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意教学奖多元空間展風華、生態永續在楊心(校園環境美化組)陳玲珍、王派土、郭秋月、姚瑞梅、陳俊良、楊玉如、林上翔、黃智德桃園縣楊梅鎮楊心國民小學關鍵字1.創新主題:多元空間。2.創新方式:體驗學習、生態學習 3.創新成效:境教設計、資源共享、經濟價值有人說學校環境是教育改革中最大的教具。楊心從創校以來一直秉持這種理念,積極營造適合學童學習的生態校園、人文校園、科技校園及藝術校園。學校是全人的教育中心,校園充滿與自然的對話,所表現出來的氣質,對孩子潛移默化地傳遞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相處之道。所以楊心的校園營造到處是學習場所,處處充滿生機、學習和感動。 1. 學校創新經營背景楊心國小校區原
2、為桃園大圳21-5號埤塘,位於楊梅的中心點,校前有秀才窩溪經過。90年正式招生,校地2.1019公頃,36個班級,爲了讓小朋友容易親近土地,拉近人與人的關係,校園在規劃之初,儘量保留校園原有風貌,特別設立樹的原住民區,保留了二棵將近有50年樹齡的鳳凰木和巴西橡膠樹,在下面鋪設小山丘木棧道,是小朋友最喜歡駐足觀察生物的場所。本校之校園創新背景理念如下,以持續營造永續的校園:一、塑造校園核心,與社區共享有活力的校園必然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土地的關係節奏分明,有時緊湊有時反而留白,而不是棋盤狀的均質分佈。校園核心是什麼呢?校園核心應能連繫校園中每一群空間(包括室內的學習空間和戶外空間),並能對外與社
3、區共享;核心空間本身則需備全校共同使用的性格。穿堂展示架校園植物導覽學校的前世和今生的對照校園核心穿堂一方面連接行政大樓和兩個學習群落,一方面延伸到運動場。小朋友口中的巧克力隧道-穿堂和運動場是社區靜態和動態的活動空間。二、環境教育融入校園 校園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告示牌學校建築就是一個大教具,整個校園是實施環境教育的中心,校園與自然的對話,所表現出來的氣質,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傳遞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相處之道。 所以校園營造應到處是學習場所,到處充滿生機、學習和感動。三、生態校園生態綠網生態綠網由公園、綠地、溪流、庭園、綠籬等眾多生態綠地串聯在一起的多樣化生態綠地系統。楊心國小得天獨厚,前有秀才窩
4、溪、稻田、竹林、樹林、山坡。所以學校積極的朝這個方向努力,目前學校分成六大區塊,有春風廣場、聆風步道、向陽步道、樹的原住民、瓜棚教室及急速冰原,種植了149種植栽,並由全校教師撰寫完成植物導覽書,日後也將繼續往這方向努力營造。四、營造在地、鄉土情懷的校園真正獲得地方的經驗是需要時間的,但是若缺乏敏感性,沒能從生活環境中去體驗則永遠達不到。如果在一個地方發生的經驗留在記憶裡,才會有地方感。因此,楊心已進入第六個年頭,校園的規劃將逐漸從上而下的規劃模式轉移到由下而上,尤其是帶領學生去認識校園、關心校園、改造校園,讓工程中有教育,教育中有工程。期望學生在一個個學校改造經驗中,累積認同感和深厚的在地情
