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2.67KB ,
资源ID:265250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5250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石壕吏》课堂实录.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石壕吏》课堂实录.docx

1、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石壕吏课堂实录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石壕吏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 录音整理:某某 师:同学们上课 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第一环节:“诗史” 石壕吏,杜甫。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末,唐军在安史之乱平叛的一度优势后,于邺城大败,形式逆转,郭子仪退守河阳,四处抓丁扩军,在河阳附近的石壕村,诗人在薄暮时分走进了一户人家 (教师此时伸手向学生示意,学生会意,齐声朗读课文。朗读比较流畅,声音宏亮。) 师:读得很流畅,但是我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指着投影内容),诗人会用你这种方式来读。 师:大家的掌声不是给我的,给谁的 生:杜甫。 师:杜甫,诗歌史上称他为什么 生:诗圣。

2、师: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是由于他的诗歌被人称为什么 生:诗史。 师:(投影)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也就是说他之所以成为诗史他的特点是 生:善陈时事 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尤其是善于记历史的事实。课代表是哪位 (历史课代表站起来) 师:请问:要记载一件历史,要从哪些方面来写 历史课代表: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事情发生的经过、原因 师:很好,很合格的历史课代表!如果她不讲这个背景,我就把她当语文课代表用了,(生笑,)因为那就是记叙文的六要素。那么这首诗的历史事实是什么。按照刚才那位同学讲的,你看能不能把这些要素都找出来 生:唐肃宗乾元元

3、年冬末,公元七五八年,一个冬末的傍晚,这是背景和时间。 师:好,我们就看着这首诗,把它讲的一件历史事实叙述出来,可以小声跟你的同位交流一下。 师:好,假设,我们现在要写大唐平乱史,我需要记载一件具体的史实。目前就只给你这首诗,现在是千载之后,让你来写,这是记载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先说 生:首先,时间大约是在公元七五八年,是安史之乱前后,然后,地点是在河南的石壕村,人物是诗人和老翁、老妇一家,另外,背景是唐军因为内部矛盾,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崩溃,四处抽丁,事情的开始是有吏一来,这个村里面他们一家人,经过是老妇人讲述他们全家所有的壮年男子都上了前线,家里已经非常的穷苦,结果是到了第二天天亮的时候,

4、老妇人已经跟着抓人的人走掉了。 师:嗯,这个历史事实叙述得很清楚,在一个有三男当兵,二人战死的家庭里,差役最后带走了一个老妇人回去充军,诗人目睹了这么一个事实。那么好,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历史事实,就是杜甫写诗有个习惯,就是在诗的后面会有年代记录,也就是这个年代是当时他自己记录下来的,这也就是诗史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这首诗课本上没有,但在杜甫的集子里是有时间记录的。 这位同学刚才讲的是整个事实,实际上我们在概括了历史事实之后,还有人想从这首诗里面了解一下当时安史之乱战争的一些情况,你还能读出哪些信息我是说比较细一点的信息,比方某个词句里面看出了什么请以“我从 句诗里面,看出了当时的什么”的句式来

5、说。 生1:我从“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句看出当时非常苛刻的征兵,已经导致整个国家十室九空,家庭破碎。 生2:我从“出入无完裙”看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师:非常敏锐,“出入无完裙”,岂有女子不爱容妆,但是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穿不出来了。 生3:我从“二男新战死”一句中看出,当时的战争是十分惨烈的。 师:非常惨烈。我们按照她家三个人计算,这个死亡率是多少 生:百分之六十六。 师:而且还有一个人我们不知道怎么样了,“存者且偷生”的“且”字怎么讲 生4:我们从这个“且”字中还可以看出那种当兵之后朝不保夕的情况。 师:还有吗 生5:我从“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一句中可以看出差吏已经来抓了几次了

