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阳县城总体规划局部调整说明书080601第一章 现行总体规划回顾与总结1.1城市建设历史与现状概述1.1.1城市建设历史概述 1984年,青阳县城建成区面积1.80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13836人;城内国家和集体房屋总面积近2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约13万平方米。建筑多数为平房,少量三五层。城内主要道路总长5公里,其中砼路面0.85公里,沥青路面2.7公里,碎石土路面1.45公里。城内有日供水量2500吨、净化能力每小时100吨的自来水厂一座。有影剧院、电影院各一座;有小学5所,中学2所,3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灯光球场一处;县医院一座,床位120张;血防站一座,床位80张;有城东、城西乡级
2、医院两座。到1994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4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城市总人口由1.38万人增至2.67万人,在居住建设方面,县城现有公房住宅15.435万平方米,私房住宅58.3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8.67平方米。居住建筑主要集中在东城区,即老城区范围。在道路建设方面,城区现有主要道路9条,桥梁5座。道路全长13.92公里,道路面积33.17万平方米。道路密度为3.9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2.56平方米。此外,318国道城区段拓宽路基长3.5Km,铺装砼路面5.3万平方米,建成社会机动车停车场1.0万平方米。到2002年,青阳县城的建设用地已经达到3
3、.87平方公里。县城内的居住用地集中在市中心的旧城区和中心城区外围的新建城区。现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7家,2002年的开发总量达134950。各类公共设施用地总面积92.85万平方米,占建成区用地总面积的23.95%,人均占有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22.81平方米,工业门类有纺织工业、冶金工业、非金属矿采掘与加工业、机电和轻工业。在县城蓉城镇主要是轻纺工业和少量的机械工业。仓储用地面积4.14公顷。园林绿地总面积5.3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32平方米。主要公路有318国道、103省道;县城向外的县道有三条:蓉城十字、蓉城童埠、蓉城朱备。有长途汽车站一处。青阳县现有水厂两座,供水能力为每日15000
4、吨, 目前有交换机13340门,现有电话用户数12010户,主线普及率为26%。有两个液化气灌瓶站。设计贮气能力400立方米。现状贮气能力200立方米。1.1.2城市现状特征1、社会经济现状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可比价),年均增长13%;财政收入连续突破1亿元、2亿元大关,2006年实现2.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年均增长27%,是2002年的2.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4亿元,比2002年增加3.28亿元;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9.5亿元、贷款余额10.3亿元,分别比2002年末增长79.9%和44.8%。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
5、不断扩大。一是支柱产业逐步形成。非金属材料加工业、机械加工业和纺织业三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非金属材料加工业由粗放开采向下游产品深加工延伸,2006年实现产值3.39亿元,占整个工业产值的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2年18家发展到去年的52家,2006年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二是开发区建设速度加快。2006年,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完成投资1.5亿元,新征地6000亩,建成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入区企业73家,2006年实现产值4.18亿元,创利税3760万元。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茧丝绸、皖南土鸡、优质米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飞
6、达制丝公司、皖南土鸡协会被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年,初步完成了村庄布点规划和试点村村庄建设规划,实施了“四清四通四改”村庄整治工程。四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四年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5万人次,年均增长17%;完成了青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积极引导西峰山庄等宾馆改造升级;引进了世纪华联、上海嘉联等大型超市,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82元,增长11.3%,比2002年增长4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3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四年累计新增就业81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7、4.5%以内;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2006年发放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金3200万元,城乡低保逐步完善,建立并完善了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国企改制前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于去年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教育“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城乡教育逐步均衡发展。推进了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立,疾病防治不断加强,医疗卫生设施进一步改善。“生态青阳”建设成效明显,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管理,切实加强了矿业秩序治理整顿;积极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到
8、50.78%。2、城市建设现状老的318国道和103省道呈X型穿城而过,沿国道和省道发展,拉开了城市框架,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九子大道的建设使城市向南拓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建设用地由九华街两侧的老城区,分别向南北面拓展。以青通河为界,县城已经形成蓉东、蓉西两个主要分区。蓉东地区是以商贸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分区,蓉西地区集中了县级行政办公机构、文教设施。县城内沿318国道及陵阳路、天柱路的周边地区日益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重点。现有城市中心区域已逐步形成商业文化经济等具有综合功能的市中心。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5.6万人。318国道城区段,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0%,比2
