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28.49KB ,
资源ID:269411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9411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刘海涛项目.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刘海涛项目.docx

1、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刘海涛项目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一、项目名称 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科学家:刘海涛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起止年限: 2011.1至2013.3依托部门: 江苏省科技厅二、预期目标1. 总体目标本项目针对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重大应用需求和特征,以构建感知互动、自治高效和安全可信的物联网系统为目标,以物联网的非确定、高混杂和强关联特征为出发点,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分析并揭示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复杂耦合关联机理,提出物联网在自治机理、融合决策处理、可信软件建模与方法和系统优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建立物联网标识、安全、网络、服务等基础架构,

2、探索物联网的演进路线,在物联网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建立物联网基础理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力争主导物联网国际标准,为物联网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带动信息领域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在以物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领域新浪潮中占据有利和主动地位奠定重要基础。2. 预期目标(1)建立物联网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关联模型,提出物联网关联表征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建立可扩展的物联网标识体系;设计涵盖安全协议、授权认证和密钥管理的物联网安全架构;建立面向演进的异构网络互连、服务、管理和软件体系架构,形成相对完备的物联网架构体系

3、;(2)建立物联网的分布式自治模型;提出物联网动态场景的高效觉察机制、自适应的终端标识分配和资源动态配置机制、支持容侵容错的高效自愈合和自保护机制、自治子网间的协同管理机制,以及可增量部署的异构网络融合机制,形成体系化的物联网自治理论和方法;(3)提出物联网信息处理架构和基于语义的服务模型及相关机制;提出混杂信息融合的方法,以及关系链的挖掘、建立、维护和使用方法;形成面向服务的主动决策与控制交互模型,提出针对多粒度异构物联网语义信息与决策需求的逆向解析方法,实现高效的分层主动处理与融合;(4)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水平的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方法理论,提供一套逻辑系统刻画方法,构建建模语言,扩展与完

4、善分析与验证技术,同时创建可信软件分析验证平台,为物联网系统的软件设计与验证提供可信保障;(5)针对物联网的感知互动、虚实交融、异构复杂等特性,研究物联网系统资源、服务和决策的耦合机理,通过在感知、传输、决策控制等各个层次上的自优化及跨层优化调度,设计一整套符合物联网特性的系统优化机制;(6)提出面向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理论验证方法和评估体系;搭建具有开放性、通用性的物联网实验测试平台;建立智能电网行业内配用环节互动和与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行业间服务融合的物联网应用验证系统。3. 本项目的具体考核指标(1)建立物联网关联模型,提出物联网关联表征方法,提出一套可扩展的物联网标识体系,建立物联网的架

5、构体系;(2)提出物联网分布式分级的自治模型,提出一系列物联网场景觉察、自配置与优化、自愈合与自保护、子网协作管理以及异构网络融合方法;(3)提出物联网信息处理架构和基于语义的服务模型,提出混杂信息融合、服务关系链挖掘方法和主动决策机制;提出支持分层主动处理与融合的逆向解析方法;(4)提出一套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方法理论和分析与验证方法,建立可信软件分析验证平台;(5)研究物联网系统资源、服务和决策的耦合机理,提出一系列的物联网系统优化理论、技术与方法,为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6)提出一套物联网的理论验证和评估方法,搭建物联网实验测试平台和面向智能电网等重大需求的物联网综合应用验证系

6、统。本项目的知识产权成果的预期目标以完成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发明专利和标准提案为主,具体目标为:发表高水平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论文4050篇,其中对物联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5篇,申请和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15项,完成专着1本;牵头制定物联网相关国家标准24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培养研究生50名。三、研究方案 1. 学术思路本项目紧密结合物联网的重大应用需求和系统特性,以构建感知互动、自治高效和安全可信的物联网系统为目标,以物联网的非确定、高混杂和强关联特征为出发点,开展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具体地说,针对物联网所存在的强关联性、高度混杂性和非确定性等特征,以三个科学问题为中心,从六

