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煤炭企业并购整合后的战略协同效应研究新煤炭企业并购整合后的战略协同效应研究1选题背景近年来,我国并购之风席卷了各个行业,2005年-2009年间,共发生565起国内上市公司并购事件,涉及金额达1171.81亿元。2009年发生212起并购事件,创下新高,为2005年的5倍;年度并购金额则在2008年达到峰值,为648.98亿元。煤炭行业是资源开采型行业,具有高危险性,自身的安全风险很高,加之建设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一直不是并购的热点。随着我国对煤炭企业宏观调控、治理力度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煤炭企业的并购也逐渐开展起来。煤炭是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之一,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高达70
2、%,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煤炭行业整体呈现着“多、小、散、乱”的行业布局,存在产业集中度低,发展层次低,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2009年国内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共产煤炭7.1亿吨,仅占国内煤炭总产量的24.7%,产能在1000万吨以上有43家企业,其中33家产量仅在10004000万吨之间。“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煤炭企业的并购重组工作,鼓励煤炭企业间跨区域、跨所有制形式的并购重组。“十二五”末,全国预计将建成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68个。同时提高煤矿准入门槛,一般矿井的年产量规模不低于30万吨,重点
3、规划的矿区规模不低于60万吨/年,各主要产煤省份的矿区不低于120万吨,实现5000万吨以上煤炭企业总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65%以上的目标。鉴于此,煤炭行业里必然会出现大型煤炭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将成为煤炭资源整合的新方向,重组整合后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进,对煤炭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世界强国的煤炭企业正在把自身现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集中和整合,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主要有以下基本特点(l)世界煤炭工业实施战略性重组。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南非等国的煤炭企业逐渐重组为几家大型煤炭销售跨国公司,控制世界80%的煤炭出口量。(2)生产趋向集中化、大型化。生产趋向集中
4、化,带来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生产效率逐渐提高,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市场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导致煤炭企业朝大型化方向发展。(3)煤炭资源利用趋向综合化。由于经营范围和规模经济的形成,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煤路港航一体化、煤炭的深加工、煤炭的综合利用等联合生产经营,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已成为国际化大型能源企业的发展趋势。对于中国这样以煤炭为主要化石能源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措施,组建一体化的煤炭联盟,使自己的煤炭企业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通过行业内的并购、重组、整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煤炭企业借助并购扩大企业的资本和生产规模,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先进的采煤设备,强化企业僵硬管理,以
5、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以便使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09年,山西率先完成了全省煤炭企业的并购重组,河南紧跟其后,但纵观国内外并购案例,成功率不足30%。2009年是中国煤炭行业的整合年,中、小煤矿企业在整合中消失,大煤矿企业通过整合越做越大。并购重组过程迅猛发展,并购绩效却不容乐观,在并购过程中暴露了许多问题,国家的主导、地方保护导致煤炭企业并购动力不足,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难以融合,重组后的企业管理不畅、人才流失。企业并购后成功运作并非易事,关键是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在这方面我国煤炭行业的并购之路依然很长。鉴于此,本文从我国煤炭行业的并购重组出发,基于战略协同的观点进行分析,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
6、等自组织理论与方法,分析影响煤炭企业并购成功的影响因素,借助仿真软件对其进行并购重组的建模与仿真,对并购整合后的战略协同进行优化,以期寻找合适的并购模式与整合流程,对煤炭企业的并购重组进行理论指导。2选题意义2.1选题的理论意义(1)战略协同理论为解决煤炭企业并购整合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煤炭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中国久久未能成为并购的重点,从“十一五”规划开始,随着对煤炭企业宏观调控、治理力度的加强,煤炭企业的并购也逐渐开展起来,因为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我国煤炭行业的并购主要是参考其它行业特别是钢铁行业的并购进行的。由于煤炭行业的与其它行业有所区别,并购后矿产资源的拥有,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的安
