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4.48KB ,
资源ID:264019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4019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谈论隋唐五代佛教文学.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谈论隋唐五代佛教文学.docx

1、谈论隋唐五代佛教文学谈论隋唐五代佛教文学 隋唐五代佛教文学的研究对象,乃始自隋文帝杨坚建祚的开皇元年(581)二月、止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五月这一时段内,中国境内佛教信仰与文学现象的互动关系。之所以截至太平兴国三年五月,乃因为是时南方割据诸国方才皆平也:是年四月,平海节度使陈洪进(914985)献漳、泉二州于宋,南唐残存势力祛除;三月,吴越王钱俶(929988)朝宋,五月更献地于宋,吴越国亡1。隋唐五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隋唐五代佛教文学为其当然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历史亦已有百馀年,成果斐然。一、由敦煌学研究而肇启其端上个世纪初,随着敦煌文物文献的重现于世,敦煌学在海内外

2、兴起2,而有关敦煌佛教通俗文学作品的摸索实乃国内现当代以来唐代佛教文学研究之滥觞。自1920年代,我国学者就开始采集、整理和研究敦煌通俗佛教文学。王国维将这类俗文学作品呼为“通俗诗”、“通俗小说”3,罗振玉则称为“佛曲”4,陈寅恪则认为“演义”更适合5,郑振铎主张用“变文”6,另有“俗文”、“唱文”等称呼。后来通行的还是“变文”,且在相当长时间内,多数学者将“变文”作为全部敦煌俗文学作品的总称。向达唐代俗讲考7,全面探讨了“唐代寺院中之俗讲”、“俗讲之仪式”、“俗讲之话本问题”、“俗讲文学起源”、“俗讲文学之演变”。孙楷第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8将俗讲分为讲唱经文、变文和倡导文三大类,特别是

3、关于讲唱的程序和职掌乃独到之论。解放前在敦煌佛教文学方面卓有成就者还有王重民。敦煌学界的这一倾向很快反映到文学研究领域,即在撰写文学史时,开始考虑佛教因素。胡适白话文学史乃配合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作,主要从写作用语“白话”的独特角度,考察了唐及之前的文学史,认为汉以后的中国文学史乃文言文学与白话文学相互争斗、且白话文学日渐战胜文言文学的历史,中国文学的“正统”、“正宗”乃白话文学;倡言汉武帝时“古文已死”,此后凡有价值的文学必为白话文学,而文言文学毫无价值,只是一些“死文学”。而佛教文学正是自汉朝民歌、散文以来的白话文学潮流的组成部分。佛教白话文学首开其端的为翻译文学;唐初白话诗的来源之一为佛教之

4、“传教与说理”,和尚与打油诗有着莫大关联;王梵志、寒山和拾得皆为著名的白话诗人,其诗作特点除通俗晓畅之外,还具有嘲讽和说理的风格。另外,还注意到了敦煌佛教文献,并纠正和补充了一些唐代白话诗人的生平及其诗歌断代等问题:“敦煌的新史料给我添了无数佐证,同时却又使我知道白话化的趋势比我六年前所悬想的还更早几百年!”9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0以插图形式辅证文学史论述,颇具特色。中卷第十五章专论“佛教文学的输入”,第二十三章“隋及唐初文学”亦包括了白话诗人王梵志、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与胡氏一样破除了传统纯文学史观念;第二十九章“传奇文的兴起”,特别提到唐代传奇吸引了印度养分,此即本产生于古印度婆罗痆斯国

5、、为大唐西域记11576578所载,后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门、李复言玄怪续录“杜子春”条、裴铏传奇(古今说海太平广记等并袭之)等所描述的、慎无语而突发声导致鼎破丹飞的故事,段氏曰:“盖传此之误,遂为中岳道士。”第三十三章“变文的出现”,认为“变文只是专门讲唱佛经里的故事”;以佛本生经变文、降魔变文、目连变文、维摩诘经变文以及唐摭言、卢氏杂记、乐府杂录等为例,表明僧徒俗讲在中晚唐时期非常流行;变文的发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发现之一,人们突然之间发现宋元以来的诸宫调、戏文、话本、杂居、宝卷、弹词、平话等文艺样式成了“有源之水”。郑氏的其他著述亦涉及唐代佛教文学,如中国俗文学史除第六章专论变