7、个课题方向开展相关研究。首先,在对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耦合关联机理深入分析和表征的基础上,开展统一的标识、安全、网络、服务等架构体系的研究。结合耦合关联性和架构体系,在系统管理、信息处理和设计实现层面上,重点研究高混杂条件下物联网的场景觉察机制,以及自配置、自愈合、自保护、自优化的实现机制, 提出分布式的系统自治管理机理和方法;研究并提出一套针对混杂信息融合、关系链挖掘、主动决策与互动,及可信数据与隐私保护的策略和方法;研究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建模理论、推理方法和验证技术;在系统优化层面,建立一套全新的跨域资源调度和分配机制,以保障物联网在非确定环境下的应用服务需求。

8、同时,开展物联网系统的性能评估理论和测试方法的研究,研发实验测试平台和应用验证系统,进而探索物联网跨行业应用的模式。本项目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研究思路,以应用需求为牵引,深入研究物联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力争数年内在物联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标准制定方面达到国际水准,并在部分重要研究点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国民经济社会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理论支持。2. 技术途径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本项目将紧密结合物联网的特征,采用如下的技术途径:(1)在物联网关联模型研究中,通过剥离不同物联网应用场景作用因素的非本质性差异,对实体进行抽象,重点分析物联网实体在不同作用域的关联关系,选取合适的数学方法对

9、关联关系及其动态行为进行描述,建立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耦合的统一数据模型、动态行为模型和反馈作用模型。在物联网的体系架构研究中,对物联网紧密相关的M2M、RFID、USN、网格计算和云计算等系统的体系架构设计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最新国际国内体系架构相关标准,提炼物联网体系架构核心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关性,研究物联网的架构体系;(2)在物联网的自治机理和异构融合研究中,拟参考生态学和社会学中复杂网络的自治策略,首先研究多粒度分级的物联网分布式自治模型;其次,从物联网异构融合与互联互通的场景分析和应用需求出发,研究物联网的场景感知机制,实现终端或子网属性、状态和功能角色的互发现和语义互操作协议;

10、在此基础上,基于群体智能或遗传演进算法,研究复杂动态场景下启发式适应性的自配置与优化方法,以及基于快速预警和冗余资源的自愈合与自保护机制,实现物联子网内的自治目标;进一步,应用生态群落模型或经济调控模型,研究物联子网间的协作管理机制,达到不同子网间的资源共享和合理调控。同时,针对物联网演进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多栈或隧道机制,设计可增量部署的异构网络融合机制;(3)在物联网的混杂信息融合和决策研究中,针对信息在采集和传输过程中需要同时进行智能处理和决策,借鉴主动网络思想,根据物联网终端规模和信息流规模,提出基于联邦、多级、主动机制的物联网信息处理系统架构,建立信息融合、处理与决策控制的分层统一语义

11、模型,以及应用多层知识结构与基于语义的方法,建立面向领域的分析模型与基于语义的服务模型。综合运用粗糙集理论、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等理论和技术,研究融合与挖掘的集成方案以及实时挖掘算法;数据建模和数据挖掘拟从时空数据入手,由上而下挖掘物物关系链;通过物联网语义信息与决策需求的逆向解析与任务分解,研究适应主动感知的分层的协作处理与决策机制。通过在物联网分层统一语义模型中扩展隐私保护语义属性,对指定的私密信息进行隐藏方式或销毁方式的信息遮掩,实现物联网信息的隐私保护;(4)在物联网的可信软件设计方法研究中,拟针对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的关键问题,首先提出可信软件设计方法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传统逻辑

12、系统,创建新的逻辑刻画系统和建模语言;最后通过扩充现有的分析与验证方法,实现物联网可信软件的分析与验证技术。在逻辑系统的构造方面,可以通过对传统的ITL(区间时态逻辑)、DC(时段演算)等逻辑系统的扩充,使其能充分地描述物联网软件系统。在建模语言的描述方面,对以往进程代数系统进行改造,增加表现物联网特性的构造符,特别在时间的刻画机制、时间频率的描述方面。在分析与验证技术的研究方面,考虑到物联网系统中的环境因素,增加时间和连续性的描述,对模型检查和定理证明技术进行扩充;(5)为了实现物联网系统性能的整体优化,首先,构建物联网系统优化理论模型,包括完整的资源主体和竞争主体形式化描述,以及定义系统资

