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3 ,大小:179.11KB ,
资源ID:2666296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6629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外国教育史考研.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外国教育史考研.docx

1、外国教育史考研第四部分外国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观点: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是当时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二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观点:根据原始社会中系统知识、教材、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尚未形成的事实,断定原始人的教育过程都是无意识的,儿童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使用弓箭与射击等活动

2、,其技巧几乎全部是通过失败与重复模仿学到的,是一种心理现象。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斯基观点:源自恩格斯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劳动是人们的认识的主要源泉,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四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代表人物:中国教育理论家杨贤江观点:认为上述三种观点不够准确,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

3、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二、史前教育概况(一原始社会分为:1前氏族时期共同生产,共同消费,无阶级,无剥削,儿童属于部落公有。教育便是由成年人在生产劳动中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幼小儿童在妇女身边受教育。七八岁男女儿童后按劳动分工分别接受教育,包括社会生活知识和宗教道德教育。出现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青年之家”3父系氏族时期发明了金属工具,实行金、石、木工具并用,并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农业。教育内容增加了伦理道德、军事体育。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形成阶级,军

4、事教育的地位提高,重视道德与精神教育,产生阶级教育萌芽,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别离。二原始社会教育特点: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养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意识。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处在原始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承接,以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和模仿。二、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 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文化,“泥板书”楔形文字1.巴比伦的学校巴比伦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密切的联系。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将知识视为神赐,非祭祀不敢享有,传习这些知识的也是僧侣的特权。由于管理寺庙财

5、产的需要,故寺庙中有关人员一般称作书吏需要学习文字和符号,这样就产生了训练书吏的学校。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巴比伦的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早期在训练书吏时,教学内容重视语言,尤其重视书写能力,此外,还有阅读、翻译、计算等。当时的教学方法简单,一般由教师先在潮湿的泥板上写上字,再由学生临摹。(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抄写背诵)学校中纪律严格,常采用体罚。3.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有两极:初级学校和高级学校。初级学校主要讲授读写;高级学校除学习读写外,还学习文法、数学、天文学及医学等。教学方法是师徒传授式的。无论教数学、医学还是冶金术和纺织术,其方式是一样的:学生首先

6、观察老师的操作,然后在教师的指点下自己动手,教师随时纠正错误。4.古代巴比伦的教育为少数人垄断,奴隶不能享受学校教育;能掌握复杂的楔形文字知识的一般只限于职业官吏、僧侣等少数人。这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的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古代埃及的教育比较发达,与其他国家比较,其教育制度比较完善,学校种类也更多一些。主要有: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或称寺庙学校、职官学校也称书吏学校及文士学校等。时期学校类型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特点共同特点古王国宫廷学校朝廷官员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常用灌输和体罚,教师施行体罚被认为是正当、合理的埃及最古老的学校阶级性和轻视

7、劳动中王国僧侣学校寺庙学校学术人才。培养能力优而水平高的人着重科学教育,是传授高深学识的学府。僧侣学校的教学及研究内容以较高级的天文学、 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为主学术中心职官学校书吏学校一般的专项官员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往往以吏为师以吏为师文士学校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通常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有的还教授数学、天文和地理之类。在诸科目中,书写最受重视,是基本课业(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教育1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刹帝利即武士吠舍即平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首陀罗即奴隶及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主要为当地土著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

8、罗门教育。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记载印度历史的古籍吠陀被崇奉为经典,也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入学校、习经典的权利只能为婆罗门、 刹帝利和吠舍所享有,但三者享有的受教育权利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儿童学习的内容主要为吠陀经,规定学习六科: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古儒学校的课程内容以神学为主,但涉及较为广泛的知识领域。在古儒学校里,体罚是常用的手段。教育方法:灌输,要求学生背诵吠陀经,采用导师制教育特点: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的家庭教育 创造出了导师制 教育

9、具有贵族性2.佛教教育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得到广泛发展,佛教教育随之发展起来。佛教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神学气氛极其浓厚。佛教教育将讲道佛经的讲解与个人的钻研结合起来。当时的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乃至堪称学术神学研究中心。公元10世纪后,佛教在东亚其他国家得到广泛传播。佛教教育对印度乃至东方各国的教育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1区别:婆罗门教育是私立教育,教师均由婆罗门担任,教育对象多为婆罗门子弟,教育带有强烈的贵族性,教育方法采用口授法和导师制;佛教教育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教师均由寺院僧侣担任,教育对象广泛,教育带有平民性

