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3.16KB ,
资源ID:2704452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0445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慧鸟本生》到《狮子和大雁》印度佛本生故事影响维吾尔民间文学之一例.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慧鸟本生》到《狮子和大雁》印度佛本生故事影响维吾尔民间文学之一例.docx

1、从慧鸟本生到狮子和大雁印度佛本生故事影响维吾尔民间文学之一例从慧鸟本生到狮子和大雁印度佛本生故事影响维吾尔民间文学之一例【内容提要】狮子和大雁是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动物故事之一,与印度佛本生故事慧鸟本生情节相同,惟有表述方式略有不同,说明应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尽管在现存的回鹘文佛典残卷中还找不到慧鸟本生被译为回鹘文的直接证据,但从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为数丰富的回鹘文佛本生故事残卷看,印度佛本生故事在维吾尔族中的流传是相当广泛的,慧鸟本生即使没有被译为回鹘文,那也肯定以口头方式在维吾尔族中流行过,从而对其民间文学产生影响。【关键词】民间文学佛本生故事维吾尔族印度回鹘文维吾尔族古称回鹘,是我国西北

2、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民族之一,有着水平较高的文学成就,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那些富有维吾尔民族特色而又极为诙谐幽默的民间故事,如阿凡提的故事、毛拉则丁的故事、赛莱恰康的故事、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本文所述的狮子和大雁就是维吾尔族中较为流行的动物故事之一。不过,本文的目的不是论述这一故事的艺术特色,而是如副标题所言,旨在通过这一例证来探讨印度佛本生故事对维吾尔民间文学的影响,因为同样的故事在印度佛教典籍中早有流传。佛本生故事,梵文、巴利文均作Jtaka,记述的是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行业。古代印度相信生死轮回。不论人或动物,只要降生,就必有所为,或善或恶,不出二途。有因即有果,这就决定了它们转生

3、的好坏。如此轮回,永不止息。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只是一个菩萨,未跳出轮回的圈子,故必须经过无数次的转生,才能成佛。1他在前生为菩萨时,曾经是国王、王子、长者、贤士、善神、天人,甚或是动物中的狮子、猕猴、大象、羚羊、兔子、狼、狗、猪、鹿及空中的啄木鸟、乌鸦、兀鹰、鹌鹑和水中的鱼、蟹、乌龟、鳄鱼等,经过无数次的善行转世,最后才成为佛。这些故事原以神话、童话、寓言、传说等形式在南亚诸地传播,后经过佛教徒的加工,增添了相应的宗教色彩,并将其附会到释迦牟尼的身上。佛教徒创造的佛本生故事数量十分巨大,在撰集百缘经、六度经、贤愚经、菩萨本行经、佛本生经、佛报恩经、杂宝藏经等诸多经典中都可看到,而且相当集中。

4、这些经典都已被译成汉文,故而在中土广为流传,相反收集这种故事最为集中的巴利文佛本生故事却一直无汉译本行世。本文所述的慧鸟本生,即为巴利文佛本生故事之第308个故事。季羡林先生曾以巴利文本为依据,将慧鸟本生译为汉文。读其译文,我们发现,其内容竟与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动物故事狮子和大雁惊人地相似。为了能通过相互比较更具体、清晰地展示二者间存在的异同,兹移录其全文如下。慧鸟本生狮子和大雁古时候,当跋罗哈摩达王子在波罗旎斯国内治世的时候,菩萨生在雪山边国,为啄木鸟。有一个狮子吃肉,把骨头卡在嗓子里。嗓子肿起来,不能再吃东西,而且痛得难忍。狮子偷了鱼夫的一条鱼,急急忙忙往肚子吞咽时,一根鱼刺卡在嗓子里,吐