7、置都和其它行业有所差别,单纯的收购、重组很容易出现大而不强的局面。战略协同理论从企业宏观出发,将企业的不同资源和能力分类,对基本能力进行完善,对核心能力进行学习、吸收、转化。从战略协同角度研究煤炭企业的并购整合能更清楚地看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各阶段的进程,更好的指导企业的并购整合。(2)开创了煤炭企业并购研究的新视角。目前对煤炭企业并购的研究只局限于并购后绩效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结果指标的衡量,仅注重并购完成后结果的优劣,对并购及整合过程没有深入的研究,对并购整合过程的协同机制和具体影响方面不够深入。自组织理论通过对影响并购整合过程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并购过程的“黑箱”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并购
8、整合过程中各关键因素对协同机制的影响以及对并购绩效的非线性作用。(3)丰富了煤炭企业并购理论研究,有利于建立更有效、更有实践意义的应用理论体系。中国企业的并购浪潮兴起的比较晚,煤炭行业的并购整合更晚,还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的理论基础,关于煤炭企业并购整合以及协同的理论体系更是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以期对以后的煤炭企业并购进行指导,通过对选题的研究,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目前煤炭企业并购理论体系。2.2选题的现实意义对中国煤炭企业的并购整合的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同时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1)为我国政策层指导和参与煤炭企业并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煤炭行业的改制比较晚,所有制成分比较复杂,各种利益
9、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在并购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抵制。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太多关于煤炭企业并购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各地方政府在促进煤炭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可能直接参与其中,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行政障碍,这对市场经济的自由发挥形成了阻碍。因此,探索煤炭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不同状况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整合模式,让政府的行政作用发挥正的促进作用,保证并购整合过程的顺利进行,这符合市场规律,同时也保证了投资者的根本利益。(2)为我国煤炭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中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煤炭企业的并购行为一部分是企业自发的,一部分是当地政府的拉郎配,如何正确的对待并购对象,采用合理的并购整合模式将决定企业并购的成功
10、与否。从企业本质考虑,企业都是想追去利润的,但并购的盲目行不仅不会增加企业效益,反而容易让企业背上包袱,在追求大的过程中迷失的自我。该选题通过对影响煤炭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进行研究,使企业清醒的看到并购过程中最应注意的着力点,有的放矢,在整合的过程中,对目标要素进行重点关注和优化,对其次的因素则不必要耗费太大精力。(3)为监管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和依据煤炭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宏观上煤炭企业的并购关系到我国整个煤炭资源的前途,因此政府监督层的作用就显得尤为明显,在并购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解决并购过程中出现的政策问题,建立公正、合理、公开的并购市场规则和秩序是监管部门的重要任务
11、。本文通过对并购过程的“黑箱”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因素,为监管层的监管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3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主要包括:企业战略理论,战略协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等。以下针对国内外学者在上述领域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3.1国外研究现状巴纳德(1938)在经理的职能中,运用战略思维着重分析了企业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影响,以及组织与环境的匹配和相适应。首次揭开了企业战略研究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Chandler Alfred D.)通过研究大量公司组织结构以及它们的演化后提出,企业的横向、纵向一体化结构是由战略决定的,而战略的制定又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提出的,即外部环境
12、影响战略制定进而决定企业结构,后来称之为“结构追随战略”,把组织结构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肯尼斯安德鲁斯(1971)(Kenneth K. Andrews)在企业战略概念(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中阐述战略是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四者之间的平衡,即SWOT框架,他认为企业战略是一种决策模式,企业应明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合理安排资源,把各项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能力,从而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安索夫(1975)在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From Strategic Planning to Strategic Management)中认为战略管理
