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江苏省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20132015年)(征求意见稿)江苏省环境保护厅二一三年七月一、前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提出,“重点治理农村土壤和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强化土壤环境监管”、“推进重点地区污染
2、场地和土壤修复”。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工业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2012年,占国土面积1.06%的江苏省创造了全国10.40%的GDP,GDP年增长率(10.1%)高于全国平均年增长率(7.8%)2.3%。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土壤环境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全力推进生态省建设、
3、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攻坚时期。江苏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未来一段时期,全省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是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江苏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深刻认识土壤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以及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将土壤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先后出台了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决定(苏发20
4、119号);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苏发201024号);江苏省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行动计划(苏发201126号)和江苏省“十二五”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苏政发201251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厅等部门关于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42号)等一系列文件用于指导江苏省“十二五”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负总责,要编制各自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
5、理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江苏省人民政府组织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相关单位编制了江苏省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在分析江苏省土壤环境保护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近期(2013-2015年)土壤环境保护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全省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各部门履行土壤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二、区域概况(一)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江苏省,简称苏,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 11618 -12157北纬3046-3507之间,地居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
6、海,大陆海岸线长约1000公里,西连安徽,北接山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江苏省土地面积 10.26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地势最为低平的省区,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占中国土地总面积 1.06%,列 24 位。境内地势平坦,平原辽阔,无崇山峻岭,而多名山巨泽,河港交叉,水网密布,海陆相临,湖泊众多。省境除北部边缘、西南边缘为丘陵山地,地势较高外,其余则自北而南为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所共同组成的大平原。江苏省平原面积7.06 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8.9;水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 16.8;丘陵山地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占14.3。位于连云港市郊的云台山玉女峰为江苏最
7、高峰,海拔 625 米。江苏省平原面积之多,水域比率之大,低山丘陵岗地面积之少,在中国各省区中均居首位。江苏分属长江、淮河、沂沭河三大水系,湖泊众多,河网稠密,故有“水乡江苏”之称,这有利于农业、水产养殖业和航运业的发展。江苏属暖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有利于农业生产,但梅雨的迟早和多少、台风雨的强弱对省境旱涝灾害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在人类长期耕垦下,地带性的棕壤、褐土、黄棕壤、红壤和非地带性的沼泽土、草甸土、盐碱土等大部分已改造成耕作土壤。江苏地处中国大陆东部的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华北准地台(或称华北地台)与扬子准地台的衔接部位,与黄海、东海两大构造盆地紧密相连,地质构造十
8、分复杂,全省基岩出露的面积约有1万平方公里。地层发育齐全,以海州泗阳断裂一线为界划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属扬子地层区,北区属华北地层区。南、北两区的地层在白垩系以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白垩系到新生界期间,南北两区的地层差异已不明显。江苏处于亚热带向温暖带的过渡区,气候温和,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其中 1 月是全年最冷月,7 月是全年最热月,江苏省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 13-16。受东亚季风进退的影响,夏季降水集中,冬季降水稀少,春、秋季降水居中,雨量适中,年降雨量1000 毫米左右。全省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大致以淮河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9、,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江苏省共辖1个副省级城市(辖11个市辖区)、12个地级市(共计44个市辖区)、23个县级市、22个县,县(市)中包含3个江苏试点省直管县(市)。其中苏南地区共4个地级市(共计30个市辖区)、12个县级市;苏中地区共有3个地级市(共计9个市辖区)、8个县级市、3个县;苏北地区共5个地级市(共计16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19个县。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时,江苏全省常住人口为7865 9903人。2012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达到54058.2亿元,同比增长10.1%,位列全国省份第二。人均突破1万美元达
10、到10887美元,位居全国省份第一。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名列全国首位。产业结构调整提速,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260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同时,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得以提升。全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达20686.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结构调整在全省工业产品结构优化上也有所体现。去年,全省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9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随之提高21个百分点,达268.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
11、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均保持了24%以上的增速增长。江苏省耕地面积500.8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9%和全国耕地面积的4.5%。平原、水面和低山丘陵分别占土地面积的69%、17%和14%。沿海滩涂面积65.3万公顷,占全国滩涂面积的25%。2012年全年粮食总产674.5亿斤,比上年增12.9亿斤,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62.3%,比全国平均高8个百分点。(二)环境状况 “十一五”期间,在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的情况下,全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太湖湖体水质得到改善,蓝藻爆发频率、密度、规模明显下降,15条主要流入湖河流水质基本消除劣V类;淮河流域水质达标率超过90%,南水北调干线水质基本达到国家
