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5.79KB ,
资源ID:269019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9019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曹操 文学论文.docx

1、论曹操 文学论文论曹操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的秦汉大一统时代后,中国历史车轮隆隆驶进东汉末年。一个大动荡、大破坏、大分裂的乱世即将到来,这就是著名的三国时代。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三国是分裂动荡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最富盛名、争议最大的人物当属曹操。由于受到小说戏曲和民间流传故事的影响,尤其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的影响,曹操在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大多是野心家、阴谋家、权术家等阴险小人的形象。曹操本来也是一个军阀割据者,但由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能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施比较进步的开明的措施,最后终于在逐鹿中原的战争中脱颖而出,

2、先后消灭了割据北方的群雄,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事实上曹操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汉末建安时代文坛领袖,其文学成就同样灿烂夺目。本文着力研究曹操军旅政治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力求探索出一个历史的真实的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桓帝永寿元年(155)出生于沛国谯县。关于曹操的家世,众说不一,就连曹操家人的说法也是各有不同。曹操的祖父曹腾的碑文上称曹氏出自黄帝后裔的邾国,曹操本人及曹植则称自己是曹叔振铎之后,而魏明帝曹睿及魏元帝曹奂则认为曹氏是虞舜之后。推测起来,曹操在世时其祖先可能就已经无可考了,诸种说法大多牵强附会,其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借此抬高曹氏家族的地位。比较而言,曹操的曾祖、祖父

3、和父亲的情况是明确的。曹操的曾祖名节,曹节最小的一个儿子名腾,即曹操的祖父。曹腾早年就进宫当了宦官,历事安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五代帝王,时间长达三十余年。曹腾身为宦官已不能生育,但当时的制度却允许宦官娶妾养子并可用养子承袭爵位,因此曹腾也收了一个养子名曹嵩,这就是曹操的父亲。由于有曹腾这么个大宦官养父,曹嵩仕途一帆风顺,很容易就做到了校尉。曹腾死后,曹嵩又承袭其爵位费亭侯。曹操起兵后,曹嵩不肯相随,放弃京官回到谯县闲居。初平四年(193),曹嵩为避董卓之乱,在琅玡被徐州刺史陶谦部属所杀。此事直接引发了曹操对徐州城的屠城行动,成为曹操一生中无法抹去的污迹。宦官往往被当时的世人所瞧不起,曹操

4、出身于这样一个宦官家庭内心深处不免有自卑之感,这种自卑感在他后来所写的善哉行(其二)中则有直接的表达:自惜身薄祜,夙残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前两句说自己福薄微贱,“三徙教”指母教,引用了孟母三迁的典故;“过庭语”指父教,引用了孔子在庭院上喊住儿子鲤要他学习诗和礼的典故。曹操在这里说自己从小既没有得到过慈母的关怀,也没有听到过父亲的教导,很大程度上是写实。说自己出身卑贱也反映了他对自己这样一个宦官出身的自卑之心。曹操以后写文作诗回忆起自己出身时多多少少受到了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灵帝熹平三年(174),曹操二十岁,放荡不羁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已经结束。这一年,曹操被举为孝廉,任洛阳北部尉,

5、负责洛阳北部地区的治安工作。这是曹操踏上仕途的开始。曹操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令行禁止,洛阳治安情况大为好转。曹操在洛阳北部尉任上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勇气和严明对他后来从严治军,赏罚分明的治军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曹操怀抱着一颗报效国家,匡扶汉室的赤诚之心为拯救这个已日薄西山的王朝做着自己的努力的时候,西北边陲的一头野兽董卓进京,拉开了军阀混战的时代序幕。中平六年(189),曹操在已吾正式起兵讨董,第二年,函谷关移动各州纷纷起兵响应。为对付关东联军,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将洛阳城洗劫一空,又强迫洛阳数百万人口一同西迁,老百姓在军队的驱赶践踏之下死伤无数。董卓的暴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

6、重灾难,使洛阳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曹操目睹了这场灾难,无奈势单力薄,兵少将寡,只能把心中的思虑表达在诗歌中,一首薤露行集中体现了曹操对于董卓之乱的思考:惟汉二十二,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执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二十二”指从高祖刘邦到灵帝刘宏共二十二代,“所任”指大将军何进,“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这几句都是曹操对何进的批评,说他像穿戴跟人一样却没有人的智慧和本事的猕猴,智虑短浅却要谋划大事,而又