6、文之外,第五章“唐代的民间歌赋”亦称,白居易的诗“实在不是通俗诗”,“像王梵志他们的诗才是真正的通俗诗,才是真正的民众所能懂,所能享用的通俗诗”;而且,“唐代的和尚诗人们,像寒山、拾得、丰干都是受他的影响的”;所举唐代俚曲中,禅门十二时、太子五更转、南宗赞一本等皆属于佛教文学作品1295、96、104109。此后,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多受胡、郑二氏影响,开始关注唐代佛教文学。解放后的敦煌佛教文学研究,一是变文。如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周一良等敦煌变文集,周绍良敦煌变文集补编,项楚敦煌变文选注、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海外有关研究,还有美国Vic-torHMair的Pai

7、ntingandPerformance,主张只有变相与变文是同一关系13。日本学者荒见泰史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研究14、敦煌变文写本的研究15等,前者探讨了变文特有的韵散相兼的讲唱体的演变过程,认为敦煌讲唱体作品源于佛教讲经仪式,是将佛教通俗讲经仪式所用的文体加以拼接、融合而成的;后者着重文本的搜集、对照,对敦煌变文的研究历史、体裁特征及其与佛教仪式的关系做了较深入探究,集中考释了故事略要本、讲唱体、通俗讲经、庄严文、押座文等变文文献。二是诗歌,如王重民敦煌曲子辞集、补全唐诗之“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任二北敦煌曲初探、敦煌曲校录、敦煌歌辞总编16,项楚敦煌歌辞总编匡补、敦煌诗歌导论、王梵志诗校注,任

8、半塘、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敦煌赋汇,王小盾敦煌文学与唐代讲唱艺术,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汪泛舟敦煌僧诗校辑,伏俊连敦煌赋校注,李小荣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林仁昱敦煌佛教歌曲之研究。敦煌变文和诗歌方面,研究较为精深的为项楚,其有关王梵志、敦煌变文等专著和系列论文,纠正了校录和阐释中的许多讹谬,揭示了潜藏在文字背后的佛教文化深义。此外,周一良、赵和平唐五代书仪研究探讨了书札体式和典礼仪注方面的卷子,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涉及的是法事文学,郑阿财见证与宣传:敦煌佛教灵验记研究、刘亚丁佛教灵验记研究以晋唐为中心、杨宝玉敦煌本佛教灵验记校注并研究着眼于灵验记,皆颇有创获。有关

9、敦煌文学概论性著作如张锡厚敦煌文学、颜廷亮主编敦煌文学概论、张鸿勋敦煌俗文学研究等,亦有相当篇幅涉及佛教文学。二、“佛教文学”概念的提出及文学界的研究最早提出“佛教文学”这一概论的,乃日本加地哲定中国佛教文学,该书认为,真正的佛教文学应该是”以佛教精神为内容、有意识地创作的文学作品”17。唐代佛教文学分为作为正统文学的佛教文学、作为俗文学的佛教文学两类,前者的代表为玄觉、石头希迁、慧然、王维、寒山子、柳宗元、白居易等,后者的主体主要为变文、佛曲、佛讃等;能够呈现自己佛法体验境界的诗偈,才是中国佛教文学中的核心。总体上论述佛教与文学关系者,还有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胡遂的中国佛学与文学、陈