5、感。貳、學校經營創新內涵與策略一、執行團隊專業技師:陳偉聖建築師-參加多次永續校園及綠建築相關研習。行政團隊:校長陳玲珍、訓導主任郭秋月、教務主任陳俊良、輔導主任王派土、總務主任姚瑞梅、訓育組長楊玉如、事務組長林上翔、體育組長黃智德及處室組長。教學團隊:楊彩貝老師、鍾雅芳老師、王惠君老師等一至六年級師生。社區團隊:人與地學會、家長會長、楊梅里里長。二、創新策略(一)全員參與:團結就是力量,合作才有出路。我們定期開會溝通討論,尋求楊心的發展,共同參與改造和經營歷程,楊心是大家的楊心,學校是師生和社區民眾一起營造溫馨的楊心校園。(二)由下而上:引導學生認識校園、關心校園、發現問題,一同參與改造校園
6、,期望學生在一個個學校改造經驗中,累積認同感和深厚的在地情感。(三)工程中有教學,教學中有工程:以前往往工程是工程,工程永遠躲在圍籬的後方,學生從頭到尾都搞不懂學校在做什麼?自從實施永續校園與環境教育議題後,學校教師認為教學必須和生活充分結合,學校有工程更要互相連結。讓學生親自參與改造工程,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學習層面將得以更加深、加廣發展。(四)環境教育融入:校本課程從環境教育課題切入,讓學生學習活動與環境緊密結合,對於學校或社區的環境更了解和認識,對於學校空間的營造深具主動性和參與性。(五)與社區共享校園:學校材是大家共有的,楊心校園是社區共同休閒、運動的好場所。(六)社區志工參與營造
7、鄉土情懷:學校在地情感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的。因此,楊心校園與社區家長志工一同分享和經營校園,累積對學校的認同感。三、創新內涵為了負起永續校園傳承的教育工作,學校以環境教育為校本課程,來達成學校教育目標與願景鄉土情、科技心、創造力。永續校園推動小組以創新的策略理念持續推動校園學習空間的規劃和設置,以配合課程發展及學生學習需要,創新經營的內涵架構圖如下:創意空間內涵策略績效(一)人文校園沒有文化的學校,充其量不過是一座水泥叢林。所以人文環境的營造非常重要,而營造人文環境的首要工作就是重視在地人文、歷史及古蹟,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關係。1、人與人的尊重和關懷無障礙設施學校對於無障礙設施非常
8、重視,設有無障礙電梯、廁所、無障礙坡道等,除了方便身心障礙者使用外,最重要的是提醒學生人與人的尊重和關懷。2、人與地的尊重和關懷-古井活泉和歡樂亭裝上汲水器的古井活泉位於學校C棟教室後方,是校區一座三合院所遺留下來的古蹟,在桃園大停水時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也是生態池的供水來源。在操場旁邊一座涼亭,學生命名為歡樂亭。下課時間,學生喜愛坐在涼亭中嬉戲、看書、寫字、發呆,上面標示著福州杉木,就是校地上三合院古宅所遺留下來的,時時提醒學生飲水思源、尊重前人智慧和環保觀念在裡面玩耍嬉戲的小朋友歡樂亭是讀書討論的好去處三合院樑柱蓋成的涼亭泉活井古校地上的古老三合院。 3、人與自然的尊重和關懷-樹的原住民區
9、和通學步道環保牆在創校之初,校區東南角落有兩棵巨大樹木(50年樹齡),為表示對自然的尊敬,特別命名為樹的原住民區,也潛移默化學生尊重和關懷的隱性能力。方濟幼稚園旁的通學步道,則是師生對地球環境保護的宣示牆,有美化和教育雙重功能。 地球環境保護宣示牆豐富的植物教學場所保留原貌代表尊重樹的原住民全貌保留原貌代表尊重樹的原住民區全貌(二)生態校園為了和大自然(地球、環境)永久共生,我們必須思考、檢討和實踐對自然界最有益的事。在這樣的前提下,楊心國小從創校開始,積極努力經營一個充滿生機的生態校園,生態校園項目如下:1、收容21-5埤塘生物的生態池學校校地之前為桃園大圳21-5號埤塘,為教學需要及替原埤
