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地理教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2【课题】 必修一 第三章 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2课时)【所需课时】 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课标解读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
2、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在高中阶段,可以从不同的空间尺度角度对地域分异加以说明,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
3、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注:以上分析摘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课标解读)【教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时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关于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最后一节,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通。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的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课时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而且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二是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表现和
4、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即纬度地带性,主要受海陆位置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即经度地带性,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即垂直地带性。侧重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景观特征。另外,教材还设计了“探索”、“阅读”、“思考”和“案例探究”等内容,通过研讨和互动,使学生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2、学情分析:由于汇总了必修一前半部分的大部分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在知识和能力要求上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如果学生能够从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入手,落实课标要求,即能够
5、“运用地图去分析地理环境”,相对而言,学生学习就会轻松一些,就能够比较容易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现象,并从其中发现规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在分组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
6、,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3)树立地理环境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能做到因地制宜。【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地域差异性(2)运用地图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教学难点:运用地图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教学重、难点分析:通过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特征,才能深入理解地理环境在不同环境背景下所表现出的环境特征,明白地域之间不同的环境变化的规律。而本节课的主题,是如何使学生能
7、够分析地图、利用地图,并运用所学习的有关地理环境组成和发展变化的知识与能力,分析不同空间尺度地域的突出特征,辨别不同空间尺度地域的环境差异。从而理解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现象和规律。【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教学中以观察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学生观察、读图和老师的多媒体演示,给学生更多的材料和图示信息。以案例分析和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利用并挖掘教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地图的能力。【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采用以下模式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是指学生充分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8、理解各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学习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是指通过学习“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理解地球环境分布的规律性和复杂性,并从中发现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如从纬度地带性,去探究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最后,学生要具有利用地图、分析地图,发现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和能力,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提升。【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来自教材本身,如课文、课本附图、课后“案例研究”。其它示意图和相关练习等来自网络和原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
9、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请大家看图,能够发现不同尺度的空间地域,其地理环境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吗?不同地理环境的特征,用哪个地理要素最容易表现出来?老师板书本节课课题“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读图思考:不同空间尺度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差异性的表现有哪些?最常见的地理环境差异标志是什么?温故知新,以图表示某些地理事物现象,说明地理规律,暗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景观展示展示各种不同尺度的空间地域的环境特征,如我国炎热的南方、温凉的北方、多雨的东南沿海、干
10、旱的西北内陆;或者对比出示,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及亚热带常绿林景观和热带沙漠气候及撒哈拉沙漠景观,感知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列举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读图触动其感性认识,并在思考中发现其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引导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其中,我们熟知的温度带差异和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中的地域分异尺度小,如我国南北方之间的差异、东部沿海与西北内陆的差异等。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些在初中学过?观察图示,理解老师补充部分知识,并且联系和调动学生初中所学知识,加强对区域地图的回忆。适当补
11、充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渗透课标要求。课文阅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中某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方向上或南北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外确定的方向上(如南北方向上或东西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是地理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由于热量和水分不同,世界气候有冷热、干湿的地区差异,受气候的影响,自然景观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域分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现带状分布,称为自然带。 各个自然带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因此各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也就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每个自然带都占有一定
12、的宽度,中地球上呈长条状分布。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学生阅读理解相关知识和示意图,理解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理解“自然带”的含义。看图说话“请你说”阅读课本地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明世界气候分布和世界植被分布与自然带分布图之间的关系。老师板书:陆地自然带分组讨论:世界气候分布和世界植被分布与自然带分布图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相互帮助,通过知识再现和知识迁移,理解自然带的形成原理,分析不同地域地理环境的特征表现,并将其落实在图上。多媒体演示以亚、欧、非为例,演示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大陆中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质疑:什么是理想大