5、也吐不出,咽又咽不下,越弄嗓子越痛,最后出血了。狮子没办法,只好四处奔跑,寻找医生。这个鸟出来寻食的时候,落在一条枝上,看到他,便问道:“朋友,你有什么痛苦么?”他说了这件事,路上,狮子碰到一只大雁,求道:“大雁兄弟,麻烦你把我的病治一下,我决忘不了你的好处。”“阁下”,大雁又惊又怕地说:“我从来没给别人看过病,我根本不懂医道呀。”狮子一听,急忙苦苦恳求道:“兄弟,我的这个病,只有你才能治好,别人都不行。我求你帮我一下吧。”大雁无法,只好说道:“好吧,你先说说得了什么病。”狮子仰着脖子,张开口,结结巴巴地说道:“这不是?你看,嗓子里扎了根鱼刺。我痛得实在没法,只要你把长嘴伸进去,把鱼刺衔出来,

6、就好了。”鸟说:“朋友,我可以把这骨头衔出来;但我不敢把我的头伸到你的嘴里去,怕你会吃掉我。”“朋友,不要害怕,我不会吃掉你,救我的命吧!”鸟说:“好吧!”让他躺下,但心里却想:“谁知道他会作出什么事来呢?”为了防他闭嘴起见,用一根小棍支住他的上下颚,然后才进去,用嘴咬住骨头的尖。骨头掉出来,不见了。大雁虽然很害怕把嘴伸进狮子口里,但又不敢拒绝,只得把嘴伸进去,费了好大劲才把鱼刺衔出来。把骨头弄出来以后,把头从他嘴里缩回来,用嘴把小棍挑掉,立刻飞到树枝上去。狮子病好了。有一天捉了一只水牛吃。鸟想:“我现在要试试他。”于是坐在一个高枝上,同他谈起话来,说了第一首伽陀:“我们曾全力替你作过一件事,

7、兽中之王,我们向你敬礼,给我们什么报酬都行。”狮子听了,说第二首伽陀:“从我这样一个永远喝血的残暴的东西的牙缝里,你能活着逃出去,这已经很够了。”鸟听了,说了两首伽陀:“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不会报恩的替他作了的事全白作。作了好事,也得不到友谊,不应怨恨和咒骂。”鱼刺取出后,狮子痛快地喘了一口气,用舌头舔舔嘴唇,显得非常舒畅的样子说道:“大雁兄弟,谢谢你。请你帮忙帮到底,你也看见了,我因嗓中有刺,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你想法把我的肚子填饱吧”大雁一听话头不对,大吃一惊,对狮子说道:“狮子大哥,我怎么帮你填饱肚子呢?我已经把你的病治好了呀!你再”“少罗嗦!”狮子大吼道,“你还敢提刚才的事吗?你把你那肮

8、脏的嘴伸进我的嘴里,这不是对我莫大的侮辱吗?哼,我非把你吃掉不可。”“狮子大哥,别这样做。”大雁战战兢兢地说:“是你说让我给你治病,我才把嘴伸进去的。”狮子不耐烦地吼道:“少废话!我是说让你给我治病,可是你却让我受了疼,流了血。这个罪你能逃脱吗?”大雁还想说什么,狮子一下子扑上去,抓住大雁,说道:“我没时间和你斗嘴!我已经忍不住了!”说着,就把大雁吃掉了。从此,就出现了“恩将仇报”这句谚语。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二者的故事情节差不多完全相同,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差异。前者遵循的是印度佛本生故事的基本结构特点:首先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古时候”,地点在印度中部的波罗旎斯国,主人公是跋罗哈摩达王子所

9、变的啄木鸟,反映的其实是释迦牟尼佛前世的善行与事迹。因为该故事的主旨在于宣扬佛的慈悲善行与智慧法力,故从中可以看出的场面是这样的:菩萨的化身啄木鸟救助狮子是主动的,而不是狮子所求,表现的是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慈善业行;尽管啄木鸟知道将头插进狮子口中有危险,因为狮子如果闭口他就会命丧黄泉,但他还是知难而进,只是为免意外而采取了有效的防护措施,即用一根棍子将狮子的上下颚支住,表现出菩萨的高度智慧;在救得狮子后,他又通过念颂伽陀的方法考验狮子,从而将狮子恩将仇报的贪婪本性彻底地揭露出来,同时也进一步更衬托出菩萨的伟大与睿智。与之相较,狮子和大雁已全然看不出有什么宗教意味,其主旨只不过

