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41.31KB ,
资源ID:2714425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1442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楹联欣赏集锦之一.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楹联欣赏集锦之一.docx

1、楹联欣赏集锦之一楹联欣赏集锦之一风声雨声读书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楹联丛话卷六)云: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苏文洋古今联话第139页)云: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2、;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以上两联与第一联采用相同的艺术手段,均无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断定谁是创新,谁是仿效;但可以说明,相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表达截然不同的思想情趣。(林金山)重九节塞上称觞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此联是彭元瑞和纪晓岚合作的万松岭行宫新联(楹联丛话卷二)。上联由彭元瑞出句,下联由纪晓岚应对。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阳节前,乾隆从热河木兰围场打猎回来,驻跸于万松岭行宫。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

3、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于俗套,不是文字游戏,虽是奉承之作,可谓对联极品。(林金山)今年季子不回家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此联为“联圣”方地山所作春联。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儿子袁寒云的老师(名联趣谈284)。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方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王君实先生在四十年代讲授此联时,用了另一版本,下联是“金未尽,衣未敝”,可惜未知其来源。此联在结构上由两个三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构成,读起来,节律感很强,三言句式重复一次,而且与七言句式

4、的前三位相重,因此,在结构上,三言句式只是七言句式的部分重复。这是我们上面没有提到的最佳结构。此联在用典上也非常讲究,上联用冯諼客孟尝君的故事,下联用苏秦以连横说秦的故事,都出自战国策。读这副对联等于重温了两篇名著。(林金山)清风明月本无价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此联为梁章钜所撰苏州沧浪亭集句联梁章钜,清文学家。字闳中,一字茝林,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嘉庆进士,官至江苏巡抚。纵览群书,熟于掌故。喜作笔记小说,也能诗。有文选旁证、制义丛话、楹联丛话、浪迹丛谈、称谓录、归田琐记、藤花吟馆诗钞等。沧浪亭,江苏苏州名园之一。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北宋庆历五年(1045)诗人苏舜钦在园

5、内建沧浪亭,故名。全园结构以假山为中心,建筑物环绕四周,高低起伏,树木苍翠,有山林气象。并利用借景法,将园外的水与园内的山联成一气,扩大园景。在园林设计中独具一格。这是一副巧妙的集句联,上联见欧阳修长诗沧浪亭,下联见苏舜钦诗过苏州。虽是集句,读起来却是一副佳联,上下契合,天衣无缝。上联,清风明月是无价之宝,意境是那样雅淡、疏朗;下联,远山近水都是有情之物,情韵是那样缠绵、妩媚。使人入得园来,觉得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分外可亲,满园美景都是无价之宝,真令人留恋难舍。名园对名联,相映成趣。倘若我们略加分析,此联就更加值得玩味。中国的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受佛道的影响很深,崇尚高雅、清淡、闲适的意境。由于

6、中国社会政体的特殊性,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具对社会政治实体的依附性。儒道两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大精神支柱,达则尊孔孟,积极入世,讲究修、齐、治、平;否则重老庄、消极出世,转向自然,寄情山水。在古典诗歌中,家国之忧与对山林的陶醉是两个基本母题。对政治的消极引来了对审美的积极,换句话说,消极的人生态度恰与积极的审美态度接壤。由此,在文艺作品中士大夫通过移情作用,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溪都感到亲切和愉悦,从大自然与秀丽中得到美的享受,当西方文学家把大自然视为恶敌,笔下常指写人与自然力的搏斗,流露出恐惧之意时,中国的文学艺术却在大自然中怡情养性,自得其乐。话说回来,清水、明月这自然之物是特别

7、受文人青睐的,吟水弄月者为高人雅士。如苏轼曾在前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再看欧阳修会老堂口号是“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文人对山水有情的就更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清风、明月、近水、遥山成了失意文人心灵的避难所,所以这副对联情趣的高雅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周丽云)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名贤手笔,菩萨心肠,合古今天地之精灵,同此一山结束;蠡水烟,湓浦月,浔江涛,马当斜阳,匡庐瀑布,挹南北东西之胜景,全凭两眼收来。此联为彭玉麟所撰题湖口石钟山锁江亭联。彭玉