13、源分配公平合理基本准则的公理系统;其次,针对物联网的信息感知、数据传输、决策控制,基于竞争或分布式协作调度的思想,分别采用时空频相关性分析、虚拟MIMO、机会传输、组合优化等理论与技术,在物联网信息处理的各层次上实施优化,实现一整套面向实时可靠服务需求的系统优化机制;最后,针对物联网的复杂性,分析物联网各层各类资源的耦合内容、形式以及相应的耦合强度,通过解耦变换、博弈、约束优化等理论和技术,研究设计物联网系统跨层优化机制和算法;(6)在物联网的测试验证与应用示范系统的研究中,首先,研究物联网的系统性能指标和评估体系,以及测试理论与方法;其次,借鉴已有传感器网络测试平台和下一代网络测试平台的构建

14、方法,充分考虑对大规模应用环境的支持以及对各种应用场景的通用化和可扩展性需求,利用网络重编程、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物联网测试和评估工具,搭建通用性物联网测试平台。在物联网应用示范方面,基于可标准化的物联网架构体系,通过建立涵盖不同等级变电站(所)、线路,以及所辖全部低压用户的智能电网行业内配用环节互动和与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行业间服务融合的物联网应用验证系统,对项目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混杂物联网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原理性验证。3. 创新点与特色本项目的创新点与特色体现在理论基础与模型、关键机理研究、实验与应用验证3个层面,具体如下:(1)在理论基础与模型方面 提出以多作用域实体耦合为核心的物联网关联

15、模型,通过模型的动态行为机制研究实现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融合的有效表征;建立面向演进的物联网架构体系;(2)在关键机理研究方面 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到物联网的组织管理中,提出自适应的场景感知和资源配置的分布式管理机制,并具有自愈合和自保护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层次式多粒度的物联子网间的协同管理; 基于分层统一语义模型,实现物联网混杂信息的高效融合、复杂关系链的快速挖掘、主动服务和互动控制; 采用精化理论指导物联网可信软件的设计;引进时、空和物等相关特性算子建立物联网逻辑系统,基于进程代数与UTP理论建立系统行为模型,形成物联网可信软件分析与验证体系; 在形式化理论和公理化系统建模的基础上,运用等价解

16、耦变换,简化复杂系统的优化问题,然后基于博弈、约束优化等理论和技术加以求解,提出一整套符合物联网特性的系统优化机制和算法。(3)在实验与应用验证方面 提出了理论评估、实验测试和应用验证相结合的跨行业物联网验证体系。4. 可行性分析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学术思路和技术途径具有良好的可推进性。项目团队研发了机场防入侵、太湖监测和智能电网等多个应用系统,对物联网的特性和需求具有深入了解。项目团队从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需求中凝练了本项目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思路和技术途径。以物联网的信息处理和融合研究为例,研究内容的设置充分考虑了物联网信息处理与应用的过程与特点,首先针对物理网络固有的

17、层次化及层间差异,研究分层统一的模型(包括系统模型、数据模型、分析模型和服务模型),进而研究具体的融合挖掘方法、关系链发现方法、情境推理方法。项目团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且已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团队由11所国内优势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国家重点行业应用企业组成,团队成员包括2名院士、20余名研究员/教授等高级研究人员和其它中青年学术骨干,具备国内领先的学术影响力,研究队伍组织合理,梯队健全。项目推荐的首席科学家刘海涛研究员具有物联网领域相关项目丰富的领导和组织经验及深厚的技术积累,何积丰院士在精化理论方面的工作被欧洲理论计算机界誉为软件工程的里程碑,刘韵洁院士在互联网流量工程和操作维护管理等方面

18、的工作得到了全球业界的认同和采纳,人才队伍优势为项目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项目团队在物联网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前期研究积累。本团队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课题如可生存的海量信息系统软件设计理论、无线传感网络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发改委项目如基于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监测系统以及数十项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近年来有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在SIGCOMM、MOBICOM、MOBIHOC、INFOCOM、MOBISYS与ICNP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和IEEE/ACM Trans. on Networking、IEEE

19、Tra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 Tra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等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数十篇相关论文,在部分研究方向具备国际先进水准。特别是,项目团队成员单位正牵头制定传感网/物联网相关国内标准,在国际相关标准的制定上享有重要话语权,为本项目相关研究成果的标准化工作提供不可多得的条件。项目团队具有优良的研究条件,研发了多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示范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测试平台和系列工具、射频标签测试平台等直接的实验或测试环境;拥有大量的通信和网络的测试仪器和设备。项目组成员单位拥有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系统

