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32.94KB ,
资源ID:271342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1342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八上 文言文复习详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上 文言文复习详案.docx

1、八上 文言文复习详案人教版语文八上文言文复习教案(共计3课时)复习内容1、文学常识2、文言字词的积累3、课文翻译4、课文内容理解复习重点难点1、文言字词的积累2、课文内容理解复习过程第一课时复习课文桃花源记三峡杜甫诗三首复习方法1、学生自主复习,学生质疑2、教师检查复习质量强调课文重点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二、重点字词:课下注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课下注解把握缤纷 仿佛 才通人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交通 外人 黄发垂髫 绝境 无论 具言 扶 向 诣 遂 规 寻 问津缘、异、穷

2、、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通假字便要还家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

3、,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口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果(古意:实现;今译:果实,结果缘溪行 芳草鲜美 阡

4、陌交通 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无论魏晋 说如此 各复延至其家 无问津者一词多义 志 A处处志之 B寻向所志 寻 A寻向所志(寻:寻找,动词) B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的意思.副词)舍 A便舍船(舍:丢下,动词) B屋舍俨然(舍:房屋,名词) 向A便扶向路 B寻向所志闻 A闻之 B为具言所闻 C村中闻有此人多词一意 文中出现了三对词都是一个意思,这种词类叫做多词一义。有:便要还家,“要”(通假字)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都是邀请的意思;缘溪行”,“缘”与“便扶向路”,“扶”都是“沿着”的意思;“悉如外人”,“悉”和“咸来问讯”,“咸”,还有“皆出酒食”,“皆”都是“都”的意思。不足为外人道也,“

5、道”与“此中人语云”,“语”都是“说”的意思 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叹惋 3)咸:咸来问讯 4)并:并怡然自乐 5) 具:具答之 沿-1)缘:缘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 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三、重点语句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四、理解性默写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6、,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

7、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五、课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安宁详和的美好生活向往即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客观的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中考考点)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5、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6、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

8、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7、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8、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9、“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10、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六、开放性试题 1、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

9、,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三峡1、文学常识:郦道元2、重点字词:课下注释一、文学常识1、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2、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

10、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二、文言词语1、通假字阙通“缺”,空缺。2、一词多义绝 沿溯阻绝断,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3、词类活用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回清倒影清波4、常见短语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5、其他词语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11、素白色。回回旋。巘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三、问题探究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5、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

12、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6、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7、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9、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10、“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1、第

13、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12、“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3、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为写水势,先写山势,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14、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奔放美 清悠美 凄婉美15、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16、本文在语

14、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17、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 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五、译句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乘上飞奔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的速度快)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

15、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挡在这里了。)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和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当到了天气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得一片清凉和寂静。)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时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杜甫诗三首1、文学常识:杜甫 三吏 三别2、重点字词:课下注释3、背诵全

16、诗。4.名句赏析、主旨理解1)、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3)、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第二课时复习课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诗四首复习方法1、学生自主复习,学生质疑2、教师检查复习质量强调课文重点答谢中书书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二、重点词语【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

17、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参与,这里指欣赏。三、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实是欲界

18、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9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

19、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3)语言美。言简意赅,骈散结合。修饰性贴切练。四、翻译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4、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

20、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3、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二、重点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三、理解探究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5“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6“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抑郁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7、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8、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9、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10、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

22、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1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12、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13、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14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15“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23、(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16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热衷名利,为俗务所累。17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18、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他仍有进取之心,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

24、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19、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2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四、译句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

25、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罢了!观潮一、常识:武林旧事二、 重点词语:课下注释三、 课文内容重点理解 1.作者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壮美雄奇的景象,简短的话语,丰富的内容,如何做到的? 2.题目是观潮,作者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湖心亭看雪一、常识:张岱二、重点词语:课下注释三、课文内容重点理解 1、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3、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诗四首一、常识:作者二、理解并背诵全诗三、名句赏析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6、,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怎样的情境?第三课时复习课文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复习方法1、学生自主复习,学生质疑2、教师检查复习质量强调课文重点爱莲说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二、重点词语【蕃】多。【独】只,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

27、立的样子。【益】更。三、阅读理解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5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

28、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庄重、高雅(清高)。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

29、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15、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1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