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30.34KB ,
资源ID:263608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3608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复习过程.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复习过程.docx

1、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复习过程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目的要求1.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2.熟悉温病的立法依据及卫气营血、三焦的治疗原则。3.了解温病的外治法、兼挟证、瘥后调理。基本内容1明确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立法的基本原则,讲述祛邪和扶正两大治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和意义。2重点介绍泄卫透表、清解气热、和解表里、祛湿清热、清营凉血、通下逐邪治疗大法的分类、适应证候、临床运用及注意点。3介绍开窍熄风法、滋阴生津法、固脱法及外治法在治疗温病中的运用。4简介温病常见兼夹证的治法和温瘥后调理。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一、 温病治则及确立治法的依据()温病治则1祛除

2、温邪无论是何种病邪,都可造成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温病的主因是温邪,因此,祛除温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不同温邪侵袭人体,具有各自的致病特点,表现出病性、病机、证侯等的不同,而治疗方法有异。故要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即根据不同的病邪,确定针对病因的特异治疗方法,如风热在表法当疏风泄热;若暑湿在表应采用清暑化湿之法。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温邪主要导致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其中包括了病变的层次、阶段、病位、病性等,病理变化不同,所用治法亦不相同。2扶助正气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是邪正交争,盛衰消长的过程。正胜则邪却,正虚则邪陷。所以在治疗中要时刻权衡感邪的轻重与多少,正气盛

3、衰与强弱,合理使用祛邪与扶正的方法。(二)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1.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1)审病因:温病的病因有风热、暑热、暑湿、湿热、温热、燥热等区别,不同性质的病邪侵袭人体,各具不同的致病特点。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发病季节等因素,寻求温病的病因种类,这就是“辨证求因”。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审因论治”。(2)辨病机:温病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因此掌握了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就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等情况,据此而确立治则、治法。(3)察邪正:在病之初期和极期,邪势较盛,正气亦未大虚,此时多以祛邪为主。到病之后期,邪势已衰而正气已虚,或在温病后期阴伤较

4、著,故其治疗多以扶正,特别是养阴为主。2.温病治法的应用(1)正确而灵活地运用温病的治法,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如卫气营血和三焦治则在指导温病的治疗时有重要的意义,但只是概要的提法,在实际应用时还要进一步具体地采取各种治法。如叶天士所说的“到气才可清气”,并不排除气分病变采用攻下法;又如除了解表清里、透热转气、凉血散血等治则外,又有和解、化湿、养阴、益气等多种治法。(2)注意病人的体质和正气状况及有无兼挟证等。如叶天士提出对于肾水素虚的温病患者,必要时可酌用补益肾阴药,防止病邪乘虚深入下焦,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对素体阳气不足而使用清法时,应用至十分之六七,就应审慎,不宜寒凉过度而更伤其阳气。对素

5、体阴虚火旺者,用清法后纵然热退身凉,仍须防其“炉烟虽息,灰中有火”,引起余热复起。在温病过程中,经常兼挟有痰、食、气滞、血瘀等病邪,也应根据其证候表现,配合相应的治法。(3)清热祛邪,保津养阴贯穿始终。发热是温病病程中的必见症,临证时应根据不同热型确立不同治法。外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可造成人体功能失调和实质的损伤,故祛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祛邪务早、务快、务尽,重视“透”与“泄”。“透”是侧重于使病邪由里向外,用药上注重运用轻清宣透之品。表邪可通过“透”而外解,在里之邪热运用“达热出表”、“透热转气”等法亦可向外透解。“泄”则包括了祛邪外出的各种治法,使病邪从不同途径外出。温病病程中,温邪伤津,

