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1.92MB ,
资源ID:269674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9674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docx

1、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从容说课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对地球内部圈层的认识,需先从分析地震波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在了解了纵波、横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及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图,分析出划分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和三个圈层;对于岩石圈的范围和软流层的位置,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据图分析,先找出软流层的位置,再画出岩石圈的范围,最后再与地壳的范围进行比较。 关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物质组成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明确外部圈层结构也是同心圈层。教学中为便于学生观察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更多地借助多媒体演示,

2、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最终使学生建立起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概念,认清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听

3、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书

4、: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师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生 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 回答得很好。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投

5、影: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生 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师 结合各小组回答情况精讲总结: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

6、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 板书: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师 提问: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怎样?主要由什么组成? 生 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点。投影:师 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

7、层很薄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 师 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上各有何特点?投影:生 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 师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吗? 生 (总结回答)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师 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终形成了三大类岩石。那么,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在地壳中的分布有何特点? 生 阅读教材“组成地壳的元素”及“地壳结构示意图”,自主探

8、究或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 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些,密度相对较小些,被称为硅铝层;其下地壳中铝的成分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密度也较硅铝层增大,被称为硅镁层。 通过读图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突出特点。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核的相关问题。 板书: (二)地幔师 (提问)(1)什么

9、叫地幔?厚度怎样?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其含量从上到下怎样变化? (2)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 (3)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个什么层?是如何形成的? (4)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哪些? 生 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学课文,画出要点。投影:“圈层剖面图”(结合图示总结精讲) 地球内部的分层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示意图(1)地幔是国内外科学界十分注意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召开过多次有关地幔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对地幔的物理性状和分层结构问题等进行探讨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 (2)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又叫中间层。深度从

10、570千米以下到2900千米。它仍是固体,主要物质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3)以地下1000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在地下50250千米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地震波不连续的低速带,根据推理,它可能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而形成的高温异常、局部是熔融状态的圈层,称为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大,温度约为35004000 ,压力约为150万大气压,平均密度约为5.6,物质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可塑性固体状态。(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板书: (三

11、)地核师 提问:什么叫地核?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怎样? 生 对照教材插图“地球内部圈层图”,自学课文。 (学生总结回答) (1)从古登堡面到地球核心,为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2)地核的情况是推断性的。在地下29005000千米深处的外核范围内,地震波的横波消失,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物质接近液体。在地下5000千米以下的内核,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增加,横波又产生,则为固体。 (3)为什么地球的外核接近液体面内核为固体呢?这是因为在地核里,由于压力随深度而增加,物质的熔点随深度而增加,温度随深度而稍有增加,比较起来,地核物质熔点的增加较快,而温度的增加较慢。在地

12、球外核,物质的熔点较低,温度稍高于熔点,物质就熔化了。在地球内核,物质的熔点已经显著升高,而温度的升高是很有限的,温度就相对低于熔点,物质就以固体存在了。 (4)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和镍,与铁镍陨石相类似,所以称为“铁镍核心”。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地球的内部,同样也出现在地球的外部,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以外,可划分为哪些圈层? 生 (阅读总结)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层。 板书: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大气圈师 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13、,大气的厚度有多大呢?生 阅读教材,明确范围: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约为20003000千米。 板书:(二)水圈师 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可按哪些方式进行分类? 生 (讨论回答)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按水的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师 总结评价,并转入生物圈。 板书:(三)生物圈师 提问:什么是生物圈?其范围包括哪些部分?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什么? 生 (合作讨论回答)生物圈不仅指地球上

14、的所有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即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的界线不像大气圈、水圈、地壳那么分明,它同大气圈、水圈、地壳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分布的区域,即地面以上100米,相当于木本乔木植物的大致高度;海面以下200米,相当于阳光能透射到的水深,因为这一部分能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具备最适宜生物生命活动的温度、水、氧、二氧化碳及营养条件。总之,生命的产生是在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它的出现却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地球在结构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圈层构造。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