10、塘生物著想設置一個家,93年特別向教育部申請校園局部改造經費營造生態池。完全採生態工法施作,池底用40粘土夯實,池邊用石頭堆砌與地平同高,方便生物進出。目前,池中生物豐富除提供教學需要外,更是社區民眾休憩場所。生態池水質佳觀察水中生物的好場所生態池水質佳一年四季有不同風貌生態池生物眾多生態池夯實過程生態池水源來自井水2、蕨類步道和漂流木圍籬樹的原住民區旁的蕨類步道提供教學最好場域,其中的漂流木圍籬是教師和學生的精心傑作,軟化了樹的原住民區環境。社區志工一起施工蕨類步道在新屋海邊撿拾漂流木師生完成的漂流木圍籬 在新屋海邊撿拾漂流木圍籬社區志工一起施工蕨類步道3、透水鋪面占學校35面積的透水鋪面是
11、我們表示對地球環境的關心,不但可以減少雨水逕流量、減少地面熱度和增加土壤含水量,更是對土壤中生物以及地面動植物的尊重和關心,替他們營造更優質的生存空間。教學農園的透水鋪面透水鋪面地表可涵養水分透水鋪面表示對地球的關心透水鋪面減少逕流量師生自行設計的透水鋪面 4、教學農園教學農園拉近了孩子和自然的距離,發揮了重大的教學功能和提升教學效果。把學生的教學場域從教室拉到校園內,學生們將高興寫在臉上,比以前更愛上課。 教學農園是學生接觸自然最好場域學生高興採收學生進行尿液回收澆灌農園學生利用接力方式整理農園泥土5、教學木碼頭、溪流觀測平台和水鳥觀測站學校前面緊臨秀才窩溪,秀才窩溪就像古時城堡的護城河,保
12、護著楊心這塊土地的人和物,而楊心的小朋友每天都須走過楊心橋,經過秀才窩溪快樂上學。溪中植物及生物種類眾多,時而吸引白鷺鷥成群飛舞、翩翩覓食,時而招來水鳥穿梭河岸、呼朋引伴,時而撇見魚兒悠遊溪中、追逐嬉戲,時而發現白頭翁駐足樹端、引領高歌。大自然中生物的食物鏈也常在溪畔中上演著,帶給小朋友們最好的自然教材和生命教育。不幸的是,河川的水卻是黑油油的一片、保麗龍、垃圾、甚至死豬也是不稀奇的景象。是危機也是轉機,楊心得天獨厚的秀才窩溪正是帶領學生關懷鄉土河川,接近自然、體驗自然生命最好的教學場域。自然觀察區教學木碼頭、溪流生態觀測平台和水鳥觀測站的改造計畫焉然產生!希望拉近小朋友和河川的距離。透過有計
13、畫的進行環境教學,關懷河川由淺入深,不但保衛鄉土河川清靜生態,更希望能讓學生也有一份捲褲下水、挽袖捉魚,與大自然一起成長的回憶,真正體驗自然生命。水鳥觀測站溪流生態觀測平台學生利用廢棄磁磚鋪設水鳥觀測站地板教學木碼頭 6、多層次植栽學校廣植各種原生物種植栽並劃分成六大區塊,由學生命名比賽分別取名為聆風步道、春風廣場、樹的原住民區、急速冰原、瓜棚教室和向陽步道,分年級進行植物教學,並配合運動會推動小小解說員活動等。瓜棚教室聆風步道綠巨人牆春風廣場7、雞兔園、竹節蟲的家學校有感於生命教育的重要以及自然領域教學需要,特別在校內設立雞兔園和竹節蟲的家。目前,雞兔園是學生和社區民眾最喜愛的場所,在傍晚時
14、分總會看到老老少少帶著紅蘿蔔和青菜來探望小白兔和公雞,在每日的照顧中便進行了一場一場的生命教育洗禮,學會了不同生物彼此互相尊重關懷。 雞兔園進行生命教育 生物共生廚房剩菜飼養雞兔工友和替代役搭設竹節蟲的家竹節蟲的家提供另一種生命教育8、石頭教材園學校的一草一木都是活教材,即使是石頭和建材施工方式也是很好的教學教材。我們在校門口設置了石頭教材園,將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等放在一起供老師教學使用,也讓學生自行比較差異。另外,在學校每個角落標示著洗石子、斬石子、抿石子、福州杉木、柳安木、南方松和非洲臘木等,希望學校每個角落都能發揮教學功能。斬石子施工方式每個角落都發揮教學功能火成岩和變質岩沉積岩標示