10、在于用说故事的形式,深刻揭露狮子恩将仇报的丑恶嘴脸,警示人们对这种忘恩负义的人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在表述方式,与慧鸟本生有所不同:1.慧鸟本生中的啄木鸟在狮子和大雁中被改换为大雁;2.大雁是应狮子的请求才去勉强救他的,完全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3.因不需像描写啄木鸟那样去显示大雁的智慧,故而大雁救助狮子的过程要比啄木鸟简单得多;4.慧鸟本生中的四首伽陀被改为一般对话,使之更便于记忆与口头叙述,而且又适应了维吾尔本民族讲说故事的习惯;5.啄木鸟通过伽陀将狮子的凶恶本性暴露无遗,而大雁则未能逃脱厄运,成为狮子的盘中餐;6.狮子和大雁在表述上显得比慧鸟本生更为自由,也更为诙谐幽默。但最后那句用以点

11、明故事寓意的提示语却属明显的败笔。因为其深刻含义通过幽默的故事已表现得酣畅淋漓,故再作提示就不无画蛇添足之嫌了。抑或为整理者所添加,未可知也。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最早游牧于蒙古高原一带,与印度相距非常遥远。9世纪中叶迁入西域地区后,与印度的距离虽拉近了许多,但仍有相当远的距离和重重山水的阻隔。那么,同样的故事何以会在两地都有流传呢?季羡林在研究印度、希腊民间故事的相同之处时曾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所以会出现同一内容的故事,应是文化交流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两地各自产生,“因为创造一个真正动人的故事,同在自然科学上发现一条定律一样的困难。”这是一个有见地而且非常可信的看法。照此理论类推,则我们上文

12、所叙述的这两个故事自然即属于同一个来源。同样的故事又见于公元前6世纪成书的希腊文学名着伊索寓言,其中狼和鹭鸶的故事写道:狼的喉咙被一根骨头卡住了,就出重金请鹭鸶把头伸进它的嘴里将骨头取出来。等到鹭鸶取出了骨头,向它索要酬金时,狼阴沉下了脸,磨着牙齿说:“哼,让你的头从狼的嘴里安全地抽出来,你其实已经得到应该满足的报酬了。”这个故事告诫人们,给坏人做事可别指望得到报酬,能够不受伤害已经是非常运气了。很显然,这一故事与印度的慧鸟本生是同一个来源。至于二者孰先孰后,谁影响了谁,恐怕一时难以说清,因为它们见于记载的时代都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伊索寓言曾被转译为回鹘文字,其译本残片在吐鲁番一

13、带多有出土,计达8件之多,体现了伊索寓言在回鹘中流行的广泛。那么,维吾尔族的狮子和大雁是导源自印度的佛本生故事或是希腊的寓言呢?我认为两种可能性都存在,但来自印度的可能性似乎更大。原因有二。其一,印度与西域地近,自古以来,印度文化对西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希腊,回鹘文化亦不例外;其二,就故事本身来说,狮子和大雁更接近于印度文本,而非情节比之简单得多的希腊文本。至于印度佛本生故事何以传入回鹘,从而对其文化产生影响,则又应归因于佛教在回鹘中的广泛流播。回鹘与佛教的最初接触,大致可追溯到漠北时代,时当7世纪上半叶。不过那时影响甚微,而且有一度被中断的可能。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部众有不少西迁至河西

