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1.20KB ,
资源ID:266573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6573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docx

1、教育学1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产生五种学说: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是 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与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 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和意识性)、3.心理 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孟禄。提出起源的认识教育就是儿童对成人 的本能的、无意识模仿,模仿是教育的起源。,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 性和意识性。4.劳动起源说、5.交往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我国学者叶 澜等人)。 二.教育的发展三个阶段: (一)原始教育阶段(特点: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 专门的活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简单粗糙、原始;人们受教育机会均

2、 等。) (二)古代教育阶段 1.奴隶社会的教育。文字的出现,产生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内容 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 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无论官学和私学都以“四书”“五经”和反映封建 理论的“三纲五常”。 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 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方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私学 并存等。 (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特点: 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步延长;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

3、式多样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 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 三.教育的内涵 (一)词源学的解释 从词源上分析,中国教育有“外铄”倾向,强调 对人的施教是一种积极的陶冶和塑造,旨在从外部向人的内心输入个 体没有而该有的各种品质。西方的教育则提倡“内发”,强调教育是一 种随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内而外引发出 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二)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 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 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

4、社会(或阶级)所需要 的人的活动。 四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有三层含 义: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 它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分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A.培 养各种人才;B.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教育具有促进 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A.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变革;B.教 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C. 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5、 (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为直 接创造财富,而是表现为社会提供各种人才。)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的功能;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A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 段;B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要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 方面)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的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心理发展指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 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受遗传、环境、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四个因 素的影响。表现: 1.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

6、身心发展提供 了可能性2.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对人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 的作用。 3.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在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体不是简单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作用,而是主动的参与其中。个 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个体发展的程度。 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 或“生 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教育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A.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B 教育加速了个体智 力、能力社会化。C.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教育促进 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2. 教育的个体个

7、性化功能: 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其本质功能,是 核心功能) 第三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当代教育发学的发展状况 1 教育学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 2.教育学研 究基础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 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 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从三个方面理解。1.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但由于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它又有人文科学的特点。2.教育学属 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学科。3.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教 育理论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教学科目。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意义:1. 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2. 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 悉教育的实践规范 3. 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 4. 有助 于其他教育理论的学习. 方法::1.认真阅读全面掌握和理解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 理 论联系实际 3.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国内与国外的关系.4. 结合相关 的学科进行学习. 第二章

9、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就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 的预测或规定。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2)教育目 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3)教育目的首先 是学校的教育目的.表现在(1.学校是专门育人机构,其经验性的教育 活动对教育的目的有着更多的关注和反思。2.学校教育工作者具有更 高、更专业的教育素养。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教育目的 上会有较全面的考虑。 (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一定区别. 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

10、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而狭义的 培养目标则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由此 可见教育目的(广义的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 准和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狭义的)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 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 体目标.总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 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政策学范畴.(2)教育目的着 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 2 向所提出的要求,(3)教育目

11、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而教 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构成部分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 系。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离不开这样两个组成部分:(1),对教育所要 培养出的素质所做出的规定(2),所培养出的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 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当看到人的素质及其结构是由表现在教育结 果中的人的社会功能规定的,而同时人的素质及其结构,决定着他所发 挥的社会功能的性质和水平。教育是培养教育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一 方面必须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另一方面必须从受教育者未来

12、 的需要考虑,并在此基础上以对爱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所要 达到的水平做出切合实际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卓有成效的的去指导 教育活动,形成受教育者合理的素质结构,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 也只有在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受教育者才能在社 会实践中充分的发挥社会功能并创造社会价值,为某种社会目的或社 会理想的实现做出自已的贡献。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实现上就是指作为教育目的对于实际的教育活动所具 有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功能,教育目的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规范 了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管理等 等。(2

13、)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 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 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 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有支配,协调,控制,调节的作用。(3)评价功 能,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 评价的最高准则。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 (一)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 据自身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 向。 教育目的可归结为两种价值观:A 从个人出发,根据内在需要来 确定的价值观B。从社会出发,依据外在需要

14、来确定的工具价值观。 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指把个人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个人的发 展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一种主张,坚持这种主张的主要代表人 物有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哲学家康德,美 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这种主张的理论论点可以归纳为:重视个 人的价值,个性的发展及其需要,把个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 为教育价值的所在;认为教育价值的根本在于使个人有本性,本能得到 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 种”天然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以展的需要 来规定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在人类

15、历史的 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在文艺复兴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扬人的个 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 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起到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在人的自由 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到今 天,也不失一定的合理之处。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社会的价值看成高 于个人的价值,把社会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坚 持这种主张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 德和涂尔干等。持这种主张的理论论点可以归纳为:教育的目的是由 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目的。因为社会

16、 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 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的需要,教 育就不可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事实上,人的生存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离开社会,人也就无 法获得其发展的社会条件。因此,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 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 理性。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客观上需要每个人遵守并维护社会要求, 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实际上,社会和个人都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互为存在的,没有了一 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一方面,每个人都是一定社会的 产物,他的发展要受到社会

17、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人是一 个社会的人;另一方面,个人又总是以个性的面貌存在的,每个人在 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独特性,自我性。因此不应把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割裂开来,而应使二者尽可能的统一起来,也就 是说,一个社会的教育,应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作为基本的 价值取向。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是指一定社会教育目的受社会的政治经济 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特征: A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着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 B教育目的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 总之,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目的总是不可避免的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 生

18、产力好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 2.教育目的的制约也受儿童身心发展的制约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二节 我国教育的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一)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P31-33) (二) 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它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就应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需

