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729.27KB ,
资源ID:268356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8356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中物理第八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中物理第八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1、初中物理第八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师姓名:【课题】 第一节 压力的作用效果课标内容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课标分解 增大减小压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过程,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2理解压强,会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生活中的有关问题。3.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4.了解“控制变量法”,了解辩证的物理思想。【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思维能力。2.尝试

2、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和方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2具有将科学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学生从生活中已经知道了“压力”这个词,但对压力没有确切的认识。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而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此通过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后,得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进而引入压强的概念。本节在本章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以后液体压强、气体压强、浮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压强的相关

3、计算也是学业水平测试的重点,压强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利用压强的定义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有关压强的计算。教学建议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系。学生从生活中已经知道“压力”这个词,但是对于压力,并没有确切的认识。要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对什么是压力有比较确切的认识。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并联系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必须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这样引入压强的概念,

4、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对于压强的公式,注意使学生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压强的单位帕斯卡,应该知道这个单位是如何规定的,并对1Pa的压强形成具体的观念。在理解压强公式的物理含义,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途径。教学准备课件: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PPT多媒体投影、实物展台。、演示实验器材:钉子、钉子床、气球、直尺、重物、课本。学生实验器材:小桌、海绵、砝码、课本、铅笔。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团队分组介绍以物理学家的命名的6个物理学习小组,介绍小组评价的方式。学生熟悉自己的小组,和课堂中得分规则。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引入环节一:激趣导入展示器材:钉子、气球提出问题

5、:如果将气球压在钉子上,会怎么样?教师展示:钉子床提出问题:如果有更多的钉子,会怎么样?展示实验。学生扎破气球学生猜想:有学生说会破,有学生说不会。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过渡为什么一个钉子气球很容易破了,钉子多了反而不容易破,接下来我们共同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课堂探究课堂探究课堂探究环节二:感受压力小实验:1.托起你的物理课本。如果书的重力是3N,当水平托起书时,书对手的压力是多大?(过渡:如果不在水平面上,压力的大小还等于重力吗?)2.倾斜直尺上静止的重物(过渡:当直尺竖直放置时,还有压力吗?还受重力吗?)3.学生用手压墙。学生托起课

6、本,感受课本对手的压力。通过感受,回答作用点和方向、大小。在水平面静止的物体F=G。学生倾斜课本感受压力的变化:在倾斜过程中,压力逐渐减小。学生观察在倾斜过程中直尺形变越来越不明显,说明压力越来越小。斜面上的物体FG。回答压力的作用点、方向。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压力和重力没有必然的联系。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感受认识压力。通过几个小实验层层递进感受压力:水平面、斜面、竖直面。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知道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和联系,进而总结压力的概念。环节三:猜想假设小实验(1)用笔按压皮肤,当用力大小不同时,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结论?(2)用手同时按住笔尖和笔端,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结论?得到压

7、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利用身边的器材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并渗透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形变的明显程度反映。环节四:实验探究探究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通过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结论?如果不说当受力面积相同,结论是否全面?探究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通过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结论?需要控制受力面积相同学生实验并展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需要控制压力相同。学生实验并展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有口头表达自己观点。培养学

8、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环节五:发现新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压力受力面积甲8N2 m2乙10N2 m2丙10N4 m2(1)甲、乙进行比较, 的作用效果明显。(2)乙、丙进行比较, 的作用效果明显。(3)甲、丙进行比较, 的作用效果明显。压力受力面积甲4N1 m2丙2.5N1 m2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压力受力面积甲1N0.25 m2丙1N0.4 m2比较方法三和方法四,哪种更符合我们的常规思维?得到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方法:方法一:S形同比F。方法二:F相同比S。交流讨论。回答。方法三:比较1 m2受力面积上所受的压力。交流讨论:方法

9、四:比较1N压力所占的受力面积。交流与讨论:方法三比方法四的数据容易算。方法三: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方法四: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约小,作用效果越明显。方法三更合乎思维习惯。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有初步的概括归纳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经历物理概念的得出过程,理解压强。体验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经历压强概念的得出过程,体验物理学的本质,理解压强。环节六:得出压强我们用“方法三”: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即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压强。1Pa大约是两张学案叠放在一起,平铺在水平桌面上所产生的压强。【例题】一个普通中学生站立在水平地面时,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是多

10、少? 压强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叫压强。压强的公式:单位:N/m2 Pa1Pa的物理意义1Pa的大小:3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1)估测一个普通中学生的重力;(2)估测一只脚的受力面积;(3)计算站立在水平地面时的压强。投影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分析计算时需注意的问题:1.单位换算 2.注意两只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借助身边的物品让学生的对1Pa形成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渡我们学习压强时为了应用。压强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有益的越大越好,有害的越小越好。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物理思想。环节七:学以致用图中哪些是增大压

