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5.26KB ,
资源ID:269271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9271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V 的一些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V 的一些总结.docx

1、V 的一些总结建筑结构设计中0.2V0的调整系数是什么意思?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一般剪力墙的刚度很大,剪力墙吸引了大量的地震力,而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力很小。对于框架部分,如果按这样的地震力进行设计,在剪力墙开裂后会很不安全,所以需要让框架部分承担至少20%的基底剪力和按框架剪力墙分析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 倍二者的较小值,以增加框架的安全度,但在考虑调整时还须注意以下几点:a.对柱少剪力墙多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让框架梁柱承担20%的基底剪力会使放大系数过大,以致梁柱无法设计。所以20%的调整一般只用于主体结构,一旦结构内收则不应往上调整。b.若考虑调整后框架梁柱内力增加过大,可调整

2、文件中的放大系数,程序将按WV02Q.OUT 中的系数调整。c.0.20 调整的放大系数只针对框架梁柱的弯矩及剪力,不调整轴力。d.对于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不均匀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如多塔结构或大底盘结构,已不在抗规6.2.13 条规定的范围内,对这类结构进地调整时需特别注意。e.程序对框剪结构,依据规范要求进行0.2V0 调整,设计者可以指定调整楼层范围,同时,也可人工干预调整系数。按多道防线的概念设计要求,墙体是第一道防线,在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下先于框架破坏,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剪力会比多遇地震下加大,为保证作为第二道防线的框架具有一定的抗侧力能力,需要对框架承担的剪力

3、予以适当的调整。0.20V0调整系数规范没有给出上限,但按概念设计要求,一般情况下是应该有上限的,软件默认的调整系数是1到2之间,但是有时候调整系数取2,还不一定满足0.2Q调整,这个时候你可以人为的手动调整下你的调整系数,具体可以看下软件说明书的这一节。如果你调整系数太大,说明你的布置有问题。框-剪结构的0.2Q0调整框-剪结构,框架总剪力按0.2V0和1.5Vf,max二者的较小值采用。如果柱子数量极少,那么显然要按照1.5Vf,max调整。 短肢剪力墙和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短肢剪力墙规范中有明确定义,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规范没有明确规定。参照一些地方实施细则,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指短肢剪力墙

4、倾覆力矩在4050%之间,小于40的不算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大于50的宜调整结构布置。 pkpm调整0.2Q0是有问题的。高规规定与柱相连的框架梁需同时调整,pkpm对不与柱相连的框架梁都做了调整。不管是调幅梁还是普通梁,都根据比值进行调整;但连梁没有调整,pkpm2005我亲自测试过的。0.2Q0调整只针对框剪结构中的框架梁、柱的弯矩和剪力,不调整轴力;若不调整(纯框架结构),这两个参数均填0。抗规6.2.13条规定,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剪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剪结构分析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框架

5、剪力的调整必须满足规范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剪重比)”的前提下进行。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计算结果”来确定调整层数。调整起始层号,当有地下室时宜从地下一层顶板开始调整;调整终止层号,应设在剪力墙到达的层号;当有塔楼时,宜算到不包括塔楼在内的顶层为止,或者填写SATINPUT.02Q文件实现人工指定各层的调整系数。对于转换层框支柱,高规10.2.7条规定了地震剪力调整方法。SATWE只需在特殊构件中选定框支柱,程序会自动进行框支柱的地震剪力调整,不需再进行0.2Q0调整。0.2Q0调整系数的具体修改办法如下:在工作目录下建立一个名为SATINPUT.02Q的文本文件,其格式如下:IST1 C

6、X! CY1IST2 CX2 CY2ISTN CXN CYN其中:ISTN 表示层号,CXN、CYN 分别表示该层X、Y向的0.2Q0调整系数。该文件建立后程序将按该文件中的调整系数进行此项调整。注意:程序默认的最大调整系数为2.0,实际工程中可能不满足规范要求,此时用户可把“起始层号”填为负值(如-2),则程序将不控制上限,否则程序仍按上限为2.0控制。注:调整系数的上限为2.0是pkpm自己定的,我本人觉得应设个上限比较合理,否则纯粹按高规或抗规6.2.13的调整,顶部会调整好多倍,甚至几十倍。如果要分段调整,则需要用户在菜单中增设的菜单下进行,修改结果保存在SATINPUT.02Q文件中

