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0.93KB ,
资源ID:271481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1481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体制及影响.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体制及影响.docx

1、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体制及影响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体制及影响一、两都赋体制溯源清程廷祚骚赋论云:若夫体事与物,风之驷,雅之车攻、吉日,田猎之祖也;斯干、灵台,宫殿、苑囿之始也;公刘之“豳居允荒”,绵之“至于歧下”,京都之所由来也。程氏的见解是很精辟的。但陈氏只从内容方面说,并没有考虑到这些不同题材、内容的赋作体制上的特征。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情形就会小有不同。从京都赋的内容上说,它同诗大雅的公刘、绵中某些段落有相同处,也同小雅斯干、大雅灵台相近。因为汉代京都赋除写地理形胜、文物、礼制之外,也还写到宫殿、苑囿、田猎等。如果从京都赋的题材与结构的关系方面说,似与诗小雅之吉日、车攻二篇的关系更为密切。

2、诗经中吉日写西都之田猎,车攻写东都之田猎,皆以美颂为宗旨。朱熹诗集传于吉日题下引吕东莱语:“车攻、吉日所以复古者,何也?盖猎之礼,可以见王赋之复焉,可以见君实之盛焉,可以见师律之严焉,可以见上下之情焉,可以见综理之周焉。欲明文武之功业者,此亦足以观焉。”这同班固说的“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而尽忠孝”相一致,正所谓“赋者,古诗之流也”。从功用方面说,赋是由诗分化发展而来的。吉日、车攻都是以天子的行动为中心写田猎,而且一在镐京,一在东都洛邑,这同两都赋的结构有些相近。而且车攻第一章曰:“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牧庞庞,驾言徂东。”写东都洛邑之田猎,却从由镐京起程说起,将西京同东都联系了起来。因而

3、,它们虽为独立的两首诗,但从文字、内容上说,也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我觉得两都赋在构思之初可能受到吉日、车攻之启发。抛开内容、题材不说,只就体制言之,两都赋同子虚、上林有更多的相同之处。第一,都用“述客主以首引”的方式。西都赋开头云: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曰:“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辍而弗康,用西迁,作我上都。主人闻其故而睹其制乎?”主人曰:“未也。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汉京。”宾曰:“唯唯。”以下便是描述西京长安的文字,洋洋洒洒,两千多言,再无一句对话。人们读赋之时,根本就忘掉了有一个东都主人在睁大两眼呆呆地听着,也忘记了这是一个叫西都宾的在向人讲述,

4、只觉得在读一篇文章。其未尾曰:若臣者,徒观迹于旧墟,闻之乎故老,十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偏举也。便算是收尾。这种开头结尾的办法,全是学了子虚赋的一套。再看东都赋开头:东都主人喟然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予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乌睹大汉之云为乎?”以此作为上下两篇的连接。这种以问答对话的形式将整篇文章装进去的方式来自先秦时的“问对”和散体赋。从全篇来说,以问对为框,以赋的描述部分为画面。但这画面不是一个整幅,而是多片并接成的。赋中描绘场面与情节多用韵语或排偶段落,但这些韵语和排偶段落之间,又往往以散文句式组合起来。这就很像在各个画面之间又有些较细的金属条作为联缀物。由

5、于赋的开头有这么一段交待背景、人物的文字,全文又以对话的形式组织起来,使它多少带有一点情节的因素,故国外有的汉学家称汉代大赋为“史诗”。从题材、内容方面说,京都赋的史诗性质最为突出。第二,风格上都有“极声貌以穷文”的特征。列举物事,铺采文,也即司马相如说的“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由于子虚、上林、两都等赋的影响,这成了汉大赋的共同特征。追求壮美,以大、以多、以穷尽为上,有时其描述纯粹成了一种表现精神、气概、愿望的手段。第三,都是葫芦形的结构方式:两大部分自具首尾,但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这种结构方式如再向上追溯,乃是来自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但不能说这当中没有司马相如的创造。其中最明显的一点

