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5.50KB ,
资源ID:263880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3880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华名老中医陈瑞春的伤寒之路九牧林医家搜狐博客.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华名老中医陈瑞春的伤寒之路九牧林医家搜狐博客.docx

1、中华名老中医陈瑞春的伤寒之路九牧林医家搜狐博客中华名老中医陈瑞春的伤寒之路-九牧林医家-搜狐博客 九牧林医家导读:2008年3月7日是名老中医陈瑞春逝世四周年忌日。为缅怀中华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陈瑞春先生,同时追忆其艰辛跋涉的“伤寒之路”。 陈瑞春作为中华名医,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研究“伤寒”事业。 陈瑞春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工作50余年,主攻“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带教、指导的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生4名,皆以其为研究方向。临证擅用经方,长于内科心、肝、胆病以及内、妇、儿科部分疑难杂症。如对甲肝、乙肝、肝硬化、冠心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肿瘤的中药调治、小儿厌

2、食等都有较理想的疗效。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他对伤寒论的研究和应用均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一些颇具学术价值的观点,如“伤寒救阴法”。在晚年时不顾体力渐衰,仍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竭尽全力,奋笔著书立说,倾心传道授业。这种身系中医的胸襟,令人敬佩。先生治岐黄之学,有诗言志云:“矢志歧黄五十年,弘扬斯道奢钩玄。勤研经方效仲景,丹心一片启后贤。”他的座右铭是:“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当代名老中医图集称其“活用经方,师古不泥”。尤其是对小柴胡汤、桂枝汤的临床运用,可谓独具匠心,屡建奇功。他认为,临床运用经方必须深读伤寒论,参透原著精神,掌握“辨析病机、抓住主证、深究方规、灵活化裁”四个关键问题,在学中用,在

3、用中学,坚持多用,必有成效。 陈瑞春注重实际,不尚空谈。用方简易平实,不入奢华。在医坛以善用经方著称,不但用方多效,而且勤于著述,平时积累了大量的可贵资料,其代表作是陈瑞春论伤寒和伤寒实践论,堪称姊妹联璧之作。前者着重于学习、研究伤寒论的方法与见解;后者着重于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诚如熊曼琪教授所言:“.将伤寒论理论探讨、教学实践、临床运用融为一体.为进一步探讨伤寒之奥妙开阔了视野,提供了宝贵经验”,此书是本世纪继赵明锐先生经方发挥、邢锡波教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和刘渡舟教授经方临证指南之后,少有的以伤寒方药亲身实践为主题的专著;两书交相辉映,凝集了先生治伤寒之学的全部心血,不仅在国内外中医学术界

4、受到重视,而且为广大中医学子所喜爱。 一、陈瑞春生平主要贡献与事迹 陈瑞春(19362008)男,江西铜鼓人。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首批江西名中医、广为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全世界国名老中医带徒第二批导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院伤寒教研室主任、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党务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江西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全国仲景学说研讨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 陈瑞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或刊发于美国、香港等医学杂志。主编、参编伤寒论教学参考、喻嘉

5、言医学之书校诠等著作8部,独著陈瑞春论伤寒和伤寒实践论。 陈瑞春伤寒注家数以百计,赣水之滨代有名贤。江西的伤寒家当以喻昌为最著名。喻嘉言继方有执之后以六经分证重新编次伤寒论条文,对伤寒论的分类研究贡献卓著,影响所及,伤寒学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都在江西中医队伍中占据学术优势。姚荷生、杨志一、万友生、傅再希诸先生都是“伤寒烂熟于胸中”的。姚荷生先生授课时,常提及其师谢双湖先生慨然以“半部伤寒治百病”的佳话。20世纪30年代任教于江西中医专门学校的廖幼民先生著有伤寒论新诠一书,万友生先生所著伤寒论讲义、伤寒知要以及“寒温统一论”学说都在全国中医界产生深远影响。 陈瑞春先生的陈瑞春论伤寒和伤寒实践论

6、可谓江西伤寒学最新硕果。 二、陈瑞春谈经方临证体会经方为群方之冠。近贤岳美中说,非经方不能治大病。笔者幼承庭训,受父辈熏陶,师长教诲,对经方情有独钟。从医执教50多年,本着“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的治学之道,几十年在伤寒园地里耕耘,有苦涩,有甘甜,现就粗浅体会,见诸笔端,以飨读者。(1)辨析病机 临床运用经方,首先必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以动态的恒动观辨析病机。临床上碰到一例类风湿的女患者,初则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川乌、草乌等,疗效不错,晨僵消失,疼痛缓解。但经服药三个多月,两手腕、两脚踝关节却漫肿不消,影响功能活动。有一次,患者诉背部怕冷,痰多,白带多,据此,改为

