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安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学资源包,包括相关资料说课稿课堂实录教案1教案2类文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一、词语导入,检查预习。 板书课题:蝙蝠与雷达,学生齐读展示生字词,学生拼读荧光屏 揭开 苍蝇 敏锐 避开 飞蛾 蚊子 捕捉 蝙蝠 铃铛 障碍物师:荧字是后鼻音,要读清晰;障字是后鼻音,再读一遍。生按照老师要求再次齐读。 师:要掌握词语,会读好还是不够的,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谁愿意上台来写一写?生321、232上台书写。师:书写时要注意坐姿,听写的过程中注意笔画笔顺。词语:敏锐、障碍、铃铛、苍蝇、捕捉、避开学生
2、书写后,全班齐读所听写的词语。师:黑板上两个同学的书写让你满意吗?321:障字的左耳刀写得太大了。师:同学们在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坐姿,注意笔画笔顺,尽力把每一个部首写清楚。 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这些生字词在书中的位置,请同学们快速查找。师生交流以上词语所在位置。 二、交流资料,切入课题师:课前教师布置了同学们查找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现在来交流。(师出示蝙蝠与雷达的图片)321:我知道有关蝙蝠的寓言师:今天先不来研究寓言故事,请坐。121:我知道吸血蝙蝠。352: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361:蝙蝠是一种夜行动物。师:你为什么说他是一种夜行动物?361:因为他夜间飞行。师:综上所述,蝙蝠是一种夜
3、间飞行的哺乳动物。你们对雷达又了解多少?342:雷达是一种神奇的电子机器。161:雷达可以根据电磁波往返的时间测得阻波物体的距离。171:雷达装在飞机上,可以测得前方是否有障碍物。 师:课文的题目是蝙蝠与雷达,可见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翻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蝙蝠与雷达是什么关系?2、人们在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3、人们是怎样从蝙蝠和雷达身上得到启示的?为了让学生明确问题,老师又重复了一遍问题。学生快速阅读。 三、研读文本,探究关系师: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机器,到底他们之间有着什么关系?372: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师:对于这个回答大家满意吗?生:满意
4、。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蝙蝠有什么本领?251:蝙蝠边飞边发出超声波,在夜里找到蚊子。师:哪一个自然段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322:读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的段落(第三自然段)师:人们怎样在蝙蝠身上得到启示?421: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师:这是一份表格请同学们快速完成,完成表格前把第四、五自然段好好读读,边读边完成。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不要把原文抄写下来。 学生阅读段落,完成表格。教师收集了五张有代表性的表格。实验顺序实验方式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学生完成后师带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文中有个词语“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271:密密麻麻师:是否和密密麻麻是
5、一个意思?老师的脸上有密密麻麻的点,能说成老师脸上有横七竖八的点吗?131:横的有,竖的也有,斜的也有。师:对,文中形容没有规则,很乱的意思。师:三次实验都在这个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绳子的房间中进行,第一次实验把蝙蝠的眼睛蒙上。投影学生完成的表格,其中学生填写为捂住眼睛。师:可以填写为捂住眼睛吗?如何修改。441:蒙住眼睛,捂住嘴巴。师呈示第二次实验内容学生填写了多种实验结果:像没头苍蝇乱撞、铃铛直响等。师:这些答案都是可以的,只要扣住了文章本来的意思。、呈现第三次实验结果后,师:三次实验,课文使用了“蒙、捂、封”三个不同的动词,用得很准确,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了要注意用词准确。师分析三次实验结论:第
6、一次实验结论是?422:蝙蝠不用眼睛探路。师:第二次实验的结论是?师:第三次实验的结论是?162:蝙蝠在探路时用到了嘴巴。师出示自己的答案,逐一讲解师:从蝙蝠第二次、第三次的探路中你发现了什么?生:蝙蝠靠嘴和耳朵探路。师:课文中第六自然段中用了一个重要的词讲了这个关系。生:配合。师:可见这个词很重要,如果没有配合,说明蝙蝠探路只要嘴巴或只要耳朵,这和蝙蝠探路需要嘴巴和耳朵两种器官是不同的。生给“配合”打上着重号。师: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的?师:我们已经知道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并划出来。生:读文“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
7、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师:你真是目光如炬,谁再来读?(听众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生: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师:你想到了什么?生:蝙蝠在夜里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大树反射到耳朵里,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就躲开了。师:你把障碍物具体化了,很聪明了。谁再说说?生:在漆黑的夜里,蝙蝠独自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走,遇到电杆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就顺利避开了。师:你真会想象。大家看,请同学们根据刚才
8、的描述画出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并对照示意图来练习说一说。(生画图)师:那我们一起来复述一遍。生齐说: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耳朵听到后,蝙蝠就能判断障碍物在什么地方,就能顺利避开了。师:这就是蝙蝠探路的秘密,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生(齐):科学家。师:怎么发现的?生:通过实验。生:是做了三次实验和经过反复研究才获得的。师:请同学们找出原句读一读。生:读句子。生:读“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师: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生:第二句好,“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
9、很不容易。师:读出来。生: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一句。师:谁再读?生:读这句话师:你现在想说什么?生:“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师:读出来。生依次读句子体会。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伟大和不容易,在比较这两句话,你还体会出什么?生: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词,就不能表达出科学家的艰辛,所以不能去掉。师:就是说这两个词缺一不可,这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齐):要准确。师:对,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生:齐读句子。学习第八自然段师:于是科学家按照蝙蝠探路的
10、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生(齐):雷达。师:雷达是怎样工作的?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生:默读第八自然段,读句子。师:你的眼光很厉害!请同学们再读这部分,准备接受挑战。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八自然段。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拿出课前准备的练习纸师:(集体交流),抽个别学生完成填空。 师: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好,让我们再次读课文师:学到这,谁来谈谈你的收获或者提出你的疑问。生:科学家太不容易了!师:你很体贴。生:我觉得科学家太伟大了,我也想当科学家,发明出有益于人类的东西。师:希望你长大后能有所发明。生:说明文的语言很准确,很科学,以后我写说明文,也会注意它的语言。(四)知
