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7.89KB ,
资源ID:270653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0653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思想文化史.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思想文化史.docx

1、中国思想文化史第一讲 概 说 (3学时)一、文化,文化的类别文化是一个包容性极大的概念,涉及到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是人类生活及其文明程度的体现。文化即生活,文化即人生。人类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皆是文化现象。物态文化(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政治、法律等);行为文化(道德、习惯、风俗等),思想文化(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与文明之同异。中国思想文化的内容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哲学智慧,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政教学术等。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二、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分期四分: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宋明、清及民初诸子学与经

2、学,玄学与佛学,道教与新儒学,朴学与西学。 三分:上古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形成期;中古中印文化融合期;近古中西文化交会期。三、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色1、中华文化是以家族为本位的伦理文化,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2、儒道互补,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文世界,艺术精神。 3、以和为贵,以古为尚。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爱好和平,渴求幸福,想做活神仙。安土重迁,思想保守。注经,疏不破注。 4、中华思想文化的生命力。统一性、延续性、包容性。汉字与中华文化。书同文的意义,汉字文化圈。第二讲 原始儒家思想与汉代经学 (7学时)一、礼乐文化与儒家思想以“礼”为核心的乐

3、感文化,礼仪之邦,此致敬礼。礼别异,乐统和。礼:社会习俗典章制度道德伦理。宗教(礼俗)政治(礼仪)伦理(礼义)。祭神、祭祖。礼乐相须为用,钟鸣鼎食。周礼,尊尊、亲亲、贤贤的宗法礼制,纳上下于道德。礼治思潮。作为儒家思想基础的“仁”学,是从对周代礼乐文化的思考中悟出来的。二、孔子的“仁”学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崇礼贵仁。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礼是人的文饰,人的本质是仁,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孔子“仁学”的内容: 1、亲亲之情:“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 “孝弟也者

4、,其为仁之本与!”(学而)血缘亲情,百善孝为先。 2、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将心比己。 3、君子人格:做志士仁人。“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君子人格:温、良、恭、俭、让; 恭、宽、信、敏、惠。三、孟子的心性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相传受业于曾子)的门人。曾历游齐、宋、滕、魏等国,因主张不见用

5、,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仁”学,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思想:1、性善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脺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良知、良能。“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章句下)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章句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根源就在自己的心性中。 2、心灵美:“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章句上)以心善指明性善。尽心则知性,知性则知天。“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章句上)仁体即诚体,心诚则灵

6、。 3、仁政思想: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民。” 尽心章句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章句下)与民同乐,以民为本。四、荀子的礼法思想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人称荀卿、孙卿,赵国人。曾游学齐国稷下,三次担任祭酒,后适楚,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著有荀子三十二篇。门人有韩非、李斯等。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法先王,以圣贤为师。祭天地、祭先祖、祭君师“天地君师亲”。儒教,封建礼教。儒学的政治化,重在政治教化。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五、经与经学1、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四教,诗书为体,

7、礼乐为用。诗、书,古人书籍的两大类别。荀子始称“经”,言“五经”(诗、书、礼、乐加春秋)之说,庄子始有“六经”说(再加易)。 2、汉代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所用的文字和来源不同,对孔子与六经的看法不同。经学是对经的解释,是得到官方认可的解释。 六、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劝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著作有举贤良对策、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等。董仲舒的思想: 1、以阴阳五行为模式的“天”的哲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天人感应”,“天人相类”。宇宙流,阴阳五行之气与四时、四方。五行的相生或相胜。 2、春秋公羊学。微言大义,春秋

8、笔法,诗无达诂。以春秋决狱,以诗三百为谏书。“仁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3、三纲五常:“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阴阳三纲;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天经地义。“天不变,道亦不变。” 七、经学的流变1、经学与谶纬神学。谶纬、图纬、纬候。泄漏天机。谶纬源于阴阳家的术数说。 2、今、古文的统一。郑玄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3、从“七经”“九经”到“十三经”。第三讲 道家思想与魏晋玄学 (7学时) 一、老子其人其书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2年),姓李名耳,字聃(称老聃),一字伯阳。楚国苦(今河南鹿邑县)人。据说曾任周“守

9、藏室之吏”,后归隐,著道德经(又名老子)五千言,骑青牛出函谷关而不知所终。老子的主要内容: 1、论道。(1)道是“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超越形迹,无的智慧。 (2)道是“一”,是有与无的统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 (3)道同于自然。自然而然,无心、无欲、无为的本然状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天地本身即是自然之道的体现,而人则须返朴归真

