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1.18KB ,
资源ID:262791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2791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现代心理学.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现代心理学.docx

1、现代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精神分析心理学;费洛伊德 (2)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意识(直接经验) (3)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有机体适应环境 (4)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实验法研究行为 (5)“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 (6)人文主义心理学(20世纪60-70年代);马斯洛,罗杰斯 (7)认知心理学;1967年,赛尔奠基人2.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A.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B.情感:情绪,情感(责任感,理智感,美感) C.意志:意志 2)个性心理:A.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B.个性倾

2、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 一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二)情感过程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三)意志过程 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联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但是,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过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 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 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

3、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二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2.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联系: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一方面,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的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而形成,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反

4、过来又制约着一个人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表现,对心理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事实上,不存在不具有个性心理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个性心理,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3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的第二章心理的实质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1)神经元及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它的主要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2)神经元包括,树突、细胞体、轴突。二反射是心理现象产生的基本方式: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在后天活动中,经过学习或训练而形成的获得性反射

5、。 1 条件反射的形成:1.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中性刺激单独出现时也会引起一个无条件反射相似的反应,这时中性刺激变成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中性刺激变成条件刺激的过程就叫做经典条件作用。(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创立的条件反射学说是最早研究并提出的比较完善的条件学说,被称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精心设计的“斯纳金箱”,用白鼠进行实验而提出的。3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联系和区别(p34页)2条件反射的抑制:1无条件性抑制。2.条件性抑

6、制 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后天逐渐形成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制。消退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实验证明,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好动类型者消退较慢,而那些好静、孤独的神经系统类型者则容易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得愈巩固,愈不容易消退。形成条件反射时所用无条件刺激的强度愈大,消退愈不容易。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其类似的刺激物不进行强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3两种信号系统 客观世界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信号刺激物,即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因而也有不同的信号系

7、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是指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如声音、颜色、气味等。由这种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属于第一条件系统。“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是由词语中的词组成的刺激。它是信号的信号,是一种抽象和概括化的信号,可以代替第一种信号而起作用。“谈梅生津”两者之间的联系(p36)四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产物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高级神经活动有两种基本过程:一是兴奋过程,二是抑制过程。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神经过程。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神经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两条: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

8、。 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外界刺激物的强度、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种神经过程中的每一种都可以引起或加强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同时诱导-当某一种基本神经过程发生在大脑皮层某一点的时候,跟这一点连接的区域就发生相反的神经过程,这种叫做同时诱导。继时诱导-当皮层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区域的一种神经过程停止以后,在该点或区域内也可能继而出现相反的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叫做继时诱导。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周围和同一部位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兴奋过程为正诱导

9、。#心理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p40自己归纳,简答题)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第一节 感觉一感觉的规律(一)感受性与阀限的规律: 人脑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阀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阀限是指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刺激量。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阀限。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阀限:那种刚刚能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阀限;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阀限在数量上呈反比关系。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阀限 。则有:E=1R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差别感觉阀限就是指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的量。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

10、性。(二)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三)。感觉后像对感受性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后像。后像在视觉中表现特别明显。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四)感觉对比(重点)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这是同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效应相互影响的表现。对比分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一对比现象。“月明星稀”.“月暗星密” 先后对比-刺激物先

11、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一对比现象。“吃了糖之后,紧接着就吃广柑,觉得广柑很酸”(五)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决定于同时受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六)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这样,一种(或几种)感觉机能的丧失,就有可能由其他经常得到练习的、感受性提高了的感觉系统来加以弥补。 (七) 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称为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印象,时而近似于感觉,

12、时而近似于表象,好像是与直接感觉一起产生的,但不是由人们自己随意想象出来。 第二节 知觉 运动知觉概念: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和诱动知觉。真动知觉:对物体本身以一定速度和轨迹做连续位移的知觉。似动知觉:指在特定条件写下,静止的物体看起来是运动的,没有连续位移的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诱动知觉:指不动的物体因其周围的运动而使他看起来好像在运动的现象。 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该如何遵循知觉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简答题)答:1、运用知觉的整体性规律组织教学: 知觉具有整体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13、应该注重语言知识的整体传授,不要一味盯着一些细枝末节。而要把学习最核心、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框架方法传授给学生。2、运用知觉的选择性规律组织教学:知觉的选择性特性表现在能迅速的把知觉对象从其他事物中分出来,从而获得清晰、完整的知觉,根据知觉这一特性,教学中要注意突出知觉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差别。知觉具有选择性,总是选择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大部分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知觉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越容易引起知觉。 运用知觉的理解性规律组织教学:理解在知觉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从背景中提取知觉对象,同时还能产生有效地期待和预测,提高对知识的接受效率。四、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来组织教学?(作业)答:学生

