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139.67KB ,
资源ID:270129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0129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21 文言翻译.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21 文言翻译.docx

1、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21 文言翻译【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3年考情统计题型示例考点分析命题趋势3年6考,分值18分(2015课标,7,10分)(2015课标,7,10分)(2014课标,7,10分)(2014课标,7,10分)(2013课标,7,10分)(2013课标,7,10分) 考纲规定: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此考点分值日益增长。 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大都设置在语法点和重点实词上。根据对近3年的考查情况分析,我们可以预测,2016年新课标卷中,此为必考点。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5江苏,8,8分)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

2、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

3、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选自张耒集,

4、有删节)【解析】第句注意关键点“检束”、“徒”的翻译即可;第句注意关键点“治官”、“无”、“苟简”、“更”的解释和“所创立”句子翻译即可。今年赋分可能每小句1分,计8分。【答案】 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答题方法】 翻译时首先大致理一理句子意思,看看有无特殊句式,重点的实词、虚词及词类活用情况。比如(1)句中的虚词“以”在这里是“用”的意思。(2)句中的“无”是“无论”的意思。实词、虚词意义不止一种,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考虑。考点规律揭秘一、文言特殊句式 纵观近几年来的文言句

5、式的考查,虽然目前直接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命题较少,但特殊句式却更多的以隐蔽的形式渗透到其他题型当中,特别是文言文翻译题中。各地高考题中,在很多文言文翻译题的评分要求里,就直接指明了特殊句式为采分点。因此,借文言翻译这个考点,我们讲一讲句式。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分析下面

6、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a.南冥者,天池也。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c.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e.今臣亡国贱俘。f.夫六国与秦皆诸侯。g.当立者乃公子扶苏。h.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i.且相如素贱人。j.臣本布衣。k.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l.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m.非臣陨首所能上报。n.肉食者鄙,未能远谋。o.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p.刘备天下枭雄。q.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小结:(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如:a句。(2)主语后面不用“

7、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b)(3)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形式为:“者,。”(如c)(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d)(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e)(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如:fj)(7)用“是”“为”表示判断。(k、l)(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mo)(9)无任何标志,凭语感可知是判断句。(p、q)2.被动句

8、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a.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e.吾属今为之虏矣。f.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g.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h.信而见疑,忠而被谤。i.文王拘而演周易。j.而刘夙婴疾病。小结:(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A. b)(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如C. D. h)(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如eg)(4)用“被”表示被动。(如h)(5

9、)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如i、j)3.倒装句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a. 秦人不暇自哀。b. 时人莫之许。 (译文: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c.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也不欺骗我。)d. 而今安在哉。e.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f. 吾谁敢怨?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g. 姜氏何厌之有?h.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唯举才。i. 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j.臆!

10、微斯人吾谁与归?k.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译文:项王、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小结:(1)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ac)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这类疑问代词有“谁”、“何”、“奚”、“安”等。(如:df)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

11、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g、h)(2)介词的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i、j) 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有一种,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k)主谓倒装 正常情况下,谓语在主语的后面,把谓语部分提到了主语前面,此为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悲哉,世也!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定语后置 正常情况下,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此为定语后置。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c.马之

12、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千里马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d.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a) 格式:中心语+之+定语(2)用“者”的后置。(如b) 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用“者”煞尾。(如C. d)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4)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如c)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谓前为状谓后补;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后作补语。a.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

13、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b. 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应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4.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a.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b.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 至莫夜月明,(我)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d.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事)甚急!”1.省略主语。(1)承前省。(2)承后省。(3)自述省。(4)对话省。e.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f. 项伯乃夜

14、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g. 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h.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小结2:(1)省略谓语。如e(2)省略动词宾语。如f(3)省略介词宾语。如g(4)省略介词“于”。如h5.固定句式 古文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搭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固定结构。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孰与/孰若(跟.相比.)等。3.表感

15、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吧)、不亦.乎(不是也.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掌握一定数量的固定结构,对我们阅读和翻译古文会有很大帮助。2、文言翻译高分策略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

16、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2.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难度较大文言句子 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难度较大文言句子,一般分三步: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 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谓语是名词,则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谓语“目”是名词,应翻译为动词:“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可能属于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1)如果是判断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2)如果是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则找不到谓语。(3

17、)有的句子省略了谓语,如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句子中,第二句“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谓语“择”。特别提醒:如果找出来的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如果能在谓语之后找到主语,属于谓语前置句,反之则省略了主语。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甚”,位于句子的开头、主语之前,属于前置的谓语。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在句子开头部分找主语: 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主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第一句中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盖

