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6 ,大小:63.26KB ,
资源ID:267537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7537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docx

1、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一、概述1. 定义:有足够静脉回心血量情况下,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2. 舒张性心力衰竭:心排血量正常,左室充盈压高,肺静脉回流受阻3.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肺和/或体循环被动性充血4. 心功能不全或心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前者是更广泛的概念。心功能不全分四级,心衰分三度。 二、病因1. 原发心肌损害1.1 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心梗等1.2 心肌炎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1.3 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

2、病、B1缺乏、淀粉样变2. 心脏负荷过重2.1 压力负荷(后负荷、阻力负荷、收缩期负荷):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高血压病2.2 容量负荷(前负荷、舒张期负荷):1、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反流等。2、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3、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环血容量增多如甲亢、贫血。3. 诱因: 呼吸道感染;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摄钠、输液);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妊娠、分娩);治疗不当(洋地黄不足或过量);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它疾病(冠心病心梗、风心病风湿活动)。 三、病理生理当基础心脏病损及心功能时,首先发生多种代偿机制,可使心功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正常水平,但代偿机制均

3、有负性效应,到一定时候出现失代偿。1. 代偿机制1.1 Frank-Starling机制1.1.1 正面效应:前负荷增加回心血量增加舒张末容积增加心室壁张力增加心排量、作功增加1.1.2 负面效应:心脏扩大到一定程度收缩力下降静脉压升高到一定高度出现体循环、肺循环淤血1.2 心肌肥厚1.2.1正面效应:后负荷增加心肌细胞肥大室壁变厚收缩力增加排血量增加1.2.2负面效应:1、心肌肥厚心肌细胞数不增加,以心肌纤维增多为主。2、心肌肥厚增加心肌收缩力,但心肌顺应性差。3、心肌肥厚心肌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肌收缩力下降1.3神经体液代偿机制液机(心房压升高,启动神经体液机制)1.4 交感神

4、经兴奋增强1.4.1正效应: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心率增加收缩力加强1.4.2负效应:后负荷增加耗氧增加1.5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1.5.1正效应:心肌收缩力增强,周围血管收缩维持血压;调节血液再分配,保证心脑等脏器供血;醛固酮分泌增加水钠猪留前负荷增加;1.5.2负效应: AT使新的收缩蛋白增加心肌肥厚;醛固酮刺激成纤维细胞转变为胶原纤维使心肌间质纤维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变窄,同时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使血管舒张受影响;这些改变称为细胞和组织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恶化促进死亡。2. 心力衰竭时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2.1 心钠素(心房肽、ANF)由心房合成和分泌,有很强的利尿

5、作用,心衰早期ANF增多,排钠利尿是机体对水钠潴留的反馈效应。严重心衰转慢性,ANF反而下降,可能由于ANF被耗竭;2.2 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有缩血管,抗利尿、增加血容量的作用(正效应),过强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2.3 缓激肽(bradykinin)生成增多与RAS激活有关,血管内皮细胞受缓激肽剌激后产生内皮依赖舒张因子(NO)有强的扩血管作用;3. 舒张功能不全3.1 主动性舒张功能障碍:钙不能及时被肌浆网回摄及泵出胞外,两种过程均需耗能,当能量不足时会出现主动性舒张功能障碍。如冠心病心肌缺血等;3.2 心肌顺应性减退或充盈障碍:主要由于心肌肥厚如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舒张功能不全均可

6、出现在收缩功能不全之前4. 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使心脏受损,所引起心腔扩大或心肌肥厚等各种代偿性变化,在此过程中心肌细胞、胞外基质、胶原纤维网等均有相应变化,也就是心室重构。各种基础心脏疾病如果病因不能解除,引起心脏损害都可以代偿到失代偿,除了因为代偿能力有一定限度外,各种代偿机制的负面影响、心肌能量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心肌细胞减少使心肌收缩力下降,纤维化又使顺应性下降,重构更趋明显形成恶性循环。 四、心衰的类型1. 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2. 急性心衰和慢性心力衰竭;3. 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4. 心功能分级:NYHA

7、1928年提出分四级,优点简单易行,缺点凭主观感觉陈述,症状与客观检查有很大差距。1994年AHA进行了修订,采用并行两种方案,在上述基础上加上客观。 慢性心力衰竭一、流行病学慢性心力衰竭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最终归宿和主要死亡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逐年增加,我国现在也已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为主要病因。 二、临床表现1. 左心衰竭(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为主)1.1 症状1.1.1 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1.1.2 咳嗽、咳痰、咯血(肺泡支气管粘膜淤血);1.1.3 乏力、疲倦、头昏、心慌(心排量不足);1.1.4 少尿及肾功能损