7、。详细方法可参见PKPM新天地05年6期中“0.2Q0的系数调整和应用”一文。对于钢框架-支撑结构,程序将自动作Min0.25Q0,1.8Vfmax的调整。根据高规对框架剪力墙结构,要求0.2Q0 调整对于结构沿高度方向有内收时,应按内收层作为Q0的基础调整值,来调整内收以上层的地震内力。1) 软件并没有这样设计,所以当有内收时,内收层的调整系数将偏大;2) 统计Q0时,应在:最小剪力系数、薄弱层放大系数调整以后(注意不应在双向地震组合以后);3) 然后进行双向地震组合。组合后的地震内力再乘以0.2 Q0的放大系数;4) 放大系数对柱和框架梁端的剪力、弯矩起作用;5) 可以人工定义调整系数,以

8、解决内收结构调整系数偏大的问题;6) 对于多塔框架剪力墙结构,应特别注意。软件目前没有分塔的调整系数,当两个塔的刚度、质量等相差较大时,应分塔再计算、调整一次,以便对比基于新抗震设计规范审查稿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框架内力调整解读四基于新抗震设计规范审查稿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框架内力调整解读四HiStruct新的抗震设计规范审查稿GB 50011-20XX已经出来,从中可以发现变化之处有很多,HiStruct推荐各位好好读读,其中就包括了咱们一直有争议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内力调整方法。具体的新条文和说明如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计算时,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架-抗震墙结

9、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地震剪力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不宜小于 1.15 且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侧向刚度分配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 倍二者的较小值。 说明:本条有两处修改,其一,关于普通的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剪力调整系数,其二,少墙框架的计算。 按照框剪结构多道防线的概念设计要求,墙体是第一道防线,设防烈度、罕遇地震下先于框架破坏,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剪力必须加大;即使按框架与抗震墙协同工作分析,结构上部1/31/2的楼层,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楼层剪力可能大于墙体,也应考虑内力重

10、分布适当增大。我国 80 年代 1/3 比例的空间框剪结构模型反复荷载试验及试验模型的弹塑性分析表明:保持楼层侧向位移协调的情况下,弹性阶段框架仅承担不到5%的总剪力;随着墙体开裂,框架承担的剪力逐步增大;当墙体端部的纵向钢筋开始受拉屈服时,框架承担大于 20%总剪力;墙体压坏时框架承担大于 33%的总剪力。2001 版的规定与89版的规定相同,多遇地震下弹性阶段20%的总剪力,当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墙体损坏导致的墙体与框架之间地震剪力重分布,则框架承担的剪力远大于20%。因此,继续保持2001版的规定是最低的要求,本次修订拟明确:“任一层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地震剪力应乘以增大系数”。89版、

11、2001版增大系数的规定,取较小值是为了避免仅有少量框架的框剪结构的框架调整系数过大,但当上部楼层按刚度分配大于总剪力 20%时不需调整,没有体现多道防线,故拟增加按刚度分配的 1.15 倍考虑多道防线。近来有一种意见,认为上部各层的框架部分只需承担不少于本层剪力的20%。只在剪力墙结构体系中设置个别框架 (仍作为剪力墙体系看待) 的情况是合适的;对一般的框剪体系,则这种观点忽略了剪力墙与框架变形特征的不同和协同工作的计算结果,忽视了多道防线的要求,故不予采纳。HiStruct解读:首先,框架部分的最小剪力调整系数1.15正如条文说明中所解释的一样,规范审查稿否定了那一种认为上部各层的框架部分

12、只需承担不少于本层剪力的20%(25%),而不必再调整的意见,给出的解释是“没有体现多道防线”和“忽略了剪力墙与框架变形特征的不同和协同工作”。HiStruct前面所分析的主要认为框剪结构中上部框架部分可能已经转为结构第一阶段的主要受力部分,并且由于高阶振型的影响(反应谱可能估算不足),上部的墙体也容易开裂,继续转移内力,还是需要强调框架后备作用,因此上部框架也必须调整。因此同意审查稿的方法,从总体上对于外框架内力调整系数提出了下限值。其次,89和2001规范此条规定的试验和理论结果80 年代 1/3 比例的空间框剪结构模型反复荷载试验及试验模型的弹塑性分析的结论是咱们国家89和2001规范的