14、走廊及新疆诸地。由于受当地长期流行的佛教和繁荣昌盛的佛教文化的影响,这部分回鹘民众大多皈依了佛教,在9至15世纪间,他们用自己的民族文字回鹘文翻译了为数众多的佛教经典,并创作佛教作品,开凿佛教石窟,绘制佛教壁画,使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译入回鹘文的佛教经典中,即含有相当数量的印度佛本生故事,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善恶两王子的故事、须达拏太子本生、羚羊本生、陶工本生、狮子本生和大觉本生等。由于学界对回鹘文写本中的佛本生故事不够重视,刊布较少,故直到1964年,美国学者波普还曾写道:“从未发现有本生故事的回鹘文译本存在。”这一状况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不仅研究着作稀少,而且很少有人提及,故回

15、鹘文佛本生故事长期不为学界所知。有鉴于此,我们现特将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回鹘文佛本生故事写卷、印本等略加整理,并简要地作一介绍,以便于更容易理解包括慧鸟本生在内的印度佛本生故事对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产生影响的历史文化背景。1善恶两王子的故事。现存写本2件。其一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藏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编号为P.3509。册子本,由20张长方形对折叶组成,计40叶80面,每面存回鹘文字78行;10其二出自吐鲁番交河故城,残片1叶,写本,面积1728cm,存文字22行,现藏柏林,收藏号为U120(TIIY1)。112须达拏太子本生。该故事流行极为广泛,几乎遍布大乘佛教流行的所有区域,在回鹘中也相

16、当流行,有关的回鹘文译本残卷在吐鲁番绿洲多有出土。其中1件现藏日本京都,为回鹘文插图本。12其余均藏柏林,计有各种残片11件,编号分别为U1708(TIIS32)+Mainz36(TIIS89)、U1794(TIIS89)、U3804(TM58)、U4078(TID,TM451)、U4104(TI)、U4105(TI)、U4108(TI)、U4125(TI502)、U4208(TIIT612)、U4807(TIID)、U4808(TM54)。13其中大部分都是双面折叠印本,和当时流行的汉文木刻本几无二致。143大觉本生。现存写本2片,可拼合为1叶,出自吐鲁番胜金口遗址,用婆罗迷文回鹘语书写,编

17、号为Mainz332(TIIS19)+Mainz620(TIIS19),存文字60行。154.狮子本生。现存写本2片,可拼合为1叶,出自吐鲁番胜金口遗址,用婆罗迷文回鹘语书写,存文字32行,编号为Mainz627(TIIS19b)+Mainz652(TIIS19b)。165陶工本生。现存写本1件,出自吐鲁番木头沟遗址,用婆罗迷文回鹘语书写,存文字70行,编号为Mainz700(TIIIM194)。176羚羊本生。存印本残片2件,均出自吐鲁番绿洲,现藏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编号分别为Mus.III11(TM52)、Mus.III22(TID)。其中,前者存文字7行,后者11行,内均有插图。187阿

18、烂弥王本生。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现藏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编号为P.Ougour1。原写本分为3叶,共存文字119行。其中67行为阿烂弥王本生故事本文,其余52行为题记。该本生不见于汉文、梵文与藏文大藏经。从译文中大量采用吐火罗语词汇这一因素看,其底本有可能为吐火罗文。19此外,尚有哑跛本生、兔王本生、大象本生及其它十余种内容尚待进一步甄别的回鹘文佛本生故事残卷。如所周知,回鹘文自15世纪以后便不复流行,成为不为人知的“死文字”,其文献也因宗教信仰的改变而受到了人为的大规模的破坏,损失惨重,今天所见仅为那些因被埋藏于地下而得以幸存的劫后余孤。即便如此,仍有如此多的回鹘文佛本生故事残卷留存,可以

19、推想,在回鹘文流行时代,佛本生故事在回鹘中的流播当是相当广泛的。关于这些写本、印本的具体时代,由于文献本身缺乏记载,故不得而知。但法藏回鹘文善恶两王子的故事(P.3509)及阿烂弥王本生(P.Ougour1)均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因该洞封闭的时间不迟于11世纪中叶,20故而可知其写成时代亦不应晚于是时。考虑到敦煌回鹘的兴衰历史,窃以为二文献写成的时代应在10世纪以后。而吐鲁番出土的版刻佛本生故事,画面人物多为蒙古装束,而且有一幅画像呈契丹髡发之状,体现出西辽及蒙古因素对西域回鹘佛教艺术的影响,故可定其时代在12至14世纪之间。综合各种因素,可以看出,印度的佛本生故事早在1014世纪间即已在维

