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58.50KB ,
资源ID:2627365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273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修辞研究的传播学视角.doc)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修辞研究的传播学视角.doc

1、本文应约即将刊于一大学学报。论修辞研究的传播学视角*陈汝东(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关键词 修辞;传播;研究;方法摘 要 本文从修辞与传播的关系出发,在追溯两门学科的学理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修辞与传播本质上的差异性与统一性,探讨了两门学科研究中理论与方法相互渗透的学理渊源,揭示了两门学科进一步结合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其理论和实践价值。作者认为,修辞与传播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学科属性等也具有统一性,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渗透甚至融合。两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该相互借鉴。修辞学研究应能动地吸收借鉴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向人类传播的各个领域拓展。中图分类

2、号 文献标示码 文章编号On the Research of RhetoricAn Approach of CommunicationChen Ru-dong(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Key words: rhetoric;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pproachAbstract: On the asce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rhetoric and communication,

3、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atures of rhetoric and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n the pap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research objects,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systems of the two disciplines. The author finds that rhetoric and communicat

4、ion are consistent in nature. They are all symbolic acts of human being. In the process of rhetoric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the two disciplines have been infiltrated and syncretized to some extent. Their academic natures, research objects, approaches and outcome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on some s

5、ides. The studies of rhetoric and communication should benefit from each other. Rhetoric studies should use communication theories as for reference and open up research fields in every human communication form.20世纪以来,我国现代修辞学发展迅速,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加深,研究范围扩大,研究方法更新,研究成果显著。这些,一方面来自学科内部,另一方面来自对相邻学科理论方法的吸收、借鉴乃至融合。

6、修辞学与传播学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传 *本文为中国修辞学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2003年11月12日浙江金华)论文,作者曾就此作大会发言。作者简介陈汝东,男,山东利津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修辞学、传播学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语言伦理学、认知修辞学等。播学,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其后出现蓬勃发展之势。其研究范围不但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而且广涉一些传播实际领域,比如新闻、广播、影视、广告、编辑出版、网络以及其他媒体等。传播学不但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

7、与相邻学科相互借鉴。传播学在基本理论方面,与修辞学、言语交际学等关系密切,甚至有交叉。为此,本文将从修辞与传播的属性出发,考察两门学科之间的学理渊源以及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两门科学理论建设中的互补与互动。一、修辞的内涵及其传播性质学术研究是时代的、历史的。学术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也同样是时代的、历史的。修辞的内涵和外延,同样具有时代性。公元前5世纪是修辞学的初创时期。古希腊早期的诡辩派给修辞所下的定义是:“修辞术是说服的艺术。”1亚里士多德“把修辞术定义为在每一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2他认为,“修辞术的功能不在于说服,而在于在每一种

8、事情上找出其中的说服方式”。3尽管如此,在后世的修辞研究中持劝服观的依然很多,比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修辞学家Everett Lee Hunt就主张“修辞学是研究人劝服他人以做出自由选择的学问”。4显然,此处的“修辞”,用今天的观点看,就属于人际传播或者言语传播(speech communication),说服或劝服只是传播的一种功能。修辞学在19世纪末衰落,20世纪初开始复兴并进入鼎盛期,以至有人把20世纪称为修辞世纪。520世纪中叶后,修辞“成了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关键词,不仅在其传统的学科英语和言语传播系,而且是在几乎每一个社会科学领域。”6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修辞学家I. A.

9、瑞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 1893-1979)曾指出,修辞学“应该是一门研究误解及其补救的学科”,7修辞学应该着重研究误解,研究消除误解的策略,应该解决交际过程中失误的控制以及成功的交际与失误的交际之间的差别。8而美国当代修辞学家则认为,修辞既是人类运用符号相互交际的独特能力,9也是“一种用以协调社会行为的交际活动”,10“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11今天,修辞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概念。正如Larry Rosenfield所指出的“至今,我可以说,修辞现象这个概念涵盖了浪潮之外的一切。”Richard McKeon回应说:“浪潮又何尝例外呢?”12这说明,修辞无

