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8.43KB ,
资源ID:270774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0774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夏至到处暑算几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夏至到处暑算几月.docx

1、夏至到处暑算几月夏至到处暑算几月【篇一:夏至节气气象谚语】 夏至节气气象谚语 夏至节正处梅雨期间,雨量大,雨日多,常造成较大的洪涝。各地谚语有不同的说法。如下: 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浙) 夏至落雨,九场大水 (鄂) 夏至下雨十八河 (湘、贵) 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 (湘) 有时遇到反常年份,夏至天气炎热,预示后期天气既旱且热。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夏至无雨三伏热 (川) 夏至无雨干断河 (贵) 夏至无雨六月旱 (湘) 夏至不雨天要旱 (皖) 夏至无云三伏烧 (陕) 夏至是否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夏至不打雷,大水连天起 (闽) 夏至无响雷,大水十几回

2、 (湘) 夏至有雷,要烂杆围;夏至无雷,百日无雨 (粤) 夏至鸣雷旱三伏 (桂) 夏至雷响,打破梅娘 (浙) 夏至雷响天多晴 (鲁) 夏至时,冷热程度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的关联。这方面的谚语也有一些。如下: 夏至不热,冬至不冷 (陕、赣) 夏至未到莫道热,冬至未到莫道寒 (赣、川、鄂、冀) 夏至闷热汛来早 (冀) 有关夏至的气象谚语还有不少,如下: 吃了夏至饭(面),一天短一线 (赣、冀、晋) 夏至端午近,麦子满仓囤;夏至端午远,年景必有闪 (鲁) 夏至加端阳,田里不打粮 (陕) 五月夏至头,担水救禾苗;五月夏至中,多雨又多风;五月夏至末,大水溢塘坡 (赣) 小暑节气气象谚语 小暑到来,标志我国

3、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农谚语有“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 最炎热的时间,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经验总结。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署时必定无雨,就是 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小暑节气下雨对未来天气有何指示性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苏、湘)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苏)

4、 “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冀)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苏) 小暑节气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何预示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节气的打雷与梅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上海地区,对小暑节气与黄梅的关系,也流传了不少气象谚语。“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如果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比如:“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头上一声雷,半月黄梅倒转来”等。在江苏省还流传有: “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之说。 小暑节气的凉热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关系,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沪、湘、

5、辽、晋)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川、贵)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湘) “小暑过热,九月早冷。”(苏) “小暑热过头,九月早寒流。”(冀) “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湘)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桂) 节气谚语-早晨立秋和夜里立秋对未来天气的变化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到头(苏、鄂、川等) 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湘、甘、宁) 早晨立了秋,下午冷飕飕(鄂、川) 早晨秋,着衣秋;夜里秋,脱衣秋;中午秋,赤膊秋(苏) 节气谚语-六月立秋或七月立秋 六月六秋,早收晚丢(冀) 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新) 六月秋,及早收;七月秋,慢慢收(苏) 六月秋,丢的丢,收

6、的收;七月秋,全部收(新) 立秋在六月,初雾来得早,影响秋季收成; 立秋在七月,初霜来得晚,秋季收成好(新) 六月立秋,早收晚丢;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晋) 七月立秋,早迟都收;六月立秋,早收迟丢(陕) 节气谚语-立秋的雨和雾,与未来的寒暖、旱涝均有密切关系 立秋有雨倒春寒(桂) 秋日落雨秋飕飕(浙) 打霜立秋,干断河沟(贵) 立秋雾,地枯枯(湘) 立秋节日雾,长河做大路(鲁) 早秋凉飕飕,晚秋晒死牛(苏、桂、川) 秋来伏,热得哭(贵) 节气谚语-立秋节气的晴好与未来天气的关系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浙、鄂) 立秋晴,八月雨;立秋雨,八月旱(桂) 立秋晴天秋天旱(鄂) 立秋晴,秋雨少(