13、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与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规划与指导”。他认为战略管理是企业面向未来持续动态的从决策到执行的过程。本书标志着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迈克波特(Porter,M.E.)在竞争战略(1980)和竞争优势(1985)中提出了5种市场力量(波特五力),以及公司实行战略的三步骤定位(Position),权衡(Trade-off)和匹配(Fit),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为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取竞争优势主要有两个要素:产业吸引力和相对竞争地位。因此企业的战略管理就需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选择潜在利润丰
14、厚的产业;而是在现有产业范围内提升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拿大管理学家明茨伯格(Henry Mintzburg )提出了Crafting Strategic,认为战略是一系列决策和行为的方式,必须随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同时他整合了5P观念,提出计划型战略、模式型战略、计策型战略、定位型战略和观念型战略的定义以及它们的核心要点。随着对企业自身研究的深入,战略管理的研究也开始对企业自身进行深入研究,C.K. Prahalad和G. Hamel于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划时代著作公司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
15、n),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才是企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企业不仅仅是简单的业务组合,而是各种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整合,公司应实行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学科出现了一批新兴学科,主要研究非线性复杂系统或分线性复杂系统自组织过程,主要代表理论如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理论,托姆的突变论等。“自组织系统是指: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普利高津(I. Prigogine 1977)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海尔曼哈肯(H. Haken 1976)提出自组织概念,创立了协同学,他们是从自然科学
16、的基础上,提炼出新的研究非线性系统的方法。H伊戈尔安索夫(H. Igor Ansoff,1965)最早将协同概念引入到经济领域,认为协同使企业整体价值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价值的总和。并主要从企业战略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战略主要包括四方面:产品市场范围、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日本战略专家伊丹广之(Itami 1987)发表启动隐形资产(Mobilizing Invisible Assets)指出安索夫的协同效应是静态理论,而企业协同理论还应从动态的积累,因此他将安索夫的协同效应分解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他认为企业的资源分为两类实体资产和隐形资产,实体资产如生产设备等,隐形资产是无形资
17、源,如企业的商标、技术、企业文化等。伊丹广之认为隐形资产的存在才是企业保持长久竞争力的源泉所在,协同的目标在于有效利用企业各种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必须注重隐形资源的发展,用动态协同的理念去发展企业,积累自己的隐形资产。迈克波特(Porter,M.E.,1985)利用价值链分析法,将企业价值链上的活动大体分为五类采购、基础设备、技术、生产、市场,将各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分为有形关联、无形关联和竞争性关联三种类型,因此波特认为协同效应并非是一种意义,而是三种类型的协同,对于无形关联,波特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但同时也是最容易导致协同陷阱的关联,而有形关联和竞争性关联则由于它们的确定性,更容易被企业采
18、用、实施。C.K. Prahalad和G. Hamel(1991)的核心能力理论是协同理论的拓展和延伸,也从企业内部分析了战略协同的要素。Rosabeth Moss Kanter(1999)在寻求并实现协同一书中强调,协同是进行多元化的公司实现价值创造的唯一途径,后创业型公司要实现价值的突破就需要维持这种创造价值的方式,企业的下属公司或部门要保持足够的相关性,共同为企业做出贡献。通过并购重组和整合公司业务重点,可以保持公司价值创造的活力,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由此产生公司的协同效益。安德鲁坎贝尔(2000)的战略协同一书是在总结其它学者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出版的,书中通过结合大量案例探讨了战略协同的
19、理论与实践,书中阐述了协同的内涵,同时提出了一些协同机会的识别标准,总结了几种不同情形下的适用框架。指出实现协同需要的三个要素:公司高层对识别和实现协同有信心和决心;激发奖励团队合作;公司员工相互了解和沟通。协同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3.2国内研究现状战略协同理论引入中国后,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从母子公司、多元化、供应链等多角度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朱正萱(1999)依据企业经营的层次不同,划分了三类协同效应生产经营协同效应,表现为并购企业直接的成本下降、质量提高;管理经营协同效应,表现为管理部门
20、的整合,管理职能的一体化,达到的效率提高;资本经营协同效应,表现为集中化融资降低资本风险,增强财务实力。阎晓博(2007)采用四板块模式,从管理、经营、财务和无形资产展开,并分析了四类不同协同效应的价值机理,得出了协同效应视角下战略并购价值分析的三维框架协同效应维、战略并购阶段维和企业价值管理维。为企业并购运作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管理流程设计方向。胡玲(2003)从核心能力的角度,对企业的并购过程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合核心能力理论的技术创新观、知识观、资源观等视角,从人力资源整合、文化整合、组织机制整合以及技术研发整合四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围绕企业能力的保护、转移与扩散、发展与跃迁三方面进行了深入