15、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下地幔为可塑性固体。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一般认为外核近于液体,内核是固体,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镍,称为“铁镍核心”。地球的外部也呈圈层结构,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正是因为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四大圈层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是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板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二)地幔:软流层岩石圈 (三)地

16、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二)水圈 (三)生物圈 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地震波的利用 探究内容: 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附近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探究过程、方法:观察、分析、推理、讨论。 探究结果: 1.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2.地幔物质状态是固态,地核(外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备课资料一、地球的外衣地壳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

17、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是内部圈层的最外层,由风化的土层和坚硬的岩石组成,所以地壳也可称为岩石圈。 地壳只占地球体积的0.5%。如果把地幔、地核比作蛋清和蛋黄,那地壳就像蛋壳。地壳的厚度在地球各地是不同的。有的地方较厚,如我国青藏高原厚度可达6080千米;有的地方较薄,如大西洋海盆厚度仅有56千米,太平洋海盆厚约8千米。海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仅占地球半径的1200。地壳虽然很薄,但它上下层的物质结构并不相同。地壳的上部主要由密度较小、比重较轻的花岗岩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硅、铝元素,因此,这一层又称为硅铝层。地壳的下部主要由密度较大、比重较重的玄武岩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镁、铁、硅

18、元素,所以这一层又称硅镁层。在大洋底部,由于地壳已经很薄,一般只有硅铝层而没有硅镁层。此外,在地壳的最上层,还有一些厚度不大的沉积岩、沉积变质岩和风化土,它们构成地壳的表皮。地壳并不是静止不动和永久不变的。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沧海桑田的巨变时有发生。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火山爆发、地震等等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地壳还受到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影响和侵蚀,形成各种不同形态和特征的地壳表面。其中土壤与人类的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在地壳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床资源。目前已探明的矿物就有2000多种,其中金、银、铜、铁、锡、钨、锰、铅、锌、汞、煤、石油等,都是人类物质文明不可缺少的资源。 二、地球的中间层

19、地幔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深度一般从地面以下332900千米,约占地球总体积的83.3%,因为它在地壳和地核的中间,所以又称“中间层”。 地幔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由硅、氧、铁、镁等元素组成,其中铁镁含量比地壳中的铁镁含量多,因此这层又称为地幔硅镁层。一般认为,这里的物质处于局部熔融状态,它像一条传送带,带动着地壳缓慢地移动,并促使地球下层的物质与上层物质进行交换。这里也是岩浆的发源地,广泛分布于地壳的玄武岩就是从这一层喷发出来的。下地幔除硅酸盐岩石外,金属氧化物与硫化物显著增加,它的物质比重比上地幔物质比重要大,呈固体状态。 据推算,地幔层的温度高达10002000 ,内部压力达9000

20、382000个大气压,物质密度达3 34 6克立方厘米。在这种高温、高压和高密度的环境条件下,物质处于一种塑性的固体状态。它好像沥青一样,在短时间内具有固体的性质,如果放久了就会变形,具有可塑性。在地幔的上层,由于压力较小,物质呈半熔融状态,被称为软流层。坚硬的地壳,就浮在这个软流层上。一旦在地壳的浅薄地段发生裂缝,灼热的岩浆就会沿着裂缝喷出地面,引起火山爆发。 地幔层是一个广阔的地下世界,人们至今知道得还很少,有待我们去探索。 地球的核心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从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离约为3473千米。据科学观测分析,地核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个层次。外地核的厚度为17

21、42千米,平均密度约10.5克厘米3,物质呈液态。过渡层的厚度只有515千米,物质处于由液态向固态的过渡状态。内地核厚度1216千米,平均密度增至12.9克厘米3,主要成分是以铁、镍为主的重金属,所以又称铁镍核。 地核的总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体积占整个地球的16.2%。地核的体积比太阳系中的火星还要大。由于地核处于地球的最深部位,受到的压力比地壳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在外地核部分,压力已达到136万个大气压,到了核心部分便增加到360万个大气压了。这样大的压力,我们在地球表面是很难想象的。科学家做过一次试验,在每平方厘米承受1770吨压力的情况下,最坚硬的金刚石会变得像黄油那样柔软。

