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媒体解读人本主义思潮解读人本主义思潮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产生是进步还是退步长期以来,我们对现当代西方哲学有这样一个总的定论: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开始走下坡路,由上升时期进入反动和没落的时期,这表现在哲学上就是抛弃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堕落成为宣扬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及庸俗唯物主义的反动哲学、颓废哲学。把现当代西方哲学都打成反动的、没落的、颓废的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大倒退,是由于我们教条主义地理解马恩经典的一段话而引起的。1886年,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谈到:“随着1848年革命的爆发,有教养的德国抛弃了理论,转入了实践的领域。而在包括哲学在内的历史科学的领域内,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
2、顾忌的精神已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失了;起而代之的是不动脑筋的折衷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这种科学的官方代表都变成资产阶级和现存国家的毫无掩饰的思想家,但这已经是在资产阶级和现存国家同工人阶级处于公开敌对地位的时代。”这些教科书几乎一律把现当代西方哲学打成唯心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似乎在资产阶级国家突然绝种了。这种观点无论在现实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是说不通的。刘放桐先生在200年6月编著出版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对现代西哲作了崭新的评述。他认为,“西方现代哲学取代近代哲学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型,它使西方哲学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与西方哲学
3、的现代转型有着原则的区别,但在超越西方近代哲学上二者殊途同归,二者都属现代哲学思维方式。”这是对现代西方哲学评价模式的一个根本性的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的基本观点是:现当代西方哲学在总的进步中也有退步。其总的进步是,在批判思辨形而上学的过程中开辟了科学认识论和人本学的新的研究领域,在纠正理性主义的偏颇中提升了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其进步中的退步表现在本体的衰微和理性的消解,导致了哲学自身的危机、精神家园的迷失和普遍信念的解体所谓人本主义(Humanism),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潮流。具体一点说,人本主义以研究人的生存本质及其存在状况为对象,它和古代和近代关于人的学说在研究的
4、内容和方法上都是有所不同的。西方现当代人本主义思潮唯意志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流派。一、人本研究的独特视角理性主义的观点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是理性存在物,人应该按照合乎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原则、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理想的人格标准来要求自己、塑造自己,非理性的东西如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之类都被看作是消极的因素,必须用理性去改造或者破除它;二是认为社会是理性的社会,人们应该按照理性的原则和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它,而且相信社会在科学的和理性精神的推动下会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非理性主义不是反理性主义,而是指不同于理性主义的一种研究视角和维度。它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5、:一是揭示文明进步的后面人类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的处境,把人的生存本质中痛苦和悲惨的一面公开地揭露出来,并对文明所造成的异化进行抨击,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二是把理性主义所忽略了的、有的是羞于启齿的意志、本能、情欲、潜意识这些东西堂而皇之引入哲学的殿堂,对它们加以具体的研究。这种研究拓展了人学研究的领域,开辟了人学研究的新天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恩格斯在谈到人性和兽性时曾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具体地说,人性对兽性的改造在量和质上都包含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一是人的动物性中的野蛮性在量
6、上日益减少,在质上日趋人性化;一是人的生物本能的基本欲望由于人性化的发展在量和质上又日益得到提升。二、人本主义的本体论反思人本主义各个流派几乎都主张在破除旧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新的本体论。在本体论问题上,存在主义所着重思考的是关于一般存在和人类存在的关系问题。在海德格尔那里,表现为“在”(sein)和“此在”(dasein)的关系(港台日译为存在和现存在的关系);在雅斯贝尔斯那里是无所不包的“大全”(das umgreifende)和生存样式(existenz)的关系;在萨特那里,是“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1、一般存在的性质。所谓的
7、一般存在,就是那种无所不包的全体,在空间上,它是至大无外的。海德格尔说:“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意指不能用具体的存在来定义它)雅斯贝尔斯说:“存在是指无所不包的大全所代表的那个至大无外的空间。”萨特说:“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总之,他们认为,这样一种最具普遍性、综合性的作为“大全”的存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存在。对于这种无限的抽象的存在来说,一切具体的规定性,如时间性、肯定和否定、主动和被动、变化和发展都隐而不见了,因而它自始至终是自满自足的。对于人来说,这种抽象的存在不过是一片混沌,一种无限巨大而可怕的虚无。2、人与一般存在的关系。按海德格尔
