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5.13KB ,
资源ID:268543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8543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docx

1、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境、境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历来探讨甚多。它们在古代文论中的含义,虽不乏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一般理解,每不加分别,这或因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时加以使用之故;或有所分辨,但解说颇欠贯通。证之以文献,境主要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同时又是指创作之境,某种文体境域,甚至某种艺术造诣;境界也主要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意境是文学作品写出的有意蕴的境地,其意每在人生,或以写自然山水以见人生。境与境界有时大致等同,境有时包含意境在内,但境界与意境并不就是一回事情。确立意境的基本含义颇为重要,古代又有

2、用意境一词而言它者。意境仅在作品,境、境界又每在作品之外,甚至文学之外,本文力图具体辨析讨论之。一境这个词出现很早,最初是疆域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下说,“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几乎同时,境又用于指某种精神心态,庄子逍遥游说,“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后来境又指某种所处地方,陶渊明饮酒诗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p89)境界一词出现稍晚。最初也是指地域疆界。东汉班昭东征赋说,“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2(p366)后来的佛教经籍中也有境界一词,大致是指精神心智的活动范围或向往区域。如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说,“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3(p2)北魏

3、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说,“妄觉非境界”4(p87)。北魏昙摩流支译有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5,梁僧伽婆罗等译有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5。宋僧道原景德传灯录说,“问: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卢之境界。”6(p22)一般言谈中,境界也有佛教这种用法。南朝齐梁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两次用了“境”这个词。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7(p134)这“境”指文体境域。论说说,“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之区;夷甫裴,交辨于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

4、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7(p327)这境指佛学超凡脱俗的境界。唐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8(p38-39)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认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说。刘勰、王昌龄没有提到境界,他们(特别是王昌龄)关于境的看法却是后来的基本观念。下面分别讨论境、境界和意境。二先说境。境主要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王昌龄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

5、,“三曰意境”。物境偏于形似,情境偏于表情,意境偏于意蕴。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境尤多。他认为,文学作品中,“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为多,然未尝不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9(p191)“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7(p192)从王国维举出的作品例证来看,这“有我之境”,相当于王昌龄所说的情境;“无我

6、之境”,相当于王昌龄所说的意境。换一角度,王国维认为又有所谓“写境”、“造境”两大类,当然二者之间有联系。他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9(p191)古代又往往联系创作来谈境。首先,境是自然境地,人生境地,是文学描写的对象。王昌龄说,有“泉石云峰之境”,“处身于境”。皎然说,“诗情缘境发”。(五言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峙宿上人房论涅经义)10(p781)元代杨载说,“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诗法家数)11(p735)明祝允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送蔡子华还关中序)12(p99)董其昌说,“大都诗

7、以山川为境。”(画禅室随笔评诗)12(p148)晚清况周颐说,“无词境,即无词心。矫揉而强为之,非合作也。境之穷达,天也。无可如何者也。”13(p4-5)其次,境又是作者构思时的心中之境。这是自然、人生之境触发作者心灵后的结果。王昌龄说,“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皎然诗式讲“取境”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14(p53)“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14(p30)。特别是这种心中之境交融着作者主观之意。旧题白居易文苑诗格以诗为例说,“或先境而后入意,或入意而后境。古诗路远喜行尽,家贫愁到时,家贫是境,愁到是意;又诗残月生秋水,悲风惨古

8、台,月台是境,生惨是意。”8(p68)苏轼题渊明饮酒诗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古人用意深微。”15(p174)北宋后期,叶梦得石林诗话认为,“意与境会,言中其节”11(p421)。第三,创作出来的作品所达到的艺术造诣也叫境。殷评说,“王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卷上)16(p58)高仲武评李嘉诗说,“使许询更出,孙绰复生,穷极笔力,未到此境。”中兴间气集卷上)16(p271)不易分辨的是,有时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和所达到的艺术造诣兼而指之。高仲武说,李季兰寄校书七兄诗中句,“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9、盖五言之佳境也。”(中兴间气集卷下)16(p292)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洲序说:“上人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古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17(p185)这都很难确切说仅指哪一方面。另外,境又有指文体境域的。刘勰早就说到,赋“与诗画境”。袁枚说,“诗境最宽。”32(p88)也是指文体境域。三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灵均九歌之类,是鬼境界文字;子瞻大悲阁记之类,是佛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19(p66-67)吴子良吴氏诗话评叶适诗说,“至于因上苕览吴越,遂从开辟数羲皇,此等境界