12、要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12年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9.9%,苏南地区酸雨频率明显降低。“绿色江苏”建设成效显著,十年来全省累计植树造林1660.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1.6%,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城市绿地系统不断完善,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6%。积极开展生态修复,累计恢复湿地4.8万亩,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21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23个。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三)相关规划要点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规划提出了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13、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与合作等八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15年,展望到2020年,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一核九带”: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区域规划对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江苏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
14、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活,为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58万亿元(2010年价,下同),年均增长10%左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到
15、15%以上;人才贡献率达到43%;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提高到400件,专利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耕地保有量保持475万公顷;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均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化水平达到63%。沿海开发取得重大突破,苏北地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大
16、区域发展优势更加鲜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江苏省“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流域水质加快好转,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公众环境满意率不断提高,达到生态省建设序时进度,40%的市、县(市)达到国家生态市县考核要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三、现状与形势(一)工作进展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十一五”期间,各地区环境保护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环境保护
17、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开展土壤基础调查、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强化污染源监管、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组织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十二五”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组织完成江苏省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初步建立土壤环境监管体系框架。2006年,按照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的部署: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开展了江苏省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全省共设置1566个普查点、83个背景点。对1147个重要区域13项无机指标和四种有机物进行了监测,获得了江苏省土壤环境质量
18、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按照每4平方千米的网格密度,在全省范围开展了土壤地质环境的系统调查,共获取了24167个土样的54项指标的调查数据,通过调查,揭示了江苏省土壤环境生态质量状况。以上两项调查为江苏省综合决策和土壤环境监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按照江苏省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工作部署,江苏省组织开展了土壤环境监管试点工作,探索制定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建立污染土壤档案管理制度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测制度,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推动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探索开展土壤环境监管试点,组织实施部分土壤环境修复示范工程。根据环保部要求,积极开展土壤环境监管试
19、点工作,根据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土壤污染的不同特点,分别选择3个省辖市开展试点工作。常州市制定了关于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实施监督的通知,全面开展了污染场地调查,投资9000多万元,组织开展对常州农化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示范工程;南通市将全市12个“菜篮子”种植基地环境质量监测纳入例行监测工作范围,共布设采样点112个。对三家企业原厂区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开展专项调查及污染风险评估,实施污染土壤清理和修复工程。徐州市开展了煤矿塌陷生态恢复工程试点。“十一五”期间,指导各地开展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工作,共投资2.6亿元,完成26个示范工程。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安排7314万元作为引导性资金予
20、以支持。不断提升土壤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能力,开展土壤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先后安排了一批土壤环境科研项目,研发土壤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中急需的技术。在常州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中荷土壤环境保护合作项目,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学习国外先进土壤环境保护的思想和理念,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推动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取得良好进展。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防治农田土壤污染。加强农村工业污染源防治,清理、搬迁散落在村庄附近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减轻农村土壤环境的污染。开展农业面源防治,省财政先后投入4.2亿元,全省耕地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900万亩以上,推广生物农药9200万亩次。建成“三品”种植基地面积达4
21、473万亩,居全国领先水平。建设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200万平方米,环太湖流域建成生态农业圈。加强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建成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12个,强化了土壤环境安全利用的监督管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二)现状问题土壤环境质量现状江苏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局部地区存在污染现象。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无机指标为镍、镉、汞、钒、锰等,有机指标为多环芳烃、滴滴涕和酞酸酯。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总体较轻,大部分区域土壤中金属元素检出浓度较低,但与“七五”调查背景值相比,砷、镉、硒等元素在少数区域有累积并呈加重趋势。苏南、苏北、苏中不同区域污染物的种类表现出较明显的差
22、异性,苏南土壤中有机污染相对较重。2.土壤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一五”期间,土壤环境保护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耕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比较明显,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更趋严峻,局部镉、汞、铅、砷等污染是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旱田主要受镍、镉、钒和锰污染相对较深,轻微污染区占86.7%,轻度污染区占7.8%,中度污染区占3.3%,重度污染区占2.2%。二是重污染企业周边土壤污染严重,存在健康和生态风险。部分工业园及周边地区土壤镉和铅污染、油田、采矿区及周边地区土壤砷和铅污染和重污染企业地区土壤镉、汞、铅和锌污染问题突出。三是搬迁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土壤存在严重环境安全隐患。“十一
23、五”期间,随着全省城镇化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区大量化工企业搬迁或关停。截至2009年底,全省累计关闭化工生产企业4631家,部分化工遗留或遗弃场地的土壤污染严重,尚未纳入有效管理,存在健康风险,这类场地土地再开发利用存在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四是污灌区土壤污染威胁农产品安全。污灌区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部分污灌区土壤污染严重,已经影响农产品安全,污灌区重度污染区农产品中存在超标现象。3.土壤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一是土壤环境质量例行调查未形成制度化。土壤环境质量例行调查未能形成长期的、定期的监控制度。2005年以来,开展了全省土壤污染调查,并分为88km2区域和重点场地区域进行调查