8、害(血液重分配,肾血流量减少)。1.2 体征1.2.1 肺部湿罗音(侧卧位下垂侧较多,如单侧右侧较多);1.2.2 心脏体征(除基础心脏病固有体征外,有心脏扩大、P2亢进、舒张期奔马律)。2. 右心衰竭(以体静脉淤血为主要表现)2.1 症状2.1.1 消化道症状2.1.2劳力性呼吸困难 继发于左心衰呼吸困难业已存在,单纯右心衰为先心病或肺部疾病所致2.2 体征2.2.1 水肿 上行性2.2.2 颈静脉征2.2.3 肝大2.2.4 心脏体征(右室大、三尖瓣关闭不全)3. 全心衰 右心衰继发于左心衰而成,肺淤血症状相对减轻 三、实验室检查1. X线检查1.1 心影大小及外形(心脏扩大的程度及动态改

9、变间接反映心功能状态)1.2 肺淤血的有无及程度直接反映心功能状态 2. 超声心动图2.1 准确提供各心腔大小变化、心瓣膜结构及功能2.2 估计心功能2.2.1 收缩功能(ejection fraction,EF值 正常EF值50)2.2.2 舒张功能(超声多谱勒是临床最实用的判断舒张功能方法)2.3 E/A比值12.4 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流速和舒张晚期流速3. 放射性核素检查3.1 核素心血池显影:有助于判断心室腔大小和计算EF值3.2 记录放射活性-时间曲线计算左室最大充盈速率反映心脏舒张功能4. 心-肺吸氧运动试验(运动状态下测定患者对运动耐受量更能说明心功能状态)4.1 最大耗氧量(VO

10、2max,单位ml/min.kg)心功能正常,此值应大于204.2 无氧阈值(即呼气中CO2的增长超过氧增长,标志无氧代谢出现,)此值愈低心功能愈差,心功能正时大于14ml/(min.kg)5.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将导管插至肺小动脉,则定各部位的压力及血液含氧量)5.1 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正常值CI2.5L/(min.m);5.2 肺小动脉楔压(PCWP)正常值PCWP12mmHg;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1. 诊断: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而作出;2. 鉴别诊断2.1 支气管哮喘(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心源性哮喘(吗啡、氨茶碱)2.2 心包积液、缩窄性

11、心包炎2.3 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与右心衰 五、治疗1. 治疗原则和目的1.1 纠正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的短期治疗不能改善长期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病因治疗、调节心力衰竭代偿机制、减少负面效应如拮抗神经体液因子过度激活等。1.2 目的:1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2、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3、降低死亡率2. 病因治疗2.1 基本病因治疗:多数心力衰竭的病因都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很多患者满足于短期治疗缓解症状,最终发展为严重心衰而失去治疗时机;2.2 消除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贫血等。3. 减轻心脏负荷3.1 休息3.2 控制钠盐摄入3.3 利尿剂的应用(通

12、过排钠排水,缓解淤血症状) 噻嗪类:抑制髓袢升支段皮质释稀段CI-Na交换噻嗪类潴钾利尿剂: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Na的重吸收 袢利尿剂:抑制髓袢升支粗段CI-Na-k的交换 3.3.1 噻嗪类: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作用于远曲小管,抑制钠的重吸收。副作用引起尿酸升高、干扰糖及胆固醇代谢3.3.2 袢利尿剂:呋塞米(速尿)作用于髓袢升支,在排钠同时也排钾,为强利尿利3.3.3保钾利尿剂:螺内酯(安体舒通)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干扰醛固酮作用,保钾排钠,但利尿作用不强; 氨苯蝶啶直接作用于远曲小管,排钠保钾 ;阿米诺利同氨苯喋啶,利尿作用强保钾作用弱。3.3.4 注意点:缓解症状较其它药迅速;唯一可以