8、麟(1816-1890),清末湘军将领,字雪琴,卒谥刚直,湖南衡阳人。咸丰三年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转战长江各省,战功显赫。曾与太平军作战,1855年在湖口遭太平军截击大败。彭玉麟建水师昭忠祠于湖口石钟山,祠有锁江亭。结束:指装束在一起。湓浦:一名湓水或湓江,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瑞昌西南青山,东流经县南至九江市西,北流入长江。马当:山名,位于江西彭泽县东北,山形似马。这副长联,是彭玉麟为纪念阵亡将士而作的。上联颂扬忠烈们的英雄气概,切“昭忠”的主题。“昭忠祠”增光生色,浩气回荡。下联在上联述史点题的基础上,放眼南北东西,写尽了立身锁江亭所见的远近胜景:鄱湖烟波、湓浦明月、浔江浪涛、马当斜阳、匡

9、庐飞瀑,尽收眼底,应有尽有。至此,上联与下联,写人写景,相映生辉,引人入胜。这副对联用字奇特: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八字句,长短参差,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抑扬合拍,不仅读来琅琅上口,而且与对联抒写的内容配合十分得体。“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蠡水烟,湓浦月,浔江涛”,似连珠实发,诉说不尽,极大地增添了对联的气势。此后字数增多,逐步趋于平缓,“合古今天地”“挹南北东西”,则一气概括无余,力有千钧,情透纸背。此联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运用了列品的修辞技巧。所谓列品,有点类似于修辞手法中的排比,要求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类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成联,所列举的事物之间不掺杂任何间隔词语。使用列品方法,可以强化

10、对联所吟咏的事物,收到其它方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运用列品手法创作的对联中,最有名的当数邓石如自题碧山书屋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邵明灿)谈吐趣中皆合道谈吐趣中皆合道;文辞妙处不离禅。此联为南昌青云谱联,撰者不详。青云谱,在南昌市南郊定山桥附近,始建于东晋大兴四年(321年),为许逊之“净明真境”。清顺治十八年(1661)画家朱耷(即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即朱石慧)隐居于此,后人慕其贤,集资改建为青云圃。康熙年间,改“

11、圃”为“谱”。今为八大山人纪念馆。八大山人朱耷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诗、书、画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绘画造诣更深。他在二十三岁时剃发为僧。二十八岁时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三十九岁至六十二岁,在南昌城郊青云谱(原称天宁观)苦心孤诣经营主持这所道院,过着亦僧亦道的生活。他常与僧友在此饮酒吟诗,寄情书画,并且讲经论道参禅。此联虽属园林联类,然所记叙的事则是朱耷那段讲经论道生活的写照。其实,八大山人的为僧为道,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他的主要信仰。他是为了逃避清朝统治者对明宗室遗臣的政治迫害,借以保存自身。上联写僧友聚集在环境清幽的青云谱内交谈阔论,那一言一行,风趣横生,几乎句句讲的都是道家经典。下联则

12、说僧友们不仅讲经论道,也吟诗作画谈写文章,语言机锋毕露,深奥玄妙,字字不离有关佛教的事情。此联所述青云谱历史悠久,环境幽美,文物荟萃,要描写的东西很多。然而全都略去,只字未提,单就当年的僧友讲禅论道做文章,这样便使读者对青云谱当年这所道观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陈国涛)遗世独立 与天为徒遗世独立;与天为徒。此联是题福建武夷山天游峰一览亭联。天游峰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后,巍然高耸,独出群峰,登其绝顶,下观云海,尤如人在天上游,故称天游峰。天游峰绝顶处建有一览亭,是取登其亭而一览武夷山全景之意。这是一副写景联,读来使人产生一种恢宏、豪迈之气慨。本联有如下特点:采用了对联中“隔”手法,就是说写对联时由