22、地核内部不仅压力大,而且温度也很高,估计可高达20005000 ,物质的密度平均在1016克厘米3之间。在这种高温、高压和高密度的情况下,我们平常所说的“固态”或“液态”概念,已经不适用了。因为地核内的物质既具有钢铁那样的“钢性”,又具有像白蜡、沥青那样的“柔性”(可塑性)。这种物质不仅比钢铁还坚硬十几倍,而且还能慢慢变形而不会断裂。地核内部这些特殊情况,即使在实验室里也很难模拟,所以人们对它了解得还很少。但有一点科学家是深信不疑的:地球内部是一个极不平静的世界,地球内部的各种物质始终处于不停息的运动之中。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内部各层次的物质不仅有水平方向的局部流动,而且还有上下之间的对流运动

23、,只不过这种对流的速度很小,每年仅移动1厘米左右。有的科学家还推测,地核内部的物质可能受到太阳和月亮的引力而发生有节奏的震动。 三、地球的厚被大气圈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被子大气,人类就居住在这层大气的底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圈里,发生着种种有趣的自然现象,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大气的成分很复杂,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氢、二氧化碳、氦、氖、氩、氪、氙、臭氧等气体。氮和氧分别占了空气总容积的78 09%和20 95%,其他气体的总和还不到空气总容积的1%。大气层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水和各种尘埃杂质,是形成云、雨、雾、雪的重要物质。 大气圈里的空气虽然看不见,但质量大得惊人。据科

24、学家估算,整个地球周围有5000多亿吨重的空气。住在地球上的人,如果没有人体内向外的压力,会被压得粉身碎骨。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大气质量的910都集中在近地面的16千米以内的大气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就越稀薄。地球大气圈的厚度大约有二三兆米。由于各个不同高度上的大气特性不同,因此,气象学家往往把大气划分为几个层次。距地球表面最近的一层叫对流层。在中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012千米,在赤道地区的为1618千米,两极地区的为710千米。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离地面愈远温度愈低。对流层内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和水平对流运动,从而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物理变化过程。风霜雨雪、云

25、雾冰雹等变化多端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内。从对流层往上到50千米的高空是平流层。这里空气稀薄,水气和尘埃很少,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而且很平稳,所以很适宜飞机飞行。从平流层再往上到85千米的高空是中间层。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最高处可到-90 左右。中间层的顶部有少量水分,偶尔还能见到银白色的夜光云。从85千米到500千米这一层,称为热层或暖层。它的特点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距地面400千米的高空,温度可达30004000 。这一层里的氧原子和氮原子处于电离状态,所以又被称为电离层。来自地表某个地点的无线电波,必须经过电离层的反射,才能传到世界各地。热层以上就是大气的外层了。它的

26、下限约在8001000千米,上限可伸展到3000千米。这里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因为这一层的空气非常稀薄,温度又高,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分子和原子拼命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逃逸到宇宙太空中去,所以,这一层又称为散逸层。 四、生命的摇篮水圈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如果把海洋中所有的水均匀地铺盖在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就会形成一个厚度约2700米的水圈。所以有人说地球的名字是取错的,应该叫它“水球”。不过,在四五十亿年前,当地球刚刚诞生的时候,它的表面几乎找不到一滴水,当然不会有任何生命。后来,地球渐渐冷却下来,弥漫在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开始凝结成雨,不断地降到地球上,流向低洼的地方,日积月累,

