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安庆一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安庆一中2017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为两卷,第I卷阅读题70分,第II卷表达题80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阅读题 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汉时期的青砖与古瓦。它们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世界与美好愿景。秦兵马俑的千军万马与气势万钧,见证了秦代制陶技术的高超。用这种技术去制造宫殿上的陶瓦,不难想见它们的坚固与华美。精美
2、的陶瓦被广泛用于秦阿房宫的营建。因为瓦当向外,所以或印图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它们承载着精美而丰富的图文,就像秦汉建筑上的“徽章”,宣告着早期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现在出土的秦代瓦当上,图像多为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种动物情结源自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此后,汉承秦制,国力更加强盛,建长乐等四十余座宫殿,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瓦当最为出色。四神兽瓦当的构图饱满得当,造型夸张,气势磅礴,雍容堂皇。时至今日,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除了动物纹饰,云纹瓦当也广为使用。云纹瓦当成为图案
3、瓦当的主流与秦皇汉武等帝王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不无关系。而瓦当纹饰发展到西汉时,又出现了文字瓦当。“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就表达出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人们的普遍愿望。西汉留下的金石文字甚少,瓦文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极富意味的篆法变化丰富,又浑然天成,即使今天的篆刻、书法名家也要自叹不如。在砖上印画、施彩,最早是在战国,但真正蔚为大观并成为一种艺术,则在两汉。这些砖,被称为“画像砖”,它们用于一般的建筑或墓室装饰。对后人而言,“画像砖”的“画像”意义更要大于“砖”。这些砖上,有的描绘的是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宴飨、乐舞、狩猎、市集等等,有的描绘的则是骏马、龙、虎、鹿、飞禽等动物
4、与神兽,从地上的农耕渔猎,到天上的天马行空,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宛如一部汉代“百科全书”。因为砖块疏松,并不易精雕细刻,所以画像砖的画面往往疏朗简约,没有那么多的细节刻画,有的甚至进行了夸张变形。这些“画”表现在砖上,大多数是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然而简洁的造型并没有削弱其艺术表现力,反而集中地暗示、渲染出了一种情绪与气氛。汉画像砖里,很难看到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运动与韵律正是汉代艺术风格的真实写照。壮丽的秦汉宫阙早已不知去向,但组成它们的青砖古瓦却常见诸文人桌案。古人早期制砚,多为陶砚,所以陶制的秦砖汉瓦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注重文脉延续的文人的视野。早在唐宋时
5、期,就有文人雅士把古代砖瓦做成砚台,到了清代,砖瓦砚更成为一时风尚。(摘编自一砖一瓦亦风华)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汉陶瓦的坚固与华美,得益于高超的制陶技术,而刻印其上的文字和图案,也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了解到那一段历史。B. 后世出土的秦瓦当上多印刻鹿、豹、鱼、鸟等动物纹,秦人的这种动物情结,来源于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C. 汉代画像砖的内容无所不包,既描绘了多种动物神兽,也再现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活与美好愿景,堪称汉代“百科全书”。D. 汉代画像砖追求对线条的大量运用,使它多具动感和韵律,很少有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2. 下列
6、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秦代至汉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力的进一步强盛,汉代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B. 被广泛用于阿房宫的瓦当向外的一面上或有图案或有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体现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C. 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为代表的汉代瓦当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四神兽的造型在当代设计中普遍得到运用。D. 画像砖的砖块疏松不易精雕细刻,多数刻画只呈现出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这反而成就了其对情绪与气氛的暗示、渲染。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汉的文字瓦当能够传达很多信息,比如“长生无极”
