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
2、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二、自学课文1. 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2. 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3. 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4. 分段、编写段意:一、范读课文。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二、讲读第一段。1.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2. 你们自己读读想想,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怜的小女孩!)3. 出示
3、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寒风中行走。思考、准备。描述提示: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可怜,还应该描述背景,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天冷,大年夜,又黑又冷,你们想,怎样用背景来衬托小女孩孤苦?4. 结合朗读一、二两句和第三节。5. 同学们,从课文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女孩家里一定怎样,一个字?(穷)而且是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提示句式:“连.也”说一句话。朗读全段。小结: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能回家。第二课时一、描述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天冷极了,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她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就坐在了墙角里,这样
4、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于是,她擦着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发美妙的幻想。二、自学课文。1. 现在我们看,前后一共几次擦着了火柴。看第二段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2. 讲读第一层。指名读第一层。(1)通过指导来理解句子。天冷极了,“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冻僵”可以看出她冷的程度,要突出。练习读“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这时她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2)指导朗读:从“她敢吗?”到“她终于抽出一根”这又说明什么?(她太冷了也顾不得了)朗读时这两句话后面停顿要长些,有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3)(出示图画:小女孩坐在墙角擦亮了火柴)(4)借着这明亮的火焰,你们看着图想,小女孩她觉
5、得怎么样?(5)读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像听到她们在说什么?(她自言自语地说:“好暖和呀!”“多好的火炉啊!”)(6)现在你们想想为什么说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因为这一道火焰,使她仿佛看见一闪亮的火炉,而且自己正坐火炉旁边。)“奇异”就是不同一般的。(7)在幻想中是这样的温暖、舒服,然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不要求回答)你们想,表示还是和原来一样,可以用上哪些词儿?(仍然、仍旧、依旧、依然、还是)你能不能选其中一个说说,小女孩还是那样冷;最后能从几个方面说,火柴灭了,“依然是.耳边依然是.她身上依然是.”(8)朗读全节。4.讲读。第二层:她又擦了
6、一根,这次她幻想着什么?请小朋友自学(6)思考:在小女孩的幻想中,那烤鹅的肚子里,为什么要填满苹果和桔子;又为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一直向她走来?(饿得厉害,马上就可以吃)(7)最主要的词语是什么?做上记号。“从这一堵又厚又冷的墙”使你联想到什么?(8)(例话:墙那边一定是富人家,屋里面烧着火炉,暖和和的,他们正围着桌子共进晚餐,桌上是丰盛的菜肴,贫富是多么不同,如同隔着一堵又冷又厚的墙,墙里外两个世界。)4.讲读。第三层:(1)当她第三次擦燃火柴时,她感到什么?(2)课文上先说“她坐在圣诞树下”,后来说她“向画片伸出手”,从“坐着”到“伸出”,这里有哪些动作课文没有写出来,你
7、能想象到吗?在说的过程中,最好能用上“翠绿的”“明晃晃的”“在向她眨眼”。(3)想象性片断描述。(4)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她想的又是什么呢?(“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5)描述:烛光成了星光,离她太远了,因为她是不可能坐在圣诞树下。悲凉的心境使她从落下的星星想到的是“有一个什么人快死了?是病死、冻死、或是饿死,充满了忧伤。”(6)“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她的”,如果请你分析这个句子,说说其中表现奶奶爱她的字眼是什么?(唯一、疼她、活着的时候)这一句描写中,从侧面告诉我们几层意思?(7)想想,这句话是怎么说的。第三课时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
8、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出示图画:在原先已经出示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墙角擦燃火柴的光圈上方添上了一个幻想的画面:奶奶微笑着搂着小女孩。)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你们看:1描述: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在下着雪,风是这样的尖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冷得更厉害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谁?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3指名读。4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9、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再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通过担当角色,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看图齐读。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2自学,做记号。提出疑问;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3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
10、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4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出示幻想画面)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看图、想象、描述。)6. 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7.朗读示范。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齐读。女生齐读。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
11、么?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四、读讲课文第三段。1. 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2. 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自学、想象)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4. 释疑:她“为什么带着微笑”而小扬科却是“睁着眼睛,眼珠不再动了。”小扬科被地主管家活活打死,他是含着满腔的仇恨冤屈而死的。而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悲惨,。写小女孩含笑而死,从里表
12、现了安徒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和爱。小女孩死得太惨,她活着不能得到的,而又是她追求的快乐、幸福,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但这样一写更感到现实的冷酷,我们读者更感到小女孩的遭遇是太凄惨了。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了。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五、总结全文。1. 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卖火柴的小女孩。2. 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指点,深化主题:天气寒冷,雪地冰冷,寒
13、风尖冷,但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3. 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提示小黑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释: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吗?这句诗非常著名,它是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缩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这两句诗,又从这两句诗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不仅我国封建社会是这样,当时的丹麦王国也是这样。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饥饿,和痛苦的人,让全