10、,此等襟度,想象无穷极,则惟子美能之。”20(p4)这都是指文学作品所写出的境地。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说,“张正见赋得秋河曙耿耿天河横秋水,星桥转夜流,唐人无此境界。”21(p1409)祁彪佳远山堂剧品评真傀儡说,“境界妙,意致妙,词曲更妙。正恨元人不见此曲耳。”22(p143)评乔断鬼说,“本寻常境界,而能宛然逼真。”22(p147)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凡例说该剧“排场有起伏转折,俱独辟境界;突然而来,倏忽而去,令观者不能预拟其局面。”23(p762)叶燮原诗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24(p586)  这也都是指文学

11、作品写出的境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有重要论述。这首先仍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9(p191)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明确说,“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作者,可无大误也。”9(p219)“沧浪之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9(p194)他把境界作为文学的审美理想。关于境界,王国维有大小之分,他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风鸣马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9(p193)但是,王国维所谓境界,主要讲景和情两方面。他说,“境非独

12、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9(p193)大约偏于景的,是所谓“无我之境”;偏于情的,是所谓“有我之境”。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9(p193)这种“真”是可以检验的,即能否让人具体感受到。他说,“大家之作,其写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9(p219)由此,王国维特别提出以所谓“隔与不隔之别”为依据判断是否有境界。他联系具体作品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非鸟相与

13、还。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9(p212)“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9(p211)境界有时又是指某一文体的境域。明江进之雪涛小书说,“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拓多少。较诸秦皇、汉武

14、开边取境,异事同功。”25(p226)叶燮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嘻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24(p570)袁枚随园诗话说,“自格律严而境界狭,议论多而性格漓矣。”(卷十六)18(p555)所谓境界,不限于文学。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人生也有种种境界,或说种种境地。他以古人词句为喻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XX,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9(p203)王国维认为,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

15、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说诗的某种境地,然后写出来。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26(p425)况周颐将境界用于作者创作时的境地,他说,“填词要天资,要学历。平日之阅历,目前之境界,亦与有关系。”13(p4)从上面对境和境界的辨析中可见,二者大致可以等同;其中王国维所论境、境界,含义极为接近。四意境这一概念最早由王昌龄明确提出。什么是意境?意境与境是什么关系?古代认为,意境是

16、境之一种,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境地,但又不是一般的境地,是有意蕴的境地。境与象有关,王昌龄有“境象”之说,意境更不能离开形象。意境是生发于、超越于文学作品的具体形象的。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17(p229)司空图认为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17(p351)都是指意境。尤其是,意境是有意蕴的境地。这是古代所特别强调的。王昌龄最初提出这一概念本身就浓缩了这一基本内涵。司空图说,“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与王驾评诗书)17(p350)司空图主张要有“味外之旨”,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17(p348)可见意境的意蕴往往是模

17、糊的、含蓄的,有时会给人悠远的感觉。这也就是严羽所说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27(p26)明代人讲清远,这清远就与意境有关。“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条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28(p430)清代王士祯之所谓“神韵”,也类似于意境。清代人又讲幽,吴雷发说,“诗境贵幽,意贵闲冷。”24(p901)况周颐论词重幽,他说,“潘紫严词,余最喜其南乡子一阕,歇拍尤意境幽瑟。”13(p13

18、6)“审斋词好事尽和李清宇云,归晚楚天不夜,抹墙腰横月。只抹字,便得冷静幽瑟之趣。”13(p153)这幽也即是意境之远。况周颐论词又讲深静,他说,“词境以深静为至。韩持国胡捣练令过拍云燕子渐归春悄,帘垂清晓。境至静矣,而此中有人,如隔蓬山。思之思之,遂由浅而见深。”13(p24)“清远”、“远”、“幽”、“深静”都是对意境意蕴特点的描述。意境之意,虽不易把握,但仍可以让人感觉到大概与人生有关。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说到意境后,引到自己的一些诗,很可以帮助我们对意境之意的理解。他说:愚幼常自负,既久而愈觉缺然。然得于早春,则有“草侵沙短,冰轻著雨销”;又“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原注:“上句云:

19、隔谷见鸡犬,山苗接楚田。”)又“雨微吟足思,花落梦无”。得于山中,则有“坡暖冬生笋,松凉夏健人”;又“川明虹照雨,树密鸟衔人”。得于江南,则有“戌鼓和潮暗,船灯照岛幽”;又“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又“夜短猿悲减,风和鹊喜灵”。得于塞下,则有“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得于丧乱,则有“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又“鲸鲵入海涸,魑魅棘林高”。得于道宫,则有“声花院闭,幡影石幢幽”。得于夏景,则有“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得于佛寺,则有“松日明金象,苔龛响木鱼”;又“解吟僧亦俗,爱舞鹤终卑”。得干郊园,则有“远陂春旱渗,犹有水禽飞”,(原注:“上句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得于乐府,则有“晚

20、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得于寂寥,则有“孤萤出荒池,落叶穿破屋”。得于惬适,则有“客来当意惬,花发遇歌成”。虽庶几不滨于浅涸,亦未废作者之讥诃也。17(p348-349)这些诗,司空图认为“皆不拘于一概也”,但“庶几不滨于浅涸”,每有人生意蕴,或以写自然山水见人生。这正是历来意境之作的共同特点。强调意境之意乃人生之意,非常重要。晚清陈廷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论词经常用意境一词,其意多关国家社稷。他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29(p20)王沂孙词,“品味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29(p40)咏蝉词“意境虽深,然所指却了然在目。”29(

21、p44)蒋士铨“铜弦词,惟浮香舍小饮四章,廿八岁初度两章,为全集最完善之作。虽不免于叫嚣,精神却团聚,意境又极沉痛,可以步武板桥。”29(p96)这就与意境的本来含义相去甚远了。前面已经说到,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其实就是意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不要把“无我之境”理解为没有主观色彩,只是这种色彩比较淡罢了。之所以感到是无我,在于它很含蓄,很模糊、很悠远。王国维谈到姜夔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9(p212)这也是把握到了意境含蓄悠远的特点的。但是,王国维有时所论意境

22、并非意蕴之境,而是他那个颇为宽泛的包括类似于王昌龄所谓“情境”的“写真感情者”,亦即所谓“有我之境”的境界。他曾托名山阴樊志厚在其人间词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9(p256)意思有些含混,这大致还是他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元杂剧说,“元剧之最佳之处,不在

23、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敝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30(p106)这清楚明确地表明所论意境即是他所说的境界。意境一词,在其运用上,早于王匡维就有许多与一般意义上的境、境界相等同的情况,而非其意蕴之境的本来含义。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评唾红说,“匠心创词,能就寻常意境,层层掀翻,如一波未平,一波复起。”22(p44)清代汪师韩诗学纂闻说:“尝侍茶江彭先生于东园,中秋对月,先生举许丁卯七律示余,曰:此诗意境似平,格律实细。”24(p464)朱庭珍筱园诗话说:蒋心余“诗才力沉雄生辣,意境亦厚

24、,是学昌黎、山谷而上摩工部之垒,故能自开生面,卓然成家。”31(p2368)刘熙载艺概说:“乐府声律居最要,而意境即次之,尤须意境与声律相称,乃为当行。”32(p75)张之洞说,“诗文一道,各有面目,各有意境。”33(p291)所谓意境,显然都是一般境界的意思。康有为论诗界革命说,“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宜)34(p188)这意境大致是指诗的境域。如果只要看到有意境一词,就认为是意蕴之境,是不便于讨论的。总之,意境只是境之一种,乃是人生意蕴之境。意境只在作品;而境、境界可言及作品之外,甚至文学之外。收稿日期:2002-04-01【参考文献】1逯钦立校注.陶

25、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注.惠远撰疏.无量寿经义疏卷三M.金陵刻经处,清光绪二十年.4影印宋碛砂藏经一百四十八册M.上海: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1936.5影印宋碛砂藏经一百五十六册M.上海: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1936.6道原.景德传灯录M.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刻本.四部丛刊三编.上海涵芬楼,1935.7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8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王大鹏等编.中国历代诗话选:一C.长沙:岳麓书社,1985.9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

26、版社,1982.10皎然.杼山集M.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11何文焕辑.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2.1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C.北京:中华书局,1981.13况周颐.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4皎然.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7.15陶秋英编.宋金元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6元结等.唐人选唐诗(十种)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7周祖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8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李涂.文章精义M

27、.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0曹溶辑.学海类编(第五十五册):集余三C.上海涵芬楼影印清道光晁氏本,1920.21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22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23王镇远等编.清代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24清诗话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5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26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27严羽.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8王士桢.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4.29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0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31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2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3简夷之等编.中国近代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字库未存字注释:原字危加页原字易加攵原字般下加木原字王加番原字礻加右原字山加尧原字巾加莫原字忄加(鹨去鸟)原字讠加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