13、控制体液潴留的药物;不能单独用;是其它药物治疗心衰的基础,不能量小也不能过量;不良反应为电解质紊乱、低血压、氮质血症。4.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药物的应用4.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4.1.1 作用机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缓激肽降解,前列腺素增多,血管扩张 ;降低心衰患者代偿性神经-体液的不利影响,最终可改善心室及血管的重构。4.1.2 ACEI制剂种类:主要考虑半衰期长短,卡托普利;苯那普利(1/3经肝排,肾功能损害较适用); 培朵普利4.1.3 注意点: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到一定程度可长期维持治疗;定期检测肾功能和血钾。4.1.4 副作用4.1.4.1

14、 与Ang抑制有关的副作用:低血压;肾功能恶化;钾潴留,特别是糖尿病。4.1.4.2 与激肽有关的副作用:咳嗽,轻咳应坚持;血管水肿,发生可威胁生命,如有应终生避免使用。4.2 抗醛固酮制剂的应用(抑制心血管的重构、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远期预后)5. 增加心排出量洋地黄类5.1作用机理:抑制钠钾泵ATP酶,增加心肌收缩力;抑制迷走的传入纤维,减少来自中枢的交感神经冲动;抑制肾脏钠钾泵ATP酶减少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抑制肾脏肾素分泌;电生理作用: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对房室交界区抑制最明显。大剂量提高心房、房室交界、心室自律性,当血钾过低时,更易发生各种快速心律失常。5.2 洋地黄制剂的选择:地高辛(

15、digoxin);洋地黄毒甙(digitoxin);毛花甙丙(lanatoside C ,西地兰);毒毛花甙K(strophanthin K)。5.3 洋地黄的适应症:各种急慢性心衰,特别伴快速房颤和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高排心衰如贫血,心肌病、心肌炎效果欠佳;肺心病缺氧应慎用;肥厚型心肌病属于禁用。5.4 洋地黄中毒及其处理5.4.1 影响洋地黄中毒的因素:心肌缺血、缺氧;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病常用药物如胺碘酮、维拉帕米;5.4.2 洋地黄中毒表现5.4.2.1 心律失常:室早二联律和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其次为非阵发性交界区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房颤等;5.4.2.

16、2 心电图改变:洋地黄可引起心电图ST-T改变(鱼钩状);5.4.2.3 胃肠道副作用 恶心 、呕吐、食欲减退;5.4.2.4 中枢神经症状 头痛、视力模糊、黄视、绿视;5.4.3 洋地黄中毒的处理5.4.3.1 立即停用洋地黄;5.4.3.2 快速性心律失常低钾补钾、补镁,不低钾用利多卡因;5.4.3.3 禁用电复律(除非室颤);5.4.3.4 传导阻滞、缓慢性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等;6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6.1 肾上腺能受体兴奋剂: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6.2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力农及米力农,对顽固性心衰有一定效果,但长期使用死亡率增加;6.3 正性肌力药短期应用改善心衰症状效果是肯定的。由于

17、心衰患者心肌处于血液或能量供应不足状态,过度或长期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将扩大能量供需的矛盾,使心肌损害更为加重,而导致死亡率反而升高。 7. 阻滞剂的应用抑制心力衰竭交感神经系统不良作用,开始小剂量,逐渐增加剂量,应当长期治疗。告知病人、2-3个月才能看到临床疗效,减少心脏事件发生,降低死亡率从而改善远期预后。副作用:体液潴留和心衰恶化;乏力,多数不需治疗;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低血压。8.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9. 血管扩张剂9.1 静脉扩张剂(减轻肺淤血不增加心排血量):常用药物为硝酸盐制剂为主;9.2 动脉扩张剂(周围循环阻力下降,EF值及心排量提高):常用药物1受体阻断剂,直接舒张平滑肌制剂、钙

18、通道阻滞剂;9.3 动、静脉均扩张:硝普钠(不用于排出受阻病变)10. 舒张性心衰的治疗10.1 受体阻滞剂10.2 钙通道阻滞剂10.3 ACEI制剂10.4 尽量维持窦性心律10.5 对肺淤血明显者可用静脉扩张剂或利尿剂10.6 无收缩功能障碍情况下,禁用正性肌力药11. 顽固性心力衰竭及不可逆心力衰竭治疗11.1 应努力寻找潜在的原因,去除诱因,使用正性肌力药11.2 静脉扩血管药11.3心脏移植 六、思考题:1. 心室重构的发生机制?2.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机理是什么?3. 洋地黄类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中毒表现是什么?4.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药物的分别作用机理是什么?