7、等文字瓦当就能表达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普遍愿望。B. 西汉时期的文字瓦当不仅是研究西汉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又是研究篆刻、书法艺术的重要宝藏。C. 对后人而言,汉画像砖已经不仅是单纯的建筑构件,它的意义还在于能借助这部“百科全书”的“画像”窥见汉代生活的一些状况。D. 秦砖汉瓦并没有随着早已不知去向的秦汉宫阙而消失,在后代常被文人雅士制成砚台, 用以延续秦汉艺术风格。.【答案】1. D 2. C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汉代画像砖追求对线条的大量运用”错误,原文没有表明是一种“对线条的大量运
8、用”的“追求”。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四神兽的造型在当代设计中普遍得到运用”错误,原文是“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用以延续秦汉艺术风格”分析不当。(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条街浓缩了一个时代谢冕 一条街,几座坊巷,卷起了一个时代上空的漫天风云,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一个奇迹。 这条街是福州的南后街,这些坊巷是福州
9、的三坊七巷。坊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是出将入相的衣冠锦绣之地,是花团锦簇的文化名街。 三坊七巷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据统计,这里先后出过十位尚书、十位总督、三位海军总长、一百五十一位进士,以及众多的诗人学者。衣锦、文儒、光禄、朱紫,但看这些命名,就可看到渊博、儒雅、高贵和韵致。一首诗表达了这里有别于一般城市的特殊风韵:“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幽幽墨香中,朗朗书声里,闽都遗韵,左海风流,唯此为盛。 光禄坊有一座“光禄吟台”,现在成了榕城诗人墨客命诗歌吹的场所。吟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熙宗年间。当时的福州太守程师孟,善文墨,有政绩,修道山亭,曾
10、请文豪曾巩作道山亭记。程太守常小憩光禄坊,闽山保福寺僧人为此镌刻“光禄吟台”以彰其德。曾任光禄卿的太守有感赋诗曰:“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南朝颜延之,官至金紫光禄大大),每忆登临却自回。”睿智若此,谦恭若此,由此可见其风雅。 文儒坊旧称儒林坊,是儒林学士汇聚之所。其实三坊七巷诉说的故事主角不仅有文士诗家,也有那些守疆卫国、叱咤风云的赤血男儿。远去岁月的鼎盛,已是历史的光荣记忆,就近代中国而言,从三坊七巷走出了一批仁人志士。甲午海战、黄花岗起义,都有八闽男儿的泪痕与血迹。多么难忘的的历史印记! 林则徐纪念馆在宫巷。在那里,我们不仅听到他的华彩诗文,更听到他临阵一呼的气势
11、。时势艰难,他临危受命,挺身而出,书写了浩气长存的一片心。可惜壮志不酬,谪迁万里,他为此阅尽人间苦乐,却是矢志不移。先后任职多地总督,几度出任钦差大臣,屡进屡 2出,屡升屡降,实为常人所难承受。他是一个文人,却充当了号令三军的统帅;他有伟大的抱负,却为时势所不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至今还激励着万千国人。 粉墙黛瓦之间,花木掩映之下,那些亭台楼阁,那些游廊曲径,无不充盈着、流荡着一股浩然正气。近代以来一批优秀人物从南后街的坊巷走出,走向广袤的国土和世界,传播新思想,引进新事物,他们一步步地前行着,改造着帝国的积弊,并引向新的开端。为开发民智,为改变国运,他们无所保留地贡献着自己
12、的智慧、青春乃至生命,谱写并传播着一曲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慷慨悲歌。一条街、几座坊巷,灯影梧桐,碧血斜阳,这里的沉思和呐喊几乎托起了一个时代。 旧时的南后街并不宽敞,很窄,街两旁都是店铺,那是一条缤纷灿烂的文化街。这里的繁盛,有人将之与北京的琉璃厂相比拟:“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还开怀。” 近时读到一组竹枝词,其中一首谈到福州灯市:“中亭列炬耀如绳,桥北桥南最不胜。犹是春江花月夜,十年梦断后街灯。”记得幼时,每年的元宵和中秋,看花灯总是首选南后街。那里灯月交辉,流光溢彩,极尽一时之盛。而且那里不仅是展出,还有销售,那里的灯彩做工考究,保持了悠久的工艺传统。 这是一
13、条让人感动并引为骄傲的街道,这是我们的心灵系之的家园。一条街,浓缩了半部中国近代史。(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标题与开篇、结尾交相呼应,“街”字贯穿文章始末,从而使得“一条街”的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清晰有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B. 从文中第段所引诗句,看程太守的形象,应该是“闲适、清雅;有懿政、受爱戴;孤傲、睿智”。C. 文中引用“路逢十客九青衿”一句中的“青衿”,与曹操短歌行所引“青青子衿”里的“子衿”,都是指代有学识的人。D. 作者文中叙写幼时每年的元宵和中秋南后街看花灯的经历,意在表明做工考究的花灯工艺已经失传,令人惋惜。E. 该文融记叙、议
14、论、抒情为一体,诗文引用,恰当得体,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化意蕴。5. 赏析第段和第段中的画线文字,比较两处语言艺术的异同。6. 请简析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答案】4. BD 5. 同:都有音韵美;都用了短句;文白相间,颇有韵味。异:前者运用叠词、对仗,句式整齐,具有对称美;后者运用拟人,韵脚和谐,句式整散结合,张弛有度。 6. (1)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首段和标题。(2)内容上:南后街走出了许多影响近代历史的风流名士;南后街的许多仁人志士参与了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南后街的许多文士诗家影响着近代的文学和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南后街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解析】4. 试题分析:B“孤傲”
15、理解错误,从“无诗可比”“却自回”可看出程太守的谦恭、睿智。D“意在表明做工考究的花灯工艺已经失传,令人惋惜”理解错误,属于脱离文本,过度解读。5. 试题分析:本 题可以从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句式特点等角度赏析二者的异同。6. 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点睛:该题型的答题思路一般为:1、