7、“犹豫不敢断”致使董卓把持朝政,不仅废君王,甚至焚毁京城,胁迫献帝及人民西迁,一路上号泣不断,哀鸿遍野。“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此处用典微子过殷都见宫室毁坏,废墟长满禾黍,做麦秀之歌,以示哀伤。曹操以此典故自比微子,抒发他对董卓之乱的深沉感慨。薤露行本是乐府旧题,曹操以此来写董卓之乱,开创了以乐府旧题写新事的新风,大大拓展了乐府诗歌的表现范围,给汉乐府注入了新的活力。明代钟惺称之为“汉末实录”。 薤露行不仅如实记录了董卓祸国殃民的罪行,更探讨了董卓之乱的原因,显示了曹操心存天下心存百姓的胸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曹操确实是忠于汉室想要挽救朝廷的立场。关东诸军结盟后推举袁绍为盟主,从东到南摆开

8、了夹攻洛阳的态势,然而联军内部诸军实际上各怀鬼胎,都不愿消耗自己的力量,都指望着别人出击,自己则坐观成败。于是各路义军十余万人每日只是宴饮作乐,不思进取,曹操多次就如何作战,诸军如何调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奈何袁绍等高层将领根本不予理会,致使战机一再被贻误。关东联军不能一致对付董卓,内部关系很难协调,加上各路诸侯原来就有些旧隙,矛盾很快爆发,联军内部发生火并。各路诸侯在粮食吃完后,连形式上的联合也维持不下去了,于是立即散伙,回到各自的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东汉王朝版图上出现大大小小数十个独立王国。这一系列局势变化引发了当时力量还很弱小的曹操的感慨,他写了一首蒿里行加以反映: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

9、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全诗描写了关东诸军从一同起兵到发生内讧、各据一方、互相攻伐的全过程。“义士”指关东联军,“群凶”指董卓一党,“盟津”即孟津,武王伐纣是曾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回合于此,此处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诸侯联合起兵讨董的义举;“咸阳”,秦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董卓已挟献帝迁都长安。前四句在客观叙述中流露出欣慰赞美之意,可见当时的曹操对关东联军抱有很大希望,希望联军能够除掉董卓,稳定天下。“淮南弟称号”指割据淮南的袁绍之弟袁术在建安二年(197

10、)于淮南寿春称帝。“刻玺于北方”则指初平二年(191)袁绍在河内私刻皇帝玉玺,图谋废献帝拥立刘虞为帝的事。中六句写联军内部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利。“势利使人争”一针见血指出各路诸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互相猜忌;后六句写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抒发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其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下来;“无鸡鸣”实指“无人烟”。全诗风格苍凉激越,慷慨悲凉,继承了汉乐府现实主义风格,也奠定了曹操乐府诗歌苍凉古直的风格。曹操能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实属难能可贵,这也是他与其他军阀最大的不同。对董卓之乱的无奈,对人民百姓的同情是曹操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思想变现,很可能也是在这个时期,曹

11、操立下了学平战乱,建立统一国家的决心和愿望。这样的雄心壮志就是曹操后来多次在诗歌中表达统一天下的豪情的根源。关东联军分裂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久,董卓被吕布所杀;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挟持献帝。这段时间内曹操的个人势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曹操借镇压黄巾起义收编青州军;其次,曹操东征徐州、击败吕布、评定兖州,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使得曹操名声大噪,成为各方诸侯不敢小嘘的一支力量。建安元年(196)献帝历经磨难回到洛阳,曹操终于等到了迎接献帝以实现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野心的绝佳机会。献帝刚到洛阳曹操即派曹洪带兵西迎,由于卫将军董承和袁术部将苌奴阻挡,曹洪无法前进,迎接献帝的计划未能实现,曹操

12、感到十分愁苦,在此影响下,曹操写作了善哉行(其二)来抒发当时的心境: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天穷”即苍天,“琅玡倾侧左”指琅玡山在东方倾倒比喻其父在琅玡被陶谦杀死。可以看出曹嵩的死对曹操的影响之大,曹操下令屠城徐州也多半是被杀父之仇冲昏了理智。春秋记载:襄公二十九年,公至自楚。“欣公归其楚”即用此典故,表示喜见献帝回到洛阳之意。“把情不得叙”指满腔热情却不能向献帝来表达;最后两句说自己将难于在日月下做人,内心的忧愁难以消除,还不如下雨,雨总还有停的时候。从全诗字里行间

13、不难看出,未能迎接献帝来许县使曹操心急如焚,虽然已经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曹操还是满怀着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忧虑,本质上还是曹操怕献帝落入其他诸侯手中而担心。曹操在政治上的担忧直接影响到了其诗歌情绪的表达,虽然曹操大部分诗歌慷慨豪迈但也不乏忧愁之作,而这些忧愁之作正是曹操政治挫折影响下的产物。经过一番曲折权谋,曹操终于把献帝接到了许县,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目的。曹操在迎来献帝之初,对献帝毕恭毕敬,君臣之礼不敢僭越;但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曹操越发为所欲为,这也改变了他在给献帝的上表中的口气。曹操在让增封表中说:无非常之功,而受非常之福,是用忧结。比章归闻,天慈无已,未即听许。臣虽不敏,犹知让