6、,便是司马相如用宋玉写男女之情的一种特别的形式,表现了一个现实性很强的主题,因而子虚、上林后来成为写田猎、京都题材的大赋的范本。两都赋之前明确以京都为名的赋作,当推扬雄的蜀都赋。扬雄赋多因袭模仿之作,但也有变革与创新,其由司马相如的游猎赋而受启发创作蜀都赋,即为一证。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未收此篇,今人或疑其非扬雄之作,以其韵不叶。实际上此赋押韵与汉时韵部一致,并无不合。严可均全汉文于扬雄赋中则列为第一篇,盖以为扬雄早期之作。后人依托的说法似不能成立。司马相如取高唐、神女的形式而反映了现实的主题;班固由车攻、吉日的内容表现和子虚、上林赋的模式而成两都赋,表现对当时政治的看法,展示了前后汉政

7、治中心的壮阔图画,表现了人们要求安定的愿望和作者的历史观。子虚、上林是写苑囿、田猎,而两都赋扩大至写京都,包括宫殿、苑囿、田猎、礼俗、文教等,内容的历史文化蕴含更为丰富,从而使它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和不朽的价值。二、两都赋的背景与作时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于洛阳。刘秀为安抚天下和表明自己是继前汉的正统,于建武六年、十年两次亲幸长安,祠高庙,祭前汉十一陵;十八年三月,又重复此举。明年,“有诏函谷关,作大驾宫、六王邸、高车厩于长安,修理东都城门,桥泾渭。往往缮离观,东临灞,西望昆明,北登长平,规龙首,抚未央,平乐,仪建章。是时山东翕然狐疑,意圣明之西都,惧关门之反拒也”。建武二十年,京兆杜陵

8、人杜笃上论都赋,以为关中表里山河,是先帝旧京,不宜改营洛邑。但此等大事他不敢直言,而设为客有为笃言者,“笃因为述大汉之崇,世据雍州之利,而今国家未暇之故,以喻客意”。但杜笃封奏此赋之后并未见朝廷有什么反应,他个人也未因此而得到任命褒奖。但是,希望迁都长安的呼声却时有所闻。这似乎反映出东汉政权重建之后,在社会趋于安定的情况下人们对前汉昌盛时代的向往人们无形中以前汉武宣之世作为发展的蓝本。故终光武、明帝之世,一直有人重提迁都之事。甚至到章帝时,还有人希望迁都长安。文选卷一两都赋题下李善注:自光武至和帝都洛阳,西京父老有怨,班固恐帝去洛阳,故上此词以谏,和帝大悦也。李善以为两都赋作于和帝时。陆侃如先

9、生中古文学系年卷二言“和帝恐系明帝之误”,而“假定在为郎后一二年”,故系于明帝永平九年。二者相差三十来年。按班固迁为郎典校秘书在永平七年,陆说似为有理。然东都赋东都主人对西都宾说:“今将语吾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显然是作于永平以后的语气。则陆说有误。根据其他方面材料看,两都赋之作亦不至迟至和帝之时。根据我的研究,其应作于章帝之时。因为:一、班固于永平七年因为同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而迁为郎。后汉书卷四十班固传在“迁为郎,典校秘书”下云:“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纪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前所着书。”因世祖本纪为四人所同撰,班固迁为郎之后一方面

10、是受旨着书,一方面自己也急于自证其史才,应忙于撰前汉史之列传、载纪,尚不能锐意于诗赋。则两都赋不作于明帝永平年间,可以确定。二、班固在章帝章和元年上汉仪、南巡颂之后因母丧去官,第二年即为中护军,因而于和帝永元元年有北征颂及燕然铭,均与军事有关,不会于马背上去构思两都赋这样远离军旅生活的鸿篇巨制、所以也不会是作于和帝之时。据此,则只有作于章帝时。章帝有建初、元和、章和三个年号。其不作于章和年间,前所论第二条已明之。建初、元和之中,究竟作于哪一段时间呢?我以为当作于元和的三年之中。因为班固于永平十五年定建武纪注,永平十七年云龙门对策,作神雀颂、秦纪论及典引,当年8月明帝薨。章帝建初四年作白虎通,建

