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29.61KB ,
资源ID:268441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8441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docx

1、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铈锰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性 能研究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ctivity of Cerium-Manganese Compound Oxidation Catalysts【摘要】 相当一部分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化小于零,甚至远小于零。也就是说,这些反应在热力学上看,是有较大的反应可能性。但由于存在较高的反应活化能,使得这些反应实际上并不能发生或速率很慢。如果加入适当的催化剂,改变原来的反应历程,使反应按某一活化能较低的途径来进行,就会大大提高反应速率,使其应用性显著提升。本实验通过浸渍法制备铈锰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2、,并利用差热分析、比表面积测定及乙烯燃烧反应的催化来表征催化剂的性能。【关键词】催化剂 差热分析 比表面积 催化剂性能【Keywords】Catalyst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Specific surface area Catalytic performance【前言】 制造固体催化剂的方法之一,即将一种或几种活性组分通过浸渍载体负载在载体上的方法。通常是用载体与金属盐类的水溶液接触,使金属盐类溶液吸附或贮存在载体毛细管中,除去过剩的溶液,再经干燥、煅烧和活化制得催化剂。浸渍方式有过量溶液浸泡与等体积吸附等。有时加入竞争吸附剂使活性组分均匀吸附在整个载体上

3、。铂浸渍法比较经济,且催化剂形状、表面积、孔隙率等主要取决于载体,容易选取。 差热分析是热分析的一种。它是一门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加热或冷却样品和参比物,并记录二者之间的温度差的技术,是一种动态分析法。许多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当达到某一温度时,往往会发生熔化、凝固、晶型转化、分解、化合、吸附、脱附等物理或化学变化。在发生这些变化时伴有焓变,因而产生热效应。如果我们事先选定一种在温度变化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会发生任何物理或化学变化,因而没有任何热效应的物质做为参比物,并将它与样品一起置入一个按规定速度逐步升温或降温的电炉中,则当试样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时,试样与参比物之间将出现温度差,若我们随时记录样

4、品及参比物的温度,就可以得到一张差热图。于是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试样发生的各种物理或化学变化在差热图上都能一一反应出来。 一克多孔固体所具有的总表面积(包括外表面积和内表面积)定义为比表面,以m2/g表示。在气固多相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中,大量的事实证明,气固多相催化反应是在固体催化剂表面上进行的。某些催化剂的活性与其比表面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测定固体的比表面,对多相反应机理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测定多孔固体比表面的方法很多,而BET气相吸附法则是比较有效、准确的方法。 BET吸附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在物理吸附中,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而吸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也是范德华力。所以当气相中

5、的吸附质分子被吸附在多孔固体表面上之后,它们还可能从气相中吸附同类分子。因此吸附是多层的,但同一层吸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吸附平衡是吸附和解吸附的动态平衡;第二层及其以后各层分子的吸附热等于气体的液化热,根据这个假设,推导得到BET方程式如下:式中:PN2混合气中氮的分压 PS吸附平衡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Vm铺满一单分子层的饱和吸附量(标准态)C与第一层吸附热及凝聚热有关的常数Vd不同分压下所对应的固体样品吸附量(标准状态下)评价催化剂性能的优劣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1)活性(Activity):催化剂使某一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加的程度。(2)选择性(Selectivity):目的产物所占消耗

6、反应物的百分比。(3)寿命(Lifetime):催化剂能使反应维持一定转化率和选择性所使用的时间。其中活性的好坏是评价催化剂根本。对催化剂活性的评价,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示方法:(1)转换频率(Turnover frequency):单位时间内每个活性中心引发总包反应的次数。虽然该表示方法严格,但实验测定起来不容易。现只限于理论方面的应用。(2)反应速率(Reaction rate):单位时间内的反应进度,这种表示活性的方法不精确,但很实用。(3)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通常用总包反应的表观活化能表示。催化反应的活化能高,相应的催化反应活性低。反之,活性高。(4)转化率(Co