10、引驰佛教文学、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等。1978年,日本学者平野显照唐代文学与佛教18出版,该书主要讨论了白居易、李白、李商隐和唐代的讲唱文学与小说几个方面的问题,重考据,如白居易的释教碑、李白“金粟如来是后身”的语义、日本流传的“八相变”等。国内最早以隋唐五代文学与佛教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者,乃孙昌武先生,他是国内迄今为止在佛教与文学方面投入最大精力且收获颇丰的学者。孙先生曾在日本工作,故而或当借鉴过东瀛学术。自1980年代以来,孙氏写了一系列论文,探讨佛教与唐代文学方面的几个问题,如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王维、白居易与佛教、唐五代的诗僧等。这些论文的结集唐代文学与佛教乃国内第一部研究唐代文学

11、与佛教关系的著作19。佛教与中国文学更将视野扩展到整个中国佛教文学,但其重点乃在唐代:唐代佛教对文人产生巨大影响,主要原因是当时不重经术、统治者大力提倡、儒释道三教调和;唐代的文人普遍有习佛的倾向,如陈子昂、张说、李白、杜甫、李华、独孤及、贾至等;佛教文献“名相辨析”的特点、佛经譬喻故事、佛典佛陀说话方式等,皆影响到唐代散文创作;偈颂对唐五代诗歌的影响,主要是从中唐以后开始,其显著特点就是出现了“诗僧”这一特殊的团体;俗讲与变文在中唐五代流行甚广,韩愈华山女即有反映,文溆法师化迹表明“当时俗讲已进入慈恩、荐福等著名的大寺院”20。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以维摩和观音两位菩萨在中国流传为线索,勾勒

12、出了六朝至两宋期间中国文学中的佛教信仰21。禅思与诗情22重点考察了禅宗弘法和观念与唐宋诗人和诗作的关系。总之,孙氏几乎论及隋唐五代佛教与文学的主要问题,且多从宏观着眼,气魄宏大。上述及其他论著中的观点,在其新作、洋洋五大册的中国佛教文化史23中又有了新的表述和深化。国内系统研究隋唐佛教文学的,还有陈引驰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24,勾画出了较为完整的佛教文学图景,特别是在民间宗教诗歌和敦煌世俗文学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上着墨较多;然涉及的佛教宗派,只有禅宗。刘金柱唐宋八大家与佛教25认为,八大家在涉佛文体、佛经、方外之友、寺院之游、早年晚岁生迹等几个方面,皆与佛教有所牵扯,如韩愈“以文为诗”是受了佛教偈

13、颂的影响,柳宗元的动物寓言汲取了佛经故事等。相较而言,陈允吉的研究更多以佛教文献和佛教史为基础,他与胡中行主编佛经文学粹编26即反映了注重原典特色。古典文学溯源十论27乃力图“探寻古代文学与佛教传播关系之作”,与唐代佛教有关的是中古七言诗与佛偈的关系,以及王维、韩愈、李贺、长恨歌和柳宗元寓言等个案研究。唐音佛教辨思录28等亦颇有深度。陈氏的主要成果,收录于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29中。大致而言,其研究特点为材料翔实、考证严密,往往发人所未发,能成一家之言30。项楚、张子开等合著的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则在胡适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唐代白话诗的源流。作者认为:“并非所有的白话诗都属于白话诗派。这个

14、诗派有着自己的渊源和形成发展的过程,有着共同的艺术和思想传统,并且拥有以王梵志和寒山为代表的数量众多的诗人。从思想上看,它基本上是一个佛教诗派,与佛教的深刻联系形成了这个诗派的基本特征。”31唐代白话诗的萌芽,可追溯自唐前宝志、傅大士、释亡名、卫元嵩诸人之作;而在唐代最突出的代表,一为王梵志、寒山、庞居士,一为贯穿整个禅宗历史的诗僧们。从禅宗谱系的角度理清了唐代禅宗白话派的脉络,揭示出这个诗派发展演变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从语言学、文献学和宗教学等方面,对禅宗诗偈的解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姚仪敏盛唐诗与禅32、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33亦是面世更较早之作,只不过切入点更集中于禅宗角度。谢氏主要论述了禅

