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0.89KB ,
资源ID:2698892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9889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土地法读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土地法读书笔记.docx

1、土地法读书笔记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土地法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战略读书笔记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战略读书笔记part1框架梳理第一篇回顾与评析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转变与理性思维(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第二篇理论与方法研究系统理论与系统规划预测分析与规划控制模型技术与模型适用结构优化与设计方法第三篇实证分析与战略选择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耕地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的难点:城镇用地规模的界定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规划的深化: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的实例研究:规划编制(模型应用、县级

2、总体规划修编)第四篇借鉴与思考国外及台湾的土地利用规划(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日本、加拿大)part2重点理论与方法一、系统理论与系统规划(一)系统理论的重要性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非常丰富,但最基础的是系统理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土地利用规划是以一定区域的土地为对象,一定区域的土地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可以这样说,土地利用规划其实就是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规划;(2)在土地利用规划尤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有很多问题都要解决,诸如农业、工业、科技、环境、交通、能源和人口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交叉覆盖,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与区域系统有关。(二)土地

3、利用系统1、土地利用系统是指为人类活动所利用的土地表层及其以上和以下的所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综合体。其组成部分可以分为生物要素(动物、植物、人类、微生物等)和非生物因素(土壤、地质、水文、气候、地形、地貌等)。2、区别于土地系统,土地利用系统更强调自然和人工的结合,重点考虑的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3、土地利用系统是资源利用系统的子系统,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孙系统。4、土地利用系统具有统一性、多元性、相关性和开放性的特点。5、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1)要素(子系统)组成结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通过人为纽带耦合而成。(2)数量比例(规模)结构:内部各

4、因素的数量比例状况,例如各类用地比例、个行业产值比例、各行业人口比例等。(3)时间动态结构:反映了系统运行状况的变化趋势。(4)空间分布结构:各因素在空间上的整体分布,例如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生产力的地域分布等。一个良好的土地利用系统应当具有以下特点:要素组成结构合理、数量比例结构恰当、时间动态结构协调、空间分布结构适宜。(三)土地利用系统规划1、土地利用系统规划的内涵土地利用系统的规划就是以土地利用系统为对象,以结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描述其要素间的联系和制约,按整体优化的观点加以处理,使结构在空间上得到落实。目标、约束条件、运筹决策等三者是存在于整个过程的基本要素,若以p代表

5、土地利用规划系统,则p=目标,约束条件,决策。总的来说就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达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优化。2、土地利用系统规划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统筹安排所有工作,五级规划合理衔接;(2)择优性原则:通过对有关变量、因素、手段等的适当原则、改变和控制,调整内部关系,追求最佳的有序结构,以获得最优的效益目标;(3)动态性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土地利用结构在时间上安排、空间上的配置,土地利用系统的动态性决定规划必须是动态的;(4)调控性原则:这是因为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是土地利用系统的主导要素。调控形式包括:预测调控超前性调控;过程调控适时排除障碍;重组与装配调控旧结构改造,新结构重

6、建;总体调控调整全局。3、土地利用系统规划的步骤:(1)明确问题:系统组成与边界、规划性质、时期和要求、总目标。(2)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规划目标的合理性(经济、社会、科技);实现规划的可能性;规划中情报信息的可靠性;规划的应变能力;规划中所提方针、政策和措施的合理度。目标的确定:专门的小组拟定草案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及上级主管的意见反复修改(3)系统分析:时序上分为历史分析、现状分析和未来趋势预测;内容上包括经济、科技和社会三个层次。(4)系统综合:参照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各种可替代的规划方案,具体内容包括总目标、重点项目、系统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产出(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5)构造评价模式:建立评价用的数学模型,必要时编制计算程序进行评价。(6)方案的评价(择优):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社会上许可,选择至少两个方案以备最终决策。(7)决策:可以邀请未参加规划的专家进行评议论证、提出咨询意见。(8)实施:详细编写规划实施情况报告。(四)土地利用规划系统工程方法论1、土地利用规划系统工程的方法涉及多个学科,不管是在思维层面、理论层面、管理层面还是方法层面,都体现了多学科的融合。就模型而言,土地利用规划系统工程常用的模型有:系统动态仿真、投入产出分析、模糊聚类、模糊识别、模糊综合评价、灰色预测、层次分析法、线性规划、计量经济学、德尔菲法等。就技术发展而言,土地