13、于用了典故而使人读起来感到好象隔了一层似的。本联一开头即借用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算是用典,却恰到好处。一览亭虽然高、险,但总有一个限度,如果本联用“不隔”的手法,直接写出一览亭到底有多高、多险,不仅无法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而且要在短短数语中勾划出一览亭的全貌是很难做到的。本联采用“隔”的手法,一方面避免了平铺直叙,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余地,看似隔了一层,其实两边只隔着薄薄的一层白纸,反而有一种新奇、朦胧、神奇的感觉。人们一看到“遗世独立”四字,就知道一览亭是高峻的,但如何个高峻法,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去作不同的想象,这种作用,是采用“不隔”的手法难以达到的。写景与用词,相辅相承。本联粗看

14、无一字写景,细看却字字有景。一览亭在作者心中高峻无比,无比的高峻就应超出世间之外,作者用“遗世独立”来比喻,看起来似乎没有写景,而事实上景景都在其中。用天下最豪迈的词来形容作者心中最高的山,在语意上来讲都恰到好处人们可以尽情地想象山的挺拔高峻,风光的秀丽,形胜的险要,自然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在用词措句方面,气势磅礴,极尽夸张之能事。单从字义上看,“遗世独立,与天为徒”概言天游峰一览亭的高耸,超出尘世之外,唯一可以和它相比较的是“天”;从其典故的出处来看,也是气派豪放,“遗世独立”源出于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的赤壁赋,本联借用这一典故,也是要借用苏轼的豪放精神,来说明一览亭的高大雄

15、伟,巍峨挺拔。我们知道,天的高度是无限的,豪放的雄浑的精神和文风也是无法用尺度衡量的,而一览亭的高度却是可测量到的。作者把有限的东西比喻成无限的东西,目的是为使读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后,本联言简意赅,气势雄伟,节奏鲜明,对仗工整,这也是本联能够长久流传的原因之一。(王紫林)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此联是唐英所撰题庐山虎溪三笑亭联。唐英,字俊公,晚号蜗寄老人。清朝乾隆年间任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等官,擅诗、工书画等。虎溪是庐山东林寺门外的一条小溪,名山洞天福地记称为“四十七福地”。虎溪上原先建有一亭,取名三笑亭,后废。庐山素以

16、“匡庐奇秀甲天下”著称于世。它不仅是蜚声中外的避暑胜地,而且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佛法名山。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关于它的神话传说。全国各地历代名人在庐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和奇闻轶事。唐英撰写的这幅对联,即讲述了这样两则历史掌故。上联向读者叙述了在庐山发生的一个传说:相传和尚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以溪为界,若过溪,寺后老虎就会吼啸起来,因此名虎溪。有一次,慧远送别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由于情投意合,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过了虎溪,虎即吼叫起来,三人相视太笑,从此传为佳话。该联叙及此掌故,认为他们三个人代表了佛,儒、道三种宗教派别和宗教泛流,发展历程。然而,对“三笑”事实持怀疑态度的自有人在。明代儒学提

17、举王祎在自建昌还径行庐山下记中曾说:“修静始来庐山,时慧远亡时且二十余年,靖节时亦二十余年矣,安得所谓三笑乎?或曰晋盖有两修静也。”王祎所言,不无道理,史实确凿可证。下联则概括了东林寺白莲社的潮源历史:佛教在汉魏两晋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不久,庐山东林寺便成为“佛教阐化之基”。慧远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到庐山宣扬佛法,在江州刺史帮助下,创建了东林寺,结下了白莲社,创立了佛教新的分支净土宗,又称莲宗,世人称之为“一花”,其后禅宗佛教又演化为五个宗派,人们称为“五叶”,每一宗派都产生出自己的领袖人物。楹联艺术是文学艺术的一脉。唐英如同许多天才的文学家那样,没有生硬地照搬历史,而是依据离奇的传说