15、沉積岩標示(三)科技校園 鄉土情、科技心、創造力是本校願景,校舍興建規劃時即請建築師將科技概念融入校園建物設計中,期在日常生活環境中讓孩子無時無刻、隨時隨地皆可運用科技學習,並與外校分享經驗。茲簡介如下:1、雙臂撐起一片天的司令台採用槓桿原理設計的司令台 本校的司令台與一般傳統方式興建的司令台不同,乃是採用槓桿原理設計,屋頂利用後面的柱子去支撐,節省了兩根柱子的錢,不僅使在台上表演的同學們及台下的觀眾,視野能夠更寬廣,平時上課教學時也可以做為老師的教具、學生學習的參考實例。2、雨水回收系統鑑於水資源的珍貴,興建二、三期校舍工程規劃時利用既有工程預算,將屋頂的排水系統和雨水回收系統作一結合,既不
16、浪費經費也為環保略盡一份心力。我們在屋頂設計雨水排水口排放雨水,將雨水透過雨水回收系統排放至各棟樓地下室雨水回收槽(水撲滿)儲存。使用時經簡單的沈砂過濾再抽至頂樓水塔供應廁所及校園花木灌溉之用。總務處同仁也以人為控制方式,定期作抽砂的工作,既保系統的正常運作,也提供了省電的最大效益、安全又環保,平均每月約可節省25%的水費。在雨水回收管路旁我們製作雨水回收系統流程圖看板說明牌,清楚介紹雨水回收系統的結構及流程,讓每個孩子自行學習養成愛物惜物、珍惜水資源的觀念與習慣。我們還訓練小小解說家為蒞校的來賓介紹、傳導雨水回收再利用,期盼讓珍惜水資源的具體作法讓大家都重視並且能身體力行。 雨水回收管路蝴蝶
17、造型增添美感廁所利用回收雨水回收雨水說明牌 3、運用科技隨時隨處學習-環境教育資源生態網 建立環境教育資源生態網,參加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除提供教師發表與分享教學、活動檔案資料園地,也將本校推廣環境教育點點滴滴透過網路傳遞,與外校分享經驗,更讓孩子能無時無刻、隨時隨地皆可運用科技學習,以認識我們的生態環境,培養關懷、惜福、惜物的情懷,進而能身體力行為環境盡心盡力。(四)藝術校園 營造一個永續生態校園,也不忘將藝術教育融入校舍建築與環境空間中。我們利用陶版、回收風扇、鋁罐、鵝卵石、廢棄座椅等回收物布置校園學習空間,不僅使其再現生命光華亦兼顧環保與美化。我們注重顯性、有形境教外,也以各式音樂鐘聲
18、提供隱性、無形的樂音環境,陶冶孩童品行。1、團結小魚兒陶板牆 結合第三期校舍興建及首屆畢業生愛校活動,我們捨去磁磚鋪牆面,改採讓學生參與規劃設計且參與製作的陶版牆,首先徵圖、學生參與選出最優秀作品,製作小陶版魚,每支小陶版魚再組合成一條大魚,趕走入侵的鯊魚,象徵楊心的團結,也讓畢業生的情感與楊心永相連。小小陶版魚製作完成及排圖完成氣勢磅礡的團結的小魚兒陶板牆背景徵圖票選活動小朋友也幫忙將小小陶版魚一條一條黏在牆上 2、保衛地球宣言陶版牆通學步道 由於感念地球這個孕育我們的母親,日益被糟蹋破壞,我們結合社區媽媽、幼稚園和及六年級畢業生、全校教職員工一同製作了保衛地球宣言陶板,並且黏貼在東側門外學
19、生通學步道牆面上,不僅美化社區環境,也期望透過此來結合社區一起愛護我們的地球,也讓孩子潛移默化中,學會對地球的環境負起責任,保衛地球。徵圖海報畢業生巡禮全校參與票選社區媽媽一起製作紅陶板上寫著宣言3、風車城堡 基於對環境的愛,讓物盡其用,我們利用回收的鋁罐製成朵朵美麗的風車花,佈置在校園各處,形成一個風車城堡,也隨時提醒大家愛惜資源,看起來好似已經無用的東西,加點巧思,也能搖身一變變成奇蹟!迎賓風車環保美麗校門口笑顏迎客佈置在校園每個角落鋁罐變美麗的花風車轉轉轉,氣勢大 走廊也開滿風車花環保風車布置校園4、不一樣就是不一樣-鵝卵石植物名牌 校門前的秀才窩溪,與我們學校息息相關,不僅提供天然屏障
