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235.52KB ,
资源ID:270553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0553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

1、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生物1.下列有关调查方法或调查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用样方法可调查田鼠种群密度B. 观察计数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要用高倍显微镜C.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统计法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低【答案】C【解析】田鼠的活动能力较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观察计数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要用低倍显微镜或放大镜,B错误;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统计法,C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

2、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导致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D错误。2.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 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 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 三个草原群落的空间结构只存在水平结构 D. 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答案】D【解析】样方法进行调查时必须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A错误;从表格中数据只能说明植物总种数和平均种数,不能说明草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荒漠草原,B错误;三个草原群落的空间结构都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最高,因此丰富度最高,

3、D正确。3.结合下列图解,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 c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环境条件未破坏时c的最大值,就是环境容纳量C. “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D.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图中a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应为年龄组成,c代表种群密度。【详解】年末时增加的个体数是出生个体数与死亡个体数的差值,据此不能确定该种群的年出生率,A项错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

4、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二者不是同一概念,B项错误;“J”型增长的种群中有个体的死亡,C项错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年龄组成,D项正确。【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对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准确。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而不是指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4.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 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 丁点对

5、应的种群数量 D. 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中曲线分析可知,在甲点-丙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上升,种群数量在增长,丁点时虽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详解】丁点时种群增长率虽然下降,但种群增长率仍然大于0,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在该点时开始捕获,使得种群数量降低到k/2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可实现持续发展。【点睛】S型曲线,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少最后等于0,K/2增长率最大,K值时增长率为0, 应该使捕获后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5.如图用来表示田鼠种群的理想增长曲线和在某自然环境中的实际增长曲线,关于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比较两条曲线,表明自然

6、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B. 严密封储粮食,保护田鼠天敌等措施可以使e点向下移动C. de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 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答案】C【解析】比较两条曲线的走势和斜率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A正确;严密封储粮食,保护田鼠天敌等措施可以降低田鼠的环境容纳量,使e点向下移动,B正确;de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是仍然大于0,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c点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此时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J型和S型曲线成立的前提条件,明确S型曲线的K/2时增长速率最大,且

7、达到K值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6.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 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现象B. 在冰川、沙丘和火烧后的不毛之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 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竞争实力弱D.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8、。【详解】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A错误;火烧后的不毛之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演替过程中灌木较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在竞争中可以得到更多的阳光,C正确;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一定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火山喷发、地震等,D错误。7.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B. 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 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D. 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

9、时间变化的情况【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因此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种取代”现象,由“弃耕农田”到“杂草丛生”,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由

10、“灌木丛生”到“茂密的乔木林”,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因此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点睛】理清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特点和相关实例,在此基础上,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各选项。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 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生态系统C. 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捕食关系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

11、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A正确。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所以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并不能组成生态系统,B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而建立起来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捕食关系,C正确。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兔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兔的体内,鹰吃兔,兔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D正确。9.图中甲、乙、丙等各代表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食

12、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有两种,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 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 在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辛可占有4个不同的营养级D. 图中丁和辛、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该图中生产者是甲和戊,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由图可知甲到辛的食物链有5条,因此丙种群数量下降20%对辛种群不会有太大影响,即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B正确;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其中辛可占第三、第四、第五共3个营养级,C错误;图中丁和辛、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

13、链的构成规则,数出图中食物链的条数,确定不同生物可能处于的营养级以及不同生物之间可能的种间关系。10.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结构,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假设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A. 2kg B. 2.5kg C. 4kg D. 4.5kg【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2、图示代表

14、的是食物网,草是生产者,其他代表消费者,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食物改变前:1kg蛇消耗草:0.75555+0.2555=100kg,改变后:1kg蛇消耗草:0.25555+0.7555=50kg。所以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剩余的50kg草可流向人。所以人可以增重5020%20%=2kg。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能量流动的计算等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11.下列关于内环境各成分之间转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血浆中的许多物质能渗出毛细血管成为组织液B. 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C.

15、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D. 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答案】D【解析】【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详解】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A正确;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淋巴管吸收,称为淋巴液,因此,B和C正确;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淋巴不能成为组织液,D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组织液和血浆成分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可以相互交换成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和淋巴成分之间的转化是单向的。12.下列关于人体的内环境及其

16、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 血浆、组织液渗透压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B. 内环境中某种成分发生改变可能会引起人体患某种疾病C. 血浆中缓冲物质的存在,会使血浆的pH保持稳定不变D. 高温环境中出现中暑说明机体调节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详解】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如果组织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现象称为组织水肿,其原因是血浆、组织液渗透压发生变化而导致组织液过多,A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

17、化学成分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则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而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B正确;血浆中缓冲物质的存在,会使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如高温环境中中暑,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掌握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在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B. 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

18、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且处和b处的信号传递速度相同C. 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D. 在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根据图示,图中a为传入神经上的点,b为突触,为传入神经,为传出神经。【详解】A.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不能检测到电信号,A错误;B. b为突触,在突触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因此处信号传递速度比b处的信号传递速度大,B错误;C. 图中b是突触