15、宗与唐宋文学的关联,如对王维、杜甫、韩愈和白居易等的影响,禅宗与境象说、悟入说之关系,禅宗对世俗文学的影响等。继之而起者,尚有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34、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35等。夏广兴佛教与隋唐五代小说较为全面地探讨了佛教对这一时段小说的影响36。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则着眼于“唐五代白话小说的叙事体制”、“唐五代白话小说的题材来源”、“唐五代白话小说的观念世界”几个方面37。孙洪亮佛经:叙事文学与唐代小说关注于佛经故事与唐代小说的关联38。释永祥佛教文学与中国小说的影响从转读、讃呗、倡导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唐代俗讲与转变的发展与流变的过程。诗僧研究主要集

16、中于禅宗,除上举唐代白话诗派之外,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总结出十个诗僧亚群体,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群体特征、创作特征、历史地位和影响。查明昊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认为,唐五代既是由贵族社会向庶族社会转变的转型期,也是佛教宗派势力起伏波动的时期;诗僧群体计有七类,经历了从“诗为外时”、“诗禅并举”到“诗禅合一”的心路历程,日渐世俗化和文人化。另有高华平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陆永峰唐代诗僧概论、普慧走出空寂的殿堂唐代诗僧的世俗化。其实,其他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的学者,亦或多或少地论及佛教,如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中的中唐诗僧研究,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及所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39、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40、汉唐文学

17、与文献论考41、张兴武五代十国文学编年42等。三、史学、宗教学等维度的探索对隋唐五代文学与佛教关系关注较多的,还有史学界。这方面立论最为精深的为陈寅恪,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馆初编二编等,向为研究的首选参考。范文澜1960年写作作的唐代佛教43重点厘辨了大乘七宗的特点,特别是禅宗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佛教剖析了禅宗与士大夫的契合之处,虽然立论不无偏颇,但率直而言,还是很有新意,能为一家之言;所附张遵骝隋唐五代佛教大事年表亦是研究此一时段佛教史、佛教文学的指南性成果。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则为专论士大夫与佛教之间的互动关系之作,书中的“士大夫”还包括了部分文

18、人出身的武官。士大夫关于佛教的文字活动一节归纳出了应制、游览等10种士大夫与佛教有关的文类。另外,从王仲荦、吕思勉之隋唐五代史直到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唐代文化等,亦时有论述。相关成果可参看胡戟等主编20世纪唐研究44。宗教学界和思想界研究隋唐五代佛教,佛教与文学的关系是当然不得不迈的坎。从早期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到后来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杜继文主编佛教史,印顺中国禅宗史、妙云集,杜继文和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杜继文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吕大杰等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方立天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葛兆光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以及日本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研究,鎌田茂雄新中国佛

19、教史,阿部肇一中国禅宗史,柳田圣山语录历史初期禅宗史书研究,美国StanleyWeinstein之Bud-dhismundertheTang等,皆有不少篇幅涉及隋唐五代佛教文学现象,鎌田茂雄还有中国的佛教与文学。在佛教信仰界,巨赞法师佛教与中国文学、弘学居士中国汉语系佛教文学、高观如居士中国佛教文学与美术等亦可参考。四、植根于佛教本身的新視野返观近百年来的隋唐五代佛教文学研究可以发现其研究视野上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与佛教有关的隋唐五代文学现象日益被纳入文学研究视野。佛教文学作者和作品、传统士大夫含有佛教因素的作品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热点,开始在文学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甚至出现了“佛教文学”、

20、唐代白话诗派等概念。二者,相关研究具有非常突出的跨学科性。除了文学界外,宗教学、哲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文献学等诸多领域的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加入进来,研究视野广阔,研究角度和研究手法多样。郑阿财等佛教文献与文学、李小荣弘明集广弘明集述论稿汉译佛典文体及其影响研究敦煌密教文献论稿、汪娟唐宋古逸佛教忏仪研究、刘林魁广弘明集研究等,李映辉唐代佛教地理研究、介永强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蒋述卓佛教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皆是也。三者,整体上呈现由概述到专论、由粗疏到精确的发展趋势。早期的深入性研究不多,大多流于介绍说明、以论代史或闭门造车,1980年代以后,不但专门性论著不断

