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75.29KB ,
资源ID:2652522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5252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3年高考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3年高考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

1、3年高考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A组20122014年高考基础题组1.(2014重庆文综,2,4分)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2.(2014大纲全国,15,4分)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

2、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3.(2014海南单科,6,2分)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4.(2014大纲全国,12,4分)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3、)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5.(2014山东文综,15,4分)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6.(2014课标,27,4分)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

4、击清廷的统治7.(2013江苏单科,4,3分)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8.(2013四川文综,3,4分)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年代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1620年30017001850年720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9.(2013海南单科,5,2分)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

5、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10.(2013浙江文综,16,4分)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11.(2012课标全国,26,4分)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

6、,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12.(2012安徽文综,14,4分)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13.(2012山东文综,11,4分)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

7、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自然经济解体 家庭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 B. C. D.14.(2012福建文综,14,4分)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15.(2012福建文综,15,4分)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

8、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16.(2012北京文综,12,4分)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17.(2012大纲全国,13,4分)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18.(20

9、14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

10、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11、(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B组20122014年高考提升题组1.(2014江苏单科,2,3分)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2.(2014海南单科,4,2分)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

12、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抑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3.(2014海南单科,7,2分)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4.(2014重庆文综,4,4分)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

13、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5.(2014福建文综,14,4分)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6.(2014福建文综,13,4分)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右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7.(2013课标,26,4分)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

14、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8.(2013大纲全国,17,4分)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祐、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9.(2013重庆文综,4,4分)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

15、,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10.(2013山东文综,10,4分)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11.(2012天津文综,1,4分)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12.(2012江苏单

16、科,3,3分)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十余里。”13.(2012海南单科,7,2分)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14.(2012上海单科,4,2分)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

17、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15.(2012大纲全国,15,4分)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16.(2014海南单科,26,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18、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摘编自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4分) (2)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9分)17.(2013北京文综,41,10分)(节选)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2)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10分)A组20122014年高考基础题组1.D由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中亚及汉设河西四郡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D项正确。由“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20、可知,A项中“开辟了”、B项中“建立了”的表述均错误;由所学可知C项错误。本题选D项。2.A题干材料显示松江和芜湖分别成为当时的织造中心和浆染中心,这说明当时的商品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分工,故A项正确。3.DA项“外来文化”与题干材料所述不符;“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4.D材料显示汉初的商人不能“衣丝乘车”,但后来商人突破了这一限制,这主要是因为商业发展和商人实力壮大,政府的原有规制受到严重挑战,故D项符合题意。5.C茶、桑、药材

21、等均属于经济作物,茶户、桑户等称谓的出现说明种植这些经济作物的农户增多且形成一定的规模,这反映出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6.A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中外存在商品贸易。中国民间外国银钱的使用较多,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只能说明外国银钱在中国市场流通,而无法说明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7.B题干唱词反映出在扬州做官的外乡人经商致富后,不愿再返回家乡,这说明商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二字,C项错在“均由”二字,均犯了以点概面

22、的错误。清政府一直未摒弃传统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8.B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对表格的横向和纵向分析。由横向比较可知,农村人口数远大于城镇人口数;由纵向比较可知,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都得到了增长,且城镇人口增长率大于农村人口增长率。由横向分析可知A项是错误的。仅由“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无法得知全国的状况,也就无法得出“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的结论,故D项错误。由纵向比较可知,城乡人口都有较大增长,故B项正确,C项错误。9.A对比唐初与南宋征收赋税的主体与计算单位可知南宋的货币化程度较高,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货币化的程度,故A符合题意。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不符合史实,

23、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经济控制逐步加强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D。10.C材料中商人“装饰焕烂,从以童骑”说明其经济地位优越;从题干信息“僭越”,宰相“伏请切令禁断”可知商人政治地位低下,也说明商人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C项中“全社会”的说法太绝对,错误,符合题意。11.B本题考查明朝后期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的内涵。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正德以前,松江一带居民多从事农业,而今,相当多的人从事工商业;以前本无“游手之人”,而今“游手趁食(谋生)者”迅速增加,居民中已有十之六七的人不再务农。可见,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松

24、江一带的社会结构已发生变动,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C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D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12.A本题是对宋代商业繁荣特征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含义,迁移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来分析判断备选项。材料中“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等信息,说明宋代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的限制,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商业活动区域、经营方式及坊市等信息,故排除B、C、D三项。13.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以自衣被”“穷乡男妇须织工”反映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正确;“余布鬻(y,卖)于乡市

25、”“布贾贩之城市”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正确;材料中的家庭手工业仍与农耕紧密结合,并不能体现自然经济的解体,错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项。14.C本题考查对隋代城市建设布局特征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求证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信息,迁移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分析理解。题干材料反映出城市布局如棋盘状,规划有规则,市坊界限严格等,说明了隋都城设计重视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皆与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不符,也与题干材料不符。15.B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经济主张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本质

26、内容。从材料看,司马光认为农、工、商是财富的主要来源,认为商业流通是促进农、工、商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实质上主张在经济政策上应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在材料中未反映;C项在材料中得不到证明;D项与材料不符。16.A本题实际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在统治阶层眼中,商人不从事生产劳动,无助于增加社会财富,对维护统治不利,这是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此A项正确。17.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从材料信息看,唐太宗严格限制商人做官,不允许商人和士大夫“比肩而立”,此举旨在维护社会等

27、级,防止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故选B项。18.答案(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3)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解析(1)据材料一中“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得出孟子认为农商平等;“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体现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28、,认为“农为本富,商为末富”。分析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应结合当时社会状况考虑,如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及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状况。(2)材料二中“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说明汉武帝的措施为向工商业者、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同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回答“目的”,应注意汉武帝这样做的背景,即“商人势力迅速膨胀”,得出汉武帝是为了限制、打击工商业,增加财政收入。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归纳出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物价管理、货币官铸等措施。(3)据材料三中“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可以看出宋代对商业的限制放松,对商业的征税有适当减免;通过对北宋商税情况简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北宋的年商税额呈上升趋

29、势,体现出宋代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商税成为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归纳出北宋商业繁荣、商业地位重要。(4)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应综合三则材料,既要看到重农抑商这一基本经济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又要认识到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也会放松对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发展。B组20122014年高考提升题组1.A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前期只有“州县之所”才能设置市;唐朝后期,三千户以上的县设市令、史,加强对市的管理,但三千户以下的县不设市官,如果是重要的交易地区,依照三千户以上的方法设置。可见唐朝后期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故选A项。唐朝前期就规定州县之所可以设市,后期只

30、是规定不满三千户的县不设市官,B项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唐朝时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监管,排除C项。由材料中“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D项表述错误。2.C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发展个体小农,而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故D项错误。3.A从“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水陆交通路线”等关于商业的信息说明经济发展促进知识的更新,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印刷技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科举考试信息,故C项错误;“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4.B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由题干中“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可知,B项正确。A项“反对俚民举办婚宴”、C项“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项中“完全汉化”的表述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本题选B项。5.D材料只是描述了关东与上海之间贸易发展的状况,并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也未说明经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经改变的结论,故D项符合题意。商业活动的规模大,涉及相距遥远的两地,体现出商品经济的繁荣、长途贩运的发达、区域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