6、失治误治,素体阴虚等均可见阴津耗伤,故应处处注意保津养阴。(4)针对新感、伏邪不同采取不同的治法。新感温病初起多以表证为主,治当以辛凉疏解为大法,不可过分使用寒凉之品,否则不利于表邪的外达。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症状,治疗主以清里热。如属新感引动伏邪而发温病,先用辛凉以解其外邪,继以清里热,或表里双解。(二)主要治法温病的治疗几乎要用到中医学的各种治法。但由于温病的病机有其特点,根据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和“审因论治”的理论,并针对温病较容易出现的一些证候,主要介绍如下治法:1.泄卫透表法 是疏泄卫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一类治法,属于解表法的范围。适应证:温病初起,邪在卫表者。作用:

7、发汗、疏表、透疹,祛除在卫表的外邪而使表证得以解除。现代研究提示,该法能够:促进汗腺分泌功能及血管舒张反应,加快人体散热,促使体温下降。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祛除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改善全身和病变局部的循环功能,有利于局部炎症的消退和人体功能的恢复等。泄卫透表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l)疏风泄热:指“辛凉解表”、“辛凉解肌”。作用:以辛散凉泄之剂疏散卫表风热。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主治症: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或伴有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代表方剂:桑菊饮、银翘散等。 (2) 外散表寒,内祛暑湿:作用:以辛温之品外散表寒,清暑化湿之品解在里暑湿。主治:

8、夏月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主治症: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或酸楚,无汗,口渴,心烦等。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等。 (3)宣表化湿:作用:以芳香透邪之品宣化肌表湿邪。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主治症:恶寒微热,头重,身体困重,四肢酸重,少汗,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等。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等。 (4)疏表润燥:作用:以辛凉清润之品疏解肺卫燥热。主治: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主治症:发热,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头痛,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红等。代表方剂:桑杏汤。运用本法注意: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邪兼挟。如素体阴虚而外有表邪所致的卫表证,可予滋阴解表法;平素气虚而外感温邪所致的卫表

9、证,可予益气解表法;挟有痰、食、气、瘀、湿等邪者,应随证加减。温邪在卫表,忌用辛温发汗法,重在疏解透表。使用本法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2.清解气热法 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法”。属于八法中“清法”的范围。适应证:温病气分里热虽已亢盛,但尚未与燥屎、食滞、痰湿、瘀血等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作用: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现代研究该法:部分药物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杀灭作用,或对细菌的内毒素、外毒素有中和解毒作用。有的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渗出作用,可减少病理损害。有的有增强血中白细胞等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菌

10、酶活力,提高人体血淋巴细胞母细胞的转化能力,促进抗体生成等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有的还具有解热、镇静、升压、强心、止血和修复机体组织器官等作用。清解气热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l)轻清宣气:作用:以轻清之品透泄热邪,宣畅气机。主治:邪在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主治症: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起卧不安,苔薄黄,脉数。代表方剂:栀豉汤加味。(2)辛寒清气:作用:以辛寒之品透热外达,大清气分邪热。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热势浮盛者。主治症:壮热,汗出,心烦,口渴欲得冷饮,苔黄燥,脉洪数等。代表方剂:白虎汤。(3)清热泻火:作用:以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泻火解毒。主治:邪热内蕴,郁而化火者。主

11、治症:身热,口苦而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代表方剂:黄芩汤加减。清解气热法适用范围较广,上述三法仅是其中较有代表性者,在具体运用时还应灵活化裁或配合他法。如邪初入气,表邪未尽,须加入透表之品于轻清之剂中,轻清透表;如气分邪热亢盛而阴液大伤,须与生津养液之品相伍,清热养阴;如邪热壅肺而肺气闭郁者,须以清泄气热配合宣畅肺气之品,清热宣肺;如热毒壅结而化火,除发热口渴外,还见某一局部红肿热痛者,则在清热泻火中伍以解毒散结之品,清热解毒。运用本法注意:气分无形邪热已与有形实邪相结,必须去有形实邪才能解除邪热,否则只能“扬汤止沸”。病邪未入气分,不宜早用,否则凉遏邪气,不利于病邪的透解

