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78.68KB ,
资源ID:271717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1717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中医运动疗法学考试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中医运动疗法学考试大纲.docx

1、广中医运动疗法学考试大纲运动疗法学教学考试大纲复习第一章总论 运动疗法的概念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疾患的方法叫做物理疗法。其中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主要利用物理学中的力学因素)称为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主要部分。运动疗法是患者应用各种运动来治疗肢体功能障碍,矫正异常运动姿势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 运动疗法的目的总目标:通过运动的方法,治疗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个人的活动能力,增强社会参与的适应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目的:v 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度;v 增强肌力;v 增强耐力;v 改善平衡协调力;v 增

2、强心血管功能;v 改善呼吸功能;v 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v 增进患者的体力,改善全身功能状态。v 预防或治疗各种临床并发症,如压疮、肌肉痉挛、关节挛缩、骨质疏松常规运动疗法分类:从临床使用出发,运动疗法技术主要可分为一下几大类: 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 主要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疗法。 2.神经生理学疗法(neurophysiological therapy,NPT) NPT是主要针对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Bobath疗

3、法,Brunnstrom疗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Rood疗法等。 3.运动再学习法(MRP)。 4.其他 另有一些运动疗法技术也较常用,如:水中运动,医疗体操,牵引疗法,按摩疗法,麦肯基力学疗法等,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应用。第二章关节活动技术、软组织牵伸技术影响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因素: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神经性肌肉挛缩分类)1 正常的生理因素1.拮抗肌的肌张力2.软组织相接触3.关节的韧带张力4.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5.骨组织的限制病理性因素1. 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2. 神经性肌肉挛缩:反射性挛缩,痉挛性挛缩,失神经支配性挛缩3. 粘连组织的形成4. 关节内异物5. 关节疾患

4、6. 疼痛/保护性肌痉挛7. 关节长时间制动后 防止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的训练方法:1. 保持良好的体位,防止挛缩发生2. 体位转换:翻身、坐起3. 被动运动 通过适当的关节被动运动,可保持肌肉的生理长度和张力,保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4. 关节松动术 防止神经肌肉性挛缩的训练方法1. 利用等长运动、主动运动等方法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等长运动:持续牵拉(绞木棒石膏法、石膏绷带更换法、衬垫补加法);主动运动:放松训练、徒手体操或利用设备的训练。2. 被动运动3. 体位转换 防止软组织粘连的训练方法 CPM RICE方法:防止损伤后软组织粘连形成常用RICE方法处理:R:rest(休息), I:ice

5、(冰敷法), C:compression(压缩) E:elevation(抬高) 1. 改善软组织粘连挛缩 牵张训练;摆动训练;自动滑轮训练;持续关节功能牵引;利用器械进行的持续关节被动活动(CPM);利用水的浮力训练 CPM:是一种有效的预防关节活动受限的被动活动方法。此方法能防止关节损伤、促进关节软骨再生和修复。该仪器由活动关节的托架和控制运动的机构组成,治疗师可将患者受限的肢体固定在托架上,设定所要求的条件,由仪器控制关节的角度、速度、持续时间,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2. 缓解肌痉挛 保持放松;收缩放松;慢反向维持放松第三章关节松动术 关节的分型 根据关节运动轴心数量或自由度大小可以分为:

6、单轴关节双轴关节三轴关节滑车关节:指间关节、肱尺关节椭圆形关节:桡腕关节球窝关节:肩关节车轴关节:桡尺关节鞍状关节:拇指的腕掌关节杵臼关节:髋关节平面关节:肩锁关节、腕骨和跗骨间诸关节关节运动的种类:1.摆动 2.关节面之间的运动:转动,滑移,旋转的组合运动 3.其他的附属运动:挤压,牵引。4.被动角度牵张和关节滑动牵张 生理性运动:是指关节在其自身生理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发生的运动,是患者能够主动完成的动作,如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 附属运动:是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内具有的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组织的动作,但是患者无法主动完成,只能被动完成。 关节松动术的作用:1. 恢复关节内结构的

7、正常位置或无痛性位置,从而恢复无痛、全范围的关节运动。2. 关节固定时间过长时,会导致关节软骨萎缩,关节松动术可使滑膜液流动而刺激生物活动,提供并改善软骨的营养。3. 关节固定后,关节内纤维组织增生,关节内粘连,韧带及关节囊挛缩,关节松动术可维持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延展性和韧性。4. 关节受伤或退化后本体感觉反馈将减弱,从而影响到机体的平衡反应。关节活动可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有关姿势动作的感觉信息。 关节松动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 用于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等。2. 禁忌症:a