11、初七年上汉书。则此前主要精力乃在汉书上。又:两都赋序中说,“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而建初元年大旱,酒泉太守段彭等击车师、攻交河城,山阳、东平地震,其秋有星孚于天市,不可谓之“无事”;二年发永昌等三郡兵击哀牢,马防等击羌从二年至三年,三年又有武陵漤中蛮反:五年击漤中蛮,亦俱可谓多事之秋;六年至八年从所存史实看,尚无作此赋之因由。由以上事实看,两都赋应作于元和的三年之中。除以上所述两方面理由之外,还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理由:首先,从赋的内容看,两都赋末尾所附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反映了此赋作于这几种祥瑞出现之后,朝廷议礼之时。据后汉书章帝纪,建初“三年春正月己酉宗祀明堂。礼毕,

12、登灵台,望云物,大赦天下”。七年冬十月西巡狩,幸长安,祠高庙,祭十一陵。“岐山得铜器,形似酒尊,献之。又获白鹿”。这同赋末所附宝鼎诗中说的“登祖庙兮享圣神,昭灵德兮弥亿年”一致。又元和二年五月诏书云:“乃者凤皇、黄龙、鸾鸟比集七郡,或一郡再见,及白鸟、神雀,甘露屡臻。”则两都赋不作于见白鸟等祥瑞之前。所以我以为两都赋作于元和二年或元和三年。其次,从班固的生平活动与创作动机方面看。后汉书章帝纪元和元年八月“改建初九年为元和元年”。次年二月,东巡狩。五月有关于白鸟等祥瑞的诏书。四月还宫,班固上东巡颂。这证明此次章帝东巡狩班固是从驾的。我以为班固于从驾出巡中对圣意有所体察,应是其作两都赋的思想基础。

13、不然,班固也是扶风安陵人,如从家乡感情方面说,应同杜笃、傅毅一样是希望建都长安的。即使从政治上考虑他认为建都洛阳于国家有利,如果不知圣意如何,在事情尚拿不准的情况下,他至多只能上疏陈事,不会作赋以张扬之。一般说来,用于献纳的作品的创作动机有两展:其表层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客观的原因,而其深层的动机则往往是要达到个人的某一目的。这里先谈谈班固创作两都赋的表层的动机。两都赋序云:“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墙,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耆老,感怀怨思,冀上之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这就是说,班固是针对有些人的迁都之议而写两都赋的。我

14、们再深一层考虑:不仅作赋颂赞建都洛阳决策有一个机缘问题,西土耆旧重提迁都也有一个机缘问题。我以为章帝时一些人鼓吹迁都之事,当发生在建初七年冬十月章帝西巡狩前后。那么,班固之作两都赋,应在此后。以如此的鸿篇巨制,从地理、史实到辞章,恐非数月能就。第三,从人事关系上看。班固作两都赋,尽管序中说是针对主张迁都的“西土耆老”而作,但客观上与杜笃的论都赋针锋相对。杜笃之赋未引起光武帝的重视,故“二十余年不京师”,仕郡文学椽,而在明帝永平十二年前后入马防门下。马防为马援次子,其女弟于永平三年为后。据后汉书马防传,马防于“永平十二年与弟光俱为黄门侍郎”。“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以上,资产钜亿,皆买京师膏腴美

15、田。又大起第观,连阁临道,弥亘街路。多聚声乐曲调,比诸郊庙。宾客奔凑,四方毕至。京兆杜笃之徒数百人,常为食客,居门下”。真可谓权倾朝野。在这种情况下,班固恐不敢明目张胆同杜笃较劲。建初三年,杜笃为马防从事中郎,随马防击羌,战殁。这样,班固写两都赋,才不至因得罪杜笃而惹出麻烦。在主张都于洛阳的赋作家中来看,班固作两都赋实际上是要同傅毅的洛都赋一比高低。傅毅字武仲,扶风茂林人,班固对他有些看不起。曹丕典论论文云: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傅毅善为诔、颂、诗、赋,以文才称,而

