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和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所属门类:文学一级学科名称: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代码:0503二、培养目标本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培养:1、能够在新闻与传播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熟悉和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2、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新闻与传播学的知识和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学术动态,善于对各种社会传播观念进行观察和思考,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3、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健康开朗,积极进取。三、研究方
2、向(一)新闻学1、新闻史论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运用新闻学理论重点关注、考查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的媒介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民营大报的研究。2、新闻业务系统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理论和业务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综合报道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对名记者、特别是湖北省的名记者研究。(二)传播学1、传播理论全面深入地掌握传播原理和方法。注重对传播理论研究前沿的关注,注重对传播理论的发展及运用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研究。尤其是对社会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的研究。2、传播实务全面学习和掌握有关传播实务的理论和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的创意策划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重点对广告传播、品牌传
3、播、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考查和研究。四、学习年限学制为三年。第一、第二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三年是社会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学生研修的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有:公共学位课为7学分,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4门为8学分,二级学科专业课(研究方向课)2门为4学分。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新闻与传播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课程体系课程编码课 程 名 称学分学时开课学期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备 注(开课单位)必修 公共学位课0000A00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361讲授讨论考试学校统一开设0000A001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4、论1182讲授讨论考试0000A0004第一外国语41081, 2讲授考试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0503B0005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2541讲授讨论考查由培养单位按一级学科至少开设3门,不低于 8 学分0503B0006媒介发展史研究2541讲授讨论考查0503B0003新闻报道研究2541讲授讨论考查0503B000420世纪经典广告思潮研究2542讲授讨论考查 二级学科专业课 (研究方向课)新闻学0503C0009媒介文化批评2362讲授讨论考查由培养单位按二级学科开设2门,不低于4学分0503C0010中国民营报业研究2362讲授讨论考查传播学0503C0011政治传播研究
5、2362讲授讨论考查0503C0012广告与媒介经济发展研究2362讲授讨论考查专业3(此处可加行)选修综合素质课学校统一开设 跨学科选修课相关培养单位开设本科课程选修课培养单位开设专业选修课0503E0009电视传播方法研究2363讲授讨论考查培养单位开设0503E0010新时期新闻思潮研究2363讲授讨论考查0503E0011当代时政期刊研究2363讲授讨论考查0503E0012新闻媒介规制研究2363讲授讨论实验考查0503E0013广告与品牌传播研究2363讲授讨论考查0503E0006媒介产业发展研究2363讲授讨论考查0503E0007跨文化传播研究2363讲授讨论考查0503E0
6、008传播学研究方法2363讲授讨论实验考查补修补修课2门,不计学分,可选本科相关课程六、实践环节本学科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为:1、专业实习;2、教学实习;3、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4、学术交流。其中社会调查实践环节需在1-4学期内完成,其他实践环节安排在第45学期完成。七、学位论文学生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不低于30学分,同时达到学校规定要求(公开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至少一篇,英语达到六级水平要求),才可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写作。论文要求选题新颖、文本规范,能够体现本专业研究生所应该达到的学位论文水平。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安排在第五学期,论文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八、培
7、养方式1、导师负责制与专业培养小组相结合的方式。2、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开发其智力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变能力。九、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课程内容本课程要以专题的方式,从多元视角讲授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文本、受众、效果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解析所涉及到的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螺旋理论、受众研究理论、新闻框架理论、话语理论等传播理论,并引导学生能够结合各种传播现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
8、层面进行考查并作出深入探讨,强化学生理论运用及分析的能力。 课程注重对大众传播过程的生产、加工与传播过程研究,同时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理论的应用及变迁,探讨在社会转型的语境下传播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与相关学科理论交叉、兼容的互动性,从而使学生对传播理论的范式能够动态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必读及参考书目1(英)沃纳塞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9、年版。5(英)利萨泰勒: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英)约翰.埃尔德里奇: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7常昌富: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8(英)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9(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10(美)丹尼尔戴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课程名称媒介发展史研究课程内容 本课程为新闻传播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学位课)。旨在对既有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作规律性的解释、判断,对既有的新闻思想进行历史价值分析,要
