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18.01KB ,
资源ID:264127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4127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民间国宝江加走掌中木偶.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民间国宝江加走掌中木偶.docx

1、民间国宝江加走掌中木偶民间国宝江加走掌中木偶 我国的木偶戏是借助木偶为表演媒介的戏曲,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元、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入乡,多种风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艺术,也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造型特色,或精雕细琢,或旷达写意,并出现了不少闻名的雕刻大师,而福建泉州的江加走就是最著名的一位。 “中华一绝”江加走 生于1871年的江加走,原名长清,加走系但称。按照泉州发音,“加走”二字是“跳蚤”的音译。以“跳蚤”当成绰号并没有贬义,只是想说明他的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手艺灵巧。可见他从小就有很高的艺术天赋。 江加走的父亲江金榜是个农民,同时也从事雕刻、粉彩木偶头像的工艺。

2、年少时的江加走一边跟随父亲种田,一边从父学艺。18岁时父亲亡故,他就继承父业,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江金榜传授给儿子的木偶头像只有50多种和一种“平髻”(俗称苏州髻)的梳头方式。后来,江加走精心钻研,吸取了前辈艺人的宝贵经验,又竭尽毕生心血,发展和创作了280余种不同性格的木偶头像(主要是掌中戏),新编梳十余种不同式样的头髻和发辫,雕刻和粉彩的木偶头像达万余件之多。在制作中,江加走运用了两种艺术手法,一是刀法,一是笔绘。刀刻部分基本上是运用线雕的传统技法,笔绘部分则继承了古典人物画技法,大都以生动、挺秀取胜,所以他的作品是雕刻和绘画的完美结合。 江加走创作的木偶头像,除了面谱多样化外,有些木偶头的

3、眼睛、嘴巴甚至鼻子还会动,能把人物形象演“活”。为了把木偶头像雕得更有个陛,他在观察不同剧种对生、旦、丑、花面等不同角色的化妆形象的同时,又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中各类人物的不同特征,设计出不同的面谱。他把奸臣的头像刻成大脸孔,大眼睛,眉中有一撮毛,两颊各画上一条黑线(用来象征钱串),生动地刻画出奸臣作威作福的形象。他把媒婆的头像雕成脸带媚笑,薄嘴唇,唇边点上黑痣(代表“笑痣”),加上一个能动的下巴,油滑的发髻,显示出家婆的油嘴滑舌,善于逢迎的形象。他把轻佻公子的头像雕成嬉皮笑脸,尖下颏,两眼无神,鼻中再加上白点,把人们骂俏公子为“鸟屎面”的特征表现出来了。闽台两地以及东南亚华侨旅居地的木偶戏班都以

4、得到江加走的木偶头像为荣,争相向他订制。 新中国成立后,江加走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华东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文联委员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制作的木偶头像,随着泉州木偶剧团到罗马尼亚等地参加国际木偶节会演而享誉海外,其作品被称为“东方艺术珍品”“世界一流艺术”“活的文物”“中华一绝”,并被世界各大博物馆视为珍宝收藏。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开始了中日外交上的“破冰之旅”,周恩来总理会见了田中角荣首相,并将江加走的一个木偶作品作为国礼赠给田中角荣。2008年3月,文化部公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泉州市17个项目上榜,作为传统美术项目的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也名列其中。 木

5、偶见证两岸戏曲同根同源 掌中木偶戏的历史有1000多年了。敦煌莫高窟的一幅盛唐壁画弄雏,画中一位妇女用指掌给身边的孩子表演木偶游戏,这是布袋木偶的最早形象。大约在唐朝,泉(州)漳(州)人就用樟木雕刻造像,造型大都以宗教、神话、历史、民间传统形象为主。如果配以服饰和道具,用手操作,即可进行表演。它是综合了雕刻、美术、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表达式的民间艺术,并经历了10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泉(州)漳(州)掌中木偶。 “掌中木偶戏”是如何传到台湾的呢?据专家介绍,清乾隆、嘉庆年间,随着福建、广东两省移民,掌中戏也传到台湾,受到台湾同胞的喜爱,很快风靡台湾全省,逐渐发展成具有台湾本土