19、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人才.其 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根本途径。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宏观上就是要求 教育事 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学校工作中,就是要理论联系实 际,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引入社会生产生活的使用知识和技能,有计 划地对学生开展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教育,培养社会意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的全面教育。最后,我国教育的 培养目标。包括两层含义:1、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培养 目标的重要内容,它实际上要解决的是教育所要形成的人的素质结构 的问题.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20、班人”是我国各级各类 教育最终培养目标。为了确保我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 现,确保我国永远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必须把青少年培养成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一)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几个 方面 1 创造精神2 实践能力3 开放思维4 崇高理想 (二)落实我国教育目的不想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2 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不排斥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不等于平均或平面发展。个性和特长不同,所以,必

21、须根据每一个学 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 的全面发展。) 4.全面发展和职业定向的关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 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 励受教育者努力学习,为祖国明天做好充分准备)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全面发展教育:指为促使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全面、充分、和谐、自由 3 的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第三章 学生 第一节:学生的本质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A 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B 具有发展的 潜在可能;C.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二)学生是以学

22、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是学生的一个特点;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第二节 学生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规定性 对发展这一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三种观点: (1)从生物发展的角度;(2)从心理发展的角度;(3)从社会性发展 的角度。 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的不平衡性;2、发展的顺序性;3、发展的阶段性;4、发展 的稳定性和可变性;5、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即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 性) 1、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机体的结构、 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23、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是人类赖以发展的 物质基础,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 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个体身心发展 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在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1) 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2)学校教育通 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3)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加强。学习教育 的主导作用的实现,

24、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教育者应根据教 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人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 动性是对存在的一种反映,是一种主观意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 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 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影响人的发展的各 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是一个整体 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四、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 1、童年期学生发展的任务:发展基本的阅读、书写及计算技能;发展 有意注意的能力;发展借助于具体事物进行推理的能力;

25、发展社会性 的情感;发展意志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建立起对自己的完整态度;学 习与同辈的相处;学习分辨是非,发展良知、德性;发展对社会、集 体的态度;培养创造意识。 2、少年期学生发展的任务:发展有意记忆的能力;发展借助于表象进 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发展创造性能力及探索精神;建立一定的兴趣和 爱好;学习处理与同辈的关系,建立与同辈的友谊;形成一定的理想 和价值观系统作为行为的指引;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适应自身生理 变化带来的压力。 3、青年早期学生发展的任务:发展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选择人生道 路;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获得一定的 社会角色定向;学会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提高自

26、我调节生活与心理 状态的能力;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第三节 学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 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凡是以个体经验的方式所发生的个体 的适应变化都是学习,这是动物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从狭义上 说,学习是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 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 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学习定义: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而获取知识、改变行为以完善 人格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特点是:1、写生学习的组织性;2、学生学习的依赖性; 3、学生学习的间接性。(

27、人类的学习有两条途径:(1)经过亲身经历 而掌握的直接经验;(2)不经过亲身经历而掌握他人已取得的经验, 也就是间接经验。)4、学生学习的基础性。 二、学生学习的方式 (一)、学习的分类 心理学在传统上把学习分为技能学习、记忆学习、思维学习和态度学 习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学生的最基本的学习类型。 1.接受学习与法相学习 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 和发现学习。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 2、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从学习的人性基础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来划分, 学习分为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 3、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划分,分为:有意义学习 和机械学习。有意义

28、的学习是新知识被原有的知识同化、认识结构重 新建构的主动过程,记忆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 4、竞争学习与合作学习,(从学习者之间关系划分,分为:竞争性学 习和合作性学习)在竞争学习方式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同 伴的目标之间互相排斥,同学的成功即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 这种学习方式容易形成利己损人的人际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会 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集体其他成 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集体与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 的关系,这种学习方式容易形成利己利人的人际关系。 5、继续学习与创新学习,从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划分,分为:继承性 学习与创新性学习。主要

29、是以书本为中心,强调理解的外在性,他的 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 创新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理解的内在性,它的功能在于通 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性信息和提高性问题的能力,以迎接社 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6、符号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 从学习内容的手段和角度划分,分为: 符号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操作性学习主要是在观察、试验、操作、 实践中学习。 (二)、现代学习方式极其特点 1、自主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的 说,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 定学习进度,参与学习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

30、略 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 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 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学习特点: 1)、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 言,在学习中表现为“我要学”。 2)、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他是自主学习的核心,表现为“我能 学”。 3)自主学习是一种元知监控学习。“元认知”即个体对个体认知活动 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 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其特 点:A 互助

31、性B 互补性C 自主性D 自主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应当考虑几个方面:A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量 B 设立小组目标C 实施小组评介与奖励机制D 明确个人责任 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 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 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包括: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 特点:一是问题性,二是过程性。三是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 2.决定探究方式 3.组织探究 4 4 搜集并整理资料5

32、得出结论 6.采取社会行动。 第四章 教师 一教师的本质 教师:就是在学校中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教 育专业人员(或称专业教育者)。 教师的本质可从下面三方面考察。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可从四方面理解: 教师的对象是千差万变的学生, 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任务的多元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学生发展受学校 教育、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的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二)创造性。表现在三方面:学生个体发展的变化性,决定了教 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学中的个别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 育教学

33、过程中常有一些偶发事件,这种工资性质,也决定了教师劳动 的创造性。 (三)示范性 教师通过自己的德、才、学、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中小 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以及他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行为 准则必然也必须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在引导学生从不不知到知的 过程中,经常需要教师用正确的 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和 独立工作的能力。 (四)长期性。人才成长的 周期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都 需要长期反复的培养,教师需要长期的劳动,才能完成学生发展的这 一过程。 (五)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六)个体性和集体性 二. 教师职业角色 (一)教师是教育者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奠基者、组织者、 促进者和合作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