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57.58KB ,
资源ID:270114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0114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十一章 健康与心理健康.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十一章 健康与心理健康.docx

1、第十一章 健康与心理健康第十一章 健康与心理健康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大自然赋予人们许多美丽的景色;甜蜜的爱情,浓厚的友情,浓郁的亲情,多彩的事业,快乐的工作构筑了我们的温馨、幸福的生活。然而,假如失去了健康,这一切都将黯然失色。但凡活着,我们无不衷心祈愿自己和亲人、友人的健康。试想一下,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又怎能离得了健康!从百姓祭天求神消灾除病到帝王寻求长生不老药,从远古时代神农氏为民治病到今日医学的高度发达,无不说明人们对身体健康的渴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心理健康更是对个人生活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平稳定趁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2、同等重要”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句话,个体身心健康,乃是人生幸福之源;全民身心健康,乃是国家富强之本。第一节 健康的演变健康观是人们对健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看,人类的健康观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一、传统健康观健康观的演变实际上是人类对健康对立物疾病的形成原因、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手段不断探索并认识的过程。总的来说,人类的传统健康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神赋说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年代,人们以自制的简陋工具对抗着来自大自然、来看破飞禽猛兽、来自饥饿寒冷的威胁,死亡随时可能发生。面对雷雨闪电、生老病死,他们一无所知,束手无策。因此,他们认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背后主宰着一切。如

3、疾病是这种神秘的力量对作恶之人的惩罚,要想摆脱疾病,就要征求它的意见。所以当时对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求神问卜,一些有效的方法也总以巫术面孔出现。2失衡说这种观点认为,人体内蕴含着某些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平时,它们处于平衡共存的状态,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机体就出现疾病的症状。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认为人体内有血液、粘液、黄胆法、黑胆法四种液体,并以四种液体比例的平衡和失衡作为健康与否的标准。古罗马名医盖伦认为体液的败坏是疾病的原因,但他又认为体液之所以发生改变是由于神的意志,这种看法依然未摆脱古代神灵说法的束缚。我国传统医学也早就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

4、气必虚”等理论,用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去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这说明医学逐渐从巫术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3生物观随着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生物学、遗传学、细菌学、病理学等的相继形成,加上显微镜等医疗器械的发明创造,人们开始从系统、器官、细胞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的奥秘,寻求导致有机体丧失某些功能、引起疾病变化的原因,并研究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形成了健康的生理功能观,并持续影响至今。美国学者鲍斯(Boorse)指出:凡是与健康不一致的都是疾病健康是正常的功能活动,这里的正常状态是统计学的,功能是生物学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以这种医学标准来评价一个人健康与否,即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就是所谓的健康

5、。总之,传统观念中人们一直将没有身体疾病称之为健康。健康与不健康、没有疾病与出现疾病成为理所当然的反义词。二、现代健康观 20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的疾病类型和死亡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发现,半个多世纪来人类的死亡原因已由单致病因向多致病因转变,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和医学手段在大量新出现的医学问题面前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挑战,激烈的竞争,快速的节奏,无不使人感到巨大的压力,这些都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在对健康的看法及对健康

6、机理的认识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被现代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所替代,现代健康观念由此得以确立。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指的是有机体的一种机能状态,一般指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所谓机能正常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与其环境(指与有机体发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系统)能保持良好的适应。所谓适应,指有机体与环境能保持适度的动态平衡。适应作为一种机能状态,具有复杂的多种多样性,既有消极与积极、简单与复杂、低级与高级之分,又有生理、心理、社会之别。因此,从现代健康观的角度看,完整意义上的健康无疑是个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的成立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健康是指

7、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又对健康的含义作了重申:“朗朗不仅是没有身体产生和虚弱,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这就是说,仅仅具备了没有残疾、没有患病、身体结实这样的条件还不能代表真正的健康,一个人的完整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由此,保护和增进健康也就不再只是医疗卫生部门的责任,而成了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因此,简单地说,健康就等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换言之,一个人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口号:“健康的一

8、半是心理健康。”第二节 心理健康及其标准既然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构成,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提出过各自不同的看法:1929年,第三次全美儿童健康及保护会议召开,与会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智能而获得满足、感觉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