16、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
17、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李满星 早在1915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日本威胁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海外学子响应国内发动抗议运动,唯独胡适主张镇静处之。一时间,胡适招致非议颇多,许多同道好友甚至发誓和胡适断绝关系。无奈之下,他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发表公开信亮出自己的观点: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拿什么来作战所以出诸至诚和报国之心,我要说对日用兵论是胡说和愚昧。我们在战争中将毫无收获,剩下的只是一连串的毁灭、毁灭和再毁灭。 这封公开信发表后,胡适并未得到当时热血的留学生认可,反而被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
18、”。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胡适悲愤不已。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此事之来,久在意中。” 1937年盛夏,庐山显得比往年更加热闹。胡适胸佩“五老峰”徽章,心事重重地从北京辗转来到庐山,应邀出席“庐山谈话会”,共商国是。 早在1928年4月7日北伐全面胜利、南北一统之际,胡适就曾到过庐山浏览。那次,胡适心情愉悦,访古探幽,兴味盎然。游览陶渊明故里的陶公祠后,胡适还戏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这次,是胡适二上庐
19、山。他既没有第一次上庐山时的闲适,也无重游名胜访古探幽的雅兴,而是心事重重。 7月14日,蒋介石请胡适喝茶一叙。胡适历陈北方的民情激愤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的原因,谈得慷慨激动,蒋介石为之动容。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民将士书。这天中午,他请胡适以及梅贻琦、张伯苓等人吃饭。席间,蒋介石宣布对日作战的决定。张伯苓头一个慷慨陈词,举手赞成。就在这一天,忍辱避战的胡适是彻底动摇了。 8月13日,上海淞沪战事爆发。至9月初,上海战事持续一个月,胡适看到军民抗日士气之高涨,思想开始发生很大转变,认为避战只是梦想,不抵抗所得的只是“敌氛日深,受逼日甚”。从此,胡适抛弃了避战求和的梦想,认为“和比战难百倍
20、”,思想开始走向苦撑待变。 8月17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国民政府与日本一战到底,并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 1937年9月26日10时,胡适飞抵旧金山。一下飞机,胡适便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此次中日战争,已暴露日方兵力上之弱点。”午餐后,他立即到大中华戏院发表中国能战胜吗的演讲,他以“算盘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盘,努力要做最大的努力”来勉励侨胞。30日,他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演说。在演说中,胡适表示对侵略战争是不能退让的,要阻止战争只能用战争来消灭它。胡适还大胆预言美国将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 到达华盛顿后,胡适去拜访罗斯福总统。胡适早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时,和罗斯福是同学
21、,加上当时胡适的声望和魅力,罗斯福视其为上宾,关切地询问中国军队能否支持到过冬,胡适予以肯定的答复,并动情地说:“中国需要美国的支持,我想总统很快会以明快的眼光判断是非!” 到1937年11月底,胡适创下五十一天行程一万零六百英里,演讲五十六场的纪录,累得四十六岁的胡适在当年年底就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休养。 胡适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至第二年7月,他走遍了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会见各方知名人士,揭露日本的侵华暴行,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一个外交使节,在所驻国四处巡游距离之长,演说次数之多,而目的就是鼓动所驻国参战,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观。 1938年9月17日,蒋介石任命胡适为新一任驻美大使。此
22、时,日军铁蹄已蹂躏大半个中国,开始进攻广州、武汉。胡适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1938年10月5日,胡适第六次到美国,但这次身份变了,他这次代表的是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 自此,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后的抗战外交开始了。10月27日,胡适向罗斯福总统递呈国书。他全无政客的深沉和韬晦,而是以诚实与公开的态度,赢得罗斯福的理解和信任。所以,人们赞誉他为“书生大使”。(节选自胡适: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有删改)相关链接:.胡适的同事温源宁教授在文人画像里描绘:“在他呵呵的笑声中,及他坦白的眼光中,我们看不到他的灵魂深处。他不像志摩,不会有沉痛的悲哀与狂热的情绪。”胡适这种性格,远在他青年留美时就开始成型,好运时