21、完整的研究,提出了企业并购新思维框架。郭俊华(2004)从知识资本角度,研究了兼并收购过程中,企业的知识资本作用机理及动态演化模型,提出并购双方知识资本系统的协同机制主要有学习机制、转移机制、共享机制、替代机制、互补机制、冲突消除机制和创造机制7种;构建了知识资本演化的动态模型,系统之间不断进行非线性作用,系统间耦合逐渐活跃,由碰撞走向融合,最终形成创新跃升到新的平台。高超(2004)认为企业集团是一种自组织的现象,他将经营战略视为序参量,将影响序参量的各个因素视为参量,提出在企业集团战略协同的过程中不仅要与自身内部环境相关联,还要保持坐直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和自组织的匹配。王琛(2005)通
22、过分析中国大型企业的并购过程,提出了目前中国战略协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对自身的了解;没有正确估计预期;忽视战略与组织的匹配;盲目追求高效率等,认为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最自身进行分析,识别协同机会,合理配置组织机构,激发团队积极性,利用协同效应拓展企业能力。姚慧丽(2007)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借用热力学定律中熵定律和熵流分析,对企业并购过程和并购机理进行分析,认为企业并购能有效打破旧的相对平衡态,创造新的相对平衡态,是企业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一次大幅度的“涨落”。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有效的进行整合,形成具有新的非线性的新企业。王燕、苏晓燕(2007)基于战略协同理论,从无形资源和有形资产两个层面
23、,基于有形资源的要素:人力资源协同、财务资源协同、采购渠道协同、生产设备协同;基于无形资源的要素:品牌协同、信息协同、知识协同、制度文化协同。分别细化为5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母子公司协同效应评价体系。蒋婵(2007)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并购后的整合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对系统的各个层次进行剖析和研究,对协同效应进行层次解析,提出协同效应是主要价值创造的主要因素,研究了协同效应对价值创造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指出并购不仅仅从价值创造的表面判定,而是应从价值创造的内因去考虑,从何实现并购后企业的协同效应。周琳(2007)结合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从企业能力论的资源说和能力说两方面对企业并
24、购进行阐述,从并购资源协同的角度回到企业理论的基本问题,指出资源协同使一个与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并利用协同学和反应动力学构建了开放环境下并购企业资源协同的模型,通过对企业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测量,动态监测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中协同效应的衡量。邹志勇(2009)以自组织理论、企业组织理论系统研究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熵,提出了企业集团协同能力体系框架,构建了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理论模型,建立一个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的量化指标体系,将抽象的协同能力转化成具体可分析的量化指标。3.3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国外对企业并购的研究起步较早,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关于并购后的整合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
25、视,对整合的研究也是成果斐然,但这些研究大多聚集在对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研究和财务效益的重视,对非上市公司,尤其是煤炭企业这样的资源性、高风险、长周期的企业并购活动研究较少。而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并购整合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刚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阐述整合在企业整个并购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强调整合的重要性;二是总结和介绍国内外并购的成功案例;三是吸收引进欧美国家中关于企业并购整合研究的结论和方法。纵观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成果,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1)对煤炭企业并购整合后战略协同的研究缺少科学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综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企业并购整合的研究比较多,尤其是上市公司
26、的并购活动,但对于煤炭企业这种在我国所有制体制复杂,地方利益严重的并购整合研究比较少,相对比较零散,对并购整合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财务效益等可见的并购结果,对并购过程整体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或者是并购一定阶段,或者是并购一方面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2)对煤炭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采用的研究手段以定性分析为主。国内外学者认同企业并购后的价值关键来源于并购后的整合,对上市公司并购后整合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煤炭企业的上市公司无法形成大样本数据,因此,对煤炭企业的并购后整合多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在定量化描述煤炭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方面,尤其是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定量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3)