7、赣) 立秋无雨人发愁,庄稼顶多一半收(皖) 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鄂) 立秋无雨对天求,田中万物尽歉收(苏、鄂、川) 立秋无雨水,白露雨来淋(湘) 立秋不落,寒露不冷(桂) 立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川)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皖、鲁、鄂等) 立秋下雨件件丢,处暑下雨件件收(冀) 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无雨秋雨少(鲁) 立秋大雨,百日见雪(冀) 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苏) 处暑节气气象谚语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 “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

8、根”等。 处暑前后正是秋种大忙季节,对于一些地区特别是雨水少的北方地区来说, 农谚有“处暑种荞,白露看苗” “处暑罗卜白露菜” “处暑处暑处处要水”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 “处暑下雨,五谷生芽”“处暑下雨多灾害”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白露节气气象谚语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白露三候是:“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黄河流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节气的谚语 “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分天晴必久旱”, “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9、 “秋分有雨来年丰”等 “一场秋雨一场寒”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寒露节气的谚语 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 寒露脚不露 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九月台,无人知;九月台,惨歪歪 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京)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苏) 重阳无雨一冬晴(苏、浙、鄂等) 重阳无雨,九月无霜(皖) 重阳无雨,冬至多雨(湘)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重阳有雨,下年雨缺(陕) 过了重阳节,一怕霜来二怕雪(鄂) 霜降节气的谚语 霜降风台跑去藏,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云南更有“霜降无霜,

10、碓头无糠”的说法。 “霜降露凝霜,树叶飘地层,蛰虫归屋去,准备过一冬。” 立冬节气的谚语 “立冬打雷要反春”、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立冬补冬,补嘴空” 小雪节气的谚语与民谣 小雪节气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进入了冬季田间管理和农田基本建设阶段。此时如果有场降雪,对越冬的小麦十分有利。因此,我国很早就有了“瑞雪兆丰年”的农谚。下面介绍一部分与小雪节气有关的谚语和民谣。 黄河中下游 小雪节气期间,北方各地最低气温多在零下,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地区正值初雪期

11、, 在降水较少的时期,小雪的到来意义非同小可。 河北:“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东:“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 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长江中下游 小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这一地区在小雪 节气期间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并开始积肥。 江苏:“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 上海、浙江:“立冬小雪北风寒,棉

12、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华 南 福建、广东:小雪期间地里仍有庄稼,有谚语可查。福建当地有:“小雪点青稻”的说法,青稻指的是晚稻。广东则有:“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里所谓的红,不是指红颜色,而是指农活多,此时开始收获晚稻,播种小麦。 根据小雪有无雪预测来年年景 从一些有关小雪的谚语中,可以看出,小雪期间如果下雪,年景好,不用长工,庄稼都长得好。如:“小雪不见雪, 来年长工歇。”“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果园清得净,来年无病虫。” “小雪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等。 根据小雪晴雨预测后期天气【篇二:古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知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13、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小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4、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篇三:2015 通州区中考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通州区2015年初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

15、,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精 神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人们不仅在追 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而阅读能打开我们每个人的空间,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阅读能够不断地唤醒我们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并且_。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应填的词语均正确的一项是(2分) (2)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地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只有我们每个人坚持阅读,才能不断地增长知识,提升修养。下面与强调“要坚持阅读”这个观点一致的一项是(2分) a“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6、 朱熹 b“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c“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郭沫若 d“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2下面语段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在白公馆、渣滓洞,在英雄受难的地方,人们仿佛还可以看到许云峰在老虎凳上的坚贞不屈;可以听到陈然朗诵我的自白时的_;可以感受到江姐怒斥叛徒时的_。捧起红岩,重读那段满含悲壮而又令人_的历史,真是感慨万千。红岩烈士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凝聚起一座_的丰碑,用他们的生命铸就了不屈的红岩精神。 a气势磅礴视死如归心潮澎湃流芳百世 b大义凛然义正辞严肃然起敬永垂不朽 c抑扬顿挫锲而不舍肃然起敬流芳百世 d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心潮澎湃永垂不朽