24、,由于土壤监控工作量较大,截至目前为止,全省土壤环境质量仅进行了1-2次的监测调查。针对土壤调查中新发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跟踪监测,以保证及时有效的掌握土壤污染的状况。但基层监测站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能力较弱,铅、汞、砷等重金属以及多环芳烃、酞酸酯、DDT等重点污染物监测能力不足,一些典型的新型污染物例如染料、新型杀菌剂、除草剂、杀虫剂未形成监测能力。二是土壤污染监测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全面。全省环境监测系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发展不平衡,省环境监测中心与各省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能力较强,县(市)级监测能力较弱。苏南、苏北省辖市站监测能力也有差异。以有机物监测为例,具备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酞酸酯
25、、石油烃等土壤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的分析能力仅有省中心、泰州、南京、常州、苏州等几个市站,其他站则以有机氯农药为主。即使是省环境监测中心,土壤无机物监测能力主要以pH、容重和水溶性离子以及总铅、总镉、总铜、总锌、总镍、汞、六价铬、总铬等总量,有效态监测能力不强。三是土壤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十一五”期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竣工监测工作中,除了生态类建设项目需要长期跟踪土壤污染以外,其他建设项目还没有较为详细的土壤环境管理规范及环境保护要求。近两年颁布的农药、制药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始详细规定了建设项目土壤本底调查的要求,但除此以外的其他行业环评,土壤本底
26、调查仍然较为主观。特别是早期立项的钢铁厂、水泥厂未开展详细的本底调查,随着矿物质长期燃烧,周边环境已被证实存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富集现象。通过土壤污染调查发现,超标主要重金属在各类用地中均有分布,但其污染原因是属于本底水平高,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往往缺少土地的背景值和土地使用历史状况说明。四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不完善。我国环境质量标准中,有关土壤环境质量的标准还不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失,正在修改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将由10项增加至60项,但各省仍然需要结合本地区土壤状况,从土壤特有性质着手,根据土壤影响生物、人群的不同路径和途径,进一步完善。除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标准也不健全
27、。目前,北京、上海等地从保护人体健康和保护陆地生态安全的角度,制定了各主要类型的场地环境评价标准、人体健康风险标准以及场地修复标准(北京市环保局场地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全省土壤污染筛选值的制定、不同利用类型下土壤筛选值及其暴露场景的技术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4.土壤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城市场地土壤污染管理办法有待完善。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大量存在潜在污染风险的工业场地用途发生变化,场地被大批量转为商业、住宅用地。除了北京、南京、沈阳、重庆等部分地区制定了场地利用变化土壤监管办法,大部分地区仍以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等进行场地调查,未明确要求开展土地性质变更环境质量评价,未能促进土壤
28、环境质量与土地资产价值挂钩,尚未形成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规范化。二是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忽视水土复合污染。土壤和地表水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密切,涉及水污染防治的条例、法规往往忽视水土复合污染防治的重要性。例如全省太湖流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太湖治理目标,全省应着重解决水污染问题,保障供水安全。部分环境管理法规,例如太湖管理条例条例的重点却放在防洪、水资源管理、水域和岸线管理上,对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法律规定,涉及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方面明显偏少,也未对土壤污染防治提出具体规范和要求,缺少水土复合污染防治的相关规定和强制性措施。三是有机食品基地土壤环境监管有待加强
29、。江苏是工业强省,也是农业大省,全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第四,农产品增加值占全国第三位。根据环境保护部公布有机食品基地(共四批),全省通过环保部认证的有机食品基地有11个,低于辽宁省、浙江等省。全省有机食品基地现行管理办法主要执行关于印发江苏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管理办法的通知(苏环然20025号),对有机食品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考核标准尚未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定。四是土壤污染责任的认定有待进一步明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避免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生、预防土壤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未涉及土壤污染应有的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基本法没有明确规定土壤污染的责任者、
30、污染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等问题,没有提供可操作的土壤污染责任追究、认定、赔偿程序。从近期土壤污染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全省典型土壤污染还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有些污染企业的责任主体属于“国有”,污染对象是“国有”性质的土地,土壤污染责任则无法追溯到具体的污染者或责任人。(三)面临形势近期(2013-2015年),随着全省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以及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日益关注,土壤环境保护面临压力将持续加大。1.人均环境容量小,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江苏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全国最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不足
31、的矛盾、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需求与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转变。在“两个率先”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短板”和薄弱环节,也是躲不开绕不过的一道坎。破解资源能源约束难度加大。土地、水、林业、矿产等资源普遍总量较小,支撑保障能力不足。耕地资源紧缺,后备资源数量少,耕地面积十年(2001-2011年)减少555万亩。土地开发强度大,全省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超过20%,苏南部分地区开发强度已达28%,接近国际公认的30%开发强度临界点。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和石油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的75%和16%。能源消耗总量大,每万元GDP能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供需矛盾突出,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92
32、%以上的煤炭和原油以及99%以上的天然气依靠外省或者进口。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资源能源约束将不断加剧。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难度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仍然偏重,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仍占有较高比重。2.土壤环境问题趋于复杂化,防控难度加大土壤环境问题将呈现多样性和复合性特点,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出现了土壤重金属的无机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类污染物等有机污染物共同存在的态势,如防控措施不到位,土壤污染问题将趋于加重态势。此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将有大批石油化工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印染企业、农药制药企业、电镀企业等进行搬迁、关闭或停产。这些企业关停并转后遗留的场址,将成为城市土地再开发的重要来源,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如果不进行评估和治理,盲目开发利用,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3.历史遗留土壤污染问题突出,治理任务艰巨较早起步乡镇企业聚集地的江苏,作为一个成功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轨迹,代表中国改革以后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民间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的一种区域典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