27、国内学者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贴近我国国情。国内学者对于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无论是从方法上还是方向上,都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煤炭企业的并购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学者对其研究还比较少,但同时,由于我国和欧美国家在国家体制、法律法规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在煤炭企业这种所有制复杂的企业当中更是明显,因此,在国外运行很好的并购整合模式不一定适应于我国的企业,这就需要我国的学者立足于本国国情,结合煤炭企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探讨适合我国煤炭企业并购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4研究思想和方法设计4.1研究思想本文紧紧围绕煤炭企业核心能力并购后的协同整合行研究。全文分为6章,主要的研究思想如下:第
28、1章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基本的概念界定、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以及论文的逻辑框架。第2章理论综述。主要对国内外的战略协同理论、并购理论以及自组织理论进行系统性的综述,目前国内外对企业并购整合的研究现状,存在的有点与不足,为下文的进一步分析做铺垫。第3章 煤炭企业并购整合后价值创造的过程及其原理。通过分析煤炭企业并购后整合的一般过程以及整合中价值创造的途径,找出影响煤炭企业并购整合价值创造的原因:协同效应分析。第4章 煤炭企业并购后战略协同效应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分析。深入分析影响煤炭企业战略协同的内外部因素,找出煤炭企业并购整合后战略协同的形成机制以及它的演化规律。第5章并购整
29、合后煤炭企业的战略协同运行及优化。结合上面几章内容,提出煤炭企业战略协同的运行过程框架,构建优化模型,通过仿真等工具进行优化的模拟,提出合理的优化措施。第6章并购整合后煤炭企业的战略协同机制优化效果测度及控制。提出协同度的概念,通过协同度效应,构建协同预测机制,测度和控制煤炭企业战略协同的优化过程。第7章案例分析。在前面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来阐述煤炭企业核心能力的整个并购整合过程。第8章研究结论。基于理论和仿真的结果,以及实际企业运作的过程,对政策层提出有意义、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完善我国煤炭企业并购的相关制度,促进我国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煤炭企业的并购行为提
30、出有意义的指导,对以后相关并购活动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4.2研究的技术路线本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所示:图2 论文技术路线图4.3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法。文章参照系统分析的思路,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谋篇布局本文,尽力保证全文体系结构的完整性。(2)建模分析法。分析影响煤炭企业并购整合的因素,运用自组织理论构建自组织方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研究各个不同变量对整合过程中核心能力的影响,为深入分析整合过程和仿真奠定基础。(3)仿真分析法。运用仿真软件,对煤炭企业并购整合过程进行仿真,检验煤炭企业核心能力自组织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4)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实际发生的并购案例进行分析,印证文章中的理
31、论分析和仿真模型,对以后的并购整合活动具有指导意义。(5)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分析煤炭企业并购整合过程、战略协同机制影响因素等问题,基本上是定性分析。在分析煤炭企业战略协同机制优化、测度和控制的时候,则主要采用定量分析。4.4论文的框架结构1引言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1.2 基本概念界定1.3研究目的及意义1.4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2理论综述2.1 核心能力理论 2.2 自组织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3 煤炭企业并购整合后价值创造的过程及其原理3.1煤炭企业并购后整合的一般过程分析3.2煤炭企业并购整合中价值创造的主要过程3.3影响煤炭企业并购整合价值创造的原因:协同效应分析4
32、煤炭企业并购后战略协同效应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分析4.1战略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 4.1.1内部因素 4.1.2外部因素4.2战略协同效应的形成4.3战略协同的演化规律5 并购整合后煤炭企业的战略协同运行及优化5.1运行过程框架5.2优化原理及模型5.3优化措施6 并购整合后的煤炭企业战略协同机制优化效果测度及控制6.1协同度6.2协同度效应6.3协同预测机制7案例分析7.1 集团介绍7.2并购经历 7.3 整合过程 7.4 并购案例述评8研究结论8.1 研究结论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性4.5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难本选题可能遇到的困难:(1)建模合理性问题。建立煤炭企业核心能力并购整合模型时,指标的选取、建模方法等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本选题需解决的关键问题。(2)案例述评的客观性问题。本文对实际煤炭企业并购案例进行述评,由于煤炭企业并购活动开始的比较晚,现有并购案例完成时间不长,很多实际的整合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