11、识拓展,激发兴趣。师:同学们,科学家由蝙蝠获得启示发明了雷达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而进行的小发明,你们搜集到了吗?生1:由长颈鹿长长的脖子得到启示,发明了吊车。生2:由动物的爪子得到启示,发明了挂钩。生3:由青蛙眼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生4:由甲虫得到启示,发明了坦克。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而美好,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你们想发现吗?就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勤思考,认真发现和创新,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发明家。(五)布置作业。自选作业向父母介绍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完成练笔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是
12、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从网络和书籍中搜集整理仿生学知识,做一份仿生学知识小报! 长颈鹿与抗荷服 长颈鹿之所以能将血液通过长长的颈输送到头部,是由于长颈鹿的血压很高。据测定,长颈鹿的血压比人的正常血压高出2倍。这样高的血压为什么不会导致长颈鹿患脑溢血而死亡呢?这和长颈鹿身体的结构有关。首先,长颈鹿血管周围的肌肉非常发达,能压缩血管,控制血流量;同时长颈鹿腿部及全身的皮肤和筋膜绷得很紧,利于下肢的血液向上回流。科学家由此受到启示,在训练宇航员对,设置一种特殊器械,让宇航员利用这种器械每天锻炼几小时,以防止宇航员血管周围肌肉退化;在宇宙飞船升空时,科学家根据长颈鹿利用紧绷的皮肤可控制血管
13、压力的原理,研制了飞行服“抗荷服”。抗荷服上安有充气装置,随着飞船速度的增高,抗荷服可以充入一定量的气体,从而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宇航员的血压保持正常。同时,宇航员腹部以下部位是套入抽去空气的密封装置中的,这样可以减小宇航员腿部的血压,利于身体上部的血液向下肢输送。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说明文。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4、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奥秘的。 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建立在大纲和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之上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应该以训练学生的阅读基本功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渗透了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
15、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 愉快教学法:有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心情愉快的情况下的学习效果要比心情紧张、恐惧时的学习效果要好。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以读导学法:语言文字的学习关键在于“悟”。从朗读中理解文意不愧为一种较好的悟文方法。因此,我在整个教学程序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重点词句的品读,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理解。 【说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引入学习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不
16、例外。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我在导入课文时出示蝙蝠标本及雷达图,并激趣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扶后放调动兴趣 ,这个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理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因此,我讲课的侧重点是第六、七两个自然段。我针对三、四、五三个自然段内容较为浅显的特点,主要采用“以读为导”、“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为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做好铺垫。四、五两个自然段虽不是重点段,但却是让学生理解蝙蝠飞行原理的关键,因此在讲课时也不能掉以轻心,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对三次试验的学习。我先让学生从朗读中理,再用“扶”的方法指导学生完成二、三次试验的填表。为了巩
17、固学生对三次试验内容的学习,我采用男女同学用动作来演译三次试验过程的方法加深理解。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我摒弃了传统的繁锁的讲解,用了几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蝙蝠的飞行。 重点段训练能力 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段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良机,我在教学中渗透了读、写、听、说四种能力,让学生从动脑、动手中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我先让学生朗读理解文意,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出原理示意图,小组交换意见,最后让多名学生尝试根据示意图将蝙蝠飞行的原理复述。 既然明白了蝙蝠飞行的原理,那么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难度就不大了。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决定将学习的主动权交
18、给学生。我先让学生从读中理解文意,再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划出原理示意图。到此,学生对雷达工作原理和蝙蝠飞行原理已略知一二,但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还是较为含糊的。我再让学生根据已划出的示意图用“相当于”说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让多个同学根据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讲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让学生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总结、延伸 在课文的总结中,我也不放弃这个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机会。我引导学生从科学家在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雷达这一件事例中思考,让学生从生活中举出利用仿生学原理发明事物的例子,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我根据同学们
19、所举出的例子,从中渗透德育教育:平时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我们的生活,才会提出问题,有所发现。 板书设计突出难点 我根据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设计了图表式的版书,它既能突出课文的重难点又较为形象直观,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中第二三次试验的填表是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填的,图中的填空及画线是学生在黑板上画的。)蝙蝠简介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科185属961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泛指所有属于翼手目的许多种哺乳动物,前肢已变
20、化为翼,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也有少数食果或吸食其他动物的血,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蝙蝠一共有900多种,大多数食昆虫。蝙蝠的翼是在进化过程中由前肢演化而来,是由其修长的爪子之间相连的皮肤(翼膜)构成;蝙蝠的吻部像啮齿类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很大,而且活动非常灵活。蝙蝠的颈短,胸及肩部宽大,胸肉发达,而髋及腿部细长。除翼膜外,蝙蝠全身覆盖着毛,背部呈浓淡不同的灰色、棕黄色、褐色或黑色,而腹侧颜色较浅。蝙蝠中的多数还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喉咙发出超声波然后再依据超声波回应来辨别方向、探测目标的。有一些种类的面部进化出特殊的增加声纳接收的结构,如鼻叶、脸上
