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213.46KB ,
资源ID:264353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4353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高考自编复习提纲经济史.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高考自编复习提纲经济史.docx

1、高中历史高考自编复习提纲经济史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古代中国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铁犁牛耕技术。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超过前代。汉代出现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时期,农耕使用耦犁,某些地方出现较为轻便的一牛挽犁(便于牛耕普及和山地开垦)。唐代,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唐代犁结构大体定型;特点: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3、古代中国著名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秦国、李冰、四川成都),郑国渠(秦国、水工郑国、陕西关中)

2、。汉代水利有比较好的发展。陕西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汉代沿着丝绸之路这种“井渠”传入新疆,也就是现在新疆还使用的灌溉技术“坎儿井”。东汉时期,王景负责治理黄河。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补充: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北方立井水车和南方高转水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等。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1)家庭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特点是,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家庭、氏族或庄园),基本做到“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在商品经济

3、发展的年代,有些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补充:自然经济含义:自然经济的含义是中国古代社会里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经济模式。特点:“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经济结构,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影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2)田庄手工业背景: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活动:粮食植物、经济作物和各类手工业等。地位:汉代田庄手工业生产也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二、列举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1、纺织业【纺织原料:麻葛丝和棉(宋代以后棉花种植不断推广

4、,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商代还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西周时期,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汉代,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唐代中期,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原因是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纺织业有了发展。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改革。推动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代中后期,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推广。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冶金业(1)冶铜业 :商代的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如商代司母戊大方鼎。西周的青铜器大多

5、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制造工艺达到了很高水平。(2)冶铁业1、春秋晚期,出现中国已知最早铁器,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2、汉代冶铁业 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碳做燃料(注意没有文字记载)。汉代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到人力鼓风到畜力鼓风再到东汉水力鼓风。-水力鼓风装置“水排”、东汉杜诗、功能是水力鼓风冶铁。和冶铁业有关。 东汉水排 南北朝时期,出现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如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 北宋时期,用煤作为燃料冶铁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3、陶瓷业 (1)唐代陶瓷业“唐三彩”是美术陶制品。 唐代两大制瓷系列如浙江绍兴越窑的青瓷;河北邢窑、江西景德镇和四川

6、大邑的白瓷。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唐晚期,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五大官窑分布图(2)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和陕西耀州窑。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被称为“瓷路”。把五大官窑代码填在地理上A河北定窑 、B河南钧窑、 C江西景德镇窑 、D浙江龙泉窑、 E陕西耀州窑。 (3)清代粉彩瓷器(粉彩瓷器的特征是浓淡协调、艳丽柔和、色彩丰富等) 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4、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7、历史悠久, 世界领先;形式多样如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部门多,分工细;技术先进;经济重心南移。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古代商业的出现唐代水、陆商运发达。如水运“俞大娘航船”,陆运发达如客舍、邸店和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如北宋中期在四川的益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和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如“晋商”和“徽商”等(“交际场所”而不是“交易场所”; 空间是在京城、省城)。2、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

8、市”是指城市或农村的商品交换场所如“城市”、农村集市称“草市”】 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如“各婴(悬挂)其贾(价格)”。 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并设置“草市尉”,说明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唐代“夜市”也比较繁荣,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宋代的“草市”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明清时期,都市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3、商业都会崛起战国时期,

9、城市出现“市井”商业区。 汉代都市的商业集中,形成“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王莽执政时代(两汉之交),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设“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唐代全国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和扬州;地区性经济中心如杭州和湖州。宋代都市繁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在形容汴京商市的繁荣时使用“通宵达旦”、“铺席连绵”等。清代乾隆的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清代五大名镇:江苏盛泽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和河南朱仙镇(注意地图的大致位置)。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我国商业兴起较早;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国内外贸易繁荣; 商业

10、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 时期:历代王朝(战国-甲午战争以后); 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本”是指农业;“末”是指商业和手工业)。 以西汉为例,“抑商”表现:西汉初年,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时期,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政策;西汉时期,确立“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到唐朝依然实行,直到宋代才开始转变。影响:积极: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

11、巩固君主的地位。 消极: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得不到正常发育。2、工商业的管理 史实:秦朝政府严密控制工商业; 汉武帝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汉代到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取决于政府的命令; 历代王朝通过加重赋税控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影响: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压抑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正是在明清抑商政策的压力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3、“海禁“政策 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政策。 表现:明朝对外贸易,维护“朝贡”贸易体制;对民间海外贸易严格禁阻(如朱元璋的“通番禁令”)