18、故事,充分发挥了对联的借景抒情、探胜猎奇、对仗严谨、音韵铿锵的艺术特色,使人读后只会顿感兴味无穷,而不会去责怪、去追究故事的不真实了。(陈国涛)放开眼界,看朝日才上放开眼界,看朝日才上,夜月正圆,山雨欲来,溪云初起;洗净耳根,听林鸟争鸣,寺钟响答,渔歌远唱,牛笛横吹。此联是龚正谦所撰题福建邵武市熙春山憩亭联。龚正谦,福建邵武人,清初文人,生平事迹不详。联中充满诗情画意,山与水,声与色,人与物,都是描绘的对象。上联从视觉方面写景,所写景物都与“眼”“看”二字相关联。“看”是领字,领属下面四句,分别描绘“日”“月”“雨”“云”四种景物。“朝日才上”是说太阳刚刚升上来,这是写白天的景物。“夜月正圆”

19、则写出夜景之美,后两句写天气变化,作者于此用了一个典故,唐代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诗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原意是说,溪边开始弥漫雾气,太阳也从楼阁上落下去了,山中快要下雨的时候,大风刮进了高楼。此联引用这两句诗的前四字,显然是为了表现熙春山的气候特点,同时也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拓展视野,真正做到“放开眼界”。下联从听觉方面写景,所写景物都与“耳”“听”二字相关。同“看”字一样,“听”字也领属下面四句,分别描绘“鸟”“钟”“歌”“笛”四种事物。“林鸟”即林中之鸟,“争鸣”写出了众鸟喧哗的热闹景象。“寺钟”指寺庙所用之钟,附近各个寺庙的钟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这就是“响答”

20、了。“渔歌远唱”也用了典故,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两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原意是说,渔船上在傍晚时传出了嘹亮的歌声,响遍了整个鄱阳湖畔。此联无论作“渔歌远唱”“渔歌唱晚”或“渔舟唱晚”,都表现了一种和平宁静的境界。末句“牛笛横吹”,表现的是一种田园生活,流露的是一种闲情逸致。在写法上,此联的最大特点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落墨,新鲜别致。由于上下联各由五个短语或短句所组成,所以从声律上看,只要这些短语或短句的末一字平仄相对就算合符要求。上联的“界”“上”“圆”“来”“起”,下联的“根”“符”“鸣”“唱”“吹”,平仄分别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好一一相对,合于声律要求。(甘久生)

21、拼命酒与断肠诗大胆文章拼命酒;坎坷生涯断肠诗。此联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洪深所撰。洪深(1894-1955),字浅哉,江苏常州人。早年留学美国专攻戏剧。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从事戏剧活动。三十年代参加左翼戏剧运动。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和剧场艺术水平的提高有较大贡献,后任电影编导,并长期担任学校教育工作。抗日战争初期,大批进步文人会集重庆北碚,洪深也在其中。当时整个社会极端黑暗,生活又十分艰苦窘迫,在这种情况下,洪深自题了上述这副对联。人们写对联,一般都要表达某种思想观点或政治倾向。洪深也不例外,他自拟的这副联,既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又显示出勇于斗争,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豪迈气概,同时也道出了

22、他当时苫闷的心情。“大胆文章”是他对自己创作的一个总结。他的著名作品如赵阎王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大胆地揭露了封建军阀统治的罪恶和农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英勇顽强的斗争,给当时社会以无情的抨击。说起“大胆”,当时还有段小插曲。那是在1929年,上海正在放映美帝国主义侮辱中国的影片不怕死,洪深也在剧院,他当场就愤怒抗议、演讲,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爱国热情。抗战爆发后,又领导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赴内地演出,积极推动了戏剧界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与“大胆文章”相对照的是“坎坷生涯”这句。这又是他对自己大半生生活的总结。他1917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先是学建筑,后专攻戏剧,1922年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生活待遇回