19、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C正确;D. 处施加有效刺激会引起屈肌收缩,但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D错误。14.下列有关甲状腺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骨骼肌、心肌B. 甲状腺激素在核糖体合成C. 成人补充甲状腺激素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D. 食物缺碘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增强【答案】A【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其主要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详解】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到全身细胞,加速细胞氧化分解,A正确。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是有机小分子

20、,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尽管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作用,但作用时期主要是在婴幼儿阶段,对成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几乎没有影响,只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错误。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所以食物缺碘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准确理解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化学组成是解题的关键。15.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1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B. 一些糖尿病人常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含量,他们需要在饭前口服少量胰岛素C.

21、激素分子虽然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但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器官、细胞D. 食物中缺碘,可能导致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答案】B【解析】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作用大,所以1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A正确;胰岛素属于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如果口服,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所以一些糖尿病人常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含量,他们需要注射少量胰岛素,B错误;激素分子虽然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但不同的细胞表面糖蛋白不同,所以绝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器官、细胞,C正确;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食物中缺碘,可能导致人体内甲状腺激素无法合成而导致其含量减少

22、,D正确。16.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刺激大脑皮层可以引起上肢的运动,属于反射活动B. 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毛细血管舒张C. 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只能单方向D. 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沿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细胞只能是单向的【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详解】刺激大脑皮层可以引起上肢的运动,不属于反射活动,因为不是刺激的感受器,没有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寒冷环境中为增加产热,肾上腺素分泌量会增加,为减少散热,毛

23、细血管会舒张,B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才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元受刺激产生兴奋,沿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细胞的过程涉及到两个细胞,有突触的存在,因此,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的,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17.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a、b、c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B. a分泌的激素增多对b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C. b分泌的激素对a、c分泌激素都有抑制作用D. c分泌的激素对a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图

24、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a、b、c分别表示垂体、甲状腺、下丘脑,A错误;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b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血液中b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浓度过高时,通过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导致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和c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量减少,C正确;c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a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正确。【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机制,能够结合图示判断各器官的名称,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18.选取

25、长度相同的幼苗,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给予光照,在不同时间测定胚芽鞘伸长的长度,结果如图乙。能正确表示实验组向光侧、背光侧和对照组胚芽鞘伸长长度的曲线依次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图甲可知,对照组胚芽鞘尖端没有感受到光的刺激,生长素在其尖端均匀分布,故对照组两侧生长速率一致,表现为直立生长;而实验组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生长素在胚芽鞘的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生长的速度比向光一侧的快,故实验组向光侧、背光侧和对照组胚芽鞘伸长长度的曲线依次与图乙中的、相对应,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单一变量,明确弯曲生长的原理是背光侧

26、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的作用大,而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小,促进生长的作用小,而对照组介于两者之间。19.棉花生产中要进行 “打顶”其目的是去除顶端优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比侧芽多,从而促进顶芽优先生长B. 去除顶端后,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降低,从而促进侧芽生长C. 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D. 侧芽生长被抑制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部位使得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答案】A【解析】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升高,进而抑制侧芽的生长,A错误、D正确

27、;去除顶端后,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降低,从而促进侧芽生长,B正确;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C正确。20.下列有关激素调节及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油菜在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影响授粉,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可避免减产B. 注射同种性成熟雌性鲤鱼的垂体提取液可促进鲤鱼产卵是因为其中含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 切除动物垂体后,动物体内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D. 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不利于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答案】C【解析】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不能使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种子,因此油菜在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不能避免减产,A错误

28、;垂体分泌的是促性腺激素,B错误;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切除垂体后,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C正确;激素间的拮抗作用是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方式之一,D错误。21.下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B. cef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 ag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流动过程D. 大气中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群落中碳的循环途径除了图中的bdg之外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途径【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中a表示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c表示食物链的捕食

29、关系,d是动物的呼吸作用,g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ef表示动植物形成遗体残骸。【详解】A. a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包括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B. cef过程中碳元素在生物体内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B正确;C. ag过程物质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流动过程,C正确;D. 碳在大气中以CO2形式存在,群落中碳循环途径除了图中的bdg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途径,D正确。【点睛】本题结合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结构示意图,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根据题图明确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途径,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如毒蜂身上斑斓的花纹

30、;地甫鸟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干净无声,但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以上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B. 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 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作用的D. 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等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

31、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毒蜂身上斑斓的花纹毒蜂身上的斑斓花纹显示出警告、威吓的意思,属于物理信息;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属于发现天敌的特殊行为,属于行为信息;椿象被杀死时,会产生某种化学,使同类获得危险信号而逃跑。这种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形式称为化学信息,A正确;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越复杂,信息交流越频繁,生态系统就越稳定,B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既可来自生物,也可来自非生物,C错误;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等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作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3.在一个用钢化玻璃做成的封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