7、苓桂术甘汤合二陈、防己黄芪汤加味,服药一周,病者背冷等症状明显改善,手足漫肿有所缓和,继服前药三个月,漫肿全消,步履正常,怕冷,痰多等症状均消,可称临床痊愈。 本案两易其方,所据者病机也。前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祛风湿痹阻,取得应有的疗效;后者苓桂术甘汤合二陈防己黄芪汤,从中焦饮邪入手,其效更显。如果执定类风湿的病机就是风湿热痹,经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虽取近效,但病无进展。这势必要推究病机的变化,动态地观察疾病,无疑会提高临床疗效。 再以方为例,桂枝汤能治许多不同的病症,如虚人感冒,夏日腹泻,鼻塞流涕(过敏性鼻炎),自汗盗汗,颈项强痛(颈椎增生),风湿身痛等,但病机都是营卫不和,肺气不足,脾胃

8、失衡等,所以都可用桂枝汤调理,异病同治。换言之,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之方,因而无论用在什么病,只要营卫不和者皆能取效,这就是辨析病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绝不可以病对方,方药对应的方法来用经方,把活生生的经方按几个适应症,分几个症型,那是用不好经方的。(2)抓住主证 主证就是主要证候。伤寒六经各有主证,细化分析,各经之下每病有主证,每方有主证。比如桂枝汤发热恶风汗出即为主证,桂枝甘草汤心动悸是主证,芍药甘草汤脚挛急是主证,只要主证明确,选方准确,疗效就明显。然而主证是可以统辖不同病的,如五苓散证,其主证是小便利与不利,临床上尿少、尿多、遗尿、,尿崩症都可以以五苓散治疗。曾治一例寇姓男孩,以五苓散研粉末

9、冲服,已愈五年多,能正常读小学,发育良好,智力聪颖。患孩中途用过补肾药无效,所以采用“化气利水”之五苓散取效。 小儿遗尿,亦属难治症,患者每晚必遗,春夏秋冬,无一例外,虽补脾补肺、补肾固涩均无功。而用五苓散加温通心阳药以化气利水,有的患孩当天见效,且不反复,一方而终。 前列腺肥大患者,尿意频数,尿多至每晚七、八次,小腹坠胀,舌淡苔白,脉缓者,用五苓散缓解症状极快,或配合金匮肾气丸,近期疗效十分理想。 此外,烦渴饮水,无燥热,亦无尿糖,属气化不利之口渴,五苓散是不可替代之方。多汗证,因其水饮之邪,而致汗出涔涔,用五苓散或合苓桂术甘汤,证药合机,疗效是可靠的。 这里所例举的主证是辨证的主要焦点,是

10、遣方用药的主要依据,既要在一群症状中抓住主证,又要把主证的病机(包括病性、病位)辨析清楚。所以在抓住主证的同时,必须参合佐证,以期较全面的掌握主证,为立法选方提供准确的临床依据。小结胸证的主证是心下按之痛,非常明确。然而,如其胃逆反酸,腹胀气滞,舌苔薄白,则可用四逆散合良附丸。如其痰热互结,舌苔黄白相兼,或痰色黄白相兼,则应用四逆散合小结胸汤。此举可谓是通过疏泄肝胆来治疗胃脘痛的良策。(3)深究方规 伤寒方组方非常严密,又非常灵活,可谓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什么是“方规”? 方规就是方剂自身组合的规律。经方如此,时方亦然。一般来说,处方中的君臣佐使可以明其组方规律,但并不能揭示方规的内涵。 伤

11、寒方的方规,是以病机为基础,有它特定的规律:一是药物的性能,一是药物的主治功用,两者必然是一致的。如小柴胡汤的组合,柴胡、黄芩是肝药,党参、半夏、甘草、姜枣是脾胃药,全方共奏疏肝理脾、调和营卫之功,是治肝胆脾胃不和,营卫失调之代表方,为后世和解剂奠定了基础。其组方规律,一目了然。 要掌握方规指导临床运用,务必对每一个方的方规与症状、病机的内在联系,严加剖析,才能用好用活。比如,当归四逆汤即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通草,变桂枝汤调和营卫为温通血脉,治寒凝血滞之方。诸如痛经、席汉氏综合征、脉管炎(合四妙勇安汤)等,均可取效。 笔者曾治一室女痛经,自发育至19岁,每次经行必痛。前医以逍遥散、桃红四物汤、