9、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家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主体在这种状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仅是没有疾病。”精神病学家麦灵格(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与环境想到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即快乐的适应情况。”我国学者冯忠良等认为:“心理健康是人类个体对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高级适应状态。”以上是学者们力图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什么叫心理健康。

10、此外还有另一种定义方式,即具体描述心理健康所应具备的表现,比如心理学家杰何达(Jahoda)将心理健康分为高低两个层次。她认为,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行为问题或情绪紊乱,也仍可能是一具没有目的的躯壳。这样的人至多只能说是“消极的心理健康”。由此,她提出“积极的心理健康”概念,即不仅没有心理上疾病,而且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追求高层次需要满足,追求生活的意义。这种“积极的心理健康”个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自我认知的态度。能够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体验、感情、行为。(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以积极

11、的心态看待人生,努力进取,去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3)统一、安定的人格。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有整体的认识,能有效处理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均衡状态。(4)自我调控能力。在外界的刺激和压力、他人的意志面前,保持自我判断的能力,能够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不会在现实中迷失方向。(6)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善于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改变环境,使之更适合自己的生存。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事实上,尽管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琳琅满目,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以上的例举中找出它们的若干共同点:其一,基本上都承认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其二,大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统

12、一的良好状态;其三,都把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看作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其四,都强调心理健康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基于此共同点,我们可以对已有的心理健康定义进行整合并重新做出这样的界定:所谓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我们认为,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其最终的规定性是个体与其存在的内外环境能保持一种正常或良好的适应。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本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

13、学中用它来表示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心理健康意义上的适应,是指主体能够通过自身调节系统做出积极而能动的反应,从而使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因此,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出发,心理健康的实质也可以说就是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因此可以认为,适应就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就显性表现来看,心理健康状态是个体的适应状态;就隐性机制来看,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心理功能不断发挥与调节的过程。二、心理健康的标准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不尽相同的看法,因而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获得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些共同的认识。(一)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看法和

14、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学者都曾发表过不尽相同的看法。马斯洛和密特曼(Maslow & Mittelman)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以下十个方面:(1)有充分的安全感。(2)对自己有充分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是:(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

15、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5)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6)精神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五快”、“三良”。“五快”指食得快、便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国学者佐斌把中国传统文化隐含的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正确认识周围环境;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完善的自我发展目标。叶一舵认为,既然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应(如前所述),心理健康的

16、标准就是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具体地说,从个体横向适应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标准应分为心理适应(自我适应)标准和社会适应标准;从个体纵向适应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标准应分为生存适应标准和发展适应标准,这两个维度共同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结构。如图151所示:从以上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众多表述中可以看出,要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确切的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在临床医学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不存在一套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判断标准。由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即使使用某种测量工具进行检测,也不可能像生理指标那么客观、准确。因此,目前所使用的各种判断标准都只是一种相对的标准。当前,常用的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

17、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1)统计学标准。指利用统计方法确定心理健康常模,与常模相近则为正常,偏离常模愈远,异常愈严重。例如,周步城修订的MHT量表,用100道测试题评定被试在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指标上的状态。每个分项以标准分8分为临界点,总量表的临界值是64。也就是说,如果某人在某项指标上的得分超过8,说明他在该项指标上存在着问题。而如果总得分超过64,则表示他在所有的项目都存在问题。(2)社会学标准。以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生活,能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来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一个能符合社会生活基本要求、行为被社会所接受的人

18、,才能在社会中与大多数人交往,与周围的人保持一种正常的关系。(3)医学标准。这是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各种心理障碍的典型症状作出概括和归纳后,以是否存在致病因素或异常症状作为参考依据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否的一种判断标准。比如,在医学上有对各种身心疾病的生理症状的描述,这些症状有的可经由精神病医生凭借临床经验观察所得,也有的靠医疗仪器检测得出。凡符合某一身心疾病的病症者,就会被认为心理不正常。(4)心理学标准。这是从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判断一个人的心理上状况。我们知道,同一发展阶段的人具有该阶段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他们身上的体现,就是他们所具有的共性,也正是这种共性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把