14、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知教材是起点,获得丰富、全面和生动的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可运用感知觉规律来组织教学,有以下相关几点: 遵循感觉规律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感觉阈限与刺激强度的关系来组织教学。运用对象和背景差别的知觉规律来组织教学。运用差别感受性规律来组织教学。运用差别感受性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组织教学。运用联觉规律组织教学。 采用直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物直观:通过实物展示,现场参观等形式,为知识的领会提供感性材料。模像直观:指通过图片、图表、计算机模型幻灯和教学录像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感知,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映像。言语直观:教师通过

15、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他们产生有关的表象。 遵循知觉规律,提高教学质量。运用知觉的整体性规律组织教学运用知觉的选择性规律组织教学运用知觉的理解性规律组织教学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进教学和学习总之,在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感知规律及原理,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提高学习效率,最终促进学习和教学的双重提高。第四章 注意第二节 注意的规律及应用 无意注意 概念-=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的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

16、系、刺激物的活化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人的主观原因概念-是指人本身的状况与注意的关系。(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和期待) 有意注意 概念-是指自觉而有预订目的、必须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 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依靠间接兴趣的支持 抗干扰的能力排除干扰以维持有意注意:1采取措施,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2培养坚强的意志,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两种注意相互转换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长时间运用有意注意会使学生产生疲劳、对学习的厌倦和注意涣散。但是只让学生一味地依靠无意注意来学习,看似教师善用技巧,实际则不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

17、生智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使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轮换,形成有张有弛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两种注意的交替使用并没有固定的程序,每一步骤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细小交替也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创造性的应用。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品质又叫注意的特征,是一个人注意能力的标志。品质优良则表明一个人注意力强;反之,注意力弱。 注意的范围(选择题) 内涵: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一般来说,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相互

18、之间能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活动的任务不同,注意的范围也不同。3个体的知识经验注意对象越具有内在联系,越为个人经验所熟悉,注意范围就越大。一般来说,知识经验丰富的人,整体知觉能力越强。 注意的稳定性 (选择题)内涵: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注意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时间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一事物上所维持的时间。 注意的分配(辨析题) 注意分配的条件注意分配虽然困难,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能的。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做到“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如果同时进行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活

19、动,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同时进行的几种的心理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先前注意对象的专注度、新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注意转移的意义:注意转移对人的多种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工作要求在短时间内对各种新刺激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对注意转移的要求尤其高。例如: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在起飞和降落时的五六分钟之内,注意的转移就达100次之多;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懂的怎样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转移。第五章 记忆一、记忆系统(一)感觉记忆:内容: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

20、保持时间:几十至几百毫秒。保持容量:3-9个字母特点:(1)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存的时间非常短,如果没受到注意或加工会很快消失。视觉信息约在1秒钟内衰退,听觉信息约在4秒钟内衰退。 (2)感觉记忆的信息是鲜明、形象的,未经加工的。感觉记忆是原封不动地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加以登记的,若有加工则进入短时记忆。 (3)感觉记忆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或加工就会进入短时记忆。编码:视觉、听觉(二)短时记忆:内容:对信息的保持约为一分钟左右,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保持时间:一分钟左右。保持容量:7-27+2组块特点:容量有限。编码:视觉、听觉 长时记忆:内容:是指信息在大脑中储存时间超过一分钟的

21、记忆。保持时间:一分钟以上。保持容量:无限编码:语义、视觉二、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简答题)答:由外部方面的因素和内部方面的因素: 外部因素是指识记材料本身的特征: 凡是识记的材料能成为人的活动的直接对象时,识记效果就好。因为多种器官的参与增加了信息加工的线索或网络,加深了对材料的影响。 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多,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也越多。 识记材料越直观记忆效果越好,并且视觉的要比听觉的效果好,因为视觉的材料往往同时都有听觉和动觉的参与。 识记材料越有意义,识记效果越好。 内部因素是指人对识记任务的理解、所用方法及个性等。 识记过程及其效果是随识记的任务而发生变化的。 识记的进程和效果是随