12、。素体阳虚者用本法时,切勿过剂,应中病即止,以防寒凉过度而戕伤阳气。3.和解表里法 是通过和解、疏泄、分消,解除在半表半里之病邪的一类治法,又称“和解法”。属于八法中的“和法”。适应证:温病邪不在卫表,又非完全入里,而是处于少阳、三焦、膜(募)原等半表半里者。作用:透解邪热,宣通气机,以达到外解里和的目的。现代研究:和解表里法的方药具有解热、抗菌、消炎、疏泄利胆、调整胃肠功能和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温病治疗中常用的和解表里法有以下几种:(1)清泄少阳:作用:清泄半表半里邪热,以和降胃中痰湿。主治:邪郁少阳,胃失和降者。本证多见于某些湿热性质温病。主治症:寒热往来,口苦胁痛,烦渴溲赤,脘痞呕恶,舌

13、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2)分消走泄:作用:宣展气机、泄化三焦邪热及痰湿的一种治法。主治: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而气化失司者。本证见于各种湿热性温病。主治症:寒热起伏,胸痞腹胀,溲短,苔腻等。代表方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本法的基本药物。(3)开达膜原:作用:以疏利透达之品开达盘踞于膜原的湿热秽浊之邪。主治:邪伏膜原者。本证多见于湿温或湿热性质温疫的早期。主治症:寒甚,热象较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腻白如积粉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4)和解截疟:作用:和解表里,截疟化痰。主治:疟疾。主治症: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寒后热,继

14、则大汗后热退,隔日或隔二日一发,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等。代表方剂:柴胡截疟饮等。运用本法注意:本法中的几个治法,虽同为治疗半表半里证,但由于病邪性质、具体病位不尽相同,治各有别,应针对不同病证选择相应的治法。清泄少阳法虽有透邪泄热作用,但只适用于邪热挟痰湿在少阳者,若里热炽盛而无痰湿者则不能用。分消走泄与开达膜原二法清热之力较弱,侧重于疏化湿浊,湿已化热,热象较著及热盛津伤者不能用。4.祛湿清热法 是通过祛除湿邪、清解邪热以清除湿热的一种治法。适应证: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作用: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以化湿泄浊。在临床,上湿与热相合所引起的疾病,由于湿浊属阴邪,故病势多缠绵难解。正如吴鞠通

15、所说,湿热为患“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即退”。凡兼夹有湿邪者,必须注意祛湿,即叶天士所说:“湿不去则热不除”。现代研究:祛湿清热法的方药多具有抗感染、调整胃肠功能、利尿等作用。由于湿热之邪的病变部位、湿热之偏胜等不同,祛湿清热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1)宣气化湿:作用:以芳化宣散之品以宣通气机,透化在表湿热之邪。主治: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者。主治症:身热午后为甚,汗出不解,或微恶寒,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代表方剂:三仁汤。(2)燥湿泄热:作用:以辛开苦降之剂苦燥湿邪,清泄邪热。主治: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者。主治症: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泛恶

16、欲吐,小便短赤,苔黄滑腻。代表方剂:王氏连朴饮。(3)分利湿邪:作用:以淡渗之品利尿渗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下泄。主治:湿热郁阻下焦者。主治症:热蒸头胀,小便短少甚至不通,渴不多饮,苔白腻。代表方剂:茯苓皮汤。上述三法各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运用时常相互配合。如淡渗分利之品主要用于湿热在下焦,但上中二焦有湿邪时,多配合使用。正如古人说:“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运用本法注意:应权衡湿与热的偏轻偏重选药。湿邪已化燥,则不可再盲目使用祛湿之品。素体阴液亏虚者应慎用。5.清营凉血法 通过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养阴液,通络散血以清除营、血分邪热的一类治法。属于八法中“清法”的范围。适应证:温病邪入营、