19、心 律 失 常 第一节 概述一、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1. 冲动形成异常 1.1 窦房结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1.2 异位心律 被动性异位心律 主动性异位心律2. 冲动传导异常 2.1 生理性 (干扰及房室分离,冲动传至某处,适逢生理性不应期)2.2 病理性 (非生理性不应期所致)2.3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 三、心律失常发生机制1. 冲动形成异常 1.1自律性增高 1.2触发活动2. 冲动传导异常 3. 折返(快速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机制)3.1 两个部位传导性与不应性各不相同的闭合环3.2 其中一条发生单向阻滞3.3 另一通道传导缓慢,原阻滞通道有

20、足够时间复极3.4 原阻滞通道再次激动,完成一次折返 四、心律失常的诊断1. 病史 ; 2. 运动试验;3. 体格检查; 4. 信号平均技术;5. 心电图检查; 6. 临床心电生理检查;7. 长时间心电图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 8. 食管心电图。 第二节 窦性心律失常一、正常窦性心律1. 频率60-100次/分;2. p波在、avf直立、avR倒置;3. PR间期0.12-0.20秒 二、窦性心动过缓 1. p60次/分2. p波在、avf直立、avR倒置3. PR间期0.12-0.20秒 三、窦房传导阻滞1. 第一度窦房传导阻滞 体表心电图无法识别; 2. 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分型、型; 四

2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1. 病因 1.1 窦房结病变; 1.2 窦房结周围神经或心房肌病变,窦房结供血减少;1.3 迷走张力增高,某些药物影响等。2. 临床表现 2.1 心、脑供血不足的表现:眩晕、黑蒙、乏力,严重者出现晕厥(阿-斯综合症:病人非麻醉状态由于心率突然变化导至急性脑缺血发作)2.2 异位心动过速发作时,出现心悸、心绞痛3. 心电图检查 3.1 持续而严重的心动过缓;3.2 窦房阻滞或窦性静止3.3 窦房阻滞与房室阻滞并存;3.4 慢-快综合征 (在缓慢窦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上发生快速性异位心律失常)。快速的异位心律可表现为房速、房扑、房颤、交界区

22、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4. 心电生理与其它检查 4.1 固有心率测定;4.2 窦房结恢复时间与窦房传导时间。5. 治疗5.1 无症状不需冶疗;5.2 有症状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5.3 慢快综合症者;起搏器加药物治疗 第三节 房性心律失常一、房性期前收缩 病因 1.1 正常人; 1.2 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检查 2.1 提前出现P波,形态与窦性P不同;2.2 P-R间期0.12s;2.3 QRS波形态:多为室上性;无QRS波;差异传导时QRS波畸形;2.4 代偿间歇不完全。治疗 3.1 无症状不需治疗3.2 病因治疗3.3 镇静3.4 阻滞剂、钙拮抗剂 二、房性心动过速1. 自律性房性心

23、动过速1.1 病因:正常人;器质性心脏病;药物中毒或电解质紊乱1.2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头晕;1.3 心电图与心电生理检查2. 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3. 紊乱性房性行动过速 三、心房颤动1. 病因 1.1 阵发性房颤:正常人;心肺疾病;1.2 持续性房颤: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1.3 孤立性房颤(无心脏病变的中青年);1.4 快-慢综合征(部分老年患者)。2. 临床表现:取决于心室率,易形成血栓发生栓塞3. 体征: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4. 房颤心律变规则4.1 恢复窦律;4.2 转为房性心动过速;4.3 心房扑动;4.4 房室交界区或室性心动过速;4.5 慢而规侧,可能出现完全性

24、房室传导阻滞。5. 治疗5.1 急性房颤:初次发作且在2448小时内者,复律5.2 慢性房颤:5.2.1 阵发性(paroxysmal 自行可复律) 5.2.2 持续性(persistent 不能自行复律)5.2.3 永久性(permanent 通过复律与维持窦性心律治疗无效)5.3 治疗措施5.3.1 转复为窦性心律 电转复 药物转复5.3.2 维持窦性心律5.3.3 控制心室率5.3.3.1 洋地黄类 对房室结是通过迷走神经间接起作用,除非有收缩功能衰竭,否则不作首选5.3.3.2受体阻滞剂 可控制交感兴奋时增快的心室率和运动状态心室率。静脉注射美托洛尔、艾思洛尔可使心室率迅速得到控制。心