6、风味的掌中戏。20世纪50年代之前,台湾的戏偶主要来自泉州,由台湾的商人到泉州花园、涂门收购,再批发至台湾,也有台湾木偶戏班专程来泉州订制的。在“2008cCTV寻找国宝”台胞专场活动中脱颖而出的这组江加走掌中木偶正是在1949年前流入台湾的,曾经是台湾著名布袋木偶戏班的看家宝物。后来台湾掌中木偶戏式微,这组木偶一直由一位台湾朋友收藏。近年来台湾民间文物回流大陆,这组木偶又辗转回到了泉州,在民间藏家手中流传。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艺术的三个显著特征:一是造型优美,形象丰富,结构严谨,精雕细刻;二是颜色调和,纹彩美观,装饰意趣,扮相生动;三是构造精巧,五官活动,表情丰富,妙趣横生。木偶头像龙眉凤眼,

7、高鬓云环,具有唐宋画的风味。人物表情丰富,眉目神情各不相同,可以看出作者构思之周密,匠心之独运。该木偶,高一尺左右,由头、中肢和服装组成。木偶的脸孔区分为两眼、两鼻及嘴巴的“五形”,以及眉骨、颧骨和下颌骨的“三骨”,五形三骨表现出木偶的喜怒哀乐、善恶忠奸。所以掌中木偶戏就是把小小的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形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如今,掌中木偶的表演者仍可以用它们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跃窗等高难度动作,令人称绝。 若干年前,这组掌中木偶由

8、泉州入台湾;若干年后,这组掌中木偶又由台湾回到泉州,它们既是闽台戏曲文化交流的实物,也见证了两岸戏曲文化同根同源! 闽南文化的瑰宝 虽然江加走一生创作出了1万余件作品,但流传到今天并保存完好的作品却极为罕见。目前,福建省博物院、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等处收藏的江加走作品,大多只有头像部分,而且有的油漆脱落,品相破旧,残缺不全。据笔者所知,除了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个“活嘴老旦”品相较好之外,在其他地方几乎见不到品相完整的江加走掌中木偶了。这一次竟然发现了20多个品相完好如新的木偶,怎不令人喜出望外呢!这组木偶虽历经多年,但仍保存完好,脸部的粉彩、发髻和服饰依然如新。 这组木偶制作融

9、合剪、糊、塑作等多项民俗手工艺。木偶的服饰也是研究泉州地区刺绣工艺的实物标本,极具史料价值。泉州刺绣肇始何时虽然史无明载,但泉州有一种精巧的“高浮绣”,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可见泉州刺绣工艺有相当高的水平。宋代,泉州城内东隅有个“衮绣铺”,传说是因为刺绣业集中于此而得名。衮绣者,绣制朝服之缩称。这与南宋时南外宗正司迁来泉州,皇亲集中泉州居住不无关系。明清两代,包括掌中戏在内的泉州地方戏曲繁盛,绣制戏服、道具需求量大,推动了刺绣业的进一步发展。清末民初,绣铺已有数十家。泉州的刺绣品大致分为金线绣(朝服、戏服、佛服、龙蟒桌裙、道场绣品、凉伞、大纛、喜庆绣幛、幢幡等)和绒线类(戏服宫装女帔、木偶戏服、被面、帐眉、手帕、妇女衣裙等)。抗日战争前,产品远销东南亚及香港、台湾等地。这组木偶的戏服属绒线类,色彩明快,金碧辉煌,令人叹为观止。 江加走掌中木偶出自泉州,是闽南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精华,同时又是研究泉州刺绣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更是两岸戏曲文化同出一脉的见证。 (收藏快报供稿) 责编鹏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