19、握人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规律性。持这种判断标准的人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能和同龄人相答,就说明他的心理发展出现了问题,即心理不正常的表现。(二)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明确并且重视以下两个问题:1心理健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两个方面。智力因素指与学习直接相关的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但包括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包括个体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品质。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活动之外又对智力活动起着推动作用的一切心理要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动机、兴趣、情

20、感、意志和性格。如此,心理各要素组成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每个人的心理在各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某些方面好一些,另外一些方面则薄弱一些,很难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定位在一个点上。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所以我们应当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2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然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那么这种状态肯定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一时的心理不适,不能证明一个人心理的不健康。其实,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处于健康和不健康在这两个状态的中间位置,很少有人是完全的不健康,也很少有人是完全的健康。同样,我们也应当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心理健康问

21、题,避免简单地把人截然分成“健康”与“不健康”两部分。特别是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阶段性与暂时性,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有些甚至是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具有一定年龄特点的心理行为特征。这种问题随着学生心理的成长与发展,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自然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三)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认为,从学生的“具体表现”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衡量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从测验角度看,智商在70以上属于智力正常。但就心理健康的要求而言,学生的智商应在90以上,至少应不

22、低于80。当然,判断一个人智力是否正常,单凭量化的手段是不够的。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应该具备较强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和思维能力,能够正确看待周围的各种事物,在认识环境、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时持有客观的态度,能适应现实和未来的生活。换言之,从经验角度看,学生只要能正常地适应学习和生活,智力就是正常的。第二,保持良好的情绪。这里所谓的良好情绪,指的是一种适度的、平衡的情绪。即表现出与客观情境和年龄相符合的情绪;了解自己,悦纳自己;能够采取积极的方法摆脱消极情绪,自我控制情绪,保持稳定、平衡、快乐的主流情绪。第三,人际关系和谐。在与人交往时,能够主动关心他人,帮助人他人;表现出真诚、尊重、理解和接纳;

23、具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善。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一个人保持与他人和环境的和谐一致,同时也说明了他具有改善同他人的关系,建设稳定向上的人际氛围的愿望。第四,意志标准。自觉性、果断性、顽强和坚定不懈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一经形成,将对人的一生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一个意志健全的人,肯定会自觉寻求自身最大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五,行为反应协调。表现为对不同刺激的适度反应,不会过于激烈或过于冷漠。还表现为所作出的反应符合年龄特征。人在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都会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是其适应现实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多数学者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明确提出,应把“积极适应,主

24、动发展”作为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依据这一标准,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具备现实适应的良好和未来发展(适应)的潜力两个维度。而从叶一舵的“二维适应论”观点来看,由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我们在理解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时还必须明确:在心理(自我)适应、社会适应、生存适应和发展适应,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横向的心理(自我)适应和纵向的发展适应。此两者分别从横向层面和纵向层面表征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质,它们相互交叉、统一,始终贯穿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同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各种适应的比重要求是不同的。譬如,对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纵向上)生存适应就十分重要;对大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横向上)社会适应则占

25、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我们认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判断事实上并不可能也无必要确定一套详尽而“精确”的标准。教师在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可以将上述标准作为必要的参照标准,但同时应持有以下几点认识:其一,学生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应避免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健康”与“不健康”,也不能以某一或某些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全貌做出评定。其二,学生的有些问题表现是状态性的,有些是属于特质性的。由于现有的许多心理健康测试都是检测状态性的,因此应避免将状态性的问题转化为特质性的问题。其三,不要轻易给学生下“异常”的判定。学生的有些表现是属于“成长中的适应问题”,如青

26、春期的逆反行为,并非心理异常。其四,如前所述,人的心理健康表现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方式,教师在以“常模”审视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时,也不要忽视学生某些“个性”存在的合理性。第三节 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机理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哪些?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各影响因素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又是怎样的呢?一、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中国妇女报曾根据调查结果,把中小学生目前的烦恼归结为八大类:家长不能理解我,家长总不让我玩,老师偏心,我没有知心朋友,我就要累死在起跑线上,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获得课外知识,爸爸经常打我。当然,这是从青少年的角度看待他们的烦恼,而有些行为问