13、条文依据,这与美国UBC的结论稍有不同,但也近似。并且近年来很多超高层的弹塑性分析表明,框架-核心筒结构按照弹性刚度分配,外框架底部实际上难以分担到很多剪力,一般5%-10%,甚至更低都有,但是随着核心筒的开裂损伤,底部外框架所承担的剪力迅速增加,当墙体端部的纵向钢筋开始受拉屈服时达到20%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且从大震下的破坏分析来看,外框架一般最晚开始屈服,且进入塑性的水平并不高,实际上合理的设计是可以起到二道防线的作用,当然前提就是刚度不足,要用强度来补,内力调整系数不应有上限!STAWE设置2为上限的做法不合理。第三,其他一些双重体系的内力调整规定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应符合下列

14、要求: 1.房屋高度大于时,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房屋高度不大于 时,抗震墙宜承担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板柱和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除满足按侧向刚度分配值外,应能承担不少于本层地震作用(?)的 20%且不小于最大计算层剪力的 1.2 倍。框架-核心筒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2.除加强层及其相邻上下层外的任一楼层,框架按其侧向刚度分配的最大地震剪力,不宜小于整个结构总地震剪力的 15% (?)。.3 钢框架-支撑结构的斜杆可按端部铰接杆计算;框架部分按刚度分配计算得到的地震层剪力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不小于 1.15 且不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 25%和框架部分计算最大层剪力1.8 倍的较小值。 说

15、明:本款修订依据多道防线的概念设计,框架-支撑体系中,支撑框架是第一道防线,在强烈地震中支撑先屈服,内力重分布使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必需增大,二者之和应大于弹性计算的总剪力;如果调整的结果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不适当增大,则不是“双重体系”而是按刚度分配的结构体系。美国 IBC 规范中,这两种体系的延性折减系数是不同的,适用高度也不同。日本在钢支撑-框架结构设计中,去掉支撑的纯框架按总剪力的 40%设计,远大于25%总剪力。因此,建议,即使框架部分按计算分配的剪力大于结构总剪力的 25%,也至少按框架最大计算层剪力的1.15倍调整,以实现一定的二道防线。近来,有一种意见认为,1997 UBC

16、规定双重体系的框架部分应至少承担底部总剪力的25%,2000 IBC改为框架部分应至少承担设计力(design forces)的 25%,且按刚度分配。咨询美方来华专家的意见,认为设计力是指层剪力,因此建议本款改为框架部分只承担不小于本层地震剪力的25%。这种意见忽略了多道防线的重要概念,也不符合纯框架与支撑框架二者变形协同工作的分析结果,对于大震下的结构是不安全的,故未采纳。G 钢框架部分按刚度计算分配的地震剪力,不宜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12%(?)。说明:本条规定了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设计中不同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一些基本要求: 1.近年来的试验和计算分析,对钢框架部分应承担

17、的最小地震作用有些新的认识:框架部分承担一定比例的地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钢框架部分按计算分配的地震剪力过少,则混凝土墙体、筒体的受力状态和地震下的表现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几乎没有差别,甚至混凝土墙体更容易破坏。清华大学土木系选择了一幢国内的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变换其钢框架部分和混凝土核心筒的截面尺寸,并将它们进行不同组合,分析了共20个截面尺寸互不相同的结构方案,进行了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研究和比较,提出了钢框架部分剪力分担率的设计建议。考虑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总高度大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房屋,为给混凝土墙体楼有一定的安全储备,按钢框架分配的地震剪力乘以增大系数1.

18、8后稍大于总地震剪力20%,则得到本条推荐的钢框架按刚度分配的最小地震作用。G钢框架部分除伸臂加强层及相邻楼层外的任一楼层按计算分配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且不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25%和最大楼层地震剪力1.8倍二者的较小值。由地震作用产生的该楼层框架各构件的剪力、弯矩和轴力(?)计算值均应进行相应调整。说明:本条规定了抗震计算中,不同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要求: 1.混合结构的阻尼比,取决于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在总变形能中所占比例的大小。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同振型的阻尼比可能不同。当简化估算时,可取0.045。 2.根据多道抗震防线的要求,钢框架部分应按其刚度承担一定比例的

19、楼层地震力。按美国IBC2006规定,凡在设计时考虑提供所需要的抵抗地震力的结构部件所组成的体系均为抗震结构体系。其中,由剪力墙和框架组成的结构有以下三类:双重体系是“抗弯框架(moment frame)具有至少提供抵抗25%设计力(design forces)的能力,而总地震抗力由抗弯框架和剪力墙按其相对刚度的比例共同提供”;由中等抗弯框架和普通剪力墙组成的双重体系,其折减系数R=5.5,不许用于加速度大于的地区。在剪力墙-框架协同体系中,“每个楼层的地震力均由墙体和框架按其相对刚度的比例并考虑协同工作共同承担”;其折减系数也是R=5.5,但不许用于加速度大于的地区。当设计中不考虑框架部分承