21、增多,且渐具国际视野,考据色彩浓厚,规范性、创新性都逐渐加强。迄今的相关研究也还存在有待提高或补充之处。首先,若干重要问题都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比如,俗讲和变文的源头究竟是什么?二者在当时的社会定位和文化定位究竟若何?其次,研究隋唐五代佛教文学,必须关注隋唐五代社会特质和佛教特点,必须将文学现象放到社会生活和佛教信仰氛围中而观,而不能仅就士大夫、僧侣自身的情况而论。再者,隋唐五代佛教文学的主角之一,自然是僧人,但这方面的探讨还很不够,存在着以下一些研究薄弱点和空白处:一是,以往研究往往集中于禅宗,而对于其他宗派与文学现象的关系则着墨甚少;即便是禅宗,也多只关注诗偈类作品。其实,佛教各个宗派都有

22、自己的文学作者和作品,都与当时的文学界有着密切联系。二是,翻译的部分经典本身即有浓厚文学色彩,可视为佛教文学作品,但围绕译经所产生的译经僧事迹、有关经论的神奇传说,尚少人注意,亦应纳入佛教文学范畴。特别是,这些传说与隋唐五代翻译的原则、特点、译经地点和参与人士等,皆有关联。三是,僧人的日常生活及留下的文献中,与文学相关的、材料最多的乃法事文学。现存讲经文、变文、敦煌文献中的佛曲或佛赞等,已然归于文学领域;而题记、造像记等更为时人重视的文字,其文学价值并不低,然目前主要还是为史学界、宗教学界所关注,文学界应该重视这些体现出独特宗派色彩的各个宗派的弘法文字。四是,至于各个宗派皆存在的有关佛菩萨、中

23、土各地僧人等的神话传说,不但在僧众圈流传,在弘法过程中传播,且为更为广大的信众所相信,是最为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文学形式之一。这不仅是佛教文学的大众化、或者大众化的佛教文学,而且反映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心理,成为隋唐五代以及其他各个朝代的独特社会现象。五是,隋唐五代僧侣已经对自己的弘法经历作过总结,这就是僧传。这类僧传为僧人所撰,一般依据行状、碑志、弟子回忆等第一手材料,可靠性极高。传中除了显露出佛教理念外,价值最高的乃各自独有的修行和弘法经历,其中即往往蕴含着文学意味。续高僧传这样的综合性僧传,材料丰富,特别是囊括了全国突出僧侣的事迹,价值最高;此外,求法传等类传,以及单个僧人的传记等,亦值得关注

24、。以上五个方面的佛教文学,创作主体皆为僧人,世俗人士虽亦间有参与,但并非主要因素。最后,有些也许还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诸如:隋唐五代佛教文学与文人的关系非常密切,除了文人与佛教界的应酬文字、文人自身对佛教的体悟之外,是否还应该注意一下整个时代风潮与文人的影响,或者说隋唐五代佛教特点在文人群体的体现?文人与佛教界的应酬文字,与反映文人对佛理体悟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此外,在观音、维摩这两大佛教神灵以外,还可以对地藏、普贤、弥勒等与中国文学的互动作出研讨。隋唐五代佛教文学具有地理分野,这些分野与关中文学、河洛文学、岭南文学、江东文学、巴蜀文学等传统士大夫文学或区域文学的地理分野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与这些地区的佛教又有什么深层关联?隋唐五代佛教对文学现象的影响,除了题材、文体、形象等之外,还有哪些方面?隋唐五代佛教文学的价值和地位若何?总之,现在亟须充分学习、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之上,适当拓展隋唐五代文学的外延或范围,重新审视个别重大问题,期以较全面地反映隋唐五代佛教文学的面貌,构建出一个较为完善的隋唐五代佛教文学的体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