8、关节活动已经过度b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c关节的炎症d 未愈合的骨折e恶性疾病 (必考)分级振动技术等级,分为5级: 第1级:在关节活动起始处做低幅有节奏的振动; 第2级: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尚未达到极限时,做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 第3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 第4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小幅度、有节奏的振动; 第5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以小幅度、快速的推进技术打断粘连组织,这是一种高难度技术。 第1.2级技术主要是用于因疼痛所致的关节活动受限。第3.4级技术主要是牵张技术。所采用的振动技术可以是关节生理性运动或关节内活动技术,如关节面的牵

9、张,挤压,滑移,转动及旋转。治疗平面、治疗运动的方向治疗运动方向应该是平行或垂直治疗平面的方向。治疗平面是一个垂直于一条由旋转轴至关节凹面中心线的平面。此平面存在于关节凹面,其位置是由凹面的骨骼位置来决定的。关节牵引技术的运动方向垂直于治疗平面,从而使两个关节面分离开来。滑动技术的治疗方向是与治疗平面平行的。滑动的方向应朝向骨骼运动的正常滑移方向。滑移的方向是由凸凹定律决定的。如果移动的骨端关节面是凸面,则治疗性的滑动方向与骨骼摆动方向相反。如果移动的骨端关节面是凹面,则治疗性的滑动方向与骨骼摆动方向相同。熟悉临床操作:周围关节松动术、脊柱松动术第四章肌力训练技术 肌力的概念:肌力是指肌肉收缩

10、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肌耐力的概念:肌肉耐力是指有关肌肉持续进行某项特定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从开始收缩直到出现疲劳时已收缩了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肌力下降的原因:1.年龄增加; 2.废用性肌肉萎缩;3.神经系统疾病; 4.肌原性疾病肌肉收缩的形式:1.等长或静力收缩;2. 等张或动力收缩增加肌力训练的原则:根据训练目的的不同,负荷量的大小也不同。当训练目的为增强肌力时,应加大负荷量,加快运动速度及缩短训练的时间;而以增强耐力为目的时,则负荷量应相对较少,重复次数应增加,训练的时间应延长。训练方法 (1)训练原则和处方:1.阻力原则;2.超常负荷原则;3.肌肉收缩的疲劳度原

11、则:即训练时应感到疲劳但不应过度疲劳的原则,也是控制超常负荷不至于过度的一个主观限制指标。 FITT注意实验题例(5个基本条件):1.训练强度;2.训练时间;3.训练频率;4.训练间期;5.肌肉收缩的方式。具体训练方法:1.辅助主动运动;2.主动运动;3.抗阻力运动;4.等长运动1RM(1次抗阻力运动的最大值)指受试者仅能完成一次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大抗阻力重量。训练时,以1RM为基准作等长训练,一日一次,每周测定一次1RM,再逐渐增加运动的负荷量。10RM(10次抗阻力运动的最大值)指受试者能连续运动10次时所能对抗的最大阻力。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做不了10次,此极限重量可作为基准。每周测定一次

12、10RM,逐渐增加重量。 (必考)不同肌力水平的肌力训练原则肌力级别选用的运动方法012345被动运动被动运动辅助运动辅助主动运动主动抗部分重力运动主动抗重力运动抗轻微阻力运动抗较大阻力运动抗最大阻力运动肌力训练注意事项:1. 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 6.姿势及体位2. 选择合适的地点 7.对患者进行讲解和鼓励3. 注意调节阻力 8.肌力强化训练中防止出现代偿运动4. 掌握正确的运动量 9.做好正确详细的训练记录5. 固定:固定主要作用肌的起点 10.注意心血管反应(必考)渐进抗阻训练方法: DeLorme法 训练前先测出待训肌群连续10次等张收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称为10RM(10 repet

13、ition maximum ) 第1组取10RM的1/2量,重复练习10次 第2组取10RM的3/4量,重复练习10次 第3组取10RM的全量,重复练习10次 每组训练之间休息1分钟,每天训练1次 一周后复测10RM量,如肌力有所进步,可按照新的10RM量进行下一周的训练 Oxford 法 同DeLorme法,但把负荷顺序颠倒,即先做10次全量10RM,再做10次3/4的10RM,最后做10次1/2的10RM。第五章牵引疗法 牵引疗法的定义:牵引是应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并将这一对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脊柱或四肢关节,达到分离关节面、牵伸周围软组织和改变骨结构之间角度或列线等目的的一种康复治

