后,结合国情来看,在高校运用各种形式的渠道进行持久的宣传,是一件需要从上到下达成共识并持续推动的事,单靠学校的心理中心很难争取到宣传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如果只能依靠心理健康社团的力量,与现状相比,宣传工作不会有很大的改变。对于社会支持来说,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社会支持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因为个体差异,有些人生来就没有帮助别人的意愿,而即使助人愿望强烈的人也会遇到热情耗竭的问题11。因此,如果在学校中推广各种形式
12、的互助组,以期让同学们通过社会支持的力量获得成长,收不到预期效果的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这需要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做好互助组从开始到结束期间效果的评估,以更科学地指导各种互助组的运作。对于运动健身来说,问题在于,如果大力宣传之后,很多人因为知晓了运动背后的好处而开始锻炼身体,这样的动机远远不如本身喜爱运动来得持久,最后很可能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有数据显示,超过50%的人在开始健身计划后1个月就退出了,而1年之后,剩下的人就更少了13。为了减少运动健身的脱落率,可以尝试通过班级或社团等平台,组成一些长期存在的运动小组,将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并保持下去。总体来说,社区心理学在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较为重视预防的思路,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给出了很好的启示,如果可以灵活运用社区心理学非常重视的教育与信息传播、社会支持与互助组、运动健身等概念,并谨慎而负责地使用一些借鉴于社区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对缓解高校专业老师短缺的尴尬局面,形成整个高校社区浓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氛围,促进大学生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是大有好处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