13、陆?自然带的分布与世界气候分布的规律完全一致吗?简化某些地图信息,深入浅出,便于学生逐渐养成分析图的方法。活动探究,大陆的东岸、西岸和内部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表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将自然带的差异与世界气候分布图相对应,发现其中的规律。寻找问题答案。图文结合,将课本知识和课标要求问题化,增加一定的学习压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图文转换阅读课本表格“世界陆地自然带”,分析陆地自然带各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发现表格中的有什么比较特殊的问题。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相互提问,分析陆地自然带各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发现自然带特征在气候和植被类型方面表现出的特殊性气候类型相同而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相同而
14、气候类型不同。进一步加深对示意图的分析,了解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对自然景观的深刻影响,加深对课标的理解。对号入座“我要说”学生表达对不同尺度地域分异现象的理解,说明不同自然带的特征表现和形成原因。老师负责组织活动并控制时间。老师及时纠正或者补充学生设计问题、回答问题、评价回答等环节中出现的知识性问题。学生将板图或投影片上的符号与其所选择的自然带“对号入座”, 自述或者提问扮演其它不同自然带的同学,说出其所在的纬度和海陆位置,或者说出所在区域的特征(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等)。分析该自然带的成因。通过对自然带的选择,进一步掌握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分异规律,并且能够通过学生互评,
15、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落实教学目标。问题提升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哪些?热带沙漠为什么一直延伸到海边?南半球缺少什么自然带?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问题,发现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与世界气候分布的联系,逐渐加深对地图的记忆和其中规律的理解。从表面的问题去发现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落实课标要求。总结归纳,多媒体展示总结归纳世界自然带分布的规律,渗透地域分异规律。老师展示主要自然带的特征和分布,提示学生整理笔记,落实知识点,并要求能够画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学生理顺思路,整理笔记,加强记忆,学会画图。课标渗透与知识、能力要求紧密结合。问题转换1我国从南往北的景观排列,表现出的自然带分布成因是什么?2我国从东往西
16、的景观排列,形成这种景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3怎样最直观地看出各地的差异?学生回答:1、热量2、水分3、观察植被状况:因为植被对地理环境有明显指示作用为下面讲地域分异规律作准备。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学生回答:热量、纬度位置、太阳辐射的差异等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由于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向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即作东西方向
17、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老师板书: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学生图文结合,产生质疑,到底什么是纬度变化或经线方向?理解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教师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在中纬度地区,受海陆分布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都各有自己独特的地带组合。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纬度地
18、带组合有两种形式: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学生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中得到解决。学生慢慢能够理解老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解释,并逐渐将其与世界自然带分布图相联系,达到落实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要求的目的。景观欣赏,启发提问,举一反三欣赏纬度地带性的表现景观,而后提问:在景观上我国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多个学生回答或补充。各自然带景观,进一步感知,加深对各自然带的认识,扩大见识。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教师讲解由于各地降水量多少不一样,便出现了不
19、同类型的植被、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这种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大致与经线方向平行的地域分异规律,称为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老师板书: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对比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在对比之中,发现二者之间的不同。加深学生对地带性规律的理解。活动探究“草坪热”、大树移植、城市绿化等问题中有没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的
20、问题呢?学生讨论,发现围绕本节课的问题,并用地理思维和地理语言回答问题。实现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生科学的、热爱家乡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转折讨论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登上泰山、黄山的山顶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回答越向山上走感觉越凉,越潮湿,需要穿大衣。做铺垫。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陆地上有许多高大的山脉。随着海拔的变化,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叫做垂直带谱。老师板书: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
21、极的纬度地带性变化有些相似。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学生回答并回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联系初中地理知识,加深对区域的认识。案例研究珠穆朗玛峰由于海拔高度大(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依图分析) 由于山地的向阳坡和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的
22、热量和水分条件不同,同一山地的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也不太相同。学生质疑:珠穆朗玛峰南北两坡自然带的显著差异的形成原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讨论中得到正确答案,在老师的评价和赞赏中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课堂小结列表总结(略)。总结规律时要时刻注意分析清楚方向这一关键问题。南北方向=经线延伸方向=纬度变化方向=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东西方向=纬线延伸方向=经度变化方向=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落实知识和图示,整理笔记。实现课标和教学目标要求。总结提升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
23、。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板书设计】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二课时)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热量南北变化、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 经度地带性水分东西变化、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垂直地带性热量、水分随海拔的增加而变化【课堂评价】1、包括两种气候类型的自然带是 ( B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2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所示的自然带分别是:A,C,D,F。(2)自然带E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是气候。(3)图中自然带B和G的植被同属。(4)图中自然带H和K属于同一种气候类型,即气候。(5)自然带GHK的更替,反映了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参考答案(1)A亚寒带针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荒漠带F热带雨林带(2)热带草原(3)温带落叶阔叶林(4)温带大陆性(5)纬度地带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