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8 ,大小:48.53KB ,
资源ID:2713525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1352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中物理课程标准.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docx

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1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附录2行为动词说明 附录3科学探究实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材料、

2、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

3、神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二

4、、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在教学中

5、,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五)注重评价政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科学探究学习

6、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设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时,将科学探究纳入“课程内容”。本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本标准对这些要素分别提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物理学的内涵,本标准以“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为“课程内容”中“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对全体初中学生应掌握的物理内容提出了要求。每个一级主题含有若干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又含有若干三级主题。这些三级主题综合融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为进一步将义务教育物理

7、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在科学内容中增设了样例和活动建议,它们不是硬性要求的内容,而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科学内容中三级主题的具体含义。本标准还提出了实施建议,以便教师进一步参考。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

8、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2了解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4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

9、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5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置,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数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3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尝试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数据得出的

10、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4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5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有团队精神。3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

11、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5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规定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特质、运

12、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科学内容中的样例是对科学内容要求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为教学提供参考的活动实例。一、科学探究在本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常,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的要

13、素应灵活渗透在教材和教学的各个方面。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探究要素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提出问题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点现的问题。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猜想与假设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经历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过程。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索,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了解设计实验与制订

14、计划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通过观察、实验和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证据。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实验,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了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分析与论证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归类及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了解分析与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评估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尝试改进探究方案。了解评估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交流与合作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能表述探究的问题、过

15、程和结果。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了解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二、科学内容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下表为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这种呈现形式不代表教材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教材编者可根据本标准缩写不同特色的教材。科学内容中的样例与活动建议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参考,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展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一级主题二级主题1物质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2物质的属性13

16、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14新材料及其应用2运动和相互作用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2机械运动和力23声和光24电和磁3能量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32机械能33内能34电磁能35能量守恒3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1物质本主题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有重要联系。学习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这部分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于身边物质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第二类是对于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度的初步认识,由于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因此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第三类是和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的,教学中应注意体会科学

17、技术社会的关系。“物质”划分为以下四个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内容要求11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11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例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测温范围。例2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例3运用物态

18、变化的知识,说明冰熔化、水沸腾等现象。114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活动建议(1)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2)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3)调查当地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了解节水灌溉技术。12物质的属性内容要求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例1通过实验,了解金属或塑料的弹性。列举弹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例2通过实验,了解特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19、。例3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导电性能的不同。122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例4分别说出质量为几克、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的一些物品,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124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例5收集有关特质属性研究的信息。活动建议(1)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方案,测量酱油、食用油、醋、盐、塑料制品、肥皂、牛奶等特品的密度。(2)调查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了解它们应用了物质的哪些物理属性。1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内容

20、要求13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例1 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的核式模型。133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例2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或探月工程的新成就。例3阅读人类在探索宇宙历程中的有关事例。134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例4根据物体尺度的大小设计图表,按电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顺序排列并标出大致尺度。活动建议(1)观看介绍物质微观世界的科普音像资料。(2)观看有关人类探索宇

21、宙的科普音像资料。(3)查阅、收集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14新材料及其应用内容要求141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例1 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例2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例3了解纳米材料的一些特点,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42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活动建议(1)从图书馆、互联网上收集有关新材料研究和开发的信息,写一篇小论文。(2)参观生产某种材科(如建材)的

22、工厂,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的设想。2运动和相互作用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运动和相互作用”划分为以下四个二级主题: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21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内容要求21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212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

23、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例 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21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活动建议(1)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说明这些现象表现出的机械运动的相对性。(2)利用常用物品设计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22机械运动和力内容要求22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例1利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222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教果。例2通过实验,认识力

24、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例3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24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例4运用惯性,解释当汽车急刹车、转弯时,车内可能发生的现象。226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2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例5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228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例6 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22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25、。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例7了解潜水艇浮沉的原理。活动建议(1)利用脉搏和步长,估测走路的平均速度。(2)学读汽车、摩托丰上的速度表。(3)会看旅客列车时刻表。(4)用弹簧或橡皮筋制作简易测力计。(5)用饮料软管制作喷雾器。23声和光内容要求23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例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例2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23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例3列举超声的应用实例。例4

26、举例说明如何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23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例5探究光束在平面镜上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例6通过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234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23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例7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的应用。例8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236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例9观察两只手电筒分别射出的红光与蓝光在

27、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237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活动建议(1)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提出进一步控制噪声的建议。(2)阅读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3)用凸透镜制作简易望远镜,井用其观察远处景物。24电和磁内容要求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例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42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243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244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例2了解动圈或扬声器的结构和原理。例3 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

28、原理。245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例4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246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例5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存在。如道光是电磁波。例6了解广播电台的发射频率和波长。例7知道手机和卫星通信等都是电磁波的应用。活动建议(1)利用磁铁和缝衣针制作指南针,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2)研究动圈或扬声器是否可以作为动圈式话筒使用。(3)用电磁继电器制作一个简易自控装置。(4)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3能量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和普遍规律。它与很多学科都有关联,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注意与本课程其他内容的联系,注意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注意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能量”划分为以下六个二级主题: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内容要求311 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312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