16、班固在青年时曾作幽通赋,此后继父作史,以史才称。从明帝永平至章帝建初二十六年中,傅毅作迪志诗、七激、北海王诔,对策作颂,又作明帝诔、显亲颂。班固作安侯戴侯颂、世祖本纪、列传、载纪二十八篇,及建武注纪、神雀颂、秦功论、典引、耿恭守疏勒城赋、答宾戏、白虎通。傅毅显然只长于诗赋,而班固文史兼通,赋、颂并能,大约自视更高。所以,傅毅洛都赋出,班固并不称许,而有意要与之相较短长。傅毅为兰台令,与班固共同典校经书在建初二年,当时班固已十四年没有升迁,自然牢骚满腹,羞与为伍。但无论怎样,总不至明白显露,有失士大夫的风度。次年,傅毅为马防司马,班固大约也不会为此而惹事。建初八年马防败,傅毅免官。则在此以后作两

17、都赋,便没有什么妨碍。因此,从人事的方面说,班固之作两都赋也当在元和年中的二年至三年间。这对于了解班固的生平及把握两都赋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所包含作者的情感,都是有意义的。三、由班、傅关系看傅毅洛都赋的作时傅毅洛都赋已散佚,艺文类聚卷六一录有一大段,初学记卷二四和康熙字典“寮”字条各引数句,费振刚等先生编全汉赋皆录入,北堂书钞卷一三七有二句,文字与艺文类聚小异,全汉赋校记中亦提及。此赋作于何时,于史无考,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亦未系年。后汉书傅毅传云:傅毅字武仲,扶风茂陵人也。少博学。永平中,于平陵习章句,因作迪志诗曰。毅以显宗求贤不笃,士多隐处,故作七激以为讽。建初中,肃宗博召文学之士,以毅为兰

18、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毅追美孝明皇帝功德最盛,乃依清庙,作显宗颂十篇奏之。由是文雅显于朝廷。车骑将军马防,外戚尊重,请毅为军司马,待以师友之礼。及马氏败,免官归。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复请毅为主记室,崔驷为主簿。及宪迁大将军,复以毅为司马,班固为护军。宪府文章之盛,冠于当世。毅早卒。据后汉书马廖传和马防传,马防之败在建初八年,那么,傅毅之免官也应在建初八年。傅毅之撰洛都赋,当在建初八年免官以前。因为免官之后他只有小心谨慎地生活,岂敢多事,以引起朝野的注意。永元元年窦宪以之为记室,也只能于军中安心供职,不敢预于朝廷之事。同时,洛都赋也不作于明帝之时,因为当时他以为明帝“求贤不笃”。

19、论衡第二十卷佚文云:“永平中,神雀群集,孝明诏上爵颂。百官颂上,文皆比瓦石,惟班固、贾逵、傅毅、杨终、侯讽五颂金石,孝明览焉。”但此后傅毅似乎并未升迁,因此才有七激之作。所以我以为,傅毅之作洛都赋,当在建初二年任兰台令史之前:他正是因为献纳此赋得章帝称赏,而拜郎中、为兰台令史的。曹丕典论论文中说班固与其弟班超书中讥嘲傅毅,事在何年,史书也无载,中古文学系年系于建初二年,是也;但列于“傅毅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共典校书,作显宗颂”一条之前,欠妥。因据信中所说,显然在傅毅任兰台令史之后。那么,洛都赋,作于傅毅任兰台令史之前,当在建初元年或二年之前半年。有可能在班固耿恭守疏勒城赋作成之后。据后汉

20、书,耿(14)传,耿恭于永平十八年三月引兵据车师,建初元年三月至玉门历艰难困苦死伤余十三人,鲍昱奏耿恭节过苏武,因而拜为骑都尉。中古文学系年系班固之作耿恭守疏勒城赋于建初元年,是也。估计当在建初元年之末。因耿恭之事传至朝廷,再议奏请等,亦需时日。又后汉书杨终传,杨终于建初元年上疏议改广陵、楚淮阳、济南之狱徙罪人于绝域事,章帝下其章,令大臣议之,司空第五伦亦同杨终之议。“太尉牟融、司徒鲍昱、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看起来,朝廷当时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也视维护先帝懿旨为一重要原则。这自然也是坚持都于洛阳问题上可以拿出来的一个理由,至少以此为理由主张都于洛