11、强的?想一想,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哪些?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的实例?用的是什么方法?减小压强: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的实例?用的是什么方法解决生活问题:1.汽车超载对路面损坏。2.滑冰时冰裂了,怎么办?3.解释上课开始时,钉子床为什么扎不破气球。你有办法扎破气球吗?学生回答。1.增大压力2.减小受力面积3.增大压力,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学生举例,并说明方法。方法:1.减小压力2.增大受力面积3.减小压力,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学生举例,并说明方法。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路面损坏越明显。可以趴下,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使压力的作用效果更不明显。学生解释。并扎破气球。经历从物理现象中

12、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体验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评价与检测收获与反思通过本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还存在哪些困惑?试身手,展风采!我能行!1.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示意图正确的是( )2.小明同学用三块相同的海绵和几块相同的砖做了一次实验,从中探究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如图所示.(1)其中最能说明压强跟受力面积关系的两个图是( )(2)其中最能说明压强跟压力关系的两个图是( )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4.如图所示,大象的重力是5104N,每只脚底面积约是0.06m2,算一算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

13、是多大?目标1,达成度95%。目标2,达成度100%。目标4,达成度100%。目标3,达成度95%。课下作业将课本P147页的3题、4题做在作业本上. 课外作业1.调查你所居住的街道路面损坏情况,并分析损坏原因。2.估测你在水平面站立和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团队评价根据本节课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检测结果,以团队评价小组,找出得分最高的前三名。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结束语: 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一双发现和探究的眼睛。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我不知道世人对我的看法如何,我只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在海滨游戏的男孩,有时为了找到一块光滑的石子或比

14、较美丽的贝壳而感到高兴,而真理的海洋仍然在我的前面未被发现 牛顿。【学生评价】 目标1能根据生活感受初步了解压力的定义,或对相应习题的解答情况进行评价预期达成度90%。目标2能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分析说明压力的作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或对相应习题的解答情况进行评价,预期达成度95%。 目标3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计算公式、单位、会计算压强问题,或对相应习题的解答情况进行评价预期达成度90%。目标4解决生活中增大或减小压强的简单问题,或对相应习题的解答情况进行评价预期达成度95%。【课堂评价】 本节教学较为成功的做法: 1.从生活中的现象、我们身边的

15、从我们身边的一本书、一支笔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在选材过程中尽量从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和实例入手。从现象到猜想,从探究到应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设计备课过程中,斟酌了多种设计方案,最终选择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比如:1Pa有多大,教科书上是3粒芝麻压成粉,平铺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为1Pa,但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就更改为2张学案叠加在一起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产生的压强。再如:让学生感受压力时,本来是让学生站立起来,感受对地面的压力。这种做法其实是很难感受压力的大小的,于是改为托起物理课本感受压力。通过改动,很容易感受到了水平托起时,压力的大小就等于重力,而且可以更进一步感受如果课本倾斜

16、了,压力就变小了,如果仔细体会,学生是可以感受出来的,从而加深对压力的理解。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当然科学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得出压强的概念,此处将重点放在了压强概念的得出过程,略略淡化了科学探究环节中实验的设计。本来可以通过提供多种实验设计方案,让学生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具有开放性。可实验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而进一步理解压强。因此,此处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前预习,着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几乎没有过多运用教师的引导。

17、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四种方法上,使学生知道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式子,进而理解压强。3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团队评价方式,即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有合作、有竞争、有收获、有喜悦,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由于上课时并不是自己的学生,所以与学生间默契略为不足,所以更需要在课堂过程中有效的评价学生,通过采取小组团队评价形式,从上课开始学生举手人数较少,到变的越来越多,到最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过问题。有交流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虽然我做的远远不足,但我尽量在每个问题后都点评学生的表现,正如物理课标中所述的那样,教学的目标是面向

18、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情分析【学生特点分析】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学方法选择】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对压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

19、上,还不能从力的三要素上准确认识。因此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在逐步感受水平面、斜面、竖直面的压力中,分析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进而对压力有初步的认识,为理解压强做铺垫。学生通过半年多的学习,对简单探究的过程和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结合之前学习过的速度,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四种方法,通过比较方法三、方法四,自然得到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可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进而理解压强的概念。为利用公式,找出增大、减小压强的途径提供依据,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效果分析通过【当堂检测】1.2.3

20、.4题达成本节课目标练习1目标1能根据生活感受初步了解压力的定义,或对相应习题的解答情况进行评价预期达成度90%。练习2目标2能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分析说明压力的作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或对相应习题的解答情况进行评价,预期达成度95%。练习4目标3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计算公式、单位、会计算压强问题,或对相应习题的解答情况进行评价预期达成度90%。练习3目标4解决生活中增大或减小压强的简单问题,或对相应习题的解答情况进行评价预期达成度95%。1 .从生活中的现象、我们身边的从我们身边的一本书、一支笔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在选材过程中尽量从我们身边的物