12、胶艾四物汤、温经汤等经治多年无效。就诊时,临经腹痛,全身虚寒,卧床蜷缩,面色青苍,脉细欲绝。诊为寒凝血滞,肝经虚寒,以当归15g,白芍20g,桂枝10g,细辛3g,炙甘草5g,通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药后疼痛立即缓解,一剂后痛止。以后每月经临之时即服上药3剂5剂,经4月治疗痊愈。 深究方规,目的是发展经方的运用。因而在临证中去认识和发现经方的奥秘,从而去完善经方的方规,是医者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比如真武汤以附子、茯苓、白术为主,温阳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邪泛滥。临床上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脾虚水肿,甲状腺机能低下等,以及原因不明水肿均可以本方调治。但水肿消退后,气虚疲惫,精神不振等难以恢

13、复。 几经摸索,在原方中重用党参、黄芪,可以弥补其没有补气药之不足。这样,整个方规则是益气温阳利水,较之原方单纯温阳利水有显著不同。再如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和寒热,主治心下痞硬满闷之痞满证。从病机上看,痞满是因为脾胃湿热阻滞,气机不畅。但方中缺少行气药,如能在原方中加枳壳、厚朴、木香之类行气药,则使辛开苦降、调和寒热、行气消痞有机融为一体,依证候,依病机,依治法都是合拍的,临床疗效可资证明。 (4)经方化裁 经方化裁应本着师其法、不泥古的精神,进行必要的化裁,才能运用自如。对经方能不能加减,历来都有争议,有人认为经方是不能变易的,即使是药量也不能改变,视为“金科玉律”,倘若加减化裁,就是“

14、离经叛道”。另一部分医家则与之相反,认为经方应随证加减化裁,证有变方亦变,并认为仲景制方就是随证而设,随机应变。如桂枝汤在论中化裁出20多个方,可见其灵活性于一斑。 笔者认为,前者视经方的严谨,不能越雷池,执定经方不能加减,似有泥古不化之嫌,所以从实际出发,因病因人而异,延伸经方的运用,是活用经方的典范。吴鞠通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说明医者之不足,正是方药变化太少,难以适应多变之病。所以,经方应当化裁,据症状而加减,是扩大经方运用的有效之策。 兹举例于后: 1.经方本身的化裁 例一,桂枝汤本为治表虚营卫不和之主方。随病机的变化,如寒邪外束,经气不舒,项背强汗出恶风,用桂枝

15、汤加葛根,治颈椎增生。用治肩周炎时,桂枝汤加生黄芪、姜黄、防风、秦艽之类,能改善症状,取得近期疗效。若虚喘病人,肺气不足,以桂枝汤加厚朴、杏仁,独擅其功。如风湿相搏,身体疼痛,或发汗过多,表虚自汗,桂枝汤加附子,亦有用处。桂枝麻黄各半汤,临床用治荨麻疹及皮肤瘙痒症均获效。如发汗后,心动悸,用桂枝甘草汤合栝楼薤白汤共奏温通心阳之功。又如发汗后身疼痛的桂枝新加汤,太阳病下后大实痛的桂枝加大黄汤等,都是桂枝汤的运用扩展到许多杂病范围。再如以桂枝汤为基础演变的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等,虽方名改变,但桂枝汤的原意并未改变,而其功用主治则有别于桂枝汤。可见仲景用方的随意性,是十分灵活的。 例二,伤寒论的小柴

16、胡汤,用途广变化多,如大柴胡汤、柴胡加龙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各半汤、柴胡加芒硝汤、四逆散等,这些方都是以小柴胡汤化裁而成。笔者在实践中还探索到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化裁运用的有柴胡陷胸汤、柴胡泻心汤、柴胡五苓散、柴胡白虎汤、柴胡龙牡合甘麦大枣汤、柴胡合酸枣仁汤、四逆散合朴姜夏草参汤、四逆散合小承气汤等,都是临床常用的小柴胡汤变易方。如此将桂枝汤与小柴胡汤权宜化裁,在辨证的前提下,方随证变,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是十分中肯的。由此可见,经方化裁,足知仲景用心良苦。 2.经方与时方合并化裁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营卫不和的表虚证,变桂枝汤调和营卫为补气疏风、调和营卫;桂枝汤合补中益气汤,补益肺气、

