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42015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 1六、论述题1. 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答:大脑给 心理现象 的产生提高了物质基础, 心理是大脑所具有的功能。 2:客观外界事物 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的活动将客观事物变成映像, 从而产生人的心理。 3:心理 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因为通过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还能认识到事物的 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2. 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1、 排除杂念,进入角色,保证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2、反对照本宣科,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注意,观
2、察外部表现,考察学生注意。3、灵活应用语言,唤起学生注意加强学习目的教育,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4、控制教学进度,维持学生注意,用直观教具,吸引学生注意。5、多种感观活动,稳定学生注意,处理偶发事件,恢复学生注意。 。3. 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述注意规律在教学应用中的意义。答: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成为发挥无意注意积极作用 的组织者, 应采取下列措施: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 的教与学的方法。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为了有效地组织地运用有意注意,在教学中可以 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教育; 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
3、性的教育; 培养学生抗干扰的习惯; 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 有意后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 运用。 要使有意后注意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为履 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 从而形成自觉进取的学习动机, 并依靠这种动机调整自己的注意, 使 自己经常处于最佳的有意后注意状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4.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运用感知规律,才能增强教学效果?答:(一 感觉规律的运用:(1感觉适应与感觉强度规律的运用; (2感官协同活动规律的运用; (二 知觉规律的运用:(1知觉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2知觉整体性规律在教学中的 运用; (3知觉理解性规律在教学
4、中的运用; (4知觉恒常性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三 树立学生科学的感知观点:(1用正确的感知观点评价人;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某些 日常现象; (3用辨证的感知观点认识模糊知觉。作业 2四、名词解释1. 后摄抑制 亦称倒摄抑制,就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重现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 扰作用。2. 超额学习 就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 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 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3创造性思维 就是当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问题时,把储存在脑中的信息提取出 来,通过最优组合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4想象 就是人脑在思维的参与下,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
5、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 程。5分析 就是在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的思维过程。6. 应激 由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13. 理智感 由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 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 验。14. 意志 自觉地明确目的, 并根据目的来支配、 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 从而实现 目的的心理过程。五、简答题1. 简述提高回忆效果的方法。答:1、 瞬时记忆法。也就是在接触识记材料的一瞬间,同时有意识地记忆。 2、 即时记忆 法。老师每讲完一个要点,即在脑子里迅速回忆一遍; 3、 间隔记忆法 4、 大块时间记忆 法。 5、 零碎时间记
6、忆法。2简述发展创造想象的必备条件。答:共有四个条件:(1社会需要与个人的创造欲望; (2高水平的表象建造能力; (3原型启 发 (4积极的思维活动。3. 简述一般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答 (1提出问题。包括怀疑法,比较法,边缘法,迁移法和剖析法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 设。通常解决问题有算法策略及启发策略两种策略; (4检验假设。4. 促进创造性思维顺利展开需要什么条件,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促进创造性思维顺利发展需要明确而强烈的创造意识、 符合规律的推理能力、 合理的信 息转换策略等三个条件。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基本方法有仿生法、适应需要法、缺点反思法、 特性迁移法、逆向
7、索求法和扩展用途法。6. 简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方法。答:(一 排除教学中影响学生思维与想象的因素:1. 动机的影响; 2. 定势的影响; 3. 功能的 影响; 4. 个性的影响。(二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7. 教师要如何正确认识目的与动机之间的联系?答:教师要正确认识目的与动机之间的联系, 首先要知道目的与动机之间既有一致性, 又有 差异性, 它们之间的一致性表现在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上, 而同一动机又可以导 向不同的目的, 往往要经过动机斗争,克服内在的矛盾, 相反,在目的逐步确定的过程中也 会进一步引起动机的斗争,随后逐步趋于统一。五.论述题1. 如何运用记忆规
8、律才能增强教学效果?答: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依据记忆规律增强教学效果:(1在教学中识记和保持的组织: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合理识记材料的数量;根据 材料性质, 精心组织识记;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合理选择识记方法;运用尝试重现。(2使用适当的方法提高回忆的效果:利用联想;运用推理;正确组织复习;适当 超额学习;减少前摄抑制与倒抑制的干扰;运用记忆的技术和方法。2教学中应该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答: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有意识培养的结果。 所以, 教师应从以下五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 观
9、;发展健康的情感; 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针 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3如何促进对少年期学生的情感培养?答:可以从提高对情感的认识, 创造培养情感的情境, 组织培养情感的实践活动及提高情感 的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来促进对少年期学生的情感培养。4.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对教学活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情感的培养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 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情绪的激动水平 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紧密联系, 学习内容越困难, 越容易受较高激动水平的干扰, 如果学 习内容容易,激动水平高,学习效率则佳。在教学的过程中,
10、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 智力的发展,但也要重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智力活动中,情感的动力功能。 教学中, 教师从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就会使 学生对智力活动产生浓厚兴趣, 体验到智力活动过程中的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智力活动中, 情感有增强信号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情感的信号功能把深厚的 情感传达给学生, 引起学生的注意,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激励或阻止的作用, 从而提高智 力活动的效率;在智力活动中, 情感有感染功能。 情感通过潜移默化增强学生智力活动的效果。 学生在智 力活动中受到教师的激励、感染,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教师发生情感上的共鸣, 就会把
11、教 师讲述的道理与提出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学习的需要, 成为鼓励自己积极向上的力量, 促进智 力活动效率的提高。心理学作业 3四、名词解释1. 个性 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 向性的心理特征。2. 性格 是指一个人地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逢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3. 学习动机 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力量。4. 需要 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5. 知识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成果和手段。6技能 通过练习而获得的使某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活动方式。7. 概念同化 在教