14、不过三,所以仍布腹心,至于四五,上欲陛下爵不失实,下为臣身免于苟取。“天慈”指皇帝的恩惠,从“让不过三”、“至于四五”等语句来看,曹操很明确地向献帝表示只是做做谦让的样子。文辞虽然极为恭敬,但完全没有谦卑之色,更没有了自我贬低语句,全文洋溢着一种自信矜持的口吻。这种自信愈演愈烈,到后来曹操的表文中语气更加肆无忌惮,直接威逼献帝。当曹操在黄河以南地区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黄河以北的袁绍也在同公孙瓒等人争夺地盘。当他们在一个个局部地区不断取得胜利,扫平了身边一个个障碍之后,终于到了两强一决胜负的时刻,官渡之战开始。曹操凭借其智谋,临危不乱的勇气大败袁绍,并趁机率军向北进军追击袁氏残余势力。当时正值天

15、寒,部队需要翻越太行山,行军异常艰苦,曹操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结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全诗以表现“苦寒”为中心,把隆冬时节在太行山区艰苦行军的情景描绘得十分真切形象。先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总写,接着具体描写险峻的道路、恶劣的环境、严寒的气候,同时写上一句“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的内心感受。东山出自诗经,其中有“我徂东山

16、,慆慆不归”的句子,是写周公东征的诗篇。曹操在这里引出东山诗,既表达了对广大士兵的关切,同时也是以周公自喻,表达自己削平群雄,实现统一的愿望和心情。写悲景实为写悲情,其实曹操背后真正“悲”的,还是对于袁氏残余势力的担忧,官渡一战虽然大败袁绍,但毕竟袁氏家族基业深厚,还有机会东山再起,不铲除这个隐患,曹操实在无法安心,所以曹操诗中景物描写才会如此“苦寒”,如此“艰难”。在曹操剿灭袁绍势力后,曾与袁绍交好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乌桓依然与曹操为敌,曹操决定平定乌桓三郡。建安十二年(207)得胜归来,归途中,他诗兴大发,写下了组诗步出夏门行。全诗共分为五个部分,依次是:序曲、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

17、,均可独立成篇。这里选取最有名的两篇观沧海和龟虽寿来做分析。先来看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首二句交待观海的地点,次六句描写登山观海时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抓住大海平静时和起风时的状态、海边山岛巍巍耸峙的雄姿及草木繁茂的景象予以大笔勾勒,构成了一幅色调苍茫、气象雄伟的图画,展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情怀。“日月之行”四句,通过想象极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阔气势,寄寓了诗人的胸襟抱负和豪情。最后两句为结语词,每一章都有,与正文内容无关。本篇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为开启后

18、世山水诗写景诗的繁荣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鉴赏曹操的诗一定要联系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曹操刚刚歼灭袁绍,又平定乌桓,北方已完全稳定下来,此时的曹操如坐春风,在他看来,南方的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根本不足为虑,只要自己的大军一开过去,统一天下指日可待。在这种藐视群雄的心态影响下,曹操诗歌中写景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统一天下的豪情。所以观沧海一篇写得如此雄伟壮阔,根源仍然在于曹操对北方的统一。再来看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此篇与前三篇很不相同,前三首都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此篇却是运用

19、传统的托物寄兴手法。前四句连用两个比喻,说明人生不免一死。“神龟”和“腾蛇”都是传说中的神物,以寿命长著称。连传说中长寿的神物都不免有灰飞烟灭的时候,人的死亡也就更不可避免了。次四句,集中展示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概。“老骥”指已衰老的千里马。千里马因衰老而蹲伏在马棚中,但它心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壮志豪情。此四句慷慨激昂,笔锋劲健,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下来,激励着后世无数英雄志士为自己心中理想奋斗不息。最后四句,如叙家常,娓娓道来,倾吐自己延年益寿之意。曹操这年五十二岁,已是“烈士暮年”,他虽然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已取得巨大胜利,但他清醒的认识到,毕竟南方还未统一,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

20、进取。正式在这种时局的影响下,曹操写作了这首龟虽寿,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不信天命相信自己的情怀,抒发了自己对统一南方的自信。这种自信逐渐演变成骄傲轻敌,后来曹操南下荆州,兵败赤壁和他此时开始形成的过于自信的心态不无关系。步出夏门行组诗抒发了曹操北征乌丸归来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篇洋溢着作者满满的自信,这种自信与豪情根源于曹操在北方用兵的一次次胜利。曹操在平定乌桓,消灭袁氏势力之后,已完全控制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荆州。荆州城主刘琮不战而降,曹操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夺取了荆州。接下来就是孙刘联盟了。稍事准备之后,曹操即派人给孙权送去了一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旌摩南指,刘琮