14、世界的大人、儿童都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光明、美好的社会里。六、简要复述。明确了中心,要复述课文就容易多了。要抓最重要的。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哪儿,怎么样。主要情节、幻想、幻想着哪些,结果怎样。练习:简要复述。一、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二、 教学重点、难点文章第二至八自然段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夏令营的较量有关资料(一)、导入1、 同学们,你们看过鲁滨孙漂流记吗?有谁能告诉老师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2、 本文是书的缩写,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他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15、居然生活了二十年。3、 你能想像一下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吗?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4、 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自己描绘了一幅荒岛风景图,真的是很荒凉,很艰苦。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滨孙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荒岛(引读)5、 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都是乱石野草。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 那么,鲁滨孙又是怎样在这一个小岛上活下去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鲁滨孙在岛上惊险经历的部分找出来。2、 思考并交流: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交流时随机板书:住、吃、安全、孤独)3、 这些困难都是常
16、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和鲁滨孙一起去历险吧!(播放连环画并解说)(三)、围绕重点,读书讨论1、 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你的同桌听,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的什么?为什么佩服?而同桌在听完后对其进行评价。2、 指名朗读,并谈感受3、 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
17、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你想像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4、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想不想夸夸他?请用一到两个词语来夸一夸他。5、 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请看夏令营的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思考: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中国怎样才能不落伍?6、
18、总结: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学了这两篇文章,老师深有感触,千言万语就化作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四)、课外拓展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了解剧本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及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2培养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读懂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体会斯巴达克的勇猛、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受到憎恨恶势力、同情劳动人民的教育。(四)美育渗透点体会剧情的跌宕多姿,使学生
19、心灵受到震撼,品味斯巴达克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阳刚之美。二、学法引导本文教学采取自主学习方式,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组内的交流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读懂课文,培养能力。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了解事情发展的经过及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体会人物的品质。(二)疑点什么是“奴隶”?为什么要让斯巴达克和狮子斗,和十个奴隶斗?(三)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老师适时穿插介绍时代背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二)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积
20、极参加讨论,发表独特看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板书课题,解题。什么是奴隶呢?(奴隶,奴隶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取乐和杀害。)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一篇话剧,描写的就是一位奴隶英雄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位英雄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体会到这位英雄的高贵品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不懂的地方。2检查自读情况。(1)本文讲公元前7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斯巴达克被带到斗兽场,他先打死了狮子,然后又说服了与之决斗的十个奴隶,最后和奴隶们一齐冲出斗兽场,发动了起义。
21、(2)质疑。(问题相机解决)(三)细读课文,领悟中心1默读思考: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人?全班议答:(奴隶主的压迫“用铁链锁着,用鞭子打着,逼着赶着要我们做工,饭也不给吃饱。三十几个同伴,叫他们打死了十几个,饿死了十几个。”“他们拿我们不当人,整天逼我们做苦工不算,还要叫我们互相残杀,给他们当把戏看”这是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之一;奴隶们在斯巴达克引导下的觉醒也是起义的又一原因。)2你还读懂了什么?(相机解决。)3小组讨论:斯巴达克是怎样的一个人?(勇猛无比,嫉恶如仇,同情奴隶,有鼓动力,号召力)(出示插图引导观察。)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司令官及贵妇人的傲慢、无聊、无耻;
22、读出斯巴达克对奴隶主的仇恨。)(四)总结扩展。你从斯巴达克身上学到了什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五)布置作业把剧本排练一下,给同学们演一演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正确读写下列生字词。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
23、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2指读课文 读前设问: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前设问: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读后明确: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3设问:“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明确: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
24、,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五)总结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
25、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2朗读全文。(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一)重点、难点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齐读课题。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
26、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板书:矛与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题: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概说出即可。)(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
27、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四)总结、
28、扩展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五)布置作业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背诵矛与盾全文。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2检查自学情况。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质疑。(师生归纳问题。)(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