9、002年提高6个百分点。青阳县城现状用地构成表(2007.4)序号用地代码用地名称面积(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R居住用地230.6944.25%2C公共设施用地125.8324.13%其中C1行政办公用地16.473.16%C2商业金融用地73.7514.15%其他35.616.83%3M工业用地64.9912.47%4W仓储用地8.751.68%5T对外交通用地5.671.09%6S道路广场用地68.4913.14%7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5.811.11%8G绿地8.941.71%9D特殊用地2.190.42%合计521.36100.00%1.1.3城市发展建设总结评述青阳县城建设空间拓
10、展,19841994年和20022006年拓展速度较快,是两个拉开城市框架的阶段,其中1984-1994年主要是沿青通河向东西拓展,东至东河,西至长龙山,2002-2006年主要是跨东河建设河东经济开发区。1994-2002年是城市功能完善和框架内用地消化阶段。城市空间拓展与经济发展不是完全成线性相关,这种空间拓展功能完善空间拓展功能完善的螺旋式发展是一种良性状态,有利于城市的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面积1.83.53.875.2年份19841994200220061.2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总结1.2.1现行总体规划要点 1、规划期限 近期2002-2005年 远期2006-2020年
11、2、城市性质“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北部服务城市,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依托城市,池州市市域副中心。3、规划城市规模规划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05年)城市人口5万,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10万。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8平方公里。远期 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0平方公里。4、用地发展城市用地主要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发展。近期,县城应着重向南和向东发展,其中向东发展城市工业用地,向南发展市场商贸业和居住用地。向西发展是建设为九华山旅游服务业配套的旅游服务基地,是城市远期的发展方向。远景城市用地可以进一步向南部的开阔平坦地区发展。5、规划结构规划青阳城区由河
12、流、山体等自然因素分隔,形成4个城市片区。在县城已经形成的蓉东片区和蓉西片区的基础上,在东河以东发展河东片区,在长龙山以西发展长龙片区。沿东河、青通河建设沿河宽30-50米的绿化带,建设长龙山城市公园。河东片区、蓉东片区、蓉西片区、长龙片区四个城市片区由东河、青通河、长龙山形成的城市绿带自然分割。四个城市片区之间,用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路相连。为引出过境交通,318国道向北外迁,103省道向南外迁。公路外迁后形成的公路外环、现有318国道(西峰路)、规划的七步泉路、五溪路串联四个城市片区。四个城市片区连成一体,隔而不断。四个城市片区在功能布局上各有侧重。蓉西片区:蓉西片区在现有的青通河以西的蓉西片
13、区上发展而成,规划确定为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全县的文教中心、体育中心和重要的居住区。完善现有的县级行政区;继续建设完善文教区,在现有的博物馆的基础上建设有皖南特色的祠堂建筑群。建设九华路商业街。蓉东片区:蓉东片区在现有的青通河以东的蓉东片区上发展而成,规划确定为蓉东片区是发展商贸业和居住用地为主导功能。依托103省道和现有的皖南大市场、宝灵文化商城的已有基础,继续向东南发展市场和商贸业用地。在天柱路西侧,向南发展居住用地。河东片区:东河以东的河东片区,规划确定为一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区,依托318国道和合铜黄高速公路出入口的交通优势,作为县城的工业基地,也是蓉城新河的县域工业走廊的一部分。由于,
14、河东片区处于县城的上风向,为此河东工业区要坚决限制发展带大气污染的二类工业。长龙片区:长龙山以西为县城发展旅游服务业的基地,该片区以西自然环境较好,向西是通向九华山风景区的必经之路。规划将体现青阳作为九华山旅游依托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安排在长龙山以西。可以安排宾馆、度假村、游乐场所、旅游停车场等设施。其建筑风格需体现皖南地方特色和佛教文化特色。长龙片区也可以安排一部分一类居住用地。1.2.2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回顾原城市总体规划经批准实施以来,较好地发挥了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青阳县城市发展逐步走向合理布局、规范建设的轨道,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15、)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开展了局部地段的微观规划及专业规划2002年以来,为了保证总体规划更好的贯彻、实施,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针对需要开发、建设的地区编制了开发区总体规划、西部旅游片区概念规划等片区规划以及局部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还编制了道路、供水、燃气等专项规划。(2)按照规划严格控制,各项建设有序地进行在规划建设管理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一书两证”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强化城市土地集中统一管理,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3)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3.87平方公里扩大到2006年的5.2平方公里,城
16、区人口由4.07万人增长到5.8万人,旧城改造成效显著,脏、乱、差的状况得到彻底整治,微景观的塑造赋予城市灵动的气质,拉通了城区五横三纵主框架,“东进、西连、南扩”的空间拓展战略逐步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日臻完善,城市功能分区更趋合理,集聚能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建材、家具、茶叶、服装等专业性市场,城市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1.2.3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环境变化,城市发展方向和用地的安排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原总体规划编制时经过青阳县境的铜九铁路和合铜黄高速线型尚未确
17、定,也未提出103省道改线方案。(2)原总体规划战略目标没有提出量化指标可供衡量和判断。(3)对青阳县工业发展能力和发展方向分析不足,工业用地布局和用地总量供应需做局部调整。(4)青阳县城作为九华山旅游服务基地,近年来发展较弱,原总规确定的西部旅游服务组团尚未形成,且原总体规划未对旅游规划提出战略发展思路。(5)近五年是青阳县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带来了建设项目分散、城市部分地区环境景观零乱等局面,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被动,需要新的总体规划进行整理。(6)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未对空间管制提出相关要求,使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第二章 现行总体规划局部