10、求学生懂得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不同时期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获得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一种独特视角,对当下新闻实践做出自己的判断,对当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解释。在系统梳理中国新闻史上传媒业演变的基础上,不仅跟踪当下新闻事业发展,并对各种新闻现象做出理性的判断与分析,而且以既有的新闻活动、新闻思想为研究对象,从而探寻新闻发展的规律,揭示新闻的本质,对新闻的价值规律作理性把握,为今后自己独立从事与传播媒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必读及参考书目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11、1987年版。3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4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上、中、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上、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7、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9、陈平原、夏晓虹:点石斋画报图像晚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0、张友鸾:世界日报兴衰史,重庆出版社,1982年。课程名称新闻报道研究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题讲授。第一讲
12、:新时期新闻报道改革与实践概观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界的发展状况,以期获得对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宏观的把握。第二讲:新时期新闻文体创新的历史演进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文体变化进行梳理、并探讨新闻写作与时代及受众接受心理的关系。第三讲:新闻报道与新闻策划讨论新闻报道与新闻策划的关系、新闻策划的特点、新闻策划方法要领等。第四讲:深度报道研究研究深度报道的定义、深度报道的特征、深度报道的类型、深度报道的写作要领等。第五讲:调查性新闻研究部分主要探讨:调查性报道的种类,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特点,调查性报道的写作特点等。第六讲:民生新闻研究探讨民生新闻的概念、产生的原因、时代价值、民生新闻的特征等。第七讲:新新闻
13、研究探讨新闻的源流、在网络时代的写作方式、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必读及参考书目1.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4.(美)盖恩斯:调查性报道(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6.艾丰: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5年版。7.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潘堂林:怎样发现新闻,湖北人民出版社,
14、2007年版。9.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10.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课程名称20世纪经典广告思潮研究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授和讨论。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传播理论学派;传播学与广告学的交互影响;20世纪广告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经典广告思潮研究:软性推广思潮硬性推广思潮USP理论奥格威广告理论伯恩巴克广告理论李奥贝纳广告理论韦伯杨广告理论定位理论品牌理论CIS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广告与品牌传播广告与企业形象传播广告与市场营销广告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必读及参考书目1. 张金海:20世纪
15、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 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3. 狄龙:怎样创作广告,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4. 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5. 韦伯杨:广告传奇与创意妙招,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 朱丽安西沃卡:肥皂剧、性与香烟,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7. 沃纳赛弗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版。8. 梅尔文:大众传播学诸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10. 约翰菲利普:广告与品牌策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11. 杰克逊李尔斯:丰裕的寓意美国广告文化史
16、,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课程名称媒介文化批评课程内容该课程作为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清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脉络,通过揭示媒介文化的形成机制来引导学生认识复杂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论洞察力和批判能力,以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按照以上目的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系统介绍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传媒文化研究流派及其主要理论,以此来探讨媒介文化研究的历史源流、规律及其特征,如媒介文化研究是怎样发展起来;媒介文化与消费社会形成怎样的互动关系;媒介文化有何种特性,对社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等等。在对媒介文化相关理论的学习中,增加案例的探讨与分析,如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媒介奇观、网络狂欢、
17、流行文化、女性文化等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描述和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媒介文化的具体运作逻辑和构成方式,动态地把握当代文化的走向,并能够对媒介文化现象以理性、批判的态度进行理论评析。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必读及参考书目1.刘建明:西方媒介批评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石义彬:单行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陈龙:传媒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5.英尼克斯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6.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
18、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7.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8.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法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0.英大卫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1.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课程名称中国民营报业研究课程内容本课程将选取在我国百年报业史上较有地位的四大民营报刊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世界日报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对四大民营报刊的每个办报阶段的特点、报纸主持人的办报风格,成功经验、报刊不同时期的政治倾向及报刊
19、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成功创办关键要素、报刊经营策略为学生做一个全面介绍,针对每个报刊不同的特点与学生结合当下的报业市场进行讨论,以古论今,史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相关照,启发学生对现代报业市场的思索,拓宽思路。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必读及参考书目1. 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 王润泽:报人时代:张季鸾与,中华书局,2008年版。3. 徐铸成:报人张季鸾先生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4. 李磊:报人成舍我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5. 王芝琛:一代报人王芸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6. 陈志强: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江西