17、调和营卫。两者均可治虚人外感,是伤寒汗法的重要补充。前者营卫不和,气虚夹风;后者营卫不和,肺气不足,二者有气虚孰轻孰重之分,都是治体虚感冒的良方。 桂枝汤合二陈汤,治表虚兼有湿痰,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二陈汤理气化痰,与桂枝加朴杏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者以喘为主,一者以痰为主。 桂枝甘草汤加党参、黄芪,即参桂保元汤。治心动悸,气虚胸闷,亦可合栝楼薤白半夏汤,是治心动悸、胸痹之常用方。 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治风湿热痹,腰以下肢体疼痛。芍药甘草汤合“四金”汤,一则缓急止痛,一则消石排石,治尿路结石有预期之功效,且无副作用。 四逆散合良附丸,是胃脘痛之首选方,四逆疏肝理脾,良附散寒止痛,对胃溃疡,十二指

18、肠溃疡,浅表性胃炎都有较好的疗效,这是中医胃病治肝的范例。四逆散合小承气汤加川楝子、郁金治急、慢性胰腺炎疗效显著。 柴胡二陈汤,即小柴胡汤合二陈汤,是治感受风寒,咳喘痰多之症,亦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化水饮。柴胡平胃散即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凡外有表寒,内有脾湿,腹泻便溏,所谓“空调病”,可权宜用之。柴胡温胆汤,即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对表里不和,肝胆不和,胆胃湿热,痰热互结等疾病,皆可用之。此方适应病种甚多,以此加减,颇具疗效。还有柴胡胃苓汤,即小柴胡汤、平胃散、五苓散三方合用,对湿热黄疸用之颇效,是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最佳选择。 柴胡四物汤,即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伤寒论有经水适来与经水适断用小柴胡汤,

19、治妇女经期感冒,用小柴胡汤调治有效。但据月经动血的病机,无疑应当凉血或养血,故加入四物汤,热证者加知母、丹皮,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总之,用好经方必须掌握上述的关键问题,深读伤寒论,对书中纲领性条文,辨病机、辨主证、鉴别诊断等条文,从正面从反面深入琢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临床上坚持多用经方,多下一番功夫,成为新一代仲景传人是可望而又可及的。 三:儿子纪念“父亲的伤寒之路” 2011年3月7日,是父亲去世三周年忌日。因写此文缅怀父亲,同时追忆其艰辛跋涉的“伤寒之路”。 父亲陈瑞春自15岁随祖父学习中医至2008年3月7日去世,有生72年,为他的“伤寒之路”却奋斗了近60年。他曾说,我对伤寒论由初

20、识到深读,到灵活运用,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辛耕耘,今天不敢称伤寒家,充其量是一个伤寒园里的老学生。回顾父亲的“伤寒之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 一、读伤寒,领悟真谛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父亲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开始了“读伤寒”。 父亲初读伤寒论尚年少,其时随祖父习医。起初,祖父让他读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而书中“六经辨,圣道彰”,“垂方法,立津梁”等句激发了他读伤寒论欲望。但祖父非批评他好高鹜远:连汤头都背不了几个,就想读伤寒论。一年后,父亲读完了药性赋、濒湖脉诀、医学三字经等启蒙读物,才获准读伤寒论。出于对伤寒论崇尚和好奇,父亲读

21、得很认真,但没过几天就懈怠了。因为伤寒论不像汤头歌、三字经之类,有律韵,易诵读。读了大半年,反而产生了畏难情绪。 真正影响父亲并使其走上“伤寒之路”的是其时三位中医名流,他们是江西中医学院的姚荷生、万友生授,成都中医学院的邓少仙。 1954年,父亲被派至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授课的是姚荷生教授。姚老的授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且善于结合临床,把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这些经典理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举一反三,融汇贯通。这给了父亲很大启迪,回到家乡用伤寒方药有了明显的进步。 1959年,父亲考入江西中医学院,主讲伤寒论的是万友生教授。万老的讲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万老“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的

22、学术观点,以及他的温降高血压,用吴茱英汤治原发性高血压等颇具特色的临床运用,对父亲更产生深刻的影响。 1960年秋,父亲去成都中医学院参加全国第二期伤寒师资班学习。学习班由西南名医“邓伤寒”邓少仙教授主讲。邓老强调气化学说,认为凡是医学的理论、临床的经验都不能离开气化学说,否则不知其变。医学离开“气化”变化法则、规律,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位名医的传授,使父亲对伤寒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开始了真正意义的“读伤寒”,也逐步领略到伤寒论的一些真谛。这一读,便读了近60年,为他的“写伤寒”、“用伤寒”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写伤寒,总结心得 江西中医学院毕业后,父亲留校任教。此后便开始了“写伤