8、的说法,就是“在”与“此在”的关系;按萨特的说法,就是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的关系。存在主义者的兴奋点不是如传统哲学的本体论那样,从最普遍的意义上研究一般存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而是以一般存在为背景,来创建一种以人的存在为核心的生存本体论。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此在的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即“在世”。人的“在世”的这种存在状况说明了人与世界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的结构整体。世界对人来说,不是一个空间上的外在的东西,勿宁说,它是此在的一种内在本质的展开。萨特指出,作为自为存在的人是一种没有固定本质的虚无化的存在,由于自身存在的缺乏,推动其通过“活动”即“做”,将自在的存在化归己有,从而使自为存在的“缺乏
9、”得到充实,这就是自为存在和自在存在二者在实践基础上达致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象化和被对象化的统一。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在存在,将其化归已有,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同时,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也被对象所“粘滞”,即受对象的制约,反过来被对象所对象化,这就是人的活动的被对象化。实践的活动就是人的对象化和被对象化的统一,这一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我们提出主体客体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术语之争,它关系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是把实践的观点贯彻到客体即认识的对象中去,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正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二是把辩证的观点真正贯彻到认识的对象客体之中去三是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四是破除
10、了教条主义的研究学风。三、观照人的生存本质人的本质作为区别于动物或物的基本特征,实质是一人总体的概念。我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方面来剖析的人的这种本质。我们可以从人的非理性即人的本能、意志以及人的存在的矛盾性、无常性、乃至荒谬性来揭示人的本质。人本主义的特点就是从人的主体性的角度以及非理性的、否定性的角度来揭示人的本质,这正是人本主义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独特之处。(一)人的本质的矛盾性司芬克斯之谜寓意着,人,永远是一个半人半兽、亦善亦恶的东西,人自身就是一个谜,一个问题,一个矛盾,总之,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怪物。弗洛伊德 :揭开司芬克斯之谜的人人是一个矛盾的存在,首先表现在其自身就是一个司芬克斯,即一半
11、是人,一半是兽,人就是人性和兽性的矛盾统一。17世纪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帕斯卡(1623-1662),写了一本著作叫做沉思录(现大陆译为思想录),被认为是具有现代人本主义思想的最早的作品,而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是存在主义的最早的先驱。“人不能认为自己等同于野兽,也不能认为自己等同于天使,也不能对这两方面都无认识。必须同时认识到这两方面。”“不向人指出人的伟大,仅仅使人看到自己怎样与野兽等同,这是危险的。可是,不向人指出他的卑劣,仅仅使他看到他的伟大,也是危险的。如果使他对两者都茫然无知,那就更危险了。”“人,对于人自身,是自然之中最不可思议的对象。”其次,人的矛盾性还表现在人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
12、也是自然界中最强大的。帕斯卡形象是把人比喻人“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当我们对这各脆弱得要死的人类的条件进行深入考察时,它竟是如此可悲,以致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安慰我们。”“人的伟大,正在于认识自己的可悲这一点是可伟大的。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的可悲。因此,认识自己的可悲是可悲的。然而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可悲,则是伟大的。”再次,人本主义从人的本质上分析了人的矛盾性。帕斯卡说,人对“无限”来说,就是“无”;对于“无”来说,则是“全体”,他介于“无”和“全体”之间。孤独的帕斯卡常常被人的卑微、渺小的虚无感所折磨:“我们短暂的人生被淹没在前后相继的永远之中,我占据的这一狭小空间,我目光所及的这一狭小空间,沉
13、没在未曾使认识而且我自然也不理解的无限广阔的空间之中。在认真考察这一情形时,我看到不是在其他地点而是在这一地点的自己的身姿,感到恐惧和惊异。”对于无限的宇宙来说,个人乃至整个人类就如沙粒和尘埃一样,它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简单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人相对于沙粒、尘埃来说,它又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因而是“全体”。人就是这种“无”和“全体”的矛盾。海德格尔说,人作为自我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因为他既是存在,又是虚无,“自我存在就是意味着沉入虚无”。雅斯贝尔士指出,人每时每刻都处于生与死的“临界状态”,人始终处于生死的矛盾状态中。萨特更系统地揭示了人的矛盾的本性。他说,人这个独特存在就是“问题”,“问题是
14、人的一个过程”,因为人能超越自己,把自己不断抛出身外,而走向未来。人好比人鱼,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人的未来始终是未完成的一半。应该肯定,这些观点具有其合理性。它比历史和现实中那些把人的本质简单地看成是性善或性恶以及固执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要来得高明。认识人的本质矛盾性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二)人的本质的荒谬性首先,人的诞生具有荒谬性。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具有必然性。人从何来,我们不清楚;人到何处去,我们也不清楚。其次,人的存在也不具有必然性。人此时此刻在这里,而不在其他的地方,也没有必然性。我被孤零零地抛扔在这个地点,我实在看不出它存在的理由和根源。再次,人的生命也没有必然性。海德格