20、,溪裡蘊藏著各式各樣寶物供我們利用,鵝卵石就是老師帶著學生一個個自河床底搬來經過清洗、曬乾、每個人發揮獨特創意上漆、寫上植物名字製成植物名牌,擺放在校園,除了為學校省下大筆費用,校園各處也增添活潑色彩。學生一起發揮創意老師先下河探勘不一樣就是不一樣成品很別緻吧學生一起來發揮創意老師至溪底取石5、陽光大道 因棒球練習場設在C棟庭園走道上,阻絕了原有通路,許多孩子為求便利就從旁邊綠油油的草坪穿過,路就這樣走出來了。考量到學生行的需求,又想保持土壤透水性與校園生態,就請學生動腦筋參與設計,最後利用廢棄木椅、高年學生親自參與裁割、挖土、鋪設,最後完成一條很不一樣的環保路,大家一同命名為陽光大道。路被人
21、走出來命名為陽光大道利用廢棄木椅製作鋪一條康莊大道6、陶情養性處處得-藝術走廊轉個彎又是驚喜 在楊心走廊上漫步,處處可見不同的畫作,有西洋名畫、有中國山水畫,有平面有半立體雕塑;走廊轉角處也布置著美美的休閒椅,讓走累的時可以歇腳。樓梯牆面上也以油漆彩繪上世界童話故事人物等,加上雙語(國語、英語)文字標示,總讓小朋友能放慢腳步,除學習知識外也陶冶心性。7、薄薄的一片是楊心人的驕傲-婆優鳥識別證 在楊心人身上有一塊特別的鳥牌,是每個人創意加工、利用校園名星樹-水黃皮果實加上巧思製作成獨一無二的婆優鳥識別證,它不僅凝聚楊心團隊也是楊心人的驕傲,楊心人做任何事都是同心協力,務求達到真善美。8、蘊含豐富
22、生態的藝術品-巧克力蛋糕城堡學校主體校舍建築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的建物,分三期完成共有A、B、C三棟,棟與棟之間以穿廊連接,造型實用、大方、美觀,再加上楊心以環境教育為本位課程,在維護生態環境的努力下,雖然政府財政困難,我們用最少的經費,讓整體校園成為一個蘊含豐富生態的藝術品,外觀磁磚色澤為簡單的咖啡、白二色相間,宛若巧克力奶油相間的蛋糕,成為是孩子口中的巧克力蛋糕城堡。 9、音樂滿校園音樂鐘 影響孩子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環境,所以楊心不僅用心於有形的校園空間硬體環境規劃,對於無形的環境也極為重視,好樂笛音樂鐘聲即是這樣誕生,下課鐘聲每兩週即換成不同的音樂,有古典、歌劇、現代等;有溫柔、輕快、悠
23、揚、有強烈、激昂等不同樂音,再配上老師導引說明,孩子鎮日浸淫在音樂中,潛移默化改變氣質。10、水泥牆的第二春笑臉迎朝陽 楊心國小緊鄰社區而建,當時由於經費拮据及校地爭取不易,建校的舊有水泥牆保留至今。在第三屆畢業生的設計和製作下,完成了第三面陶板牆,命名為水泥牆的第二春笑臉迎朝陽。除了代表學生從國小畢業進入人生的第二階段,前途一片光明外 ,這個意像更是代表環保工作的重要,時時感恩自然、感恩環境和太陽。大家七手八腳定位置同心協力黏貼陶板旭日東昇象徵日日是好日最好的畢業禮物 參、學校經營創新績效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凡努力必有迴響。對於校園環境空間營造的工作,我們的努力也漸漸開花結出美麗果實,以下從校