21、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实际上是向孙权下的一封战书。全文语气凛冽,措辞犀利,把南下征吴说成是一次轻松地会猎,表现了曹操非凡的大气,但同时也反映了他盲目自信,骄傲轻敌的心态。曹操刚刚占据荆州,不仅把刘备逼入无立锥之地的困境,就连远在西蜀益州的刘璋也立刻派来使者向曹操表示臣服,曹操可以说是威震天下,达到了他事业的一个顶峰,在这样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曹操难免会有骄傲情绪,这种情绪直接体现在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

22、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作者从感叹时光易逝发端,接着抒写功业未成、求贤若渴的心情,最后以周公自比,表达了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衿”是衣领,“子”是诗经中女子对她所思念的情人的称呼,这里借用来表示对人才的思慕。我有嘉宾,要以鼓瑟吹笙来相待,这里借用来表示对人才礼遇。最后四句,曹操再次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饭三吐哺”那样虚心对待人才,使天下人心归附,帮助完成统一大业。短歌行是曹操最负盛名的作品,写作于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长江北岸摆开船阵,大宴群臣,旌旗蔽空,舳舻千里,曹操横槊赋

23、诗,写下这首千古绝唱。短歌行真实反映了曹操对人才的真诚态度,其中虽然流露出曹操求贤不得的忧愁,但全诗感情基调仍然是激昂向上,最后结尾还是落到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之上。这就是曹操过于自信的心态影响结果。建安十三年(208)九月,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曹操大败而逃,此后,曹操的势力大体局限在北部中国,再无力南下。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曹操北撤后,又多次对孙刘用兵,但都没有取得大的成功。一方面统一大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另一方面时光流逝,年岁渐老。暮年将至而壮志难酬的苦闷在他晚年所作的一系列游仙诗中都有曲折的反映。精列写道: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愿螭龙之驾

24、,思想昆仑居。思想昆仑居。见欺于迂怪,志意在蓬莱。志意在蓬莱。周孔圣祖落,会稽以坟丘。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从有生物的那天起,大自然万物就都有终结的时候,圣贤也不能避免,何必为此感到忧伤呢;虽然也想驾着螭龙到昆仑山去居留,也想去蓬莱遨游,但实际上周公孔子这样的圣人都是要死亡的。既然岁月不可留,真正的君子就不会为死亡而担忧。但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又慨叹起人之将老,来日无多;反映了曹操既希望尽快完成统一大业,又深感时不我待的矛盾心理。应该说曹操晚年真正忧虑的还是统一南方的抱负未能实现。对于暮年到来,年华老去,曹操采取了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正如他在龟虽寿中所写:“

2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以曹操对年华老去并不感到愁苦,他感到愁苦的是统一天下的理想已经不能实现了。曹操其他的游仙诗如气出唱、陌上桑、秋胡行等表达的也是这种不能统一天下的忧愁。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在洛阳病逝,一代枭雄带着他未能统一天下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纵观曹操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行军打仗中度过的,即使留在都城也是因为要处理内部政治斗争,文学创作只是他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文艺源于生活,曹操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不可能不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曹操在军事上政治上经历了某一重大事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于是把这些想法、思考、感悟带进文学

26、创作中。所以曹操的诗歌总是紧密联系着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总会写道他当时所经历的历史事件,这也是他的诗被称为“汉末实录”的根本原因;曹操的诗歌是如此,他的表、令、书、奏事等文章更是直接记录了他的军事政治生活。曹操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文学创作往往是随性而发,有感而作。而这种“感”又来源于他的现实斗争,如对董卓之乱的“感”写作了薤露行,对迎献帝而不得的“感”写作了善哉行,晚年更是因不能统一南方“感”而写作了一系列游仙诗。可以说曹操军政生涯是其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曹操作为军事家、政治家的名气要远盛于他作为文学家的名气,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文学水平不高,而是因为他在军事上政治上的成就太过光辉耀眼而遮盖了他在文

27、学上绽放的光芒。实际上曹操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主导着天下形势,在汉末文坛上也是当之无愧的领袖。正是在曹操的支持倡导下,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这些文人围绕在曹操周围并受曹操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明朗刚健的文学风格,这就是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后来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对后世诗歌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陈子昂、李白等人反对六朝绮靡文风时都大力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曹操的文学成就并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中心在于阐明曹操的军政生涯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总的说来就是曹操的军政生活是其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曹操作为一个性格鲜明而又复杂多变,经历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其取得的成就远不止本文所提到的那些,对曹操更多更全面的认识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去探索,曹操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研究的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