18、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第二句中动词“至”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到的人”。 (1)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主语,是省略了主语。如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度我至军中”一句的谓语“度”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属于上述“特别提醒”中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省略了主语(被省略的词是“公”)。 特别提醒:找到主语后,要考虑是否存在主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定语后置的句式一般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子的谓语是“倚”“和”,“客”作整句话的主语,“有吹洞箫者”作主语的定语并后置。在谓语之前找状语:(1)如果状语是名词,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如“相如廷叱之”的谓语是“叱”,主语是

19、“相如”,“廷”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在朝廷上”。(2)如果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有可能存在介词的宾语前置的情况。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在“吾谁与归”一句中,谓语是“归”,主语是“吾”,介宾短语“谁与”作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与谁”,即宾语“谁”前置到了介词“与”之前。(3)如果谓语之前出现介词,而介词之后无对象,这是省略了介词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谋”,“谋”作谓语;“与”是介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谋”的状语。(4)看谓语动词之前是否出现数量词。如有数量词,翻译时视情译为状语、补语、定语。如:(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一鼓作气”一句,谓语是“鼓”

20、,句中的“一”作状语,译为“第一次”。同理,“再”“三”分别译为“第二次”“第三次”。(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一跃”“驽马十驾”的正常语序应为“骐骥跃一”“驽马驾十”,“一”“十”作补语,分别译为“一次”“十天”;而在“不能十步”一句中,“十”作宾语“步”的定语(“不能”后面省略了谓语“跃”)。整句话译为:“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走很远),(它能)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第三步:分析谓语及谓语之后的部分。在谓语之后找宾语:(1)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宾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秦有余力而制其

21、弊,追亡逐北。”第二句中动词“亡”“北”处于宾语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2)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词(如“于”“以”等字)。如省略了介词,这个被省略的介词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往往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或成为后置的状语。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战”字后面分别省略了“于”字,“(于)河北”“(于)河南”分别作“战”的状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3)考虑是否存在宾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它的格式一般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子的宾语分别

22、是“爪牙”“筋骨”,“利”和“强”分别作它们的定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4)看是否省略了宾语。在句子中找不到宾语,可能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导致句子无宾语。如“赵尝五战于秦”一句,主语是“赵”,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战”,无宾语。省略了宾语。如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中,“告”字之后就省略了宾语“之”。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如果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是动词,很有可能省略了宾语。 2分析谓语:(1)联系已找到的主语,判断谓语是否要译为被动意义,即判断句子是不是被动句。如果主语承受动作,为被动句

23、,谓语要译为被动意义。(2)联系已找到的宾语,判断谓语是否属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种特殊用法中的一种。如:(1)“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谓语是“绿”、宾语是“江南岸”,“绿”属于使动用法,译为“使绿”。(2)“孔子登泰山而小鲁”的谓语分别是“登”“小”,宾语分别是“泰山”“鲁”,其中“小”属于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小”。(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谓语分别是“哀”“鉴”,“哀”属于为动用法,译为“为哀伤”;“鉴”属于意动用法,译为“把作为借鉴”。3看句末:(1)如果句末出现“介词名词(代词)”的情况,有两种可能:状语后置。如“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泰山”“于鸿毛”属于后置的状语,

24、翻译时要将他们放回到谓语“重”“轻”之前。作补语。如“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中的“于堂上”,作谓语“坐”的补语。(2)看句末是否有“也”字。如果句末出现“也”字,且是判断句,在翻译时就要加上“是”“不是”一类表示判断的词。 上述语法分析法三步中所列的各条,涉及到文言文中的各种词类活用现象,涉及到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高考要求掌握的四种文言特殊句式,基本涵盖了文言句子可能出现的各种句式情况,乍看有些难理解,但结合具体句子使用的次数多了,也就能做到熟能生巧,帮助大家提高得分率。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1)

25、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2)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3)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4)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何厌之有?”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宾语“何厌”调到谓语“有”之后。(5)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考点

26、经典试题训练】3年高考真题1.(2015重庆,8,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赠医者汤伯高序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

27、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天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

28、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选自揭傒斯全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 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 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 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容”结合语境翻译为“面容,容貌”,而B选项也可采用词性进行判别,“容”为名词,故“容纳”不正确。(2)(考点题)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

29、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答案】C【解析】通过“无富贵贫贱”可以排除B. D两个选项,“责”“信”均为动词,故 A选项中“不责其报信”不正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

30、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 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 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 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答案】 A【解析】“学者”为学医的人,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学者” 而原句中为“故或旷数郡”后求良医而不得。(4)(考点题) 把第三大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5分)【答案】(1)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解析】本题注意 “是”古今异义,这里为“这”,“且”译为“将要”, “卒”译为“最终”。此外注意直译。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5分)【答案】(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几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