17、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病证。作用:清营分或血分的邪热。具体地说,清营法的作用为清营泄热、滋养营阴,而凉血法的作用为凉解血热、清火解毒、散血通络、滋养阴液。邪入营、血分,病位有浅深,证情有轻重,但病变机理并无本质之不同,所以二法合并论述。现代研究:清营凉血法有抗感染、抗炎、中和内毒素、增加外周血管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减轻血管内弥散性微血栓形成、镇静、强心等作用。清营凉血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清营泄热:作用:清营,养阴,透邪外达,以祛除营分邪热。主治:邪热入营分之证。主治症:身热夜甚,心中烦扰,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等。代表方剂:清营汤。(2)凉血散血:作用:凉解血热、散瘀通络以清散血分瘀

18、热之邪。主治: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者。主治症:身灼热,躁扰不安,甚或狂乱谵妄,斑疹密布,尿血、便血或吐血、衄血,舌质深绛或紫绛等。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3)气营(血)两清:作用:用清营或凉血法与清解气热法互相配合应用,以双解气营或气血之邪热。主治:气热炽盛而营、血分邪热亦甚的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主治症:壮热,口渴,烦躁,甚至神昏谵妄,两目昏瞀,口秽喷人,周身骨节痛如被杖,身发斑疹,或有尿血便血、吐血衄血,苔黄燥或焦黑,舌质深绛或紫绛等。代表方剂: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上述方剂可根据病证性质、病情轻重酌情选用。运用本法注意:热在气分而未入营、血分者,不可早用。营、血分病变

19、有湿邪者,应慎用,有凉遏滋腻之弊,必要时酌情配伍祛湿之品。热入营、血分,病情较为危重,每合并有闭窍、动风之变,故本法常与开窍、熄风等法配合运用。6.通下逐邪法 是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外泄之法。属于八法中“下法”的范围。适应证:温病有形实邪内结的病证。如热结肠腑、湿热积滞交结胃肠、热瘀互结下焦等。作用: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等。现代研究:增强胃肠蠕动,改善肠管的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菌、消炎,排除肠道及全身的毒素,促进新陈代谢。通过对肠道的局部刺激作用,引起全身性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有的还具有利胆,利尿,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由于内结实邪的性质、部位不同,本法又分为如下几种:

20、(1) 通腑泄热:作用:以苦寒攻下之剂泻下肠腑热结。主治:热结阳明,内结肠腑者。主治症:潮热,谵语,脘腹胀满,甚则腹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老黄或焦黑起刺,脉沉实等。代表方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2)导滞通便:作用:导泄实热积滞,泻下郁热,通导肠胃湿热积滞。主治:湿热积滞交结肠胃者。主治症: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等。代表方剂: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下:作用:滋养阴液,泻下热结,即通下剂配合滋养阴液以泻下热结。主治: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证,即所谓“热结液亏”者。主治症:身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干燥等。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作

21、用:用通瘀攻下之剂以破散下焦蓄结瘀血。主治:温病热瘀互结,蓄于下焦者。主治症:身热,少腹硬满急痛,小便自利,大便秘结,或神志如狂,舌紫绛,脉沉实等。代表方剂:桃仁承气汤。本法应根据病证灵活变化。如腑实而正虚者,攻下当配合扶正;腑实而兼肺气不降者,配合宣肺;腑实而兼热蕴小肠者,配合清泄肠腑之火热;腑实而兼邪闭心包者,配合开窍;腑实而兼阳明邪热亢盛者,配合清解气热。运用本法注意: 如里热未成实结或无郁热积滞者,不宜盲目投用。 使用通下法后邪气复聚,应再度攻下,但要慎重掌握,避免过下伤正。 平素体虚或在温病过程中阴液、正气耗伤较甚,虽有实邪里结,不宜单用攻下之法,应注意攻补兼施。 在温病后期由于津枯

22、肠燥而致大便秘结者,忌用苦寒攻下。7.开窍熄风法 包括开窍、熄风两种治法。开窍法是开通机窍促使神志苏醒之法;熄风法是平息肝风而制止痉厥之法。适应证:邪入心包或痰浊内蒙机窍所引起的神志异常证及热甚动风或阴虚风动证。作用: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芳香透络利窍、清化湿热痰浊等。熄风法,凉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温病过程中神昏、痉厥经常并见,为邪犯手足厥阴所致,开窍与熄风二法常合用,所以将开窍法、熄风法合并讨论。现代研究:开窍熄风法方药的作用大致有解热、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纠正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镇静、强心等。本法分为以下几种:(l)清心开窍:作用:以清解心热、透络开窍之品促进神志清醒