7、nversion):反应物的转化量占引入反应器的反应物总量的百分比。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就是利用浸渍法制得铈锰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然后分别对其进行差热分析,比表面积测定以及活性测定。【实验部分】1.催化剂制备:将所需量的铈,锰硝酸盐溶于蒸馏水中,等量浸渍于4080目的Al2O3载体上。放入烘箱于100下恒温2h,烘干。留一些备用,做热重分析。然后将催化剂放入马福炉中由室温升至350恒温0.5h分解。再升至750恒温3h焙烧。冷却至室温后再浸渍所需量的KOH,于烘箱120烘2h,烘干即为本实验所用催化剂。2.催化剂的热重分析:将烘干好的催化剂样品放入热重分析仪中,分析从室温升温至400过程中催化剂

8、发生的变化,做出热分析曲线。3.比表面积测定:分别称量样品、参比、样品管的质量,将样品和参比分别装入样品管中,装在仪器上,通入载气,控制流速。将装满液氮的保温杯放在升降架上。在电脑的程序上开始测量。在每次吸脱附后补充被子中的液氮。分别对参比和催化剂样品取4个点。4.催化剂的活性表征:反应管下部塞上玻璃棉作支托催化剂床层用。加入称取的一定量的催化剂,将反应管插入加热炉,使反应床层处于炉中恒温区。反应气由高压钢瓶经减压阀,流量调节阀,流量计被引入反应管,于催化剂床层中反应。反应后的混合气进色谱仪,在氢焰离子检测器(FID)上被定量分析。初始反应炉的温度设定为160,取样60s,进样,当色谱峰出完后

9、,记录催化前后的峰面积。再次取样进样,直至三次测得的数据之间的误差不超过5%。依次调整温度为190、220、250、280直至转化率达到95%为止。【实验结果与讨论】1.基本数据1.1差热数据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差热分析,得到DTA和TG如Fig1-Fig4: Fig1 1:0.2 DTA-TG图 Fig2 1:0.4 DTA-TG图 Fig3 1:0.6 DTA-TG图 Fig4 1:0.8 DTA-TG图 Fig5 1:1 DTA-TG图1.2BET数据利用F-Sorb 3400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仪对样品进行比表面积测试,所得结果如表1: 表1 BET数据锰铈比例1:0.21:0.41:0.

10、6 1:0.8 1:1比表面积/g/m2108.7173109.9614112.8272112.626383.64271.3活性评价数据用不同温度下催化剂催化有机物氧化反应对其活性进行评价,实验中用气相色谱仪分别测量反应前后的峰面积,得到数据如下: 表2 1:0.2 催化活性数据 表3 1:0.4催化活性数据 表4 1:0.6催化活性数据 表5 1:0.8催化活性数据 表6 1:1催化活性数据 表7 单位质量催化剂活性数据(T=310)锰铈比例 1:0.2 1:0.4 1:0.6 1:0.8 1:1单位质量活性/g-14.67664.01243.49083.99583.7037表8 氧化铝载体

11、催化活性数据 表9 空管催化活性数据表10 单组分氧化锰催化剂活性数据 表11 单组分氧化铈催化剂活性数据 2.实验结果分析2.1 DTA-TG结果分析分析五幅DTA-TG图:在加热的过程中,100左右出现的峰为失去样品中的自由水;在111左右出现的峰是失去样品中的结晶水;图中200附近出现的峰是硝酸盐分解产生的峰。1:1配比中得到的DTA-TG图在200附近出现两组峰,明显是硝酸铈和硝酸锰的分解并且由于两种硝酸盐的分解温度不同而分开;1:0.2配比得到的TG图明显只有两个峰,可能的原因是在合成过程中在吹干时出现类似熔融物的复杂结合物,使得结晶水和分解物的峰变宽重合;分析五幅DTA-TG图,随

12、铈的比例增高,硝酸盐分解温度也在增高,这还是由于纯硝酸铈的分解温度(T分)大于纯硝酸锰的分解温度(T分介于160到200);据此判断,我们合成的物质为铈锰催化剂复合物。2.1 BET结果分析除1:1配比外,不同比例的催化剂得到的比表面积均在110 m2/g左右,表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与铈的比例基本无关系;1:1配比的比表面积过小的原因可能有两点:取样量低于要求,导致实验仪器测定的精确度较低,误差被放大;合成过程中操作工艺的影响;据此判断,我们合成的不同比例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是相同的。2.3 催化活性结果分析分析表9和表10,得出结论:氧化铝载体和空管对该实验的催化活性可以忽略不计;从不同比例催化剂