10、。 2、辨正法思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十八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十九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十一章)一分为二,对立统一。 3、处世哲学。物极必反。“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大智若愚,以静制动,欲擒故纵,以弱胜强。二、庄子及其思想庄子(约公

11、元前369前286年),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一生主要从事讲学和著述。庄子今存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七篇为庄子的著作,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庄子的主要思想: 1、追求精神自由。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用之用。 逍遥游的艺术人格。 2、向往无差别境界。齐物论:“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物化。心与物冥。 3、得意忘言的悟道方式

12、。天道“世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谓意在言外,即道妙。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目击道存。 4、由“虚静”之心呈现的艺术精神。人间世:“敢问心斋?仲尼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大宗师:“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天道:“水静犹明

13、,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秋水之濠梁观鱼虚静之心与审美观照神与物游。养生主的“庖丁解牛”, 天道中的“轮扁斫轮”,达生里的“佝偻丈人承蜩”、“梓庆削木唯鐻”,皆“技而进乎道”的艺术性活动。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三、王弼与正始玄学王弼(226249),字辅嗣,山阳高平(今河南焦作)人,年仅24岁即病殁。他是个天才的思想家,著有老子道德经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等。 王弼的思想:1、贵无全有的本体论。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注:“天下之物,

14、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以“无”为万物本体,但它存在于一切“有”中。无为本,有为末;无为体,有为用。 2、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方法论。周易略例:“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玄学方法:崇本息末,以一总多,以简驭繁。正始: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阮籍、嵇康、向秀、山涛、王戎等。名士清谈的话题:本末、体用、才性、言意、养生、声无哀乐、名教与自然等。四、郭象与西晋玄学

15、郭象(约252312),字子玄,河南人。史称其“为人薄行”,利欲熏心,但极负辩才,是谈玄高手。郭象庄子注为西晋玄学的代表作,所揭橥的西晋玄学新意有: 1、万物自生、自性而“独化”。齐物论注:“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在?即众窍比竹之属,接夫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耳。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自生耳。”有并不生于无,有也不能生于有。“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自造,物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万物皆自尔,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 2、适性即逍遥。逍遥游注:“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

16、逍遥一也。”大鹏高飞于万里长空,与小鸟腾跃于蓬蒿间,其实是一样的,各有各的逍遥。所以名教即自然,只要率性而动,做什么事(包括纵欲)都是可以的了。五、玄、释合流的东晋玄学 高僧也加入到名士的谈玄中来。支遁(道林)认为只有“至人”才能逍遥,其逍遥论曰:“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世说新语文学)鲲鹏营生之路旷而失适于体外,学鸠因近笑远而矜伐于内心,唯“至人”超然物外而兴致高远,方可谓不为物累、不为情迁的真逍遥,得精神解脱的大自在。四大皆空,有无双遣。六、玄学与名士风流 魏晋风度:由任性率真而走向通脱放达,崇尚风姿雅量,怡情于自然和文艺。名士的教科书世说新语。潇洒风流,一往情深又能超越之。如“桓子野

17、每闻清歌,辄唤奈何!”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兴尽而返。再如刘伶、阮籍纵酒放达(世说新语任诞)。又如嵇康临刑前神气不变,索琴弹一曲广陵散(世说新语雅量)。 (课堂讨论2学时)第四讲 佛教的中国化 (10学时) 一、佛陀(Buddha)的传说 约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有个王子叫悉达多乔答摩,这王子就是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Sakyamuni),即佛陀。他虽从小享受荣华富贵,可对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相当敏感,生命的悲惨和人世间的残酷使他深感困惑,产生离家修行而寻求解脱的念头。为了却生死大事,他29岁出家四处访学,苦思冥想,在35岁时于尼连禅河边伽耶山脚的毕钵罗树下大彻大悟。佛

18、陀悟道的日子,就是佛教的“成道节”,具体日期有种种说法,或说二月八日,或说四月八日。中国多以农历的十二月八日为佛的成道节。 二、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佛教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教的出世思想: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忧悲恼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空为众形之本,世上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它的因和缘,而没有实在自体,所以都是虚幻的。用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世界的本质是虚幻。1、小乘的轮回、解脱和戒律 (1)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人生是一个不断循回流转的苦难历程,“三世”(前世、现世、

19、来世)轮回,“六道”(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间、天上)往复。众生各依所作善恶业因,在六道里轮回。 (2)四谛:苦、集、灭、道四项真理。集是迷的因,苦是迷的果;道是悟的因,灭是悟的果。这二重因果的确定可解决轮回问题: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 (3)三学:戒、定、慧。去“三毒”:贪、嗔、痴。 (4)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A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撒谎),不饮酒。 B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打扮,不唱歌跳舞(也不观看),不坐、卧大床,不非时食(过了中午不再吃饭)。前八条为戒,第九条是“斋”。2、大乘的般若学和佛性说 般若智:性空、真空、真如;慧眼、法眼