21、多褶皱和复杂的大耳朵。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福气”。人类通过这一特点发明了雷达。除了狐蝠和果蝠完全食素外,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在昆虫繁殖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于控制害虫。某些蝙蝠亦食果实、花粉、花蜜;热带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动物及大型鸟类甚至人的血液为食。这些蝙蝠有时会传播狂犬病。蝙蝠呈世界性分布。在热带地区,蝙蝠的数量极为丰富,它们会在人们的房屋和公共建筑物内集成大群。蝙蝠和雷达 教案教学目标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2.练习给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落大意。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反复”、“证明”造句。4.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
22、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教学难点飞机夜行用雷达探路与蝙蝠夜行用嘴和耳朵探路之间的类似之处。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三)练习用“反复”、“证明”造句。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生字新词。(二)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三)联系实际用“反复”、“证明”造句。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引发读兴。教师板书“蝙蝠”请学生介绍有关蝙蝠的知识。蝙蝠是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
23、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生的超声波引导飞行。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树下,冬季在隐藏的地方冬眠。有条件教师可放一两分钟蝙蝠的录相,也可打出投影。老师再板书雷达。请学生介绍有关雷达的知识。这方面学生知道得较少,教师也可介绍。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雷达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它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教师在“蝙蝠”和“雷达”之间加上一个“和”指名读课题并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可提吗?学生会说出: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仪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借此激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我们学习课文就明白了。(二)
24、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自学生字。1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注意蝙、撞的读音。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本课共有11个生字,教师引导学生用填表法分析字形结构练习。打出投影或出示小黑板按要求给生字分类3.讨论记字方法。例: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4.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投影或小黑板。比一比,再组成词语。竖( )即( )得( )起( )坚( )既( )碍( )超( )塞( )摹( )辟( )彰( )赛( )暮( )避( )障( )(三)理解词语。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
25、上下文理解词语。例: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联系上下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反复: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颠过来倒过去。重复的情况。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证明书和证明信。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
26、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应选。(四)造句练习。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例: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得对。(五)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六)作业。1.写生字新词。2.造句。3.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弄清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嘴耳配合。二、教学重点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的。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由预习导入新课: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善于夜间飞行的蝙蝠,给人们什么启示呢?读课文,想想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什么,飞机
27、夜航靠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二)读讲课文。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这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教师要抓住“夜航”这个词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间安全飞行?2.再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书,看看书中有这样的问话吗?有回答的话吗?学生通过阅读找到“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3.再让学生把这句问话和答话合成一句话。(在漆黑的夜里,飞机能够安全飞行,是因为人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4.让学生考虑:哪个词最重要?老师板书“启示”。5.课文第1、2自然段主要说什么?(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6.教师
28、提示学生:你觉得下面的课文应告诉我们什么呢?讨论后归纳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7.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学生思考后,4人一小组讨论得出: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8.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指导朗读有关句子,读出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9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29、。如:科学家想是不是蝙蝠的眼睛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10.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11.为了弄清楚,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教师让学生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第一次试验: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第二次试验: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
30、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第三次试验: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结果:同试验二。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12.汇报填表情况。13.科学家从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14.投影:“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引导学生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二)练习给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三)朗读课文。(四)总结全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二)练习给课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