20、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无线传感网和通信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实验,拥有国网信通公司提供的国家电网建设示范资源,为项目的研究和验证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综上所述,本项目研究在技术途径、申请团队、前期积累和科研条件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5. 课题设置 本项目的课题设置将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针对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和六项重点研究内容,结合参与研究单位的优势,将研究内容和任务进行分解。总体上,所有的课题围绕科学问题构成一个系统

21、,涵盖六项重点研究内容,部分研究内容将在多个课题中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突出创新与特色。各个课题之间相互关联,在保持课题独立性的同时,共同促进项目的进展。本项目具体分解为以下六个课题,即?课题1:物联网关联表征与体系架构研究;?课题2:物联网的异构融合和自治机理研究;?课题3:物联网混杂信息融合与决策研究?课题4: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5:物联网系统优化机理研究;?课题6:物联网验证与应用示范研究。课题设置、科学问题与总体目标的关系图如图2所示。课题1物联网关联表征与体系架构是本项目的总体课题,将为其他课题的开展奠定架构和理论模型基础。课题2物联网的异构融合和自治机理、课题3物联网

22、混杂信息融合与决策、课题4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理论与方法在课题1的基础上,分别研究系统自治机理、信息处理和软件设计方法,课题5物联网系统优化机理在课题2、3、4的基础上研究整系统的优化机理,课题6主要为上述课题研究成果提供测试和综合应用验证平台。6个课题间互为关联、互为依托。本项目每个课题设置课题负责人1名,负责课题计划、实施、监督和考核等工作,同时课题参与单位指定1名参与单位责任人,负责该单位的课题实施,并配合完成课题的计划、实施、监督和考核等工作。课题负责人和课题参与单位责任人组成课题工作小组,对项目总体工作组负责。本项目6名课题负责人组成项目总体工作组,在总体单位和首席科学家的领导下,负责

23、对整个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协调项目各课题的研究工作,理顺课题研究内容的关联关系,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分工合作问题,确保项目有序展开,实现项目预期目标。课题1:物联网关联表征与体系架构研究课题设置的思路:本课题的设置主要针对物联网的强关联性、非确定性、高混杂性等特征,围绕物联网关联模型、标识体系、安全架构与架构体系等开展研究,以建立物联网的基础理论和架构体系为目标,力争在物联网的关联模型、系统架构等方面取得相关的理论成果。研究内容:(1)物联网关联模型与表征;(2)可扩展物联网标识体系;(3)物联网安全架构;(4)面向演进的物联网架构体系研究目标:建立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关联模型与表征方法;提

24、出可扩展的物联网标识体系和方法;建立有效的物联网安全架构;形成相对完备的物联网网络互连、服务、管理和软件等架构体系,为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制定和分析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课题负责人:刘海涛主要学术骨干:刘韵洁、王营冠、黄韬、李丹经费比例:课题2:物联网的异构融合和自治机理研究课题设置的思路:本课题主要研究物联网的自治模型,以及场景察觉、资源配置和优化、自愈合和自保护等机理,研究物联网的自治子网间的协作管理和具有可增量部署特征的物联网的异构网络融合机制,形成物联网的自治理论和方法。研究内容:(1)物联网的自治模型;(2)高混杂条件下物

25、联网的场景觉察机理;(3)非确定条件下物联网的自配置与优化机理;(4)复杂动态场景下物联网的自愈合与自保护机理;(5)自治子网间协作管理机理;(6)可增量部署的物联网异构网络融合机制。研究目标:建立物联网的自治模型,提出物联网的场景觉察机制、标识分配和资源分配机制、自愈合与自保护机制、子网协作管理机制,以及可增量部署的异构网络融合机制等,形成体系化的物联网自治理论和方法。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课题负责人:孙利民主要学术骨干:朱明华、康烁、周新运、秦伟俊经费比例:课题3:物联网混杂信息融合与决策研究课题设置的思路:本课题围绕物联网信息融合与决策服务需求,以解决混杂