25、功能级禁用5.3.3.3 钙拮抗剂 直接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阻滞剂有禁忌时可选用5.3.3.4 极快的心室率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应选电复律5.3.3.5 预激综合征的房颤病人不能用洋地黄、腺苷、钙拮抗剂、阻滞剂,应选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5.3.3.6 快慢综合征安装起搏器后再服用控制心率药物5.3.3.7 预防栓塞:阿司匹林;5.3.3.8 非药物治疗:外科迷宫手术、射频消融手术。 第四节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一、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1. 心电图1.1 提前出现QRS波呈室上性1.2 QRS 波前有逆行P波,PR间期少于012秒1.3 QRS波前后无P波1.4 QRS波后逆行P波,RP间期少于020

26、秒 二、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三、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简称室上速);1.1 病因:多见于正常人,亦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1.2 临床表现:突然发生,突然终止;体查心律绝对整齐;发作时心悸胸闷、心绞痛、头晕、甚至血压下降;1.3 心电图检查QRS波群为室上性型;1.3.1频率多在150-240次/分,绝对整齐;1.3.2逆行P可见于QRS波之前、后,或不可见;1.3.3可有继发性ST-T改变;1.4 心电生理检查(心律失常折返发生机制);1.4.1两个部位传导性与不应性各不相同的闭合环;1.4.2其中一条发生单向阻滞;1.4.3另一通道传导缓

27、慢,原阻滞通道有足够时间复;1.4.4原阻滞通道再次激动,完成一次折返;1.5房室结双径路:(快)径路;(慢)径路。 四、治疗1. 急性发作期1.1 刺激迷走神经 1.2药物1.2.1普罗帕酮;1.2.2 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1.2.3 腺苷(ATP);1.2.4 洋地黄(毛花甙丙);1.2.5 升压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禁用;1.2.6 其他药物:受体阻滞剂、胆碱脂酶抑制剂、胺碘酮1.3 超速抑制1.4 同步直流电复律2. 预防复发 射频消融治疗 ,药物预防不常用 五、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1. 病因 :正常人;先天性心脏病。2. 临床表现:无心动过速者少有症状;3. 心电图表现:

28、PR间期少于012秒;预激波;继发性ST-T改变;4. 治疗:发作时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但不用洋地黄等 第五节 室性心律失常一、室性期前收缩1. 病因:正常人;各种心脏病;药物中毒及电解质紊乱。2. 临床表现2.1可无自觉症状,亦可表现心慌、心悸感; 2.2 严重频发的可诱发晕厥、心绞痛或低血压3. 室早Killip分级 3.1 级单源偶发室早;3.2 级频发室早;3.3 级多源室早;3.4 级A成对室早;3.5 级B室速;3.6 级RonT现象4. 心电图检查4.1 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后无相关P波,ST段与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4.2 配对间期恒定;4.3有完

29、全性代偿间歇,间位性室早无代偿间歇;4.4 室早可呈联律 4.4.1 二联律:一个窦性搏动跟一个期前收缩4.4.2 三联律:二个窦性搏动跟一个期前收缩4.4.3 四联律:以此类推4.4.4 连续两个室早为成对室早,三个以上为室速,形态相同为单形室早,形态不同为多形4.5室性并行心律(ventricular parasystole)4.5.1 配对不恒定;4.5.2 呈倍数关系;4.5.3 可产生融合波5. 治疗:针对病因治疗 5.1 无器质性心脏病:偶发室早、无症状者不需治疗;5.2 急性心肌缺血 受体阻滞剂、利多卡因;5.3 慢性心脏病变 胺碘酮等。 二、室性心动过速1.病因1.1器质性心脏

30、病1.2药物中毒及电解质紊乱1.3原发性电生理紊乱1.4偶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2.临床表现2.1非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少于30s,能自行终止;2.2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超过30s,伴有血流动力学变化,需药物或电复律始能终止;3.心电图检查3.1 3个或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3.2 QRS波宽大畸形,ST-T方向与QRS主波相反;3.3 心室率100-250次/分,心律规侧,亦可略不规则;3.4 P与QRS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3.5 可有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4. 心电生理检查5. 治疗 5.1 确定那些需要治疗5.1.1 无器质心脏病非持续性室速无需治疗;5.1.2 持续性室速;首选电复律;5.1.3 有器质性心脏病非持续性室速及持续性室速均需治疗。5.2 方法5.2.1 终止发作:药物如利多卡因、普罗帕酮、胺碘酮; 电复律。5.2.2 预防发作:受体阻滞剂;胺碘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