20、受地震力时,称为房屋框架(building frame)体系;对于普通剪力墙和建筑框架的体系,其折减系数R=5,不许用于加速度大于的地区。关于双重体系中钢框架部分的剪力分担率要求,美国UBC 85已经明确为“不少于所需侧向力的25%”,在UBC97是“应能独立承受至少25%的设计基底剪力”。我国在2001抗震规范修订时,第8章多高层钢结构房屋的设计规定是“不小于钢框架部分最大楼层地震剪力的1.8倍和25%结构总地震剪力二者的较小值”。因此,在保持规范延续性的基础上,本条拟规定调整后钢框架承担的剪力至少增加15% HiStruct注:由于结构体系的不同,抗震设计规范审查稿中,对于外框架(外支撑)

21、提出了不同的内力条件系数和条件,但是HiStruct认为除了条外,其中依然有些内力调整系数的用词和调整方法不统一,且有些控制调整系数的依据也不足。框架剪力墙结构0.2V0和Vf,max内力调整的概念和设计建议一框架剪力墙结构0.2V0和Vf,max内力调整的概念和设计建议HiStruct在okok上看到有人问为什么0.2V0是取结构底部而不是每层的剪力,并且不是少数人对此有疑惑,因此HiStruct 将对此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以加深大家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理解。首先,来看看规范是如何执行这个内力调整的:根据高规和抗规的规定: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必须满足一定要求。这就是说,在地

22、震作用时剪力墙作为第一道防线承担了大部分的水平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框架部分可以设计得很弱。相反,框架部分作为第二道防线必须具备一定的抗侧力能力,这就需要在计算时,对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剪力进行调整。 在高规中,对 Vf 0.2V0的楼层,设计时 Vf 取 1.5Vf,max和 0.2V0 的较小值。V0为地震作用产生的结构底部总剪力,Vf,max为各层框架所承担的总剪力中的最大值。这种调整方法对于框架柱沿竖向的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况是合适的,但是对于那些框架柱沿竖向的数量变化较大的建筑,这样调整会造成上部楼层框架柱所承担的剪力明显偏大,是不合理的。因此,高规规定: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结构

23、,当Vf0.2V0 时,V0应取每段最下一层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总剪力;Vf,max 应取每段中对应于地震作用。其次,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框架部分的内力调整我想几乎所有的结构工程师都大概的知道这是为了保证框架作为结构二道防线之用。那么详细分析起来会是如何呢?首先来看典型框架剪力墙的内力分配图(此图为解析推导,与实际情况稍有出路,可以参考理论推导的假设,但是基本规律是合适的)。 由图可见在结构的底部剪力墙需承担大部分的内力,变形上是剪力墙小而框架大,因此剪力墙在此部分起到主导的作用,即第一道防线,若在外力作用下剪力墙屈服则将转移很大的内力给框架,此时只按弹性分析设计出来的框架将无法承担这部分由

24、墙转移出来的作用而破坏,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底部区域框架的设计内力以实现它的二道防线功能。那么对于结构的上部区域是否还是这样的情况呢?那就不是了,顶部区域框架可能承担超过层剪力的作用而剪力墙的内力则反向与外力作用相同,因此在上部(尤其是顶部)区域,框架剪力=外力 墙剪力!而变形上框架小剪力墙大,此时实际上框架起到主导作用,是框架在帮剪力墙,那么两道防线的概念则发生了转移,因此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顶部区域也需要加强框架。第三,对于普通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而言,执行了规范的规定会出现什么结果?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情况,当1.5Vf,max0.2V0时,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底部区域的内力调整由0.2V0控制

25、,中部区域不需要调整,上部区域由0.2V0控制,此时也出现了对于顶部区域而言就会出现内力调整系数过大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调整框架的内力在结构概念上就意义就不清晰了,因此HiStruct建议,此时若调整系数很大则可直接采用“2”的调整系数,但是一般情况下既然1.5Vf,max0.2V0则说明框架部分其实也不太弱,即顶部按0.2V0的调整系数一般不会太大,可以设计下来。在规范尚未明确可以分段采用V0时,也考虑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顶部区域需要加强框架,因此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规范的规定还是老实执行为好。第四,特殊情况下的一些内力调整措施实际结构设计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HiStruct举一些例子供大家参考,