6、,所有的村里的人已经对差吏非常恐惧了。 生6:开门和翻墙配合得很好,动作十分的默契。 生:我从“有吏夜捉人”这里看出夜晚捉人,情况万分紧急。 师:夜晚来抓人,白天的时候呢可能有人望风,行踪会暴露。实际上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如果我们下功夫,我们可以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都可以看出当时的种种情况,这叫什么这就叫“诗史”。因为我们读出了历史事实,我们读出了历史背景,我们读出了历史细节,我们读出了历史情感,看来“诗史”之名当之无愧。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这就是诗圣和诗史的最好的写照,因为他反应的是“世上疮痍”和“民间疾苦”,所以他称为“诗中圣哲”, “古时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

7、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第二环节:石壕吏于诗不足吗 师:很多同学都说杜甫的诗歌史“诗史”,写得好!但是,有一个人评价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说(投影)“诗则即事生情(情感抒发),即语绘状(意象营造),一用史法(就是直陈实事),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杜子美作石壕吏,每于刻划处以逼写见真,终觉于史有余,于诗不足。”批评就来了,说“于史有余”,我们都体会到了吧;他讲的“于诗不足”,主要是哪一方面不够啊他说诗要善于抒发情感,要营造意象,现在杜子美善于直陈实事,但不在

8、“永言和声”。也就是他认为抒情及意象营造还不够,所以“于史有余,于诗不足”。去年我跟同学们上我们自己的选修课千家诗,大家还记得老师怎么去欣赏一首古诗吗老师教大家从哪些方面欣赏一首诗 生:(齐声)音韵与节奏、炼字与遣句、意象与情境、风格与流派、立意与抒情。 1.音韵上的沉郁顿挫 师:那么这样好不好,我们看一看,是清人王夫之说的对,杜甫在这方面的确不够吗那么我们一项一项的来,首先把音韵与节奏找一找好不好这样,同学们再齐声读一遍,读的时候根据平仄声根据韵脚的转换做个记号,换一行就用三角号做个标志,换一个韵脚就画一个横线,老师稍微说一下,“老妇出门看”我们现在读普通话,唐代的时候,这个字不读“看”这个

9、字读“kn”,这样一个平声字,“独与老翁别”的“别”我们现在读平声,在古语里面它不读平声,是读“bi”,是仄声,这样两个讲完之后,我们边读边画。稍微慢一点,石壕吏开始 师:好,由于我们学过千家诗的基础,这个不难的,换了几次韵 生:村、人、看,怒、苦、戍,至、死、矣,人、孙、群、衰,归、炊、绝、咽、别。六次换韵。 师:平仄声换了几次 生:平仄平仄 师:为什么要让同学们把这个做一遍呢因为古时候有人批评石壕吏,就批评它换韵过多,说:“以不换韵为佳”,我们先前了解“三吏”“三别”的其他诗也确实没换韵,那么这首石壕吏为什么要换是杜甫才气不足不得不换吗大家再注意看一下仄声韵和平声韵的内容,比如“暮投石壕村

10、,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为什么用平声韵来,这位同学,你说你的理解。 生:因为一开始就是平淡的叙述,没有什么情感。 师:对,事情还没有到非常紧张、激烈,我们就想起了红楼梦里的那句话:王熙凤讲的“一夜北风紧,出门雪尚飘。”王熙凤开头“一夜北风紧”虽然也“紧”,但她是平平而起,为后文铺垫,第二部分为什么用仄,我们知道仄声一般来形容什么样的心情 生:压抑的、难受的 师:第二个为什么用仄声韵 生:老妇人讲述自己家人的遭遇,很多人经历战乱都有悲惨的境遇。 师:好,然后讲完之后,为什么又用平呢 生:她的心情到这个时候稍稍平静了一些,但是到了“有孙母未去”的时候,又觉得十分难受,她的内心在做斗

11、争。 师:做完斗争之后呢 生:当她做好决心去的时候,又用了平生了,老妪力虽衰,愿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到最后呢诗人自己登场,为什么又用仄声 生:这是诗人早晨与老翁分别,看到家破人亡的情况,十分痛苦悲愤。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这种平仄相连,变换音韵的方式,用杜甫诗评价里面一个非常常见的一句话,以前教杜甫诗的时候也说过的,叫“沉郁顿挫”(板书)。音韵与情感上的沉郁顿挫连在一起,是杜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批评杜诗的朱熹也说:(投影)“杜甫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到处,便押一个韵。”意思是说,意思到了我就换一韵,我并不在乎他的各种既定的规矩。朱熹这句话,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更多