21、理现象和实例入手。从现象到猜想,从探究到应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设计备课过程中,斟酌了多种设计方案,最终选择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比如:1Pa有多大,教科书上是3粒芝麻压成粉,平铺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为1Pa,但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就更改为2张学案叠加在一起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产生的压强。再如:让学生感受压力时,本来是让学生站立起来,感受对地面的压力。这种做法其实是很难感受压力的大小的,于是改为托起物理课本感受压力。通过改动,很容易感受到了水平托起时,压力的大小就等于重力,而且可以更进一步感受如果课本倾斜了,压力就变小了,如果仔细体会,学生是可以感受出来的,从而加深对压力的理解。

22、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当然科学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得出压强的概念,此处将重点放在了压强概念的得出过程,略略淡化了科学探究环节中实验的设计。本来可以通过提供多种实验设计方案,让学生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具有开放性。可实验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而进一步理解压强。因此,此处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前预习,着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几乎没有过多运用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四种方法上,使学生知道压

23、力与受力面积的比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式子,进而理解压强。3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团队评价方式,即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有合作、有竞争、有收获、有喜悦,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由于上课时并不是自己的学生,所以与学生间默契略为不足,所以更需要在课堂过程中有效的评价学生,通过采取小组团队评价形式,从上课开始学生举手人数较少,到变的越来越多,到最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过问题。有交流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虽然我做的远远不足,但我尽量在每个问题后都点评学生的表现,正如物理课标中所述的那样,教学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一

24、节典型的概念课。课标中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属于“理解”层次。固体压强在整个压强知识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以后液体压强、气体压强、浮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压强的相关计算也是学业水平测试的重点,压强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材内容分析】学生从生活中已经知道了“压力”这个词,但对压力没有确切的认识。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而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此通过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后,得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进而引入压强的概念。在理解了压强

25、公式的物理含义,知道压强跟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后,就不难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途径了。【教学建议】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系。学生从生活中已经知道“压力”这个词,但是对于压力,并没有确切的认识。要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对什么是压力有比较确切的认识。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并联系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必须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这样引入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对于压强的公式,注意使学生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压强的单位帕斯卡,应该知道这个单位是如何规定的,并对1P

26、a的压强形成具体的观念。在理解压强公式的物理含义,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途径。评测练习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示意图正确的是( )2.小明同学用三块相同的海绵和几块相同的砖做了一次实验,从中探究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如图所示.(1)其中最能说明压强跟受力面积关系的两个图是( )(2)其中最能说明压强跟压力关系的两个图是( )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4.如图所示,大象的重力是5104N,每只脚底面积约是0.06m2,算一算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是多大?课后作业:课本P147页的3题、4题课外作业:1.调查你所居住的街道路面损坏情况,

27、并分析损坏原因。2.估测你在水平面站立和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教学反思济南市 前几天我讲了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录像课,感悟颇深,将我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课标对本节课有如下要求: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需要经历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过程,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会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对压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还不能从力的三要素上准确认识。因此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

28、识的基础上,在逐步感受水平面、斜面、竖直面的压力中,分析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进而对压力有初步的认识,为理解压强做铺垫。学生通过半年多的学习,对简单探究的过程和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结合之前学习过的速度,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四种方法,通过比较方法三、方法四,自然得到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可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进而理解压强的概念。为利用公式,找出增大、减小压强的途径提供依据,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做法: 1.从生活中的现象、我们身边的从我们身边的一本书、一支笔入手,贴近学生

29、生活,在选材过程中尽量从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和实例入手。从现象到猜想,从探究到应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设计备课过程中,斟酌了多种设计方案,最终选择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比如:1Pa有多大,教科书上是3粒芝麻压成粉,平铺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为1Pa,但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就更改为2张学案叠加在一起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产生的压强。再如:让学生感受压力时,本来是让学生站立起来,感受对地面的压力。这种做法其实是很难感受压力的大小的,于是改为托起物理课本感受压力。通过改动,很容易感受到了水平托起时,压力的大小就等于重力,而且可以更进一步感受如果课本倾斜了,压力就变小了,如果仔细体会,学生是可

30、以感受出来的,从而加深对压力的理解。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当然科学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得出压强的概念,此处将重点放在了压强概念的得出过程,略略淡化了科学探究环节中实验的设计。本来可以通过提供多种实验设计方案,让学生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具有开放性。可实验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而进一步理解压强。因此,此处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前预习,着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几乎没有过多运用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四种方法上,使学生知道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式子,进而理解压强。3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团队评价方式,即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有合作、有竞争、有收获、有喜悦,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由于上课时并不是自己的学生,所以与学生间默契略为不足,所以更需要在课堂过程中有效的评价学生,通过采取小组团队评价形式,从上课开始学生举手人数较少,到变的越来越多,到最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过问题。有交流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