14、疗方法。 牵引疗法常用的方法和生理效应:1. 常用方法:脊柱牵引2. 生理效应(脊柱牵引):脊柱机械性拉长;关节突关节等椎体小关节的松动;脊柱肌肉的放松;缓解疼痛;神经生理效应。 熟悉脊柱牵引的分类:(一) 根据牵引部位分类:1. 颈椎牵引,2.腰椎牵引,3.胸椎牵引(二) 根据牵引的体位分类:1.颈椎牵引:坐位牵引、卧位牵引、斜位牵引2.腰椎牵引:仰卧位牵引、俯卧位牵引(三) 根据牵引力来源分类:1.自体牵引;2.倒立牵引;3.重力牵引;4. 悬 吊牵引;5.滑轮重量牵引;6.动力牵引;7.水中牵引根据牵引重量大小分类:轻重量、中重量、大重量牵引根据牵引时间长短分类:短时间和长时间牵引根据牵

15、引力作用的连续性分类:静态或恒定牵引(持久牵引、持续牵引);间歇牵引其他牵引方式:徒手牵引、摆位牵引、单侧牵引适应症和禁忌症:(一)适应症:1.脊神经根刺激或压迫:(由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所致的脊神经根压迫或刺激;椎间孔狭窄所致的脊神经根刺激或压迫)2.退行性椎间盘疾病3.关节功能障碍4.由症状性关节突关节疾患造成的关节疼痛5.肌肉痉挛或紧张6.椎间盘损伤造成的疼痛、椎体后压缩性骨折和其他问题7.分类性适应症:颈椎牵引适应症;腰椎牵引适应症P272(二)禁忌症: 1.任何运动均被禁忌的脊柱疾患或疾病过程 2.急性拉伤、扭伤和急性炎症,且在初始牵引后疼痛加重 3.牵引的牵伸重量导致脊柱处于过度活动状

16、态 4.血管疾患 5.牵引过程中症状加重 6.分类禁忌症:颈椎牵引禁忌症,腰椎牵引禁忌症 P273 1.概述 (1)牵引的分类:部位,牵引力(见上)(2)牵引装置: 颈椎牵引装置:1.颈椎牵引带;2.其他颈椎牵引用具:牵引弓,牵引绳,滑轮及固定架和牵引重物等。 腰椎牵引装置:1.腰椎牵引床2.其他腰椎牵引用具:骨盆牵引带、固定带、其他腰椎牵引带,如踝部牵引带 其他牵引用具:1.衬垫和护垫;2.枕头、脚凳2.颈椎牵引(1)颈椎牵引的生理效应 1.颈椎椎间隙的增大 2.调节颈椎椎间孔大小 3.其他方面的生理效应:包括缓解由于损伤、退变或椎间盘突出造成的神经根刺激或压迫性疼痛;解除肌肉痉挛;通过休息

17、和制动消除炎症、缓解症状等。(2)常用的颈椎牵引方法:徒手牵引,机械牵引,家庭牵引,自我牵引,单侧牵引,摆位牵引(3)注意事项:(4)不良反应及其预防: 1.牵引重量过大加重疼痛,并可能造成颈椎结构损伤 2.枕颌牵引带可能诱发颞颌关节疼痛 3.存在其他疾患时,易加重其他疾患的症状 3.腰椎牵引 (1)腰椎牵引的生理效应:腰椎椎间隙增大;腰部肌肉的放松;突出的椎间盘还纳 (2)常用的腰椎牵引方法:徒手牵引,机械牵引,摆位牵引,家庭牵引,自我牵引,其他类型的腰椎牵引如:自体牵引,倒立牵引,重力牵引,悬吊牵引等。 (3)注意事项:1.遵循医嘱; 2.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观察; 3.根据牵引过程中症状、

18、体征的变化调整治疗; 4.其他注意事项:年龄较大患者应以较轻重量的牵引为主;家庭牵引时重物放置的高度一般以4060CM为好;牵引后应继续休息30分钟再起床;在牵引疗程中,不宜从事体力劳动或可能加重症状的活动。 (4)不良反应及其预防:1.肥胖者用较大的牵引重量易产生晕厥; 2.伴有呼吸系统疾病者可出现呼吸不适体征; 3.倒立牵引可使患者血压升高。 第六章 站立与步行训练 体位的摆放,转移各种步态的行走顺序1. 手拐使用(1) 三点步行:手拐患侧下肢健侧下肢;手拐健侧下肢患侧下肢(2) 两点步行:手拐和患侧下肢健侧下肢2. 持腋拐步行(1) 蹭步:双腋拐双足拖动一小步(2) 摆至步:双腋拐双足落