12、的是表扬,因为“横逆不可当”,我怎么理解都行,意思到了,该换我就换。 2. 遣词上的“简练跳脱” 师:但是,同学们,我们仅仅从音韵和节奏,大家都知道,这是表面形式,这是物质外表,我们必须进一步看看诗的炼字和遣句,炼字的问题同学们刚才都谈多了,现在我们来看遣句,譬如说历史事实,说“于史有余”,我说真的于史有余吗你看,如果真把它当成“史”读行不行又不行,最起码犯了一个毛病,我们看全文的标题叫什么 生:石壕吏 师:但是本文写石壕吏只写了哪句话 生:吏呼一何怒! 师:吏呼了什么你知道吗有没有说 生:没说。 师:我们能不能从一个还原历史的角度,看一看吏是在如何“呼”他“呼”了哪些内容再看看妇的“前致词”

13、,难道妇人是把那些悲惨的事情一口气就说完的吗会不会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存在什么问题 生:句子中有了很多省略。 师:可以叫省略,诗歌中更多叫空白、留白、跳跃,诗歌是要跳跃、留白的。不过我觉得有意思的问题是: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年啊,怎么好像没人注意这个问题啊谁也感觉不到它中间好像少了,老师这么一说,是像少了,中间还可以补,为什么,我们好像不觉得中间少了,老师教我们我觉得很自然,就这么多话就够了,为什么 生:我觉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就好像是妇人真的好像是说:“啊,我身世很苦!” 师:实际上我们并不感觉奇怪,但这中间确实少了什么,对吧,同学们这是一个蛮高深的理论,就是说人习惯用自己的经验

14、认识把它自动的填补了,我们理解当中并没有任何障碍,因为我们自己做了一回诗人,填补了。那么好,我们再做回诗人,把它填补回来,可以用现代文填,如果你觉得你用韵文,用这个五字句填得更好,你的难度就高一点。好,大家一起来。看到了吗,我这中间打了空的(投影原诗),至少把这几个填出来没问题吧。大家可以四个人一组,试着把它填出来。 生:讨论填写,教师参与指导。(生小声:有孙必有母,何故不见人) 师:如果不能用古诗就自己的话说,杜甫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仅靠三分钟可能写不出来,写不出来就用现代汉语。 生1:(“听妇前致词”前面)吏问苦何来 师:这是紧承上文的,妇啼一何苦。 生2:问翁何处去 师:这是确

15、认他家有“翁”了。 生3:怒问何无人。 师:嗯,还有呢 生4:问妇为何苦 生5:吏且慢怒问。 师:好的,吏必须问为什么苦,人哪儿去了。那么“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这句话如果一定要在中间插一点什么的话,插什么 生1:战况且如何 生2:三人且何往 师:“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之后,吏又怎么说 生1:村中无完户,室中更无人 师:你这是当谁说了 师生笑,师:你把老妇的话也说了,不错,如果如果是吏会怎么问 众生小声:应该反问。 生:室中可有人 师:实际上,吏在达不成目标,抓不成青壮男子的情况下,肯定会问。 生:还有没有其他人。 师:我给他变成五个字:可有其他人,然后怎么回答 生齐答:室中更无人,惟有

16、乳下孙, 师:差吏马上逼上一句 生:何故不见母 师:既有孙待乳,何故无母亲,或“何故无妇人”。 生: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师:然后呢 生:吏必带人去 师:今夜寻吏往,必得寻壮丁。先是问:你家有男人没有,没有,其他人有没有,有一个,好,乳下孙,有妇人也行,可是她连衣服都不完整,那么,我一定要带一个人怎么办孙母若不去,一定要带一个人,那怎么办 生: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对,这些空白的遣词造句,它里面也有着很丰富的内容,它简练跳脱,就是不拘泥于一字一句,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造句,我们看开头这个造句,我们就看这一行字,暮:夜晚来抓人,显示出已经无人可抓。有吏夜捉人,注

