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9.94KB ,
资源ID:264756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4756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年级语文教案下1720课.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年级语文教案下1720课.docx

1、九年级语文教案下1720课 17.公输 教学目的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质疑法。3讨论法。4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2、。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板书:“公输) (解说:连续提问,唤起学生对有关战争信息的回忆和思考,转而引导学生思维在奔课文主题,诱发学习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一边播放范读磁带,一边挂出提前准备好的上面有下列语句的小黑板。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意(句后括号中的内容供参考)。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 于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 借子杀之

3、。”(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 公输盘曰:“吾义因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 予合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美。”(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 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探讨之后,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力求该准。 (解说:阅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

4、解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 (3)内容与形式总理。 通过朗读、揣摩、思考,同学们已经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此时,教师可一边提问,一边组织讨论,一边提示、点拨。 第二课时问题: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来国。 问题: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 讨论、明确并形成如下板书。 (板书图) (解说: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环节,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首先要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词句

5、的意思。而后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点,理解墨子反侵略的思想。师生共同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1研读第五一12段。 问题: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

6、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问题:“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6:“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7:问题没有真正

7、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解说:设置以上7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紧逼,公输节节退守,最终服输的过程。 第三教时(2)研读第1316段。 问题: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 之类的话来。 问题: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

8、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3课堂训练。 (l)抄写生字看谁记得快,然后默写生字一遍,看谁不出错。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解说:增加识字量,巩固基础知识。) 4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

9、王称售”。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来”,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教学目标:(一) 德育目标: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二) 智育目标: 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二、教学重点.难点:(一) 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二)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三、教学课时: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10、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二、感知课文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畎(quan )亩 :田间水沟 付说(yue ) 曾(zeng)益:同“增”,增加 胶鬲(ge ) 拂(bi )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u )乱:违

11、反、阻挠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 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 C、多义词。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征于色

12、(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是 :于是人也(这样的)发于声(表现) 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3、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感知内容二、分析课文第一段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

13、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三、 分析课文第二段: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 议论2、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四、 分析课文第三段: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

14、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五、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六、当堂背诵课文七、完成练习(二)教后反思: 19.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15、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

16、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 正课 1、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节奏 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 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

17、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 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佣 豢辖邮?nbsp; 4、 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

18、。已,停止、放弃。 5、 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 再次朗读课文。 三、 小结 1、 通假字 (1)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 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 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 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 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 3、 虚词(注意“之”、“而”、“于”的

19、用法) 五、 作业 第二课时 一、 预习 1、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 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二、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 正课 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

20、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

21、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

22、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23、。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 3)、总结: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最后用层进式作结。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我们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作文题:浅谈义与利。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的电视辩论大赛。质疑。 第三教时 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 起始:提出论点:舍生取义。设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引出生、义取义2 展开:分析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

24、同态度方法。 一步:辨证分析正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 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 舍生。 ) 二步:假设分析反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3结论:层进法。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四、延伸思考并布置作业 1.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25、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2背诵全文。 3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教后反思: 20.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

26、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 1比较法 2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

27、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

28、,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