27、逐渐形成了原始的湖泊和海洋。地球上最早的生命物质,就是从原始海洋中萌发的。地球水圈介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它由海洋、湖泊、江河、沼泽、地下水及冰川等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据科学家估算,地球表层的总水量约为14亿立方千米,其中海洋水占97 3%,以冰川为主的陆上水占2.7%,大气中的水,与前两者相比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海洋和陆地上的水受热蒸发形成水汽升入空中,成为大气水;大气水在适宜的条件下又凝结为雨雪降到地面或海洋。地面上的水或汇入江河湖海,或渗入土壤成为地下水,或又直接蒸发进入大气,循环往复。在这循环运动中,大气是水分的重要“运输工具”。由

28、于地球上永不停息地进行着大规模的水循环,才使得地球表面沧桑巨变,万物生机盎然。 生命活动的领地生物圈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无论是冰天雪地的南极,还是赤日炎炎的热带;无论是干旱燥热的沙漠,还是碧波万顷的海洋;无论是地层深处,还是高空,到处都可以找到生命的踪迹。人们把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存和活动的圈层,称为地球生物圈。植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氧气的含量极少。直到大量植物出现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产生大量的氧气,才使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类和大量动物得以生存。据统计,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50多万种。那些生长在一起的植物

29、叫植被,如森林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等。生物圈中的动物分布极为广泛。据估计,地球上的动物约有150万种。根据不同的自然景观中动物类群的生态特征,可将它们分为森林动物、草原动物、荒漠动物、苔原动物和高山动物等。地球上的生物都有很强的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尤其是微生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地质勘探表明,在地下几百米甚至1千米的深处,都有细菌存在。有些鱼类和低等浮游生物可在万米以下的深海中生活。生命的过程就是生物不断地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煤和石油都是由于生物死亡后堆积演化而成的;岩石的风化、土壤的形成,都离不开生物的积极参与。地球生物圈经历了十几亿年的繁衍发展,才形成为今天一切生物得

30、以生存的环境。在这个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及地壳表面都积极参与其中。因此,生物圈的形成,是大气圈、水圈和地壳间相互接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五、硅铝层 地壳的上层,自地面到康腊面(即莫霍面以上的一个次一级不连续面)之间,主要由沉积岩和花岗质岩石组成,其岩石化学成分以氧(O)、硅(Si)、铝(Al)为主,钠(Na)、钾(K)也较多。该层的厚度在山区可达40千米,在平原区常为10余千米,在海洋地区则显著变薄,在太平洋中部此层缺失。硅铝层是不连续圈层。 六、硅镁层 地壳的下层。康腊面以下到莫霍面以上的那一层,叫硅镁层,主要由玄武岩和辉长岩类组成,其岩石化学成分仍以氧(O)、

31、硅(Si)、铝(Al)为主,但比硅铝层含量相对减少,而镁(Mg)、铁(Fe)、钙(Ca)成分相应增多。岩石的平均化学组成和玄武岩相似,又称玄武质层。在大陆平原地区可厚达30千米,但在缺失花岗质层的深海盆内,玄武质层仅厚58千米。其上直接为海洋沉积层和海水所覆盖。硅镁层是一连续圈层。 七、软流圈指地壳岩石圈以下的圈层在地表以下70100千米至地下1000千米之间,位于地幔上部。地震波的波速在这里明显下降,又称低速带。据推测,这里温度约1300 ,压力有3万个大气压,已接近岩石的熔点,因此形成了超铁镁物质的塑性体,在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以半黏性状态缓慢流动,故称软流圈。板块构造理论的地幔对流运动,就

32、是在软流圈中进行的。岩石圈板块就是在软流圈之上漂移的。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天高,自然从地面算起。可是算到哪儿为止呢?通常是指大气层的高度。过去认为厚约800千米,以后探测到在距地面10002000千米高处仍有空气存在。近二十年来,根据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火箭的考察结果,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也找到了气体分子。在远离地球16000千米的高空,还存在着气体的痕迹。地下的情况怎么样呢?科学家们推断,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等不同性质的同心圈层。地壳在大陆上厚度平均60多千米,而岩石圈是从地壳以后到深达1200千米处的层圈。在岩石圈以后到离地面2900千米间,叫中间层,或叫中间带。中间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