23、国任教,从事戏剧活动。曾领导“复旦剧社”“戏剧协社”,并参加了“南国社”。抗战爆发后又断然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积极筹组抗敌演剧队,组织宣传抗战活动。对联的后部分“拼命酒”与“断肠诗”,却是他当时在重庆的生活与心情的写照。当时的重庆是抗战的后方,国民党的首府,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和高压政策下,进步文人不仅生活十分艰苦,精神上也极度苦闷,只有把仅有的几个钱全用来买酒喝。希望在酒精中一醉方休。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拼命地喝酒仍解除不了那苦闷的心情,便又转而寄情于诗文中。在那使人荡气回肠的诗句中多少能发泄一些愤懑之情,也多少能寄托些希望与光明。这副对联是一个流水对,上下句意思非常连贯,对仗十分工整,“大

24、胆文章”对“坎坷生涯”,“拼命酒”对“断肠诗”,都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读后扑面迎来一股豪迈之气,却又夹杂着点点伤心泪。(陈红涛)万卷古今消永日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此联为陆游所撰“书巢”联。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一生创作诗歌极多,今存就有九千多首,同时他又是宋代著名词人和学者,开宋词豪放派之先锋。书巢意即用书筑成的巢,指书室。陆游,他那脍炙人口的诗词影响了多少文人墨客。他生当北宋灭亡之际,饱受民族灾难之苦,少时便立下爱国壮志。然而他一生不得志,满腔的报国热情无处发泄,只好寄情于诗词,或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统治者屈

25、辱求和,给人以雄浑豪迈之气,或抒写日常生活中平凡之事,借物咏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用在陆游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他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不知身在何处,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是“读书有味身忘老”,还象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这副“书巢”联正是当时他生活的写照。联中的“万卷”指书的数量极多;“古今”指书的内容涉及面极广,古往今来无不领略;“一窗昏晓”可见其读书之专致,达到了废寝忘食地步,既不知黄昏,也不知晨晓,岁月年华就这样不知不觉地逝去了。寥寥几字,使读者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此联对仗十分工整,很有诗词的那种韵律美。用词也十

26、分精确对仗。“万卷”对“一窗”,“古今”对“昏晓”,”消”对”送”,“永日”对“流年”,不仅词性与平仄相对仗,而且意义上也相互对照关联。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正对的修辞手法,正面直接描绘作者读书废寝忘食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此不仅反映陆游好学的生活场面,而且透过此联,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当时极端郁闷的心情。诗人拳拳爱国心、报国志无处伸展,无奈只有寄情于诗书之中,在书海里消磨这苦闷的漫漫长日,而大好的年华也在这书海中渐渐流逝。这无疑也是发泄对当权者的不满和自已的无奈之情。(陈红涛)半湖烟雨 一局棋枰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烟雨;王侯事业,都如一局棋枰。这是挂在莫愁湖胜棋楼外的一副园林楼阁联。莫愁湖在南京

27、水西门外,水陆面积700余亩,湖面宽阔。相传南宋时,有洛阳少女莫愁远嫁江东卢家,住在湖滨,因此叫莫愁湖。胜棋楼在莫愁湖公园内,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重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相传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与他的开国元勋徐达常在莫愁湖畔下棋。徐达棋艺卓绝,可是与朱元璋对弈却每着必败。朱元璋认为徐达没有亮出真本领,于是许诺说,如果徐达能胜了他,便将莫愁湖送给徐达。他俩从早晨开始布棋,直到红日西沉,尚未分胜负。终于一局围成,朱元璋大笑,说:“这一回,我是真的胜了!”徐达谦和地说:“还请主公细看这盘棋,方知胜负!”朱元璋听话中有话,便举灯照棋,发现徐达的百余颗闪亮的棋子分明排出繁体的“万岁”二字,顿时惊叹不已