19、至腋拐处(3) 摆过步:双腋拐双足超过腋拐(4) 四点步行:一侧拐对侧下肢另一侧拐另一侧下肢(5) 两点步行:一侧拐和对侧下肢另一侧拐和下肢(6) 上下楼梯:(以上楼梯为例)一只手扶扶手,另一只手拄拐双脚向前摆动双脚放至上一级台阶上3. 使用助行器的训练(1) 迈步行走:一侧助行器向前,迈出对侧下肢另一侧向前,迈出另一侧下肢(2) 摆步行走:抬起助行器,放至身体前方一步距撑起身体双下肢向前摆出一小步,双足落地站稳(3) 使用助行器站起:稳定,握扶手,躯干前倾双上肢撑起身体躯干伸展,双足支撑体重站起手拐高度:把手高度同大转子(或桡骨茎突)同高腋拐高度:立位,肩部放松,双上肢自然放松置于体侧,肘关

20、节屈曲20-25,首先调整腋拐高度:腋拐下方的拐杖头应置于足前方15cm、侧方15cm处,腋拐应与腋窝之间保留2-3横指距离(约5cm)。把手高度应与桡骨茎突同高。助行器高度:把手高度同大转子(或桡骨茎突)同高偏瘫患者的体位摆放1 脊髓损伤患者的肢体位置摆放(1) 仰卧位:头下放置薄枕,将头两侧固定(需要保持颈部过伸展位时,在颈部垫上圆枕)。肩胛,上肢,膝,踝下垫枕,用毛巾卷将腕关节保持40背伸位。(2) 侧卧位:上侧的上肢保持伸展位,下肢屈曲位,肢体下均垫长枕。背后用长枕等靠住,以保持侧卧位(行颅骨牵引时,保持4060侧卧)。2.偏瘫患者的肢体位置摆放(1)仰卧位: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一长枕,

21、手指伸展位,平放于枕上。长浴巾卷起垫在大腿外侧,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下垫上毛巾卷,保持膝伸展微屈。(2)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伸展位,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身后放置长枕或被子,以保持稳定的侧卧位。(3)患侧卧位:患侧上肢外展、伸展位,患侧下肢轻度屈曲位放在床上,健侧下肢向前跨过患侧放于长枕上,健侧上肢放在躯干上,放松。脊髓损伤患者的翻身动作(1)全辅助下翻身(急性期)A将床单卷起,至患者体侧,一人固定住患者头部。B听号令一起将患者移向床的一侧,将翻向侧上肢外展C.听号令一起将患者翻向一侧,在背后、头、双上肢、下肢间垫上枕头(2)患者独立的翻身动作A、双上肢向身体两侧用力的摆动;B、头转向

22、翻身侧,同时双上肢用力甩向翻身侧,带动躯干旋转而翻身;C、位于上方的上肢用力前伸,完成翻身动作(3)利用布带进行翻身:A、将布带系于床栏或床架上,腕部勾住带子; B、用力屈肘带动身体旋转,同时将另一侧上肢摆向翻身侧;C、松开带子,位于上方的上肢前伸,完成翻身。偏瘫患者的翻身训练 A、辅助下向健侧翻身:将患侧下肢放于健侧下肢上,翻身时健肢带动患肢一起翻转。由健手将患手拉向健侧。治疗师于患侧帮助抬起患者肩胛、骨盆, 翻身至健侧。 B、向患侧翻身 a、将患侧上肢向外展防止受压,屈起健侧下肢。b、头转向患侧,健侧肩上抬,上肢向患侧转,健侧下肢用力蹬床,将身体转向患侧。 C、向健侧翻身 a、健侧手握住患

23、侧上举,健侧下肢插到患侧腿下面; b、健侧腿蹬床,同时转头、转肩,完成翻身动作。 第七章 平衡与协调的次序 1平衡训练(1) 概念 恢复平衡能力的训练是指为提高患者维持身体平衡能力所采取的各种训练措施。通过这种训练,能激发姿势反射,加强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平衡功能。(2) 种类 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3) 维持平衡的条件 1.视觉 2.前庭功能 3.本体感受效率4.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尤其是手部和足部的感觉5.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6.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 7.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协调动作8.肌力与耐力9.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度(4) 训练基本原则和顺序 原则:1支撑面积由大到小 2.从静态