8、利用规划系统工程将各种方法结合,形成了一个技术群,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涉及到航测、遥感、gIs和gps等多种现代科技的应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些技术在现在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成熟。二、预测分析与规划控制(一)预测的重要性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无论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整体分析,还是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都离不开科学的预测。预测分析虽然不是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最终目的,但却是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可以这样说,不进行认真的科学的预测分析,土地利用决策和土地利用控制则难以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任务也绝对不能很好的完成。因此,预测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前提。(二)预测的原则预

9、测的前提是系统结构的稳定。所有预测技术几乎都利用以下两条基本的预测原则:1、惯性原则:过去一种事物随时间而变化的样式,即为现在以及今后该事物随时间而变化的样式。2、类推原则:根据观察的样本,对预测事物的各种关系结构的变化,提出一定的模型,然后应用整体模型,结合惯性原则,对事物的未来进行预测。(三)土地利用规划预测的程序1、提出规划预测任务,确定规划预测目标和规划预测期限;2、大量收集有关规划预测的背景材料(包括社会、经济、自然、土地等各方面的材料)以及国内外同类预测研究的结果;3、选择预测的方法;4、收集和分析预测信息(历史演变和现状动态);5、提出预测模型;6、运用经处理的统计数据进行预测。

10、其中,2对1有一个反馈,目的是微调预测的目标与期限;4对3有一个反馈,目的是调整选择的预测方法;5指的模型应包括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等;4中主要是根据选择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预测信息,与2不同,其针对性更强。(四)土地利用规划预测的技术1、回归分析是分析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数量形式。回归分析探究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但不是因果关系。回归分析所得结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计资料的全面收集及其准确可靠程度,还取决于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定性分析和方程式的假设。2、时间序列分析法不同于回归分析,它不是研究事物之间互相依存的数量关系,而是研究预测目标与实践过程之间的演变

11、关系。时间序列分析法基于两个基本假设:(1)决定土地利用过去发展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决定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这些因素作用的机理和数量关系是不变的,或者变化不大;(2)未来发展的过程属于渐进过程,不是跳跃式的变化。3、模型法常指数学模型法,就是用一个或一组数学方程(包括代数方程、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等)来表示所预测的事物随时间变化的形式或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用以计算事物未来的变化与三、模型技术与模型适用(一)模型的特征模型是对实际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的描述,模型应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它是系统的抽象或模拟;2、它是由足以说明系统本质或特征的有关因素所构成的;3、它应该包括决定其

12、原因和效果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二)建模的基本原则1、要有足够的精度:略去非本质的因素,只考虑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抓住系统(:土地法读书笔记)的目标和约束。2、依据要充分:依据系统的基本理论或相关部门的政策,要反映现实系统的状态和功能。3、尽量借鉴已有的标准形式:简化工作,保证精度,但要实事求是。(三)可供土地利用规划使用的模型土地利用规划模型除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模型之外,还有土地利用规划的远景实物模型,表示区域土地内各部门、各模块之间结构关系模型,表示规划集聚关系的逻辑模型等。1、根据模型形式分类:(1)实物模型:土地利用规划实体模型,按比例缩小模型(2)结构模型:土地利用规划中部门、模

13、块之间结构关系(拓扑模型、框图)(3)逻辑模型: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步骤、方法、次序有因果、时序、逻辑、思维的严密关系。(因果分析图、逻辑框图)2、按模型结构分类:(1)数学模型:用数学式表达、逻辑式表达(2)图形模型:篇二:土地整理读书笔记1.土地整理概念和内涵1.1土地整理的定义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建设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越来越

14、突出。土地整理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保证粮食安全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1.2.土地整理的目的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农区生产条件和农区生态环境等。21.3土地整理项目的工程内容一般包含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等几项工程。32.国内外土地整理发展状况2.1国外土地整理状况1969年,美国颁布了国家环境政策法,首次在世界上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逐步形成了针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影响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影响范围、

15、更大的空间尺度和多种行为交叉积累的特征。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也从对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发展到区域开发环境影响的评价。国外的土地整理,始于13世纪,最初只是局部的土地整理,如河流的改造等。到了16世纪,德国开始进行合并农地、迁移农庄、改造河流等全面的土地整理,一般称之为土地整理的起源。其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简单的土地整理,主要是有组织、有规划地归并土地权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二阶段主要是围绕城市建设和大型基础建设的用地需求来进行;第三阶段为综合土地整理,随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各地区社会、经济、生态4平衡不断被破坏,土地整理的重点转变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土地整