15、尔说,人的生命是如此的无常,他一生下来,就老得足以死去。雅斯贝尔士沉痛地指出,人始终处于生与死的边缘状态,至死呈痛苦挣扎状。这些都是人的生命中不可回避和无可逃避的偶然性中的必然性、无常性中的规律性、荒谬性中的合理性。只是存在主义者夸大了这种荒谬性、偶然性和无常性的一面。只讲人的生命的荒谬性、偶然性和无常性,那就会陷入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只讲人的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规律性,那就犯宿命论的错误。(三)人的本质的虚无性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世界上有其他的存在都是自满自足、自身等同的,唯独人的存在就像一个挖空的果实,是一个在不断分泌出“无”,走向“无”的“无”。人就是存在之无,存在之穴。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16、。人们创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把“无”渗入到这个世界的过程,即创造世界所没有的东西,以满足人对自己所不拥有的东西的占有。说人的本质是“无”或“虚无”,并不就是虚无主义。把人的本质定义为“无”,是相对于自然之物的“物性”而言的。人把自己的投向还没有出现的未来,并企图占有还没有占有或自然界所没有现成的东西。人总是一种处在“缺如”状态之中的存在物,是一种虚无化、否定性的存在物,因而是一种超越的存在物。萨特说,“人就是人的未来”,“我的未来就是一个处女,一切都允许我。”人的一生,始终走在半路上,他是一个不定的存在物,只是到了死的那一刹那,人的虚无的本质才凝固化,但是他却立刻转化成了一般的存在,人也
17、就彻头彻尾地归于虚无了。存在主义所讲的人的虚无性不过揭示了人具有优越于自然之物的自我超越性自我“筹划”的自由性和自觉性。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命题。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先有人的出现、现场和露面,然后才有人的本质。人,不外是由自己所造成的东西,世界上并无所谓先天的人类本性,人都是按自己的意志、设想变成的人。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反对先验的人性论,把人的本质看作是一个在自我选择、自我超越中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这恰恰是其合理性之所在。他的错误在于把人的本质的形成和社会环境条件截然割裂开来,把人看作是脱离社会制约的孤立的抽象的人,因此,当他反对抽象人
18、性论的时候,他自己也跌入了抽象的人性论。同时,他把人的本质仅仅归结于、等同于虚无,这也把问题推到了极端。人的本质的发展过程就是“无化”和“有化”的统一。(四)人的存在的自由性人作为“在世界内的存在”,其“无化”和实现超越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自由”展开的过程。人被判决为自由,被投向自由,被抛入自由之中。存在主义者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人的存在的自由,是人在活动中进行选择的自由,因而是全面性的自由。人就是自己自由选择的产物。人的这种进行选择的自由是绝对的,任何主客观条件都不能限制人的这种自由。人的自由之身却承受着沉重的负荷。人也必须对自己的选择结果独自地负担全部的责任。真正的自由有如走钢丝一样困难,好
19、不容易自由地迈出了一步,但最后每踏出一步都非由自己负责不可。存在主义的这种自由观是包含了积极、能动的要素的,它强调人生过程中的自由性、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反对先验论、天命论,提倡自我奋斗和自我造就,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其错误主要是夸大了自我选择的绝对性。(五)人的意志的本源性在存在主义之前,早在19世纪中期,以叔本华(1788-1860)和尼采(1844-1900)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最先从非理性角度集中探讨了意志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为后来存在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的前提。叔本华于19世纪完成了他的“生存意志”哲学的理论建构,并赢得了极大的成功,从而开启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先河。
20、“意志”在当时的传统西方思想中,是一个与“理性”相对立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主观、任意、私欲、本能这些人性中的消极面。叔本华却反其道而行之,公然提出生命意志的冲动和欲求不仅是人的内在本质,而且是整个世界包括动物、植物与无机物的内在本质。他形象地比喻说,意志好像是一个勇猛刚强的瞎子,而理性则是由他背负着为其指路的亮眼的瘸子。理性自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作为满足欲望的手段。理性、知识“从它们的起源和实质来说,都完全是服从意志的。”意志不仅是人的本质所在,而且是整个宇宙世界的基础和本源,是“世界的内在内容和本质”。“世界是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这个意志的表现、客观化,世界只是这个意志的一面镜子。”叔本华的的悲
21、观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对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进行改造,把它进一步具体化为“权力意志”,赋予它以明确的意义和目的性,这就是充分扩展生命的生存空间,不断地壮大、发展和超越自己。重估一切价值。他猛烈地批判一切旧的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提出要用铁拳把这些东西打碎,以便使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实现。他塑造了一个酒神形象,也被称为Dionysus的哲学。酒神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世界,是个人生命和世界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是一个超越理性的世界。他说:“我是哲学家狄俄尼索斯的弟子。我宁肯做一个酒色之徒,而不愿作一个圣者。”尼采关于人生的悲剧
22、的新诠释。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尼采所塑造的“超人”形象。四、聚焦人的存在状况其独特之处在于,不仅从非理性角度揭示了人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的处境,而且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深刻地分析了人的生存境遇的本质根源。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1813-1855)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恐惧、厌烦、忧郁、绝望。海德格尔(1889-1976)把人的本质描绘为:烦、怕、畏。萨特(1905-1980)认为人生充满烦恼、孤寂和绝望。五、人的异化与扬弃19世纪中期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赫斯和马克思对“异化”的论述现代异化的特点六、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1856-1939)(1) 提出“无意识”的概念及其意义(2) 人格三部曲七、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八、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九、人本主义的时代启示1、 唤起对人的处境的关注2、 正视文明进化所带来的异化3、 人性与权力制约4、 人格的健全和修养5、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构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