22、识记的策略而发生变化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有效得多。*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50%100%),有助于提高识记效果。所谓超额学习是指记忆一种材料的学习次数超过那种刚好回忆起来的程度的次数。三、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的内容。(p100,仅供参考)答: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的进程做了实验研究。他的结论是:遗忘是有规律的,即识记后在头脑中保持的材料随时间的前进是递减的,这种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即遗忘较多,随着时间的进展,保持量是渐趋稳定的下降遗忘的速度也缓慢下降,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这也是记忆的遗忘规律。四、遗忘的原因及理论。1、痕迹衰退说:该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的痕迹得不到

23、及时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该理论认为,遗忘主要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既可以恢复。干扰主要有以下两种:*(1)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抑制作用。*(2)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前面学习材料的抑制作用。3、压抑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该理论认为遗忘主要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4、线索依赖性遗忘第六章 思维及问题的解决一、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1、概念:是人脑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2、判断:是确定某种事物是否具

24、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3、推理:是指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思维的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 思维的间接性:指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 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和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相联系的过程,它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三、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可以将其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3、根据思维过程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可以把思维分

25、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4、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5、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材料题)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去思考和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三个特点。四、思维的过程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况、具体化、系统化等过程。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和综合 2比较和分类 3抽象和概括 4具体化和系统化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简答题) 动机和情绪: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们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原因,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解决,

26、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是问题解决的最佳水平,情绪对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从而阻碍问解决;而愉悦和兴奋状态则能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和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定势:定势的这种倾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 个性特征(简答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P132(仅供参考)答:创造想象力是在开创性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

27、和任务在人脑中独立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力是一切创造活动、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必要条件。培养创造想象力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参加社会实践(自己详诉) 知识经验与表象的储备。 思维的积极活动。 原型启发。 灵感的作用。第七章 意志一、动机冲突(重要考点 选择题)1. 接近接近型冲突(也称双趋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具有同等程度的吸引力,但却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像这种不得不择其一而放弃其他心理的矛盾心理状态。例如:在特定的时间里,既想完成家庭作业,又想去参加同学的生日晚会。2. 回避-回避型冲突(也称双避冲突):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却又必须接受其中一种才

28、能回避其他目标时。3. 接近回避型冲突(也称趋避冲突):有时,一个人可能对同一种目标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想要实现它,并且为实现它而努力;另一方面又害怕实现它并且竭力回避它,像这种对同一目标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例如,想做好事,又怕人笑话。想参加竞赛,又害怕失败等等。4.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在实际生活中,接近回避型冲突常常会出现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的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接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由此引发的动机冲突叫做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二、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意志是目标、挫折和

29、努力三者的共同体。三、意志薄弱的特征:1 受暗示性和独断性。2 优柔寡断和冒失。 3 任性和怯糯。4. 顽固或执拗。四、失控后的应对(简答题)1. 合理认知。2. 改善情境。3. 总结经验。4. 调节报复水品。5. 寻求帮助。五、意志的品质(特征):1 自觉性。 2 果断性。 3 自制力。4 坚韧性。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材料题)1. 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2. 明确目的,增强责任感。3. 参加实践,获得经验。4. 从小事做起,加强自我锻炼。5. 融入集体,获得归属感。(没有太详尽,需再找资料)第八章 情绪与情感一、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区别:首先,情绪出现早,并且更多是与

30、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出现晚,更多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其次,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情感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长期性,也可能不为情境所左右。第三,情绪具有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很少有冲动性,且不轻易流露出来。联系: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另一方面,情绪的变化又往往受情感倾向性刻性所制约。二、情绪、情感的类别1. 情绪的种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2. 情绪状态的种类:(选择题) 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3.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情绪的认知理论(简述题)1. 情绪的归因理论:美国的心理学家沙赫提出了情绪三因素学说。他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三者的整合作用。沙赫特的实验和理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是也受到了批评,他缺乏对实验效应的分析,实验设计复杂,后人难以重复实验得出相同的结果。但是,沙特赫的研究毕竟为情绪的认知理论提供了最早的实验依据。对认知的理论提供了最早的实验依据,对认知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 认知评价理论:美国心理学界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情绪评估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