24、平衡到动态平衡 3.身体重心由低到高 4.从自我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 5.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到在不注意下保持平衡 6.从训练时睁眼过渡到闭眼 7.破坏前庭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的平衡(5) 临床案例的应用 2、协调训练(1) 牵张反射 肌肉被拉长时,对牵张显示收缩反应的反射称为牵张反射。(2) 协调功能障碍的分类 前庭性、感觉性,及小脑性(3) 协调功能障碍的表现 主要表现为A .辨距不良:即动作的幅度不是太大(辨距过度), 便是太小(辨距不足);B.动作分解:即各肌群在时间上不能很好地配合,顺畅流利的动作变成很多孤立的收缩阶段;C.肌收缩和松弛不及时:在做来回重复性动作时最为明显,临床上称之

25、为轮替动作失常。(4) 协调性训练的原理和要点A. 原理 控制和协调能力练习的目标是形成感觉印象和运动程序,二者存储在大脑中,进而产生动作。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可通过未受损神经元的侧支生长、其他神经元或神经通路的替代,在受损区域外的其他地方重新形成感觉印象和运动程序。当中枢神经系统未受损,而下运动神经元或软组织疾病导致运动障碍时,通过练习可重新启用正常情况下被抑制的神经通路。B. 训练的要点:1一定要完成具体的练习任务 2.单个动作练习 3.相关动作练习(5) 影响协调性训练的因素运动、感觉控制与存储中枢、联系中枢和终末效应器官完整的神经通路;心理年龄、集中力、注意力、洞察力及调动性第八章

26、Brunnstrom技术 主要观点:早期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并利用各种运动模式(正常/异常),包括原始反射、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向正常、功能性模式过渡。1、 Brunnstrom技术特点:在脑损伤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强调在整个恢复过程中逐渐向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发展,从而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2、 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类型和概念:(一)联合反应: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的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

27、高的表现。脑损伤患者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力运动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高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出现相应的动作。(二)共同运动: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三)原始反射:新生儿出生后具备许多运动反射,随着婴儿神经的发育及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一岁以后逐渐消失。当脑部受损后,这些反射又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反射。上下肢共同运动的模式 A.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1)定义由于颈部关节和肌肉受到牵拉, 所引起的本体感受性反射。 (2)表现颈屈曲上肢屈肌张力,下

28、肢伸肌张力。 颈伸展上肢伸肌张力下肢屈肌张力 B.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定义:是由于颈部肌肉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刺激而引起的影响人的肌张力及肢体姿势。 表现:颈部扭转面向侧上、下肢伸肌张力对侧屈肌张力 C. 紧张性迷路反射:定义:由头在空间的位置改变而触发。 表现仰卧位全身伸肌张力(上、下肢伸肌占优势) 俯卧位全身屈肌张力(上、下肢屈肌占优势)3、 (必考)偏瘫的恢复阶段急性期患肢处于持续弛缓状态,无任何运动.随着恢复的开始,患肢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或其若干要素)、最小的随意运动反应,痉挛出现.此后共同运动随意出现,显示有关节运动,痉挛进一步加重,达到高峰.之后共同运动模式逐渐减弱,分离

29、运动出现,多种运动组合变得容易,痉挛减少.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模式,可较好地完成独立运动及难度更大的组合运动,痉挛继续减少.最后,痉挛消失,可完成每个关节的运动,协调性接近正常第九章 Bobath技术主要观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常表现为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这将严重干扰肢体的正常运动。应控制异常的运动和姿势反射,利用正常感觉反馈输入,诱发正常的运动反应输出,出现正常运动后,再按照患者的运动发育顺序,从低级到高级进行训练,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先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姿势与运动模式,逐渐转变为功能性、技巧性动作。1、 训练特点: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其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和肢体的恰当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

30、待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进行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而取得康复效果。 2、常用治疗技术: (1)反射抑制性模式:偏瘫患者常见的痉挛模式(上肢屈肌亢进,下肢伸肌亢进)上肢的抗痉挛模式:上肢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或指、拇指外展下肢的抗痉挛模式:下肢屈髋、屈膝、内收、内旋、背伸踝、趾(2)促进正常姿势反应: 翻正反应:是为了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位置(面部与地面呈垂直位),头与躯干共同为保持这种位置关系而出现的自主反应。 平衡反应: (3)床上良好体位保持和体位转移 (4)关键点控制 人体关键点:(1) 中心控制点:即胸骨柄中下段,主要控制躯干的张力;(2) 近端控制点:即头部、骨盆、肩部等,分别控制全身、骨盆和肩胛带部位的张力;(3) 远端控制点:即手指、足,分别控制上肢、手部、下肢及足等部位的张力。 (5)推-拉技巧 (6)拍打(7)肢体置放与控制 (8)辅助器具(9)患侧肢体的负重 (必考)偏瘫患者的训练目标和计划:一、弛缓期目标:预防肌肉痉挛的出现 计划:良好肢位的保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