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0.44KB ,
资源ID:271942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1942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改革开放经验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大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改革开放经验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大国.docx

1、改革开放经验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大国改革开放经验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大国 一,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的短暂实践与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酝酿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探索从列宁时期的苏俄就开始了,在经济层面上,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对前一时期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案。但是,有关新经济政策,列宁还没来得及形成系统的理论就去世了,但列宁晚年有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思考却是相当深邃的。历史表明,斯大林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与列宁晚年的思路并不一致。也正因为如此,列宁晚年的探索本身就蕴涵着对斯大林体制弊病的否定因素,即改革的因素。新经

2、济政策的短暂实践以及列宁晚年的理论思考,也因此便成了后来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史的理论滥觞与实践源头。 二,20世纪4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思潮的萌发与改革潜流的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压制了党内外出现的改革倾向。一批积极倡导或支持改革的领导人先后受到整肃,各领域相继掀起了大批判运动。苏联错过了战后第一次也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改革开放的时机。东欧地区出现的人民民主国家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于苏联的新特点。东欧各国领导人也大都有建立不同于苏联的新模式的愿望。但随着苏联发起声势浩大的批判南斯拉夫运动,东欧国家试图探索适合本国模式建设道路的尝试也被遏止。 三,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3、探索 20世纪50年代初,在苏南冲突的背景下,南斯拉夫开风气之先,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冲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自1950年起开始自治社会主义探索。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也踏上了改革之路。东欧国家如波兰、匈牙利等相继跟进。中国也在“以苏为鉴”的口号下尝试走自己的路。这次改革波及众多国家,前后绵延近二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进展并不顺利: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被视为异端,中国的探索在接踵而至的大跃进、反右、中苏论战、“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逐步走向反面,走上了一条比斯大林模式更“左”的发展道路。苏联东欧阵营的改革则以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被镇压为标志也发生了整体逆转,各国相继放慢甚

4、至停止了改革的步伐。 四.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 1976年,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掀起了社会主义国家新一轮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改革浪潮。1982年11月,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去世,继任的安德罗波夫重新开启了苏联改革的闸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的改革势头进一步强化。随之,东欧国家的改革相继复兴并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苏联和东欧国家20世纪80年代改革收效不大,没能扭转各国经济发展的颓势。1988年以后,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开始发生急剧变化,体制改革也逐渐失去其原本含义,演变成了制度

5、转轨。中国、越南等国的改革则顶住了苏东剧变造成的巨大压力,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这次改革浪潮的主要特点如下: 1,改革不再局限于政策的调整,而是从开始就把改革的矛头指向了制度本身,承认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不完善的。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确定要改革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苏联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所确定的改革目标也是要改造旧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在这次改革浪潮中,政治体制改革被作为改革的目标明确确定下来,而且被视为衡量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2,改革的参照系从改革一开始就与以前的改革有很大的不同。过去的改革所指向的多为政策失误,最多是要纠正或清

6、算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路线错误,但基本不涉及制度本身,也从不怀疑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坦然承认自己在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包括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指向在理论上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实际操作上却是大量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现实中的发达国家逐渐取代理想中的制度设计成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参照物。 3.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就深度而言,它触及基本制度层面,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在认识与观念上则整个地颠覆了几十年来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其广度而言,它基本上波及世界上除极个别国家之外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并波及大多数国

7、家的各主要社会领域。 4.在这次改革中,大多数国家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一个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政治反对派运动。各个国家的反对派运动对各所在国改革的影响是双重的:方面,它构成了推动各所在国改革合力的一部分,在某些问题上甚至有可能充当改革的先锋和先驱者的角色。但另一方面,政治反对派又对各所在国政权的稳定构成了威胁,往往是各国政治动荡与社会不稳定的始作俑者和策源地。 5.改革所酝酿出来的社会气氛不断膨胀,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张力,对改革本身造成了压力,甚至成了改革顺利进展的破坏性力量。长期以来压抑的社会情绪旦被唤起,便会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发展,整个社会对改革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社会进步的幅度越来越失望,对政府

8、的敌意越来越强大,社会气氛也越来越紧张。一旦引导失当,这种由改革本身所培育和催生出来的社会情绪往往会由社会改革的助力演变成改革的破坏力量,引发巨大的社会震荡,甚至导致政权的覆灭。 6.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国家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复杂和混乱。随着改革的推进,各阶层的代表者、各种政治集团纷纷登台亮相,合纵连横,分化重组,这种混战更增加了改革的难度与风险。改革的极端复杂性对改革的决策者和领导者的自身素质与领导能力提出了极高的甚至是非常苛刻的要求。而且,各国的改革基本上都程度不同地遇到了这样那样的曲折、挫折、反复乃至搁浅、失败。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等一些国家闯过了难关,苏联和东欧国家发生了剧变