23、寒”的漫长而又艰辛的征程。 其实,父亲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撰写伤寒方面的论文。写了不少,却一篇未发。考入江西中医学院后,边学习,边写作,陆续发表一些个案报道。由于他的勤奋和执着,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中医杂志, 新中医等中医刊物相继发表他的论文。这段时期,父亲先后写了90余篇,有几百字的个案,有理论探讨,也有二三万字的综述。自己规定一个季度发表1篇,以见报刊为准。所以,每年都有46 篇论文发表。 主要题材有:个案报道,介绍一方一药的运用;理论探讨,如六经的实质,八法运用,病因病机,脉学,舌象等等;综述报道。他曾经写过一篇长达4万字的综述,题为国内运用伤寒方药的概况,文章的时间跨度达

24、50多年,最早的文献是20世纪3040年代的光华中医杂志,最晚是1980年底的各种杂志40余种,收集300多篇关于伤寒方药运用的文章,展示了伤寒方药在临床运用的价值;教辅文章。主要是伤寒论的教学体会。如,伤寒论的课堂教学要落到临床实处等。 三、用伤寒,实践经典 父亲喜用经方,如小柴胡汤、桂枝汤、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几乎临证必用。他的体会是: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总结,逐步提高。临床应用: 一是吃透经方本意。如桂枝汤,除掌握其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本意之外,还必须对组方药物进行剖析。方中的桂芍均为血分药,姜、枣、草是脾胃药。所以,用桂枝汤发汗是基于脾胃为生化之源、血汗同源之理论。他

25、认为,服桂枝汤之前的汗为邪汗,服桂枝汤后所发的汗为正汗,正汗出而邪汗止。这就是服桂枝汤治表虚证发汗的原理。另外还应看到,桂枝汤治表证关键在于姜枣。如没有姜枣调和营卫以透表,其他三味均为里药,不但不出汗,反而会造成郁汗于肌表,汗不出而身痒。他曾治一男性患者,平素易感冒,背部怕冷,脉缓弱,舌苔正常。予桂枝汤原方,服前5剂自觉背部温煦、舒适。继进原方时,因无生姜,只煎其他4味。服后全身发痒,欲汗而不得出。遂停药,次日寻得生姜入药,再服则全身清爽,温煦自如。这种微妙,是文字中看不到的,只有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从而真正体会经方为群方之冠的深意。 二是剖析经方药物组合。父亲认为,要用好经方,必须对经方的组方

26、结构进行分析,掌握其组方原理、作用机制。如真武汤,本为温阳利水,主治头眩、心下悸、小便短、水肿等,临床常用以治疗肺心病。但方中无肺气虚得力之药。临证时在原方中加参、芪益气,使组方得以益气温阳利水,于病情更为贴切。较之单纯的真武,其组合更臻完善。患者刘某,男,72岁,确诊为肺心病。经年胸闷气短,心慌心悸,下肢浮肿,怕冷畏寒,小便短少,脉象微细略弦,舌苔白润。始用真武汤加味:制附片、白术、茯苓、白芍、生姜、葶苈子、苏梗、海桐皮、陈皮,服之水肿、心悸缓解,但胸闷气短仍前。父亲揣摩,方中缺少补气药,故胸闷气短不能平。遂在上方中加入黄芪、党参。服后,胸闷气短明显改善,精力倍增,浮肿渐消。因此,临证疏方应

27、该对所用方的药物组合深入剖析,既要看到该方的特长,又要看到其不足,在原方中加入相辅相成的药物,对提高临床疗效十分有益。 三是经方与时方有机结合。父亲的长期实践表明,经方既可与经方合用,亦可与时方合用,而且可以将原方变通使用。如,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既可疏肝理气,又可清理湿热。曾治一男,因嗜酒过度,胃脘刺痛,呕恶,吐酸苦水,大便不畅,口干燥,舌苔黄腻。处方:柴胡、白芍、积壳、全瓜蒌、法半夏、黄连、郁金,服 l 剂痛止,5剂后一切正常,多年未发。四逆散合良附丸,治肝郁气滞的胃肮痛、腹痛,较之原方疗效更好。这些例证,说明经方与时方的有机结合是有临床意义的。 四是掌握类方的代表方。如苓桂剂中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苓散等,这一类方的主药是茯苓、桂枝,功用温阳利水。运用时,择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具体运用时可进退加减,或温阳益气,或利水逐饮,只要不违背温阳利水的宗旨,便可一隅三反。因此,对伤寒类方进行归类筛选,并在其中选代表一方,用其特长针对某一病进行临床观察,是研究经方的重要思路。 总之,父亲认为,要用好伤寒,必须先读好伤寒。胸中有数,才能手上有招。而写伤寒,则是对临证经验的提炼、总结,他发表论文百十余篇,独著伤寒专著2部,就是他跋涉“伤寒之路”的足迹。 父亲把自己的一生留在了“伤寒之路”,虽匆匆离去,但我想他是无悔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