17、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1页(共8页)3下列选项中对语病修改有误的一项是(2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河文化激发出更大的活力,呈现出新的载体和形态。由于刘白羽、刘绍棠、王梓夫等人的影响,使通州出现了“运河文学现象”。在通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爱好者,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运河文化为创作题材和汲取养分的源泉。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通州宋庄逐渐聚集了一批现代画家。他们共同选择了通州大运河畔这块土地,生息创作,不仅深深影响了通州的艺术领域,还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著名的“画家村现象”。这些都是运河文化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产物。 a句中的“激发”应该改成“焕发”。 b句中应该去

18、掉“使通州出现了运河文学现象”的“使”字。 c句中应该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爱好者”后面加上一个“群体”。 d句中应该把关联词“不仅?还”改成“不是?而是”。 4.你去拜访一位书法前辈,他刚写完一幅作品(如下图)。你想由衷地对这幅作品进行赞美,下面四句话,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笔画敦厚,沉着稳健。 b丹青妙笔,入木三分。 c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字字珠玉,酣畅淋漓。 6.古人写山的诗句不胜枚举,想必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这样的诗句。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写到“,行舟绿水前”;杜甫在望岳中写高山险峻,分割南北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登上山巅、清晨望日的句子是“飞来峰上千寻

19、塔,。”(每空1分,共3分) 7.祝枝山,明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相传有一次,他去拜访朋友。朋友请他留一幅字。他当即泼墨,写下“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朋友读完,大为生气。祝枝山一笑,说:“不必生气,你念错了。”于是大声地念了一遍,朋友转怒为喜。朋友和祝枝山都是怎么读的?请为这句话分别加上标点。(2分) 朋友读: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祝枝山读: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8.阅读唐代诗人杜甫八阵图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5分)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八阵图赞美了一个人物,在杜甫另一首诗歌蜀相中也概括了这个

20、人物的功绩,下列选项中同样描述此人的诗句是( )(2分) a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 b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c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d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2)八阵图中所赞美的这个人物让你感受最深的品质是什么?并结合古典名著中有关该人物的情节简要分析。(3分) 答: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2页(共8页)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912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21、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丙)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9下列词语中的“道”与“得道者多助”

22、一句中的“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翻译:包围起来攻打这个国家 b民信之 翻译:使百姓互相信任 c亲戚畔之翻译:父母兄弟都会背叛这样的统治者 d所欲与之聚之 翻译:(百姓)想要的就给他们,并为他们聚集起来。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译: 12上面三个文段,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共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此观点的理解。(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1318题。(共12分) 惊蛰响起春天的前奏 肖复兴 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都是两个字,简洁、平和。在所有用动词

23、标识的,比如立春立秋的“立”,夏至冬至的“至”,或处暑的“处”,霜降的“降”,无一不是平和,很客观、中立的表明节气到来的意思,是一种诉说而已。唯一富有动作感和感情色彩的,是惊蛰。一个“惊”字,凸显这个节气的来头与气势与众不同,有一种惊叹的意思在内。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3页(共8页)小时候,老师在讲解惊蛰这个词的时候,说是天空打雷惊动了地底下的虫子要拱出地面了。老师的这个解释,强调了雷、虫和土地这样三者的关系。现在想想,觉得很有意思。如果不打雷,便惊动不了睡了一冬的虫子;如果睡了一冬的虫子没被雷声惊醒,便不会从冰封冻了一冬的土地里拱出来;而虫子能够从冰冻的土地里爬出来,是因为这时候的土地里的泥土