13、催化活性的数据来看:310时,1:0.6的催化剂活性已经达到99%,活性最高;但换算到单位质量的催化性活性后,1:0.2的催化剂活性最好;其活性遵从随着比例增大,活性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随着比例改变,催化活性减小增大相互交替的趋势符合理论预期,但活性最高点出现在1:0.2的配比中是不符合理论预期的,分析原因,催化剂的活性取决于多方面,合成工艺、催化剂颗粒大小等因素对催化活性影响很大,最为关键的一点,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是建立在数据的可重复性上,实验数据并不一定具备可重复性(实验中进行了三次平行实验,但这不是可重复性的要求,可重复性要求同样的条件再合成、表征得到同样的结果,显然实验并没有验证可

14、重复性),因此1:0.2配比催化剂活性最高的实验结果并不能证明1:0.2是活性最佳的比例;对比单一催化剂和复合催化剂的活性,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催化剂的活性并不是单一催化剂的简单叠加,符合催化剂的活性高于单一催化剂活性之和,这可以认为是复合催化剂中铈锰各自催化活性中心的相互影响(稍微具体来说,金属氧化物表面催化是基于配位缺陷的原理,铈锰复合催化剂中表面铈、锰、氧相互影响,导致缺陷的改变,影响活性),即铈、锰有协同催化效应。3.实验综合讨论在浸渍的过程中,我们分别用不同的原料比例进行制备,得到了不同比例的催化剂。在差热分析中,我们分别观察到失去表面水,结晶水以及硝酸盐分解的峰。除1:0.2配比的催

15、化剂只出现两个峰外,其余均存在三个峰即自由水、结晶水、硝酸盐分解的峰。因此,浸渍是比较成功的,催化剂均已成功吸附在载体表面上。对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进行测定,五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08.7m2/g,110.0m2/g,112.8 m2/g,112.6 m2/g,83.6 m2/g。除最后一组外,比表面积的数值并未随原料比例变化产生明显规律性差异。因此,铈锰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与铈锰比例无关。同时推测比表面积主要受制备工艺的影响,所以可能是在制备过程中的操作差异导致比表面积产生了差异。我们应该通过优化制备工艺,以便制出比表面积比较大的催化剂。从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结果来看,1:0.2的催化剂活性最高。

16、根据实验数据得到反应活化能的大小趋势,见Fig5和表12。Fig5不同比例催化剂活化能 表12 活化能数据锰铈比例 1:0.2 1:0.4 1:0.6 1:0.8 1:1活化能/kJ/mol 49.753 57.695 45.275 50.709 54.271从活化能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催化活性应该是1:0.6最好,更加符合理论预测。3.实验结果实验制得的不同比例催化剂比表面积基本相同,比表面积主要与制备工艺有关,与比例无关;从单位质量催化活性来看,1:0.2的催化剂活性最好;从活化能角度,1:0.6的催化剂活性最好。【致谢】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教学实验中心提供的仪器与药品的支持。感谢老师

17、以及助教在实验原理、背景知识与实验技术方面的讲解与指导。感谢实验室其他同学提供的实验数据。【参考资料】1 傅献彩 沈文霞 姚天扬. 物理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铈锰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活性评价(讲义).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固体比表面的测定(讲义).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差热分析(讲义).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5 甄开吉等. 催化作用基础(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6 单绍纯、伏义路等,中国科技大学学报,199

18、2,22(1),31;工业催化,1994,2(2),567 Z. G. Szabo,Contact catalysis,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19768 黄伟新,催化表面物理化学的模型体系研究,中国科学化学,2012,第42期,1-11【Abstract】 The free energy change of a considerable part of chemical reactions is negative, or far less than zero. That is, in the view of thermodynamic

19、, the possibility of these reactions is very large. But because there is a high activation energy, so these reactions cannot actually react or at a very slow rate. If you add an appropriate catalyst to change the original process of the reaction, the reaction may happen in a way with a lower activat

20、ion energy, it will greatly increase the reaction rate, and its application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In this experiment, Cerium-Manganese Compound Oxidation Catalysts are prepared by impregnation method, and characterize its performance by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specific surface area measurement and the ethylene combustion reaction.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