20、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7曾宪明:中国百年报人之路,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8. 方汉奇:报史与报人,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9. 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0. 方汉奇:百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课程名称政治传播研究课程内容政治传播是传播学和政治学交叉的研究领域和重要分支,随着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与深入,政治传播研究已作为一个跨越大众传播学、新闻学、政治社会学、历史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旨趣,在全球化背景和进程中,政治传播亦成为各个国家非常重视的政治战略问题。政
21、治传播的源头可远溯至古希腊时期的政治辩论与政治演讲,现代政治传播研究则奠基于李普曼的舆论研究、拉斯韦尔的政治传播内容分析以及拉扎斯菲尔德的竞选研究,至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传统、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政治传播着重于探讨媒体和政治之间的交互影响和作用机制,包括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政治信息以及政治修辞的研究,特别是政治传播与民主社会之塑造、政治传播与公众权利的培养等等。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必读及参考书目1张晓峰、赵鸿燕: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英)布莱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第2版),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3(美)本奈特、恩特曼:媒介化政治:
22、政治传播新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4(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美)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体 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6(美)西奥多格拉瑟: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7(美)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8(美)安东尼刘易斯:批评官员的尺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9(美)丹尼尔哈林、(意)保罗曼奇尼:比较媒介体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0(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名称广告媒介经济发展
23、研究课程内容本课程以“广告与媒介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发展”为核心话语和基本视角,主要从中宏观层面来讨论广告与媒介的“本体”和“主体”的发展演进。本体研究以价值论为主要理论工具,厘清广告与媒介自身的生存形态与传播形态的历时态演进,并在抽演规律的基础上探讨其发展趋向。主体研究主要指对运作广告与媒介的组织形态和产业形态的探视。由于其强烈的实践品格,这种探视必须放置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因此,本课程以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为理论框架,聚焦于当代中国特定的时空场域中的广告与媒介经济实践,分别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厘清发展进路、检视现实问题,并讨论广告产业与传媒产业未来发展的制度
24、供给与战略模式。课程基本框架如下:一、广告形态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1.广告的起源与历时态变迁2.广告形态演进的基本规律3.数字与网络传播背景下广告的演进趋向和可能形态二、媒介形态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1.媒介的历时态变迁:要素与规律2.数字与网络传播背景下的媒介发展3.传统媒介的数字化生存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框架下的中国广告产业发展1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广告产业的发展互动2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呈现3中国广告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四、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路与未来走向1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历史路径与典型模式2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3技术与制度双重逻辑下中国传媒产业的未来发展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必
25、读及参考书目1【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3【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4【加】柯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麦克法蒂耶: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支庭荣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日】电通跨媒体沟通开发项目组:打破界限电通式跨媒体沟通策略,苏友友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6【日】卡普:广告革命,樊曦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冉华等:报业数字化生存与转型研究: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
26、2010年版。8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9姚曦、蒋亦冰:简明世界广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0廖秉宜:自主与创新: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课程名称电视传播方法研究课程内容电视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其符号的综合性及传播的多功能性,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宏观上,电视面对当今的激烈竞争的媒介环境,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吸收最新传播技术(数字技术)与传播理论(受众中心论、分众传播),以保持乃至提升自己的地位。中观上,如何将自身的传播特色(传播的快速性与符号的易逝性、受众的广泛性与接收的被动性、符号的原始性与信息的多义性等)
27、与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需求相结合,扬长避短。微观上,电视节目内容为王,形式是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影响内容的表达。针对社会现实,如何确定报道题材,根据电视节目的要求如何选择最优形式,如何实施电视新闻采访,如何编辑制作电视节目。通过学习,学生能基本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电视发展的前沿研究方向,了解中国电视传播的现状,掌握电视新闻类节目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手段。教学方式讲授、讨论与实验必读及参考书目1、谢毅、张印平:电视节目制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冷冶夫:21世纪的电视传播理念,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3、陈潇, 冷凇:21世纪的电视制作理念,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4、冷冶夫,张亚平:2
28、1世纪的电视经营理念,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5、黄亚安:电视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6、迟进军:电视摄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7、【美】布莱恩布朗:电影摄影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8、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9、钟大丰等:电影理论:新的诠释与话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10、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课程名称新时期新闻思潮研究课程内容本课程是以新时期中国新闻思潮为研究内容,从业界和学界的新闻思想和新闻观念的演进的角度来梳理改革开放后的新闻改革,涉及新闻改革思潮的概况、新闻思潮中对新闻自由的表述和诉求、新闻思潮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和意义等层面。本课程包括六部分:1.新时期新闻思潮透视;2.文学现象与新闻现象之比较;3.关于舆论监督;4.新闻专业主义;5. 新闻自由与新闻法制;6.新闻策划;7.人文关怀思潮与当代新闻观念变迁。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必读及参考书目1.戴元光、童兵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丛书六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