28、,亲自斟酒,双手捧着送到徐达面前。徐达连忙跪下接过一饮而尽。后来,人们就在朱和徐下棋的地方,建了这座胜棋楼。上联意为:当年的莫愁美女和明王朝江山,如今已不存在了,只留有半湖烟雨让人缅怀追念那逝去的历史故事。下联则生发出作者更深意义的感叹:那些帝王将相攻战杀伐,争名夺利,最终都象一局棋势,随时间的匆匆过去,是非成败转眼化为过眼云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此联寥寥二十字,把南京莫愁湖胜棋楼的美景,有关的人物,有趣的传说都含蓄地“点”了出来,令游客读后如饮醇酒,如含橄榄,情奋而味长,陶冶了性情,增添了游览兴趣。类似这样的楹联,在全国各地的园林中为数极多,饱含诗情画意,对于美化环境,渲染气氛,都有积

29、极作用,可惜在“文革”浩劫中损毁不少,这是又一笔难以挽回的无法估价的损失!(陈国涛)莽乾坤能得几人闲莽乾坤能得几人闲?早安排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好风月不用一钱买,休辜负青山红树,送爽气西来。此联是王珊森所撰安庆大观亭联。大观亭在安庆市西南隅正观门外,为明代知府陆钶创建。大观亭气势雄壮,俯瞰长江,是江南有名的亭台之一。这是一副名胜风景联。作者站在气势雄伟的大现亭,俯瞰涟滚东去的长江,遥看远处的青云红树,面对秋高气爽的天气,观赏着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色,呼吸看清新的空气,不觉心潮汹涌,遐想联翩,情不自禁地振笔疾书,惜古喻今,写下了这副境界开阔,气象豪迈,意境深远的对联。它将大观亭周围的壮丽秋景和奔腾

30、不息的浩瀚长江,描绘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河胜景图。它既赞美了大观亭这个名胜景观,缅怀了千古风流的历史人物,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上“风流人物”的崇敬心情。这副对联既是一副名胜风景联,又是一副抒情联,它采用了“集引”、“藏典”的艺术技巧,把历史典故运用到对联中,暗寓哲理,一语双关,不但丰富了对联的内容,使人产生联想,而且以典故对照现实,加深了思想深度。如上联的“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是宋俞文豹吹剑录文句的化用。它用短短的几句话,将苏轼赤壁怀古中描绘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壮阔境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又由浩荡的长江,波涛滚滚,日夜奔腾,无

31、止无休的景观,联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象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因而在缅怀千古风流人物的同时,抒发了作者江山如故,人事已非的感觉之情,慨叹了莽莽乾坤能有几个像苏轼一样饱览江山胜景,写出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也为作者自己能有幸一睹大观亭的壮丽奇观感到兴奋和自豪。下联的“好风月不用一钱买”,是唐李白襄阳歌诗句的化用,“红树”是引自元勃罗御史南吕一枝花辞官。在这里作者描绘了满目青山,一川红叶的奇丽的秋天景色,告诉人们不要辜负这“不用钱买”的“好风月”,要自由自在地呼吸着从西风中送来的清新空气,尽情地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给人造就的旖丽风光,但又不是消极的享受,而要象“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珍惜这大好时光,奋发向上,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这种借用典故,集引前人诗词文句组成对联的艺术技巧,使对联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对景物的描写更加有声有色,形象逼真,倍增了诗情画意,令人读之,心往神驰,陶醉在无边的秋色之中,既联想起风云变幻的历史往事,又增加人们的游兴。古人云:吾人读书,于妙词警句,哪怕是抄来的,嵌于文中,合乎情调,也称可观。这副对联正是一副运用得宜,合乎情调的巧对佳联。这副对联,不仅寓意深刻,用典得当,全联上下,人以景移,情由人传,情景交融,使语言高昂、协和、流畅,而且对仗工整文词讲究。如上联的“莽乾坤”对“好风月”,“早安排”对“休辜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