18、调整缘由2.1 城市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的新要求2006年4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办法要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它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按照人口与产业、就业岗位的协调发展要求,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次总体规划局部调整将对办法要求的新内容予以补充和完善。2.2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要求“十一五”时期,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19、: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东向发展”要求,激发“全民创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提速争先、加快崛起、建设皖江经济强县”为目标,以“大开放、大提速、大发展”为主战略,坚持“工业强县,商贸活县,旅游兴县”,打好“九华牌”、“重钙牌”、“生态牌”,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服务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实现市内争强,省内争先,挤身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梯队,逐步建成“经济总量大、生态环境美、百姓生活富、整体实力强”的新青阳。2.3交通的改善引导着城市建设格局的改变随着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铜九铁路、宁宜城际铁路、九华山机场建设和103省道改线将基本形成快速便捷的对外通达
20、网络。交通的改善必然引导着城市建设的格局,特别是合铜黄高速、铜九铁路建设和103省道改线,对青阳县的城镇空间格局和城市用地布局必将产生影响。 2.4 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反馈近几年的编制的道路专项规划、给水专项规划、及各地块详细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论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设想,对原总体规划进行了局部调整,反馈促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5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要求近年来青阳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促使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速度超过原总体的预期,要求对总体规划调整以满足工业和旅游业发展的用地需求。2.6新的行政区划调整,需要对县域城镇空间格局、城镇职能和发
21、展方向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引导。第三章 规划调整总则3.1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5、国发20021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6、建设部等国务院九部委建规2002204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7、建设部建规2002218号关于印发近期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8、建设部建规2005142号关于抓紧组织开展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 ;9、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
22、42020);10、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62020);11、青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12、青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3、青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4、相关规范、标准、文件及县直部门相关规划。3.2 规划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合理调整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质。3.3 规划原则1、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加强青阳县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将城市置于区域协调发展高度,分析研究其所面临的机遇和重
23、大问题,局部调整原总体规划。2、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原则县城总体规划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服务,为促进城市社会进步服务,为加快城乡现代化服务。3、规划连续性原则 以2002年版规划为基础,认真研究已编制的各阶段、各层次规划,充分吸取前几轮规划和现行规划中的合理内容,保持城市建设空间与时序上的连续性。4、可持续发展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集约土地资源,保护各类自然资源,加强县城绿化和环境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5、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按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综合协调城乡用地和其它空间资源,对城乡发展的空间提出明确的开发管治要求,加快
24、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进程。3.4 规划技术路线本次规划调整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统领全局,充分考虑青阳县近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尊重原版总体规划所确定城市性质及其它战略决策,对城市规模做弹性调整,为适应河东工业园和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城区的用地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配套。同时,增加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在新形势下提出的相关要求。3.5 规划期限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已超出本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原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已不能更好的指导城市建设,为适应青阳县城市建设的需要,因此,规划期限由原2002年2020年调整为2007年2020年。近期:20072010年;远期:2
25、0112020年。3.6 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是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原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东到合铜黄高速公路,南至蓉城镇的南部行政辖区界限与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界限相接;西、北均以蓉城镇的行政辖区为界,以上范围内面积约为89.3平方公里;将五溪镇镇区2.65平方公里、朱备镇的镇区4.5平方公里,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青阳城市规划区面积合计为 96.45平方公里。因行政区划调整和规划控制需要,本次规划区范围具体界定为:东到合黄高速公路,南、西、北以蓉城镇行政辖区范围为界线,并将朱备镇的镇区4.5平方公里,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面积为113.