10、,教育方法把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结合起来。 2共同点: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是每个人都能稳步减少乃至彻底摒除尘世迷惑,而使自己的灵魂得救或解脱。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的因素,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变革,也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 各有其特征。总的来说,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对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以适应不同阶层的需

11、要。 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在此意义上,出了中国文化外,均为源远而流不长。第二章古希腊教育一、古风时代的教育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在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最强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城邦国家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两个城邦国家的经济、政体、文化及地理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教育类型。一斯巴达教育教育内容: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道德灌输 教育性质: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斯巴达作为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其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及国内

12、外战争频繁的需要,决定了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勇敢的军人,教育的内容是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斯巴达人十分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男孩7岁以后就进入国家办的军营式的国家体育场接受以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为主的单调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道德灌输以及严酷的身心磨炼,以求形成勇敢、坚毅、顺从和爱国的品质。斯巴达对文化知识不重视。到18岁时,少数身心经过严格考验的青年再进入高一级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两年的正规军事训练。年满20岁的青年,被派往边境沿线驻扎,开始实战训练。到30岁时,通过考核,并举行一定的仪式后,才能获得国家公民的称号,成为国家合格的军人。另外,斯巴达人认为

13、只有身体健康的女子才能生育健壮的儿童,并且女子还有帮助男子坚守城池的重任,所以斯巴达对女子教育比较重视,主张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受到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斯巴达教育的特点主要有:1)教育具有阶级性;2)教育完全被国家所控制,并被视为国家的事业;3)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对文化知识不重视;4)重视女子教育。二雅典教育 教育目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雅典境内多山,不宜耕种农作物,但它有良好的港湾,工商业贸易发达,国内以奴隶主民主政治为主,国内外战争频繁。雅典的这种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活动就要求它通过各种途径,不仅要把奴隶主子弟训练成善战的军人,更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活

14、动家和商人,即“身心既善且美的人”。因此,雅典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而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具体反映在它的教育制度中。雅典的男孩7岁后进入私立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主要内容为读、写、算的初步知识,还学习弹奏乐器、以乐器伴奏吟唱荷马史诗等。到12、13岁又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另外,还有骑马、游泳、击剑等。到15、16岁后,少数贵族子弟再进入国家体育馆学习。以“五项竞技”为主的体育是首要的学习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三艺,即文法、修辞和辩证法或称哲学。到18岁时,再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两年的军事训练。之后,通过一定的仪式,取得国家公民的称号

15、,参与国家政事。 雅典教育特点主要有:1)教育具有阶级性;2)重视体、智、德、美和谐发展,即不仅重视体育训练,也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道德教育及美育;3)雅典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4)无视女子教育。 三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比较:相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奴隶无权享受教育都重视体育教育教育体制都有年龄分期且比较完善不同点: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培养目标不同 教育机构不同 教育内容不同:斯巴达单一。雅典多样教育方法不同:斯巴达采用体罚,雅典则为民主师资队伍不同:斯巴达斯巴达人,雅典是东方智者派 对女子教育重视程度不同二、古典时代的教育1.“智者派

16、”的教育活动“智者”又称狡辩家在古希腊,最早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以后,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也被称为智者”。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一词获得了新的、特殊的含义,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普罗狄克斯等。普罗塔哥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个人作为判断事物存在与否、真假、善恶的唯一标准,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朴素的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2.“智者派”的教育奉献智者不

17、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同样做出了重大的奉献。具体表现在:智者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又由于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智者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正是由智者首先确定的。智者最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相对于古典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

18、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西亚、埃及等广阔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发生转移。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从雅典逐步转移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利亚城。该城就成为当时主要的文化、学术和教育中心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3)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小学教育主要局限于读、写、算 等知识性科目,注重和谐发展与多方面教育的传统遭到破坏。4)中等教育同样面临衰微的境地。原有的中等教育机构体育馆为文法学校所取代。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无视。5)高等教育得到明显的发展。除原有的柏拉图的学园阿加德米、亚里士多德的学园吕

19、克昂和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学校。第三章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Socmtes,前469前399)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著作皆已流失,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题。1.教育目的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道德是实践的哲学 寻求道德的一般:要求在真理、道德问题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寻求本质、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定义。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

20、人”。智慧即德行。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就是培养人们具有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为此,他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知识即道德”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从“知识即道德”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德行是可教的。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因此,在他看来,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自制是德行的基础。苏格拉底要求人们以明智的认识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