20、、佛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仅是人“无我”,而且是法“无我”。五蕴皆空,万法非有。五蕴(色、受、想、行、识),是佛教全部教义分析研究的基本对象。“五蕴”与“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大乘空宗,大乘有宗。真空妙有的中道义:“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有,亦是中道义。”(中论) 中道:真俗不二、非无非有。大乘般若是悟解万物“非有非无”的最高智慧,非世俗所说的平常智慧。用空慧荡相遣执,有无双遣。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佛性(原译作佛界、佛藏、如来界、如来藏等),意谓佛的体性。大涅槃经讲常、乐、我、净,提出佛身是常、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亦可成佛的

21、命题。道生的二谛论、佛性常有论,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万物皆有佛性。以般若实相为基础的涅槃佛性说:1、凡圣众生皆从空出,空是佛性,佛性即是大涅槃。2、体法为佛,法性即是佛性,佛为悟理之体。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占据了佛学界后,法性、实相、真如、实际、涅槃、般若、空性等,都成了佛性的异名,又谓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从觉性、悟性的角度去诠释佛性。3、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小乘:认为释迦牟尼是觉者、教祖,只尊信释迦牟尼佛,主张出家禁欲,只讲自我解脱,如只能运载少数人的小船。流行于东南亚各国。信奉的经典是阿含经。小乘之为小,因其“恩不及物,智不穷源”,前者指缺乏大慈悲心,后者涉及佛性进退问题。大乘:既

22、认为释迦牟尼是最高的人格神,也说他只是过去、现在、未来和十方世界里无数个佛中的一个。以空为实相,相信众生亦可成佛,强调在现实中解脱,宣扬佛的大慈大悲,有如普渡众生的大船。流行于中国大部、朝鲜和日本,信奉经典是般若经、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所说经、金刚经、心经等。佛菩萨众生。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三、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 1、北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一路是:经中亚细亚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另一路:西藏蒙古俄罗斯尼泊尔锡金。 2、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云南。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在西汉末,或两汉之际。但流行说法是东汉明帝永平七年至

23、十年(公元6467年),明帝梦佛,白马驮经。洛阳白马寺,四十二章经。 四、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1、佛经的翻译。历时五百多年,成中华大藏经和续藏经。著名佛经翻译大师:安世高,支娄迦谶,鸠摩罗什,玄奘。2、形成各种宗派。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在南、北朝原有学派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宗派。(1)三论宗 ,(2)天台宗,(3)法相宗,(4)华严宗,(5)净土宗,(6)律宗,(7)密宗,(8)禅宗。禅是天竺语Dhyana(禅那)的音译,意译为思维修、静虑,原为印度佛教小乘、大乘都很重视的一种修炼方法,传到中土后才形成宗派。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产物,在中国的发展分前后两期,前期包括祖师禅、如来禅,后期为分灯禅。教外

24、别传,不立文字。明心见性,即心即佛。初祖菩提达摩(入少林寺修行,初祖庵)慧可(二祖庵)僧璨(入皖安徽天柱山设道场,三祖寺)道信(往双峰山也叫破头山,湖北黄梅县西传道,四祖寺)弘忍(往东山也称凭墓山,在黄梅县东北传法,遂为东山法门)惠能(往韶州曹溪广东韶关传法,六祖曹溪寺)。禅宗依据的经典有楞伽经起信论金刚般若经等。 五、惠能与南宗禅 1、惠能(638713)俗姓卢,广东新会人。三岁丧父,母子二人流落他乡,靠打柴为生。宗教天才。惠能及其禅门故事:早年事迹(“唯求作佛”)作偈呈心(“佛性常清净”)付法传衣(传顿法及衣)大庾岭夺衣(慧明)五年法难(遁迹于猎人中)出家与受戒(广州法性寺,论风动与幡动,

25、印宗为惠能落发)从广州到韶州(住曹溪山,行化四十多年)德音远播(“一叶开五花,结果自然成”)。真修方有真悟。2、坛经要义:(1)人皆有佛性。“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一切以“自性”为主,见性成佛。晴天霹雳,前无古人。 (2)即体即用,用中见体。“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惠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惠别。定惠体一不二。即定是惠体,即惠是定用。”又以灯光为喻:“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3)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