16、理在这一阶段才真正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人们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农业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己引起国内外环保专家的关注,世界银行也十分关注,并在提供贷款之前,先要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议。如果项目对环境有一定的难以避免的不利影响,世界银行将不予贷款。这样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迅速发展。但是,缺乏恰当的监测和评估仍是大多数国家目前开展合理的环境管理的一个主要障碍。2.2国内土地整理发展状况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z.al01979年我国第一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从此我国正式实施

17、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XX年9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把具有重大影响的规划纳入环境影响的评价对象。目前我国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川。20XX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发关于印发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对设区的市级以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进行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53.土地整理带来的农民福利变化3.1家庭经济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对应森提出的经济条件,衡量农户集中居住后的经济变化。在这个功能活动下,我们选取两组评价指标:一组指标衡量农户经济状况的直接变化,包括集中居住对农

18、户总收入影响、对总支出影响以及对净收入影响;另一组衡量农户的主观变化,即农户对集中居住后的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度,因为即使是两个家庭处于相似的经济状态,由于家庭特征差异而导致农户对家庭经济状况的主观感受不同,从而导致对家庭整体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也存在差异。3.2.社会保障农户社会保障对应森提出的透明性保证。农地对农民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体现为生活保障效用和就业机会保障效用。6在所调查的高淳县和盱眙县采用不同的集中居住模式,分别伴随农地的丧失和保留,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得与失将会对两个地区的农民福利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选取是否因集中居住而丧失农地来衡量农户享有的社会保障功能。此外,在我们研究

19、地区,部分农户集中居住后也开始享有城镇社保和就业培训等待遇。因此,我们也引入集中居住后农民是否享有新的社保政策、集中居住后的就业状况是否有所改善以及政府是否提供相关就业培训和指导三项指标来衡量农户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变化。3.3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农户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充分体现了福利衡量中的防护性保障功能。农民集中居住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居住地从分散在农村的居住点集中到城镇或城镇郊区的集中居住区。农户在集中居住后能否享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周边居住环境,将会对他们的福利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因为“从工具性角度来讲,好的居住条件和好的心理、生理健康等都密切相关”7,我们选取建筑面积变化状况、房屋结构变化状况和对

20、新住房的满意度三项指标衡量农户的居住条件,选取居住区的空气质量变化、噪音变化、基础设施变化、交通便捷度变化、治安状况变化5个指标来衡量居住环境功能的变化。3.4社会资本农户社会资本体现森的社会机会功能。主要选取获取信息的便捷度状况来衡量农户的知识状况变化,人际关系状况来衡量农户心理和生活的变化,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影响农户的心理和生活状况,从而影响农民福利。社区生活状况主要反映农民业余生活状况,例如集中居住后承载原有民风民俗的一些乡村文化活动是否遭到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户健康状况衡量集中居住前后农户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的变化。3.5决策参与自由农户决策参与自由是指农户是否能

21、够自由地参与到集中居住决策中,体现了森的政治自由功能。我们认为剥夺农户参与决策的权利,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强制农户集中居住将严重损害农户的福利。因此选取农户对集中居住政策的知情状况和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偿的合理性认识两个指标来反映森提出的政治自由。84.土地整理分区研究进展4.1土地整理分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区划作为分异规律的区域划分,是地理学以区域为对象、致力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期以来,我国相继开展了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经济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重大基础性工作,在理论和方法上积累了大量经验。目前,我国专门针对土地整理分区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土地整理分区就是依据土地利用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

22、差异性,依据土地整理限制因素的差异性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土地整理类型与方向相对一致的几个区域。在我国土地整理实施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土地整理目标单一、片面追求增加耕地数量,而忽视了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现象,影响了土地整理综合功能和效益的充分发挥。由于不同地区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地区的土地整理目标、模式也应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因此,加强土地整理区域性研究,综合分析各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等条件的差异,合理划分土地整理区,明确不同区域土地整理的类型与方向,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土地整理标准和措施,实现土地整理的综合目