24、園氛圍績效、課程發展績效及永續校園推動績效來看:一、校園氛圍績效(一)社區、家長認同,樂於參與環境管理(二)資源共享平台,各校紛紛參訪,成為學習的楷模:94年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訪視評鑑研習。嘉義市國中小校長主任等87人至校參訪。彰化縣國小校長老師等40人至校參訪。95年雙龍國小、芭里國小、過嶺國中、上大國小、山頂國小、楊明國中、瑞原國中等至校參訪研習。95負責辦理綠色學校中心學校策略聯盟活動(楊梅國小、水美國小)(三)做中學,師生互動增加,校園教學功能提升,學生樂於學習,學習成效提升 (四)激發創意活動,強化老師認同,校園氣氛良好(五)多層次植栽,固定10公噸二氧化碳(六)實施節能及源頭減廢,
25、每月節省約25水電費支出。 做中學,學習成效佳縣內學校紛紛參訪外縣市貴賓蒞校參訪社區家長樂於參與做中學:教學農園師生互動佳,氣氛良好縣內各校紛紛蒞校參訪二、課程發展績效本校課程發展配合九年一貫並依據校園區塊有系統的規劃、有效執行、持續研發創新開發課程教材、教案已行之有年,近幾年來參加各項教材教案比賽,成果優異,榮獲各方肯定。 (一)利用校園環境空間規劃教師自行研發環境教育課程一覽表:年級上學期下學期一年級樹木繪本教學二年級1.認識校園植物-永遠的愛2.環保美勞活動設計楊梅溪畔情三年級1.大家來種菜 2.認識樹朋友秋季楊心賞四年級1.校樹的身份證 2.水中生物逍遙遊五年級水芋頭的觀察河川守護神六
26、年級現代史瑞克1.生態池物總觀察2.族群與群落 3.石頭彩繪(二)本校近幾年來參加各項教材教案比賽,共獲得特優2件、優等6件、甲等6件、佳作10件、第一名2件、第二名2件、第三名1件,成果優異,榮獲各方肯定。(三)出版來吧!讓我們拈花惹草去認識校園植物一書。三、永續校園與環境教育推動績效(一)93年獲教育部永續校園局部改造經費(二)94年桃園縣永續校園與環境教育評鑑優等(三)94年成立桃園縣永續校園與環境教育資源中心(四)94年獲內政部頒發綠建築標章(五)94年參加桃園縣校園局部創意改造比賽二件作品獲優等獎(六)94年公廁整潔維護計畫優等(七)95年參加桃園縣校園局部創意改造比賽特優(八)95
27、年參加桃園縣綠色學校中心學校策略聯盟(九)95年獲推薦桃園縣環保有功學校肆、省思與展望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般人總認為自己的力量太小,成不了氣候,但是人的影響就像骨牌一樣,一人影響一人,就能造成改變。楊心同仁的心動和行動,讓我們在心理層面上、教學層面上和環境層面上看到了改變。雖然如此,環境教育的推動仍是刻不容緩。美國前總統高爾說:人痛苦了,環境就痛苦了。其實環境痛苦了,人就更痛苦了。環境教育強調的是在環境中教學,學生最親近的生活圈除了家庭外就是學校,環境教育的推動應從校園環境為起點,讓學校變成一個永續生態村,孩童在學校環境中體驗自然的感動,體驗環保生活。如此,孩童不但可以從舊經驗中發現問題,發展新的學習,同時教師也較能克服進行戶外教學的種種不便,所以學校是推動環境教育的最佳場域。美國西南部有一片納瓦荷印地安人稱為四角之地的土地,納瓦荷的巫醫這麼說:記住你眼前所見的,把目光停留在一處,用心記住它的樣子。去感覺它,記住它的氣味,仔細探索山岩的觸感。如此一來,這地方便永遠在妳的心中,伴隨著你。讓孩子深刻體驗自然萬物之美,培養愛鄉土的情感。所以接下來,帶領學生跨出校園,走入社區體驗、認識自己鄉土之美,產生在地情感將是楊心同仁接下來努力的目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