23、,就提倡“理智的爱国主义”。(选自胡适资料简介)7. 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插入胡适第一次上庐山以及写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的相关内容,使读者对胡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丰富了传主的人物形象。B. 蒋介石于1937年7月31日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当天又宣布了对日作战的决定,是因为受到胡适陈述北方民情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时慷慨激昂情绪的影响。C. 淞沪会战时,胡适看到军民抗日士气之高涨,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他认为“和比战难百倍”,他感觉胜利就在不远的将来。D. 从全面抗战爆发后出使美国,到日本侵占中国大半领土之际临危受命担任驻美大使,胡适身上始终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理智的爱国
24、主义”。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对于日本威胁中国签订的二十一条,留学海外的学子纷纷进行抗议,只有胡适镇静处之,这使得他的许多好友要和其断绝关系,但他当时并未改变自己的立场。B. 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一方面是因为此时胡适抗 战态度最为坚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具有巨大的声望与魅力。C. 胡适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所做的演说,不但阐明了他对侵略战争的鲜明态度,而且对美国将会卷入战争做出了预言,显示出了他对国际形势的洞察力。D. 到美国后,胡适一心放在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积极宣传上,四处巡游演讲,创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的纪录,自己也由于
25、过度劳累而心脏病发作。E. 胡适呵呵的笑、坦白的眼光以及作为驻美大使具有的诚实、公开的态度,与同时代的徐志摩一生充满沉痛的悲哀和狂热情绪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9. 文章重点写了胡适从忍辱避战到坚决抗战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答案】7. A 8. BE 9. 面对外来侵略“理智的爱国主义”,忍辱必然是梦想,只有投身于抗争,才能真正的救国救民; 个人的思想应根据现实的变化不断进行合理改变,一旦找对道路,就应勇敢的改变; 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为国家为民族我们应不遗余力贡献我们的力量。【解析】7. 试题分析:C项“是因为受到胡适陈述北方民情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时慷慨激昂情绪的影响”,强加
26、因果,由原文可知,此时的胡适还是主张“忍辱避战”的。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其中A项考查文中插叙手法的作用,B项考查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C项分析传主思想转变的关键环节,D项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解读标题,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8. 试题分析:A项时间和事件错位,胡适被称为“木石心肠不爱国”是他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发表公开信
27、亮出自己的观点之后。B项“此时胡适抗战态度最为坚定”不当,由上文可知,此时的胡适“思想开始走向苦撑待变”。C项“因为他和美国总统罗斯福是同学,故赢得了罗斯福的理解与信任”不当,由原文可知,胡适是“以诚实与公开的态度,赢得罗斯福的理解和信任”。9. 试题分析:第1段和第2段是胡适抗战思想变化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胡适在美留学期间,面对日本威胁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他主张“镇静处之”;文章第3段到第7段写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心事重重”到“忍辱避战”思想完全动摇, 走向苦撑待变”,属于第二阶段;文章从第8段到最后则写了胡适为抗战积极奔走,前后赴美宣传争取援助,并“以诚实与公开的态度,赢得罗斯福的理解
28、和信任”,表现出他坚定的抗战决心。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藉。学颜首请
29、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建州都督王杲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
30、,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注】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赔累:赔钱亏累。10.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B.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C.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
31、蓄祸D.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的正职。B. “振恤”,“振”通“赈”,即赈济与抚恤。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 “致仕”,指的是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32、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B. 张学颜恪尽职守,治理有道。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项措施,巩固边防。C. 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D. 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