23、标十分必要。4.2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地整理分区研究土地整理在空间尺度上分为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和景观尺度。我国学者对3个尺度的土地整理分区都有所研究。4.2.1国家尺度的土地整理分区研究国家尺度的土地整理重点关注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及其主要任务的确定,对土地整理效果与综合效益进行宏观评价,制定土地整理有效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国家尺度的土地整理是进行区域土地整理和项目土地整理的依据。王明,罗军最早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他们结合我国土地整理的国家目标,根据东、中、西部地域差异,阐明了我国土地整理的地域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虽然没有提出我国土地整理的分区方案,但从东、中、

24、西部分析我国土地整理地域差异的思路,为后来全国土地整理分区方案的提出提供了借鉴。4.2.2区域尺度的土地整理分区研究区域尺度的土地整理是根据国家确定的区域土地整理方向,确定区域土地整理目标和主要任务,分阶段确定土地整理项目区,评价土地整理效益,并探索适合本区域土地整理的政策调控与管理模式。区域尺度包括省、市、县。区域土地整理是国家土地整理宏观目标和任务的落实,又是指导土地整理项目的依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涂建军,廖和平11在对重庆开县土地整理分区研究中,阐述了土地整理分区的性质并提出了县域土地整理分区的原则和依据,将全县分为5个土地开发整理区,又在5大区中设置了10个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区。

25、4.2.3景观尺度的土地整理分区研究景观尺度的土地整理,通过在具体空间地域最终实施具体的土地整理工程来确保国家及区域尺度确定的土地整理目标、任务的完成。景观尺度的土地整理分区研究集中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是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的单元,是按照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目标、地域特征、工程内容、工程组合一致性原则所划定的空间。20XX年,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和土地整理中心颁布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指南,对全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的目的、依据和方法做了明确的规定。4.3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土地整理分区研究4.3.1农用土地整理分区研究农地整理是指在

26、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4.3.2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分区研究农村居民点整理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及调整土地产权,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员涌入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空心村”的出现,在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建设新农村、以及寻找耕地补充途径的背景

27、下,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显现出巨大潜力,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由于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存在差异,农村居民点类型也呈现出地域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分区研究,以明确不同农村居民点区域的整理类型、主攻目标、整理方向和模式。4.3.3城市土地整理分区研究城市土地整理即是在既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采用一定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调整城市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学者对土地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地整理,对城市土地整理研究较少。就

28、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对城市土地整理的研究还处在引进外国经验、模式总结以及相关问题的探讨阶段,对城市土地整理分区的研究还不成熟。95.新民居建设及土地整理利用现状5.1新民居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十二五规划又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有力带动下,近几年河北省农村建设和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很多市、县、区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新民居建设不是简单的修房建屋,也不是形象工程,它和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农村新民居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现实

29、需要,是一项实实在在民心工程,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105.2土地整理利用中的成效与问题5.2.1取得的成效5.2.1.1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传统农村民居自建自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短缺,环境“脏、乱、差”,而新民居通过统一规划、科学设计、专业施工,在布局、结构、功能、质量、外观等各方面都得到升级和提高。新民居结构新颖、外观漂亮,既拥有城市住房的功能,又针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在户型、院落等方面做了适宜的改变,符合农村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也提高了农民居住的幸福指数

30、。此外,新民居建设在村庄道路、绿化、给排水、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做到了统筹规划,保障各项设施方便、实用,改变农村多年来的污水乱流、垃圾乱倒等脏乱差现象,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居住环境。“燕赵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第一村”董家务村里漂亮的别墅、整洁的街道、吐翠的绿柳向人们展示了新农村的新面貌。5.2.1.2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民居建设依据人均建设用地规定,通过拆旧建新、平改楼等方式对村庄土地进行整理,集中修建公共设施,改变了农村住房占地面积大、用地类型混杂交错的现象,促进了田、水、路、林、村的科学合理布局,也盘活了农村的各种土地资源。一方面,新民居建设整理出大量空置、闲置土地和超标村庄宅基地,有效增加了农村耕地面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依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新民居用地政策,对于通过新民居建设整理出来的节余土地,在归还复垦土地后,还可以作为土地置换指标,置换城镇建设用地,获取更大的土地收益。新民居建设通过土地整理,实现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了土地收益率。5.2.1.3促进农村经济新发展。当前新民居建设不但让农民住进了新房子,同时也把现代城镇和现代产业的理念带进了农村,通过村企合作、政府主导等方式,农村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得以建成,新型农业产业和非农经济产业也得到发展。通过土地整理和规划利用,农村的有效耕地面积增加,有利于发展现代化养殖产业或种植产业,促进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