20、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中曾得到非常广泛的传播,流行范围遍及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虽然我们在现存的回鹘文佛教经典孑遗中还找不到慧鸟本生被译为回鹘文的直接依据,但通过上述诸多例证,我们不难推想,慧鸟本生在回鹘维吾尔族中肯定有所传播,即使没有被译为回鹘文,那也肯定会以口头方式流行过,维吾尔族动物故事狮子和大雁的出现,庶几乎可推定为这一影响的直接产物。1季羡林关于巴利文佛本生故事,佛本生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郭良鋆、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仅选译了其中不足六分之一的篇幅。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第44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新疆民间文学第3集,第142143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

21、;新疆动物故事续编,第1618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第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伊索着,白山译伊索寓言,第18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参见FablesofAesop.TranslatedbyS.A.Handford,p.31,London,1964.现已刊布的有U29(TI1)、U192(TID30)、U193(TID30)、U194(TI)、U195(TID30)、U318、U319(TI)、Mainz313(D170)等。参见A.vonLeCoq,TrkischeManichicaausChotscho,III,Abhandl

22、ungenderPreussischenAkademiederWissenschaften,1922,Nr.2,;sonyi,DasuigurischeAsop-Jospas-Fragment,Byzantinisch-NeugriechischeJahrbcher7,pp.429-443,1930;P.Zieme,DietrkischenYospas-Fragmente,MittellungendesInstitutsfrOrientforschung14,pp.45-67,1968;P.Zieme,sopinZentralasien,DasAltertum17,pp.40-42,1971.

23、杨富学回鹘之佛教,第19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N.Poppe,TheMongolianVersionsofVessantarajtaka,StudiaOrientalia30-2,Helsinki1964.10杨富学、牛汝极沙州回鹘及其文献,第153171页,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11P.Zieme,EinuigurischesTurfanfragmentderErzhlungvongutenundvombsenPrinzen,ActaOrientaliaAcademiaeScientiarumHungaricae28,pp.263-268,1974.12熊谷宣夫吐鲁番将来版画

24、须大拏本生图解说,载龙谷大学论集第351号,99101页,1956年。13A.vonGabain,DieDruckederTurfan-Sammlung,SitzungsberichtederDeutschenAkademiederWissenschafte,pp.25-26n,Berlin,1967,;E.Esin,Oldru-turu.TheHierarchyofSedentPosturesinTurkishIconography,KunstdesOrients,pp.1-29,Berlin,1971-1972;P.Zieme,BuddhistischeStabreimdichtungen

25、derUiguren.BerlinerTurfantexteXIII,Berlin1985.14茨默着,桂林、杨富学译回鹘板刻佛本生故事变相,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1期,第138页。15D.Maue,AlttrkischeHandschriften,Teil1:DokumenteinBrahmundTibetischerSchrift,Stuttgart1996.16D.Maue,AlttrkischeHandschriften,Teil1:DokumenteinBrahmundTibetischerSchrifpp.,Stuttgart1996,17G.Ehlers,Einalttrkisc

26、hesFragmentzurErzhlungvomTpfer,Ural-AltaischeJahrbcherN.F.2,pp.175-185,1982.18P.Zieme,BuddhistischeStabreimdichtungenderUiguren.BerlinerTurfantexteXIII,Berlin1985.19杨富学、牛汝极沙州回鹘及其文献,第183199页,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20关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封闭时间,国内外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都认为其时当在1002年之后至11世纪70年代以前。参见杨富学、牛汝极沙州回鹘及其文献,第35页,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荣新江敦煌藏经洞的性质及其封闭原因,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第37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刘进宝敦煌学通论,第174176页,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