21、自己的欲望。守法就是正义。他认为,正义的行为和其他一切道德都是智慧。身教重于言教。他不仅劝人向善,而且严于律己,以身教人3.智育论苏格拉底主张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除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以外,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学习这些科目的目的在于实用,而不在于纯理论的思辨。4.“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成为苏格拉底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

22、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到达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法”。所谓 “苏格拉底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见如下关于“正义”与 “非正义”的讨论。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n,因此,“苏格拉底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是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是学生获得一般性

23、概念的归纳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但由于苏格拉底视知识为人类头脑中所固有的,因而他的启发法有局限性。5.苏格拉底法的优缺点: 优点:不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和强加给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的提问诱导对方,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的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半、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被后世采用。后世许多名著都是以问答体形式出现。 局限:受教育者必须要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一定的知识,否则问答无法进行。苏格拉底的谈话对象必须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

24、能机械的搬用于幼年儿童。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Plato,前427前347)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用对话体裁写了不少著作,理想国和法律篇是其中集中表达其教育思想的两部最有影响的著作。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1.政治观和哲学观了解,超纲 政治观:想建立一个完善、理想的国度,哲学家居于统治地位,军人居于辅佐地位,第三类人则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三类人各安其位,分工又合作,不同而又和谐,这就是正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这就是理想国中的四种美德。哲学家含有黄金,军人含有白银,手工业者和农民则生来只含有铜和铁。

25、哲学观:认为从感性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实的知识。他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是不完善、不真实、暂时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完善真实永恒的,这个理念世界就是他头脑中的理想国。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柏拉图以其社会政治观为基础,在理想国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家”统治者和军人卫国者的教育体系,其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论学前教育。柏拉图主张教育由国家控制。国家应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实行儿童公育公养。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还有唱歌等活动。主张要精心选择故事的内容,并对游戏的方式、内容也要精心安排。“寓学习于游戏当中”论普通教育(718岁。普通教育以情感教育为主

26、,重视音乐和体育。六岁以后,男女儿童要分别进入国家所办的初等学校,如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主要以初步的读、写、算、唱歌、音乐为主。柏拉图对于体操和音乐尤其重视。他强调指出,“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论高等教育。柏拉图将高等教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意志教育阶段18 20岁。以军事体育训练及“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学习为主。20岁以后,绝大多数贵族青年结束教育,去担负保卫国家的重任。少数才智出众的贵族子弟,继续受教育。第二阶段:发展智慧阶段2030岁。除四艺”外,重点学习辩证法。年满30岁后,这部分青年人中的绝大多数人就去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极少数聪

27、明而好学,并在哲学研究上有特殊才能的人,则继续学习。第三阶段:继续学习3035岁。继续研究哲学,直到35岁,然后 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吏。第四阶段:哲学王(50岁左右。按柏拉图的设想,个别人需要再经过十五年的锻炼,大约到了50岁时,经过指挥战争等各种考验,在学识方面,尤其是在哲学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就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女子应当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重视早期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即认识现到本质。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教育孩子,但游戏必须是合法的。柏拉图认为节制是一

28、种好秩序或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他继续发展苏格拉底节制的思想。3.“第二个理想国”中的教育观即法律篇中的教育观: 在教育管理上,有了一名专管教育的长官;规定了学校的兴建;对专职教师有了明确规定;在课程设置上,哲学被取消了,首次提出强迫教育;早期教育的规定比理想国更加具体;详细介绍了埃及人在“寓学习于游戏”方面的经验;恢复了一夫一妻制,因而人伦关系、孝道也就成了道德教育的必要内容。4.教育观的优缺点: 积极的教育观: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的结合,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将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第一次提出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

29、意早期教育,注重课程与实际锻炼相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这些就是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的积极因素。 消极因素:理想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用一个刻板的模子铸造人,无视个性发展,其次,他拒绝变革,“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翻新会给国家带来危害。5.学习即回忆”柏拉图强调理性思维,追求共相、本质,这个本来很深刻的哲学见解被他做了唯心主义的解释,他把思维、共相看成与外界无关的、存在于人的灵魂的内部。柏拉图认为一切可感知的具体事物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唯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在人的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着理念,即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

30、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所以,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而已。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1.灵魂论与教育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使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

31、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使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发展人的理性,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大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植物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两种成分。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在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理性的灵魂是高级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2.教育的作用论 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在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