12、。 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迁海令”;清朝曾经短暂地对外开放,如雍正时期允许“浙、闽”开放;而乾隆只允许“粤”一地对外开放。“开放”实质是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民间贸易仍然禁止。影响:积极:防止外部势力入侵,维护国家安全。 消极:扼杀了对外贸易,阻碍了经济发展,延缓了中国的发展步伐。4、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的原因:商品生产的发展; 时间:明朝中后期产生(清朝缓慢发展); 空间:江南(丝织业) 产生的标志:以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的出现为标志。如“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缓慢的原因:政府和传统经济形态的压抑;明清王朝的“

13、重农抑商”、压抑工商业和“海禁”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专题二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背景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标志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影响是自然经济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市场结构:自然经济解体,加快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商业金融:买办、买办化商人开始出现;洋行大量增加。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背景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三种途径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中

14、小地主等投资近代企业;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企业。著名企业洋务派: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近代民族工业诞生。民族资产阶级: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1873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3)甲午战争后到一战爆发前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呼吁“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条件。典型企业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1902年,

15、荣氏兄弟在江苏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意义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股新气息。(4)民国初年至一战后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表现:纺织业是最大的新式工业,面粉业是第二大工业。特点从分布看,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从结构看,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资本看,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从整体看,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结果是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萧

16、条的原因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5)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6)国民党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破坏。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也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统治下,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原因:内战的破坏;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美国的经济侵略(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官僚资本的压迫;繁重的捐税负担。(7)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背景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

17、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特点具有革命性、依赖性和妥协性。命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作为崭新的进步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在中国发展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革命性又有依赖性和妥协性,注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中国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底)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1

18、953年,实行“一五计划”。内容广大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重工业所取得的成就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3)发表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开始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内容是阐述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等十大关系。意义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

19、问题。(4)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北京)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开始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初步探索。内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背景: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地认识。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的指导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在全国迅速开展。 特征: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特征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后果: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左倾”错误严重

20、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严重破坏。补充:“大跃进”运动主要以“大炼钢铁”为标志,追求经济建设速度问题。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又一次调整,忽视了生产力水平。4、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比例】。5、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工业;新修铁路除西藏以外,各省、自治区都有铁路;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石油自给)。6、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经过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

21、了起色。 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7、文革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文革时期(1966-1976)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北京) 背景:文革结束后,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使得人们在建设路上迷惘、徘徊。 内容: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

22、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经济: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缓慢;农民生活水平徘徊不前。内容: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补充:1978年底安徽、四川率先试点;1980年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

23、83年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达93%。2、国有企业改革 前提: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村转向国有企业。 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内容:增强企业活力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有企业内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补充: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

24、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农村经济迅速和落后面貌) 经济体制改革 (1978.12-1984.10)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1984.10-1992.9)-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中国对外开放【1979年7月中央决定广东、福建率先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 经过: 1980年,设立四大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岛)-【意义:中国对外改革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1984.5,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些城市扩大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意义

25、: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从1985年起,开辟经济开放区(从北向南依次是环渤海、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 1990.4,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上海浦东既有开发区和某些特区政策】 特点:初步形成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 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内容: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敢于试验。提出了判断改革开

26、放是否成功的“三个标准”。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抓住时机,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1992.9,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1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国有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1997.9,中共十五大召开,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

27、的指导思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增强了综合国力。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具有传承性、移植性和变异性的特点】1、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服饰变化的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近代服饰变化的典型特征:中西合璧(中山装和改良旗袍体现这一特征)和土洋并存。近代服饰 男装: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装,20世纪上半期仍然流行。 西装在

28、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吸取欧美服饰特点设计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女子:晚清旗袍(宽松、肥大);20世纪20年代,改良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服装。现代服装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注意服装图片】2、饮食结构的变化(也体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点) 中餐:以鲁菜、粤菜、川菜和淮扬菜为代表的四大菜系。-(受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色和风俗习惯等影响。)西餐: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

29、行于世。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西菜、西点以及西式调味品受到国人欢迎。) 3、住宅的变化(也体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点)中式住宅: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江南水乡;西北的窑洞;西南的吊脚楼等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开始出现;20世纪30年代京、津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如别墅等。毗连式房屋: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如上海南京路、厦门中山路等建筑。-(西式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也受到人们的欢迎。)二、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都对社会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婚俗: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删繁就简、

30、婚姻自主的变化。葬礼:近代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向火葬改革。风俗:社会生活中的其他风俗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开展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仪。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教育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中式礼仪:跪拜、作揖;西式礼仪:点头、鞠躬、握手等。第二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变。2、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1807年汽船、1814年火车、1893年汽车、1903年飞

31、机】传统交通工具:轿子、马车、帆船; 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等。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民国时期,仅北平、天津、上海数辆之多。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期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后,成为主要代步工具。轮船:1865年,中国设计第一艘轮船;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船运企业。城市公交:1906年,在天津建成第一个有轨电车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行,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XX年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收回铁路权利运动蓬勃开展;20XX年青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