21、阳不至获罪。故我以为,傅毅的洛都赋作于班固的耿恭守疏勒城赋之后,大体当在建元二年前后。班固因为自己有一代史才,又能为赋,而十多年未见升迁,傅毅作赋而被任为兰台令史、郎中,故讥其“下笔不能自休”。班固在七八年后作两都赋,表面上看来与傅毅无关,其实也是有些联系的。同时,我们应看到,班固尽管对傅毅看不起,但毕竟一起共事,不至有失缙绅风度,在傅毅因写洛都赋而获升迁之后自己立即写一篇与之相较。但建初八年傅毅因马防事败而免官,趁着朝廷获嘉瑞、皇帝有意制礼之机,作两都赋以显露其作赋之才,则是完全可能的。除洛都赋之外,傅毅又有反都赋,已佚,今只存水经注伊水注所录两句。崔也有同题之作,却存有序和开头一段。其序云

22、:“汉历中绝,京师为墟,光武受命,始迁洛都。客有陈西土之富,云洛邑褊小。故略陈祸败之机,不在险也。”由此看来,其主旨还是赞成建都洛阳,并非主张迁都长安。其正文中说建武受命之后“观三代之余烈,察殷夏之遗风,背崤函之固,即周洛之中,兴四郊,建三雍,禅梁父,封岱宗”,也是说建都洛阳的雄略与大典。那么,傅毅的反都赋同洛都赋也应主旨相同,大概角度上是从返还长安并无益处的方面立说。同一事而颠来倒去写,这也就难怪班固要说他“下笔不能自休”了。四、两都赋的创作心态与特色无论怎样,傅毅之作是在题材上、构思上给班固的两都赋的创作以启发的。傅毅等的反都赋是针对主张返都长安的人而发,大约从“地利不如人和”的方面立论,

23、今所存“因龙门以畅纪,开伊阙以达聪”,就是由地利而言人和,说建都洛阳的好处的。洛都赋则一开头即写建都洛阳,大汉复兴,再不复提西都之事。傅毅这样写,可能同杜笃的论都赋内容有关。论都赋全文大体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论西都之便利和前汉之功业,第二部分论东都之仁德,申未暇迁都长安之由。前一部分篇幅大,而后一部分篇幅小,结构不够匀称。傅毅的反都赋专门针对杜笃论都赋之前一部分,而洛都赋则专门发挥杜笃论都赋不作为重点的后一部分。但其反都赋因为要讲不能迁于西都而必建都洛阳之理由,也写到洛都,故同洛都赋在内容、题材上有重合的部分。班固的两都赋则学习了子虚、上林的结构方式,合二为一,又相对独立成篇。上篇只写西都,下篇

24、只写东都,内容划分清楚,结构较为合理。从主导思想上说,他不在规模和繁华的程度上贬西都而褒东都,而从礼法的角度,从制度上衡量此前赞美西都者所述西都的壮丽繁华实为奢淫过度,无益于天下。西都赋写长安都城的壮丽宏大,宫殿之奇伟华美,后宫之奢侈淫靡,也极尽铺排之能事,使作者着实表现出了写骋辞大赋的才能。但结果却不是写得越奢华便越体现着作者对它的赞扬,而是折之以法度,衡之以王制。东都赋写洛阳,虽也写宫室、田猎的内容,但比较概括,而从礼法制度出发,宣扬“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顺时节而狩,简车徒以讲武,则必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杜笃的论都赋建议迁都长安,写得很策略;班固维护建都洛阳,

25、在处理对前汉西都评价上,也极为谨慎小心。西都赋本为赞美、夸耀之词,不用说。东都赋开头云:东都主人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乌睹大汉之云为乎?”批评的矛头对准的是秦皇而非汉帝。下面接着一小段写“大汉之开元”,十分概括。因为后汉以承前汉之皇统自居,对前汉不能不加肯定;但从前、后汉的比较来说,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是对后汉功业和东都洛阳的赞扬、歌颂,故对前汉的功业不能作太具体、详细的表述。下面说:“今将语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开始对后汉王朝功业、礼制的铺叙。又说:“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