10、处不在。不言而喻,上述的言语交际修辞观,实际上就是言语传播。至于说“修辞是一个由说写者和听读者参与的交际过程”,13也可以说是一个传播过程。在我国,人们对修辞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我国古代的修辞观主要是炼词炼句即“修饰”。1926年王易在修辞学一书中提出:“修辞学乃研究表现文章内美之学也。”这种观点反映了我国修辞观念上悠久的美辞观传统。这一观点实际上是由修饰观而来,炼字炼句、精雕细琢的结果就是使语言美。这一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张弓的修辞主张中被延伸:“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14这一观念与美学融合,到80年代逐渐形成了修辞

11、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修辞美学。与此不同的是,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提出的“修辞”广狭之分。他认为:“(甲)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乙)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15他把狭义和广义交叉,得出四种含义:修饰文辞、修饰语辞、调整或适用文辞、调整或适用语辞。实际上,就是修饰、调整或适用文辞和语辞。据此,陈望道得出了“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的结论。1620世纪中叶,人们把修辞纳入语言运用的大视野来认识。因此,有了许多更为深入的论述。比如,“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

12、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的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17“修辞,这里指的是对语言材料的加工,目的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18“修辞现象是言语交际中表达一方力求获得最佳交际效果的一种言语表达现象修辞手段是言语形式的最佳组合。”19到了20世纪末,这种观点被延展到言语交际行为及其整个过程:修辞就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言语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言语交际行为。20比较上述修辞观念演变的历史进程,我们发现,各种修辞观中都蕴涵了传播的成分。无论是古典修辞学中的说服观、修饰观,还是现代修辞学中的言语交际行为观,都是人类交际,也都是人类的传播行为之一。因此说,修辞

13、本身就具有传播的属性。二、传播的内涵及其属性在汉语中,“传播”的日常语言意义就是“广泛散布”。21它并没有英语“communication”中所包含的“通信”、“通讯”、“传达”、“交换”、“交流”、“交往”甚至于“交通”等意义。“传播”就是广泛散布,使信息在公众中不断扩散。“传播”作为一门学科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受国外的影响,其中也包含了翻译方面的“误会”。实际上,作为学术名词的“传播”,确切说是一种大众交际、交流,不仅包括语言的,也包括非语言的、电子的,包括口语交际,也包括书面语交际,包括人际对话,也包括书刊、报纸、影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交际,后者被称为大众传播(mass commun

14、ication)。可以说:传播就是人类交流或交际,是人类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信息交换、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在中外传播学研究者的笔下,“传播”有各种各样的界定,比如“所谓传播是人际关系借以成立的基础。又是它得以发展的机理。就是说它是精神现象转换为符号并在一定的距离空间得到搬运,经过一定的时间得到保存的手段。”22“从最普通的意义上来说,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这些符号能够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得到传播。”23“所谓communication,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人之间,甲的精神内容(知识、判断、感情、意志等等)传播给乙等等,或者说,甲的动作、语言、记录等符号效果作

15、用于乙或乙以外的他者。”24“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大类型。”25“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6等等。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语言表述差异多大,这些界说本质并没有多大区别。传播在本质上就是人类交际。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一书,就主张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交的基本过程”,27同时“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他人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28这代表了“传播学”建立之初的宗旨,也体现了此后“传播”的内涵。总之,无论是着眼于言语交际,还是立足于科技信息传输、大众媒体或媒介的信息传输,“传播”的基本内核是人类通过符号等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行为和过程。传播涵盖了一切人类交往模式。综括上述学术观点和社会实践,作为一般人类交际行为及其过程,传播的基本属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传播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行为。在现有的传播界定中,都具有这样的限定:即传播是人类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运作的基本条件。因此,传播的社会功能表明,它不是游离于社会成员或组织之外的闲情逸致,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行为。人类通过实施一定的信息组合、传输和接收行为,达到共享信息,协调社会活动的目的。(2)其次,传播是一个人际信息交流过程。显然,作为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