23、。主治:温病热邪陷入心包,神志异常者。主治症: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等。代表方剂: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现代临床还用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2)豁痰开窍:作用:以清化湿热、涤痰开窍之品宣通窍闭,促进神志清醒。主治: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机窍者。主治症:发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代表方剂:菖蒲郁金汤。现代临床上亦用石菖蒲注射液。(3)凉肝熄风:作用:以清热凉肝之品熄风止痉。主治:温病邪热内炽,引动肝风者。主治症:身灼热肢厥,手足搐搦,甚或角弓反张,口噤神迷,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代表方剂:羚角钩

24、藤汤。(4)滋阴熄风:作用:以育阴潜阳之品平息肝风。主治:温病后期因真阴亏损而致肝木失涵,虚风内动者。主治症: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肢厥神倦,舌干绛而萎,脉虚细等。代表方剂:大定风珠。运用本法注意: 本法是针对温病过程中出现神昏、发痉而设的,未出现昏、痉,一般不宜投用。 引起神昏、发痉的原因有虚实之别。如神昏有因邪闭心窍引起者,也有因心阳外脱而致者,后者不可投用开窍方药。又如痉厥也有实风、虚风之异,实风之治重在凉肝,虚风致痉不可用凉肝之法,重在滋潜。 开窍熄风法属应急治法,在临床运用时应注意祛除引起昏、痉的原因。如气分热盛者应配合清气或攻实之法;营、血分热盛者应配合清营或凉血之法。 小儿患者病在

25、卫、气分阶段,因高热而引起搐搦,只需投用清热透邪之剂,或用物理降温方法,热退而抽搐自止,不一定必须用熄风之法。8.滋阴生津法 是通过滋养阴液来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类治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范围。适应证:温病后期脏腑阴液大伤者。作用:滋补阴液、润燥制火等。温热之邪属阳邪,最易耗伤阴液,病至后期,阴伤之象尤为明显。正如吴鞠通所说:“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所以在温病初期,便应预护其虚,一旦阴液耗伤明显,便应以救阴为务。现代研究:本法直接补充电解质及多种营养素。抑制病原微生物,中和毒素。调节机体的反应能力和免疫功能,促进损伤修复。兴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微循环和凝血功能,防治血管内弥散

26、性凝血。促进胃肠蠕动,调整神经系统功能。有的还有强心、调整血压等作用。由于阴液耗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滋阴生津法可分为以下几种:(1)滋养肺胃:作用:以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肺胃阴液。主治:肺胃阴液耗伤较著而邪热已基本消退者。主治症:口咽干燥,干咳少痰,或干呕而不思食,舌苔干燥,或舌光红少苔等。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作用:以甘寒、咸寒之品滋润肠道以通大便。主治:温病后期邪热基本解除,阴伤未复,津枯肠燥者。主治症:大便秘结,咽干口燥,舌红而干等。代表方剂:增液汤。(3)填补真阴:作用:以甘寒、咸寒、酸寒之品填补肝肾阴液,又称为“滋补肝肾法”。主治:温病后期,温邪久羁而劫灼肝肾真阴

27、,邪少虚多者。主治症:低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倦欲眠,或心中憺憺大动,舌绛少苔,或干绛枯萎,脉虚细或结代等。代表方剂:加减复脉汤。本法运用的机会颇多,还常与其他治法配合运用,如增液通下、滋阴熄风、滋阴解表、益气敛阴等。运用本法注意:温病阴液虽伤而邪热仍亢盛者,不可纯用本法。阴伤而有湿邪未化者,应注意化湿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9.固脱法 是通过大补元阴、元阳以固敛气阴或阳气,救治气阴欲脱或阳气外脱的一类治法。属于八法中“补法”的范围。适应证: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下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作用:益气敛阴、回阳固脱。现代研究:固脱法具有一定