17、意到没有,新安吏是怎么样啊 生:新安吏点兵。 师:不是抓人,是新安吏点兵,木兰诗里也叫 生:可汗大点兵。 师:这里是抓人,(投影)“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个“捉”还有两个“一何”,这里我们刚刚讲过,“吏呼一何怒”,人哪去了“妇啼一何苦”,多么沉痛!三个人当兵,两个人死了,家里面的女人都是要改嫁走的,但那个年轻的媳妇,因为有小孩儿走不了,也没地方可走,老翁走了,因为他们总还想家里保留一个人,如果在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之下,她只好跟着去。 3.意象上的“暮夜之悲” 师:那么,我们诗歌的第三点,意象与情境,同学们也都知道,这首诗里的确没有明确的意象,如果真要说有意象和情境那就只有一个字“暮”,或者“

18、夜”,“暮”象征了大唐王朝的衰落之势,“夜”营造出那种特殊的黑暗气氛。不过这些情绪并不很明显,它隐含在里面,是意象上的“暮”“夜”之悲。 4.立意上的“含蓄蕴藉” 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最后,我们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首诗里面刚才同学讲到了一共有几个人 生:六个。 师:说话一直是谁在说 生:妇人。 师:但是这首诗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我们没讲,谁 生:诗人。 师:他一直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冷静的叙述,同学们,杜甫本不是一个非常冷静的人,他经常大声疾呼,在“三吏”和“三别”中,他一直在主动说话,不过在这首诗里面,我要问一句,“诗人,你为什么不说话”他有表达情感的话吗有没有表达肯定和否定的话 生:没有

19、。 师:全诗都没有,看,以前给同学们介绍过的潼关吏,(投影)潼关吏“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什么感情 生:豪情。 师:(投影)新安吏“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什么样的感情 生:为国捐躯而宽慰的心情。 师:(投影)新婚别“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什么情绪 生:激昂的情绪。 师:刚刚结婚,马上送郎上前线,非常的激昂,这些都是一种努力向上的情绪,(投影)垂老别“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什么样的情绪 生:悲伤的,无助的情绪。 师:(投影)无家别“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

20、,何以为蒸黎。”这是哽咽不能语的非常凄凉的心情。可是石壕吏里面既没有前者的激昂,也没有后者的凄凉,也没有对时政的抨击,为什么你想想诗人为什么不直接抒情或者批评“小吏何猖狂”“老妪且努力”“前行可打仗”,不都可以吗为什么没有这样讲 生:杜甫面对的所有人物都是一种被动、被逼的状态,哪怕是这个小吏,这个差役也是处在战争环境下的一个悲剧人物,所有人的行动都不是他们自己可以掌控的,所以杜甫对这些人物没有评论。 师:好,你是这样认识的,我倒要声明一下,如果他批评这个小吏,批评石壕吏,认为石壕吏的行为是错的,那么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生:如果没有小吏,战争无法打,如果这样国家会灭亡。 师:如果不是这样,百姓

21、会受更大的苦。但是如果肯定石壕吏的行为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生:我觉得如果肯定石壕吏的行为的话,杜甫又会感觉对不起老翁他们,战争已经把他们家弄败了,人亡了,所以我感觉杜甫处在这种无可奈何的矛盾之中。 师:非常好,就是无可奈何的矛盾之中,这就是杜甫他不写,这叫什么,这就是杜诗的另一个特点:叫含蓄蕴藉,他不讲出来,他就直接的写诗,通过诗歌的内容来体现,古人说:(投影)“凡公等此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也就是说,这个仗不是迫不得已要打,如果不停下来,我要批评它,就是“刺”;但是非打不可的仗,虽然有苦难,我只好慰之哀之,所以,既刺且哀,梁启超说哀沁心脾,他说石壕吏是“哀沁心脾”,他这种不说话的声音,这种含蓄蕴藉的情感表达,正是中国诗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是身为诗圣的杜甫的“一览众山小”之处。(下课铃响起。)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