27、题,他们自己本身并未意识到。总而言之,当前中小学生的烦恼相对集中于学习困难、人际关系、自我意识、行为问题等方面。1学习困难引起困难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阅读、表达、计算、写作、会话能力的缺陷。这种表现一般由生理原因引起,部分可能因心理原因百导致暂时性的能力缺失。学习困难的另一种表现是自信心不足。有的学生很想取得学业上的成就,却一直未能取得好成绩,慢慢地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认定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儿。也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绩突然下降,骤然受到打击,于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动摇,结果造成了学习困难的心理障碍。学习困难的第三表现是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没有

28、计划性,不能全面地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及时补缺补漏,或不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或不善于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导致一错再错等。这些同学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整埋头苦读,成绩却总是不够理想。学习困难的最后一种表现,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这与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有关。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当,比如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读书不够重视甚至是轻视;学校错误引导,比如学校经常要求学生“一定要取得好成绩”,使学生造成了学习只是为了成绩,为了升学而已,没用的人才会拼命念书,有本事的人,花钱照样可以升学的错误想法等,都是导致学习态度偏差的原因。2人际关系障碍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交往等,无论

29、哪一种关系处理得不好都会引起冲突,使双方陷入紧张的关系中,从而引起心理上的焦虑。引起上述四种人际间关系障碍的原因有:教师处理问题不当,如过于粗暴、简单、态度生硬、立场不公等;家长教育方式偏差,家庭成员间不善于沟通,家庭变故,特殊家庭等家庭因素;个体的个性、情绪因素,如自私、冷漠、情绪波动太大以及对异性交往的不恰当认识(要么过于敏感,要么过于抗拒)等,都可能造成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紧张。3自我意识偏颇所有自卑、自负、自我中心,孤独、妒忌等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都属于自我意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健康问题(包括生理缺陷、身心各种疾病)、家庭教养问题和学校环境所造成的。4行为障碍根据行为障碍的不同表现方式,将

30、其分类如下:(1)不良动作习惯。如挤眼,吐舌头,咬指甲,脸部抽搐等。原因可能是生理或心理问题引起的行为偏异。(2)退缩性行为:如厌学、退学、欺瞒、倦怠等。学校适应不良、家庭因素、个体身心问题都可能成为退缩性行为的起因。(3)攻击性行为:如破坏、攻击、斗殴甚至犯罪。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4)特殊行为问题,如过度追星、耍酷、爱慕虚荣、迷恋游戏机等。社会风气影响、青春期自我表现心理、攀比心理等特殊行为的原因。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学生心理健康的产生、维持与发展,涉及众多因素。在众多因素中,如果我们“把心理健康看作整个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能时,就必须考虑

31、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实际上,从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看,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不外乎归属两个系统:即个体系统和社会系统。下面就从个体系统和社会系统两个方面说明学习心理健康的形成变化机理。1个体自我系统个体是心理健康的承载者和实现者。作为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本体(主体)一方,个体因素无疑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自我系统自然是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机制中的枢纽与核心。在这个系统的众多因子中,相对重要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作为基础的学生个体生物遗传及生理健康状况。众所周知,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心理活动必须建立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首先,虽然人的心理活动不能遗传,但

32、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生物遗传因素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脑与神经的机能不仅直接构成个体心理发生的生物学基础,而且其机能状态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功能水平的发挥。其次,生理实体作为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第一性),往往“会成为一种被感知的对象而被感知”。换言之,个体会经常按照某种标准对自己的生理性实体状况进行评估,其所产生的体验与感受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况,从而使第一性也具有了影响(转化为)第二性的功能。如青春期学生因体像而产生的心理困扰就是典型的例证。再次,精神医学家花了数年的时间研究发现,心理失调常常与身体的不健康有关。事实上,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一些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是与个体的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有关的。二是学生个体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及隐性的思想意识状况。知识、经验是人类认识主客观世界的重要“凭借物”,也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起诠释之用的重要工具。因此,个体知识、经验体系状况尤其是对自身、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状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