9、。 五、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东欧和苏联的剧变意味着那些国家体制内改革的失败。苏东剧变,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打击,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但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最终顶住了国内外压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实行改革开放,逐渐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使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就硕果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至少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改革已逐渐成为既存社会主义政权的共识,即使最保守僵化的政权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缓慢地踏上了改革之路。 2.虽然各社会主

10、义国家国情不同,改革面临的问题各异,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也各不相同,但各国的改革都进入了自己的关键期。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地暴露出来,重大战略机遇期与危机高发期携手而至,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3.各国的改革步子更加谨慎、务实,都极为重视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受东欧和苏联剧变的影响,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压力相对增大,加上改革进程中引起的国内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甚至尖锐化,各国在改革路径选择上较之20世纪80年代都要谨慎得多。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便成了当前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4.各国的改革与建设逐渐形成相互融合的趋势。经

11、过建设与改革较长时期的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在对改革与建设关系的认识上,大都经历了一个以革命的方法搞建设,到以革命的思维搞改革,再到以建设的思维搞建设的复杂嬗变过程,不再把建设与改革视为截然分离、前后相继的两个过程,而是清楚地认识到,在一个常态社会里,建设与改革本来就是一个铜钱的两面,是二位一体的。改革与建设的良性互动局面已经或正在形成。 六.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探索的几点启示 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常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不仅仅是应对社会危机的非常手段。一个制度要维持其生命力并保持正常有效的运转,就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校正。这种持续不断的调整和校正,就是改革。 2.社会主

12、义国家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向深广推进的过程,也是改革的理论与认识不断深化与升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认识、观念也都一步一步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例如,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在社会主义语境中引入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到5070年代的改革浪潮中,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经济、全面改革传统经济体制的东欧学派脱颖而出,在波兰、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这一探索在80年代的改革中进一,步得到拓展和深化,到90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终于破茧而出。 3.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存在十全十美

13、的改革方案,决策者只能在不断的比较,选择、实施和修正中寻找较为可行的路径,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社会发展不是一劳永逸的,社会改革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囿于一时一地的条件,人们在做出某种选择的时候往往不一定能够得到一种最佳的方案。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能不能建立起一种机制来保证及时地、不断地校正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既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改革方案,决策者就应当彻底抛弃改革问题上的浪漫主义,脚踏实地地推动改革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改革方案制定和实施问题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固然有冒险蛮干之嫌,但明之可为而不为,在改革条件已经成熟的条件下,在改革呼声,1.

14、乎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的情况下却讳言改革,或者口惠而实不至,推托延宕,其危害更甚。 4.社会改革9.-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个领域的改革都需要其他领域的相应举措与之相配合,实践表明,单项独举、一枝独秀是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的。历史表明,经济改革的政治色彩太浓,并不利于经济改革,甚至会冲淡经济改革的主题。说到底,仍然是没有形成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匈牙利的改革先是由于政治民主化过程太急太快引起社会不稳定,最终酿成流血事件,后来的经济改革则是在缺乏政治改革的背景下悄悄进行的,因而也受到许多限制。结果匈牙利虽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模式,但却没有建立起适应经济体制要求的政治体

15、制。这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表明:“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此外,没有观念的更新与理论的创新相配套,也会使得改革难以为继。在开始改革旧体制的时候,无论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是旧的因素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无论哪个方面有所创新都非常不易。如果观念的变革与体制改革能够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改革的步子就会更大一些,改革的过程也会顺利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常常是单项独举、孤军深入,结果常常是某一具体领域的改革因为受到其他领域的掣肘而最终失败。

16、 5.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目的是既要强国,更要惠民,改革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动机与效果背离,手段与目的脱节。也就是说,首先存在一个改革的代价由谁来承担,谁应该是改革的受益者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说到底,就是要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更快地增强综合国力,更好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的目的是要国富民强。社会主义始终与人民的利益休戚相关,离开人民民主,离开改善民生,离开社会公正,离开尊重人权,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反观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不少国家在改革中都出现了一些人或者某个特殊利益群体假改革之名,行聚敛财富之实的现象。这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败坏了改革的声誉,使得最应该支持和拥护改革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可能会站到改革的对立面。 6.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是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它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史表明,与时俱进是永葆执政党活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必须及时完成角色转换,适时地改变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切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使党内民主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特点及各所在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失败表明,改革的成功与否,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和改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摘自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