26、9平方公里。第四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局部调整4.1 战略指导思想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传统的经济发展将注意力集中在GDP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上,但对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关注较少。当今国内外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都将培育城市持久的竞争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开始认识到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重要作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发展的目标由追求经济短期的增长转变为城市持续的增值。要达到经济持续、巩固发展的目标,应树立牢固的科学发展观,确立并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其作为长期坚持的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解决当前经
27、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这样的发展观指导下,青阳县未来经济走向应明确增长的价值取向,转变传统的唯GDP论的观点 一方面大力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注重对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增长统一起来,树立全面的发展观,真正实现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2、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经济增长模式正由投资带动向需求推动转变,以供给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正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近年青阳县经济发展态势正表明了这样一种态势:由于传统工业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有所欠缺,一旦外部经济环
28、境发生变化,商品生产往往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从而造成产品积压和企业生存困难。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青阳县已着手进行“双置换”和民营化的改革,提出新办企业包括部分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要走民有、民办、民营的路子,让民营经济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并加大了吸收外来资本的力度,从而不断推进市场化的进程。因此,加快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模式是维持青阳县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应继续推进现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民营经济,实现青阳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3、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目前青阳县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对于未来经济增长,在稳固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基础上,应着重加大第二、三产业
29、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第二产业发展,一方面在现有河东经济开发区和木镇、丁桥等乡镇工业园区发展的基础上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发挥青阳县各类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交通条件改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特征,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良性格局。第三产业发展除了稳固提高现有商业零售、服务业等传统产业门类外,还应大力发展为大九华服务的旅游接待基地;积极发展新型流通、房地产、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更好的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服务。4.2战略定位4.2.1青阳县在安徽省及皖南地区的地位青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北与铜陵市相邻,南邻黄山旅游区。青阳县城位于安徽
30、省重要的城镇带皖江经济城镇带边缘,受到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皖江经济带组成城市的辐射影响。青阳县位于安徽省重要的皖南旅游经济区“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内。其交通区位条件较好,318国道、103省道、合铜黄高速公路均从青阳县域经过,为其创造了有利的对外交通条件,从而确立了其为“两山一湖”旅游区北大门的地位。其地理位置优越,离县域内的九华山距离适中,可发展成为九华山的旅游服务基地,直接服务于九华山。综上所述,青阳县由于其优越的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在安徽省的旅游开发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整个“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开发可以带动青阳县城旅游服务城市的建设,为形成安徽省完整的高品位的成体系的
31、旅游经济带提供基础。4.2.2青阳县在池州市的地位青阳县的经济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仅次于贵池区。池州市撤地建市后(2000年),新编制的池州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一主一副一区”的发展重点,池州城市由池州城区、青阳副城、九华山风景旅游区组成。本规划明确青阳县城具有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北大门的地位;是青阳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九华山风景区重要的服务基地、池州市副城区,将承担起带动池州市域东部发展的核心作用;工业以非金属矿加工业、有色金属加工业、轻纺服装业、机械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4.3 战略目标通过对青阳市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合理预测,面向21世纪,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逐步把青阳建设成为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结构合理、商贸旅游繁荣、生活环境宜人的区域性中心城镇。青阳县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一览表指标类别指标名称2006年现状值2010年规划值2020年规划值社会县域总人口(万人)26.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