26、又从历史方面来论证定都洛邑,前有先例,且居天下之中,得地利之便。由赋中内容的安排和措词的上下照应情况,可以看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心态和班固对此的把握。东都赋以封建礼法为准则,赞扬了建武、永平的盛世,以“盛乎斯世”一语作为大段描述的结尾,对西都宾先予称赞,再予批评,行文摇曳多姿,善于达意。下面又将西都同东都的形势及风俗直接加以比较:且夫辟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秦岭九,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11)洛,图书之渊?建章、甘泉,馆御列仙,孰与灵台、明堂,统和天人?太液、昆明,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侠逾侈,犯义侵礼,孰与同履法度,翼翼济济也?态度

27、鲜明地称赞东都洛阳地利、形势及礼俗之淳厚,建筑、设置之合于王道。“统和天人”、“同履法度”,点出了东都赋的主题;“图书之渊”、“道德之富”,是东都赋着力铺叙、宣扬之所在。下面照应本篇开头部分:“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识函谷之可关,而不知王者之无外也”。完全以一个新的尺度来衡量秦和东汉王朝政教之得失。接着以西都宾的折服为赋正文部分的收束。这同上林赋的结尾完全一样。但整个说来,班固的两都赋开头、结尾、过渡等章法更为严谨、自然,且富于情态,长于韵味。班固两都赋由于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述一个政治问题上的个人见解,甚至是为了参与一场争论,故它不似子虚、上林的有很多虚夸的部分,以气争胜,而更

28、多实证。它主要不是抒发一种情感,表现一种精神,而是要表现一种思想,体现一种观念。这也可以说是同时代风气有关,是当时文风和社会风气的体现。另外,同该赋中强调礼制、强调崇儒思想相一致,赋的语言典雅和丽,节奏步武从容,和銮相鸣,可谓金声玉振,有庙堂朝仪的风度。在结构上,两都赋对子虚、上林也有突破,上文已言及。下面再看看其结尾上的创意。作为全赋的结束,东都赋末尾不是在西都宾“矍然失容,逡巡降阶,(12)然意下,捧手欲辞”之后即结束,下面接上说:“主人曰:复位,今将授予以五篇之诗。”大约是考虑到下面即录附诗,会使结尾割裂而失去风韵,故将诗附于篇末,而以西都宾的称赞为结尾:宾既卒业,乃称曰:“美哉乎斯诗!

29、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匪唯主人之好学,盖乃遭遇乎斯时也。小子狂简,不知所裁,既闻正遭,请终身而诵之。”显得轻松而诙谐,多少带有一点寓言的味道,使这篇骋辞大赋在庄严之中,带有活泼之气。其中“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也可以看作是班固自己对两都赋特色的概括。五、从二京赋等看两都赋的影响因为两都赋写长安与洛阳两都的形胜、制度、文物等,同子虚、上林的仅写田猎者相比,内容要更为丰富、开阔,也更能集中地、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现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因而后世时有人加以摹拟,形成“京都赋”的类型。昭明文选分赋为十五类,“京都赋”列在第一。文苑英华、历代赋汇等也有“京都”或“都邑”一类。尽管在班固

30、之前已有京都赋之作,但能使这类题材以及表现方式、结构方式结合而形成大赋的一种门类,乃有赖于两都赋取得的成就。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作品,尤其具有某方面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往往成为后来作家学习、甚至摹拟的范本。班固之前的京都之作,扬雄的蜀都赋已有残缺,崔、傅毅的反都赋只余残章剩句,傅毅洛都赋也有残缺,便说明了它们的历史地位。最早摹拟两都赋的作品,是张衡的二京赋。后汉书张衡传说,张衡年轻时曾“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然后说: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则二京赋的创作动机同二京本身无关,作者是要借此反映当时的社会,并表现讽谏之意。汉和帝在位计永元16年,元兴1年,共17年。其后为殇帝,仅一年。安帝在位25年。按其“十年乃成”之说,则当作于殇帝延平前后。正如后汉书张衡传所指出,二京赋的意义正在于对统治者奢侈腐朽生活的细致描写和对这种现象的抨击。如其中在展现后宫之豪华之后说:惟帝王之神丽,惧尊卑之不殊。虽斯宇之既坦,心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