26、其实只要真实的理解了框架剪力墙结构,那么概念设计和抗震措施上需要加强之处自然也就水落石出了。(1)带加强层的框筒结构,这种情况下加强层附近框架内力一般有较大突变,Vf,max可不需要按照此处采用,而要从整体概念上把握,但是由于规范对加强层处的设计无具体规定,因为还是建议适当加强。(2)混合结构,见规范的规定,适当提高要求。(3)框肢柱,见规范要求。(4)结构有明显的规律性分段如竖向构件减数,立面缩进,转换等,可考虑分段调整,但要强调整体把握。(5)少量较大框架柱,由于建筑布置等原因,可能框架柱较少,若要突破规范就要提方案审查,可参考少量框肢柱的内力调整规定或更强措施。最后,结语其实只有真正理解

27、了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在理论依据和结构概念设计的基础上,可深入理解规范条文,面对结构设计中千变万化的特殊情况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设计思路和加强措施也就水到渠成。2009-02-25 00:32 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内力调整的讨论二HiStruct 注:感谢okok论坛的sh0315兄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如下:蔡益燕双重体系中框架的剪力分担率、胡庆昌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黄吉锋,李云贵,邵弘,陈岱林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两种剪力调整的讨论你可以参考下。另外最新的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 (CECS 230:2008)对于混合结构的框架-剪力墙和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架

28、部分的剪力就是以第i楼层的总地震层剪力的10%18%(具体数值详本规范)来规定的。这本规范依据钱嫁茹、魏勇、蔡益燕、郁银泉、申林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框架地震设计剪力标准值研究(建筑结构2008年第3期)的研究而得来。陈富生、邱国桦、范重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P278页“框架总剪力的最小值”一段的论述也可以参考。我的感觉是从这些论文来看,取0.2倍基底总剪力似乎不妥,加之1.5Vf,max似乎概念更加模糊,设计大师胡庆昌的那篇文章应该很明确。相关论文下载如下:,HiStruct尝试对论文进行一些分析:首先,看蔡益燕老师的文章,请大家首先要注意一点的是它将注意力放在钢框架剪力墙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中讨

29、论,做过设计的朋友都知道这两个结构体系,底部框架部分分担的剪力比别说0.25Vi,0.2Vi了,就是0.1Vi都很难实现(Vi为层剪力),这种情况下的一种观点(可以算上我)是认为0.1Vi都实现不了,就不应该叫做双重抗侧力体系;而另一种观点就是可以继续调整,那么怎么调整?用文章中提到了美国人的方法?-蔡益燕老师也说去掉核心筒之后剩下的框架如何保持结构稳定性还是个问题,更别提接下来的计算了和复核0.25V0了!HiStruct所知在国外的设计中强调抗力体系的概念,比如一个结构中抗侧力体系和抗竖向力体系是可以独立设计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按照此文中的方法做,把核心筒去掉,剩下一个“独立”的外框架

30、,怎么计算?如果想不通那么一定是咱们都没理解美国人的意思。为什么不回过头来反思,难道我们一定要按照美国人的思路来做吗?他们一定就对了吗?难道我们自己就不能主动去理解这个结构体系了?希望大家也都反思一下,其实pkpm专家的论文就值得读。话说回来在这之前我就看到过类似蔡老师提到的美国人的做法,就是胡老师文中提到的Dr.S.K.Ghosh的解释,只是我也一开始也不解,导致后来不想去解,那么各位中国的结构工程师们看完这些美国人的说法之后都打算怎么猜他们的意思呢?HiStruct 推荐可以去读一篇文章采用ETABS及美国规范设计境外某高层建筑结构的体会易勇 张蜀泸 刘兰花 冯远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31、有限公司)。其次,请注意上述文章都是基于钢框架为主的,那么如果框架采用混凝土或者型钢混凝土呢?还能照搬这些专家们的意见吗?各位自己思考吧,本博客上关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内力调整设计建议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基于我觉得还不错的一些教材的资料,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说法都不是普适性的理论。第三,在第一次做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时候,HiStruct 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计算以了解框架剪力墙这个结构体系,因为是年轻人,所以在面对有争议的问题时,我更相信的是自己亲自弄出来的结论,当然那些自己做过的体会不是一篇博文就能说得清楚,其实调整系数这个问题在我的脑子中就是一个概念设计的强化措施而已,实际上抗震审查的专家有可能要求我们做得比规范严格得多,但是只要是概念朝着更安全的方向,就至少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你可以把它做得很保守或者由于限额设计的要求要做的很经济,但是不管怎么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