24、已经变得松软了。雷、虫和土地这三者,皆因这个惊蛰的节气到来,而发生了如此密切互动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节气中,雷、虫和土地这三者才从静止状态变为动态,活了起来,有了生命。 其实,在北京,很少能够听得到惊蛰时打雷的。惊蛰的雷声,应该出现在南方。但是,没有雷声的惊蛰,还能够叫惊蛰吗?那些小虫子怎么能被惊醒呢?惊蛰的雷声,应该像是起床的铃声,上课的钟声一样,准点准时出现才对。那时候,惊蛰的雷声,只出现在我的想象里。想象着雷声响了小虫子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春天到了,这样一幕戏的三部曲,有声有色,次第出场,动画片一样。 小时候,不懂得这个生命就是春天的生命,是大自然万物开始生长的生命,是唐诗里早就写过

25、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的生命。 那时候,就知道这个节气到了,冬眠的各种小虫子,该开始活过来了。那时候,在我居住的北京大杂院里,松软的泥土里开始有蚂蚁出来了,湿漉漉的墙上开始有小肉虫蠕动了,回黄转绿的蒙蒙树枝上开始有破茧而出的飞蛾,也开始有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飞来了。 即使后来到北大荒插队,这个印象依然很深,北大荒这个节气里,春雪还在,依然很冷,但我相信蹲仓蹲了一冬的熊瞎子也该醒过来了,能够从树洞里出来找食吃了。更重要的是,春耕开始备耕了。生产队的铁牛拖拉机,一色火红的车身,拖着铁犁耙,列阵村头,就要下地翻耕土地了。 在我小时候,有一个惊蛰吃梨的传统,觉得就像立春那一天要吃萝卜一样,是一种民

26、俗,但我不明其意。老人们说,春天到了,这时候乍暖还寒,天气又燥,吃点儿梨,败败火。那时候,鸭梨存放一冬,都已经变蔫儿,要不就是心里发黑了,我们常吃的是一种叫做红肖梨的梨,那种梨水分充足,甜中带酸,黄色的皮上有红红的光晕,很鲜艳,很适合春天的色彩,应该是属于惊蛰的颜色吧。 今年的节气有意思,雨水赶上和春节大年初一同一天,惊蛰又紧挨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后一天。雨水那一天,北京下了一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叫做“百年不遇水浇春”,惊蛰的这一天,莫非也能出现这样的奇迹,让我听到春雷鸣春的声音吗?那可是真的如放翁诗中所写的那样,雷动风行惊蛰户,湖海春回发兴新了。 其实,不管这一天有没有雷声,惊蛰,前有雨水,后

27、有春分,夹在这两个节气之间,它的角色就是来奏响春天的前奏曲的。 (2015年3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13古人于节气日,多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结合文章内容,判断下面诗句属于表现“惊蛰”节气的一项是(3分)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d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1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联系文章段,比较分析原文段与链接材料之间表达效果的不同。(不少于80字)(5分) 【链接材料】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白雪覆盖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

28、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春光了。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4页(共8页)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答: 15文章题目“惊蛰响起春天的前奏”寓意丰富,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自己的阅读体验。(不少于80字)(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共14分) 海上

29、丝路 古老的中国以丝绸而著名。中国借丝绸打开了通往世界各国的大门,并且通过丝绸贸易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文明交流。提起丝绸之路,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其实,除了陆上通道,古老的中国还经由海路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应,这条海上通道被后来的学者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尽管“海上丝绸之路”不被众人所知,但实际上它比“陆上丝绸之路”延续的时间更长,所经过和到往的国家和地区更多,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更大。 “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始于秦汉。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遣徐福东渡,开辟了最早的东海丝绸之路。到了汉武帝时,中国的海船已经能远航印度

30、洋,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进行丝绸贸易,这是南海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我们的古人还不具备与狂风恶浪做斗争的能力,海上事故频频发生,因此,在唐代以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完成。唐宋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退出了西域地区,陆上丝路被阻断,海路成为主要的交通枢纽。而唐宋两代特别是到了宋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便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元明两代,统治者更是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迅猛发展。约15世纪初,明成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大规模船队下西洋(指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印度洋),航行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其中,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第一,南海航线:据史书记载,唐代时,我国的商船就已经可以到达阿拉伯地区。当时的南海航线主要从我国南部港口城市广州出发,向南连接东南亚,途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再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