26、由在寺。”自性、法身只在众生中。 (4)心即是佛,强调自性自度。“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只是如实说法,教人明白本性,却不教人屏去一切事。总之,心性论:性自性、本性、法性、佛性;心自心、本心、自本心。修行法: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在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中着力,强调顿悟(解脱)。 六、禅宗的流行及其影响 柳宗元赐谥大鉴禅师碑铭:“凡言禅皆本曹溪。”南宗禅取代了神秀、普寂的北宗,盛行全国。惠能之后,经神会(菏泽宗)、石头希迁(石头宗)、马祖道一(洪州宗),南宗禅分为五宗七家。即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系下曹洞宗,云门宗,法言宗;南岳怀让、洪州道一系下沩仰宗,临济宗(临济在宋

27、代形成黄龙、杨歧二派,又有默照禅,看话禅)。 七、中国的佛教胜迹 1、四大石窟和四大名山: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宗教壁画和佛像艺术。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大乘佛教尊崇的四大菩萨(据说象征地、水、火、风):地藏(大愿)、文殊(大智)、普贤(大行)、观音(大慈)。 2、著名寺塔:白马寺,少林寺,大慈恩寺,南禅寺,寒山寺,灵谷寺,金山寺,东林寺,开元寺,灵隐寺,独乐寺,法门寺。山东长清灵岩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四大禅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大雁塔,北京天宁寺塔,山西应县木塔,杭州六和

28、塔。 (练习或作业2学时)第五讲 中国的道教及其仙学 (10学时)一、道教定义 道教是以祈福禳灾、长生成仙、度世救人和合道通神为教旨的宗教,它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融合巫术禁忌、鬼神祭祀、民俗信仰、神话传说和各种方术,杂取儒家、墨家、阴阳家、神仙家等诸家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民间大众文化特色的复杂的宗教体系。二、道教的起源和发展 1、道教产生的初始阶段。巫术、方术和神仙家为其源头。2、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道家是一种学说,道教是源于民间的宗教。(1)张角创立的太平道。 (2)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创立的天师道,又叫五斗米道。与太平道不同,天师道在历史上被延续下来,蔚为中国道教的正宗。3、神仙道教和

29、北、南天师道。道教自发的向士族社会发展。(1)葛洪(24834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其抱朴子内篇集神仙思想大成,为神仙道教奠定了神学体系和理论基础。(2)寇谦之(365448),为天师道世家子弟,修长生术。大规模的改革天师道,在北方建立由士族和朝廷提供资助的道馆,重视奉守道诚和道士受箓的仪式。(3)陆修静(406477),字元德,浙江吴兴人,江南著名士族之后。南天师道的创立者,编三洞经书目录,制定道教戒规、科仪(斋醮仪式),改革和融汇经箓派道教,发展道馆制度,形成教会式的宫观道教。按道阶修行的经箓派道教:正一 三皇、宝灵上清。 (4)陶宏景(456536),字通明 ,丹阳秣陵(

30、江苏南京)人,时人谓“山中宰相”。他是陆修静的再传弟子,撰真灵位业图,承传上清经箓,创立茅山宗。茅山上清道团基本上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道团。4、正一道和全真道。宋元后的两大主要教派。(1)张继先(10921127),宋徽宗时人,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师。他将正一派提高到上清派和宝灵派之上,增强了经箓派道教的社会影响;又拉关羽入道教。后来关帝庙遍布全国。 (2)王喆(11121170),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人。提倡三教合一,劝人诵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先后收七大弟子。全真教有严格的出家住庵制度,有完整的教义制度,其修持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八仙”的传说。摆开八仙桌,铜壶煮三

31、江。宋元以后,道教主要为全真、正一两大派的天下,全真道要住在宫观里清修,为出家道士;正一道以斋醮符箓祈福禳灾为业,是在家道士。 三、神仙谱系和神仙法术1、三清尊神,四大天帝。“一气化三清”: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宝灵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四御: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天皇上帝,后土皇地祗。西游记里“玉皇大帝”的全称为:“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道教属于多神教,又有王母娘娘,九天玄女,十方诸天尊,四方大帝及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四神,天上的寿星、福星、禄星,“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酆都北阴大帝,阎罗王,等等。2、仙人,传说中的体道得仙之人。黄帝,西王母,王乔,赤松子,王玄甫,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茅山道士。南五祖(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北七真(王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八仙(钟离权、吕洞宾、徐神翁、何仙姑、曹国舅、兰采和、韩湘子、张果老)。张天师。3、民间俗神:雷公,雨师,药王,瘟神,城隍,土地,门神,灶神,财神,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