28、的强心、抗休克等作用。本法分为以下两种:(1)益气敛阴:作用:以益气生津、敛汗固脱之品补益气阴、收敛汗液、救虚脱。主治:温病过程中气阴大伤而正气欲脱者。主治症:身热骤降,汗多气短,体倦神疲,脉散大无力,舌光少苔等。代表方剂:生脉散。(2)回阳固脱:作用:以辛热、甘温之品峻补阳气,救治厥脱。主治:温病过程中阳气暴脱者。主治症:四肢逆冷,汗出淋漓,神疲倦卧,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细欲绝等。代表方剂:参附龙牡汤。上述两法各有适应范围,但临床上亦有阴津与阳气俱脱者,两法应配合运用。如见神昏等邪闭心包的症状,为内闭与外脱并见,当固脱与开窍并用。现代临床救治虚脱等危急重险之证,常选参附注射液、丽参注射液

29、、生脉注射液等。运用本法注意:用药必须快速及时。应适当掌握给药次数、间隔时间、用药剂量,根据病情变化作相应的调整。用本法后如阳回脱止,当注意有无火复炽、阴欲竭的现象。10.外治法 是通过皮肤、九窍给药以治疗温病某些证候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温病各阶段的多种病证。药物可通过皮肤、粘膜吸收而发挥疗效外,还通过对皮肤及穴位的刺激而起到调整体内免疫功能、促进毒素排泄、增强散热机制和调节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常用的外治法有:(1)洗浴法:即用煎药进行全身沐浴或局部浸洗,以起到散热、透疹、托毒外出的作用。主治温病表证无汗、热势壮盛或疹出不畅之证。(2)灌肠法:将根据辨证论治所确定的方剂,煎成汤液作保留灌肠或直肠

30、点滴以发挥疗效。主治病证范围较为广泛,尤其适用于较难口服的患者。(3)敷药法:即用药物制成膏药、搽剂、熨剂等在病变局部或穴位作外敷。主治各种温病局部热毒壅滞或其他病证。(4)搐鼻法:即把药物研成细末,抹入鼻孔少许,通过鼻腔粘膜吸收,或使病人打喷嚏以达到治疗目的。还有许多方法,如熏蒸、发泡、点眼、吹耳、雾化吸入等。运用本法注意:辨证论治。注意剂量、用药时间和使用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皮肤、粘膜损害。(三)温病兼挟证的治疗1.兼痰饮 原因:一是患者素有停痰宿饮,感受温邪,与痰湿互结,出现痰饮发动、气机阻遏的兼挟证。二是在温病过程中,肺、脾、肾等脏功能失常,水液运化输布失司,或邪在三焦而致气化失司、

31、水道不利,致津液不能正常布化而酿为痰饮。也可由于热邪炽盛,熬炼津液而化为痰热。治法有:(1)行气化痰:用化痰燥湿行气之品治疗兼挟痰湿中阻。症见胸脘痞闷,泛恶欲吐,渴喜热饮,胃脘拒按,舌苔粘腻。治当配合化痰燥湿行气药物,或配合温胆汤之类。(2)清化痰热:用有清化痰热作用的药物治疗兼挟痰热。如痰热壅肺者,症见发热,咳喘,咯吐黄稠浓痰,胸闷胸痛.苔黄粘腻等;如痰热阻于肝经者,症见灼热,肢体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喉间痰声漉漉,苔黄粘腻,舌质红绛,脉滑数等;如痰热结胸者,症见发热,胸下按之痛,苔黄腻滑,脉洪滑等。运用时,根据痰热所在部位而灵活选用相应的清化痰热药物,如小陷胸汤、雪羹汤。2.兼食滞 原因:一是发病之前已有未消化之食物停滞。二是在发病后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而勉强进食,以致食滞内停,多见于温病的恢复期。治法有:(1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