26、条件下信息融合与决策、数据处理的隐私保护等问题为目标,研究物联网在信息采集、融合和决策控制等过程中信息的内在关联,对多源异构信息进行多层次汇聚、处理、融合和决策。研究内容:(1)物联网信息处理与服务模型;(2)物联网混杂信息融合;(3)物联网复杂关系链挖掘;(4)物联网主动决策与互动控制;(5)物联网数据处理的隐私保护。研究目标:揭示物联网混杂信息融合、复杂关系链挖掘、主动决策与互动控制的一般规律,提出具有可信验证和隐私保护能力的物联网主动决策和互动控制方法,建立满足物联网语义信息融合与决策需求的逆向解析方法。承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课题负责人:杨震主要学术骨干:

27、沈苏彬、杨庚、吴蒙、张建秋经费比例:课题4: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设置的思路:本课题基于物联网环境中的连续世界与离散计算的结合性、实时性、可预测性、动态演化性等特征,建立物联网可信软件的设计方法及相应的推理机制,研究形式化描述方法和推理理论,为物联网可信软件系统分析与建模的研究提供数学模型和验证手段,支持物联网系统的分析和验证。研究内容:(1)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方法;(2)物联网可信软件推理理论;(3)物联网可信软件建模方法;(4)物联网可信软件分析与验证技术。研究目标: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水平的物联网可信软件设计方法理论、提供一套逻辑系统刻画方法、构建建模语言、扩展与完善分析与

28、验证技术,同时建立可信软件分析验证平台,为物联网系统的软件设计与验证提供可信保障。承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课题负责人:何积丰主要学术骨干:朱惠彪、曾振柄、郭建、皇甫伟经费比例:课题5:物联网系统优化机理研究课题设置的思路:本课题的设置主要是在物联网自治管理、信息融合处理和软件设计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从感知、传输、信息处理和决策控制等多个层次出发,研究物联网在非确定及混杂异构环境下的系统优化机理,通过运用解耦、博弈、约束优化等理论和技术,实现系统的物理、通信及计算等资源的优化利用,以达到系统性能的整体提升。研究内容:(1)?面向可靠感知的物联网多级优化机制;(2)?物联网无线

29、频谱的优化调度与分配机制;(3)?非确定环境下的物联网可靠数据传输机制;(4)?面向信息决策的物联网资源协同优化机制;(5)?物联网系统跨层优化机制。研究目标: 面向实时可靠等系统优化目标,针对非确定的物理、通信及计算环境,设计一整套符合物联网特性的系统优化机制,通过在感知、传输、决策控制等各个层次上的自优化及跨层优化调度,实现系统整体性能的优化目标。承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课题负责人:黄刘生主要学术骨干:张宏海、谢海勇、王桥、邢凯经费比例:课题6:物联网验证与应用示范研究课题设置的思路:本课题主要针对物联网跨领域跨行业应用特征及相关成果测试与验证需求,研究物联网系统的验证理论和方

30、法,通过构建智能电网行业内配用环节互动和与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行业间服务融合的物联网应用验证系统,验证物联网体系架构、自治机理、信息融合与决策、可信软件设计和系统优化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内容:(1)?物联网系统的验证理论和评估方法;(2)?物联网实验测试平台;(3)?面向互动和融合的应用验证系统。研究目标:提出面向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理论验证方法和评估体系;搭建具有开放性、通用性的物联网实验测试平台;建立智能电网行业内配用环节互动和与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行业间服务融合的物联网应用验证系统,为其它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的验证与测试提供支撑。承担单位: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北京邮

31、电大学课题负责人:刘建明主要学术骨干:李书芳、李祥珍、沈杰、陈晰经费比例:四、年度计划?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第一年?研究物联网特征与共性需求;关联模型、可扩展标识体系和网络互连体系架构;研究高混杂条件下的场景觉察机制;研究物联网信息处理系统架构和数据融合方法;研究物联网软件设计方法学;研究面向可靠感知的物联网多级优化机制和无线频谱的优化调度与分配机制;研究物联网系统验证理论和评估方法;? ?完成物联网特征与共性需求调研;?提出关联模型、可扩展标识体系和网络互连体系架构;?提出场景觉察机制和方法;?提出物联网信息处理系统架构和数据融合方法;?提出面向可靠感知的物联网多级优化机制和无线频谱的优化调度与分配机制;?物联网系统验证理论和评估方法;?论文1015篇;?专利46项;第二年?研究物联网表征方法及体系、安全和服务体系架构;研究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