12、学条件下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通过 以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与新概念同化,产生对新概念的理解而获得概念。8. 学习定势 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课题过程中, 受到先前的学习经验或活动倾向的影响。 .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9. 逆向迁移 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五、简答1. 教师如何才能培养少年期学生的学习兴趣?答:(1启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趣; (3启发学生自学培养学习兴趣。2. 简述能力与创造能力之间的关系。答: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根据能力影响范 围
13、的大小, 可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根据能力的主动性、 独立性、 创造性的不同, 可将能力分为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3. 简述影响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答:(1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2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 (3社会实践是 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4. 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什么意义?答:其意义在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气质类型的了解,合理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如 可依据气质类型的特征,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还可根据气质类型的特征, 进行知识技 能教育;亦可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5. 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法。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以学校
14、教育为条件, 提出了学习的分类。 按照学习的不同方 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这一分类对提高教与学的有 效性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但分类中未能包括动作技能,行为规则,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 因此缺乏说服力。6在教学中应该创设哪些条件,以助于学生的概念获得?答:(1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3运用变式和比较方法; (4提供适 当的实例; (5用准确的语词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7. 教学中如何组织练习以帮助学生发展运动技能?答: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依据技能难易的不同程度, 采用集中练习或分散练习;依据技 能
15、的性质和复杂程度, 选用整体法或部分法; 充分利用反馈的强化作用等方面组织练习, 只 要在教学中做到这些,就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运动技能。六、论述1. 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良好性格?答:儿童是在后天环境中,在成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 极主动性,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他们独有的性格。1. 家庭影响。 父母是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儿童的性格形成也很重要。2. 学校教育。 教师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浓厚的感情和诚挚的态度, 对学生正确的评 价, 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都是培养
16、儿童良好性格的有 效方法;集体的作用:优秀集体的良好风气是一种强大的、 无形的教育力量,它为学生良 好性格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 社会影响。社会风气或风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学生的爱、道德评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4. 个别教育。 教师亲切的态度和公正的评价, 对学生良好性格发展的激励, 对学生的信任等, 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2. 个体智力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及其形成条件?答:需要经历的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无声的外部 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形成的条件:指导学生以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 按照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程序
17、组 织练习;促进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发展。3. 教师如何鉴别鉴别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鉴别:学生如何对待每门课的要求和任务; 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如 何;学习时注意是否集中;能否按时完成作业和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 学习中遇到困难、挫 折、失败时,是充满信心和决心坚持到底,争取成功,还是知难而退,畏缩不前;怎样对待 奖赏与责备、 表扬与批评; 在竞赛中力求获取名次是为集体争荣誉, 还是一味为自己争名夺 利,以致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排挤对手;竞赛后是胜不、败不馁,还是胜则骄、败则馁或败则 妒;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如何等。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激发 (1向
18、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 极思维;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 (5教师的评价、表扬与批评的作用。4. 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条件,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有效地迁移?答:一、教材的组织结构与迁移。教师选择良好的教材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的概念和原理, 也有利于产生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的应用; 二、理解与迁移。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 是训练迁移的重要手段;三、学习的指导。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 的推理或想象活动,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解决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等, 这样的指导才能促进 积极迁移的产生;四、学习定势与迁移。在教
19、授新知识时,要复习前面的内容,取得新旧知 识的联系, 解决的问题应当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保持课题之间的相似性等,这些都有助于 提高学习和迁移的效果。5. 以教学“平行四边形”或自己所教学学科的在关概念教学为例,分别阐释自己如何以概 念同化和概念形成方式进行教学,并评价教学效果。答:概念形成一般指人类历史上概念形成的过程或科学家发明,创造概念的过程,或个体 在自然条件下自发学习的过程。 概念同化是获得概念的另一种方式, 它与概念形成的方式不 同, 是在教学条件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 例如, 学习平行四边形这 个概念,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
20、形。 ”学生的学 习包括下列过程:(1新概念平行四边形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四边形联系,使新概念纳入 原有概念之中; (2新概念与原有的有关概念,如矩形、梯形进行辨别和比较,区分概念之 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新概念平行四边形与正四边形,矩形,梯形等有关概念融合,组 成一个整体结构。 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相互作用, 其结果产生新旧概念同化, 使新概念纳入原 有的认知结构,并获得新的意义。心理学作业 4四、名词解释1. 集体 集体是群体的高级形式, 是实现有意义的共同社会目标, 共同的活动目的而组织起 来的有纪律、有共同心理倾向的群体。2. 群体规范 群体形成以后,为了保障其目标的实现和群体活动的一
21、致性,就需要有一定 的行为准则以统一成员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这种带有约束性的准则就是群体规范。3. 人际交往 人们为了互相交流思想、 意见、 情感等运用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沟通。4自我意识 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5道德 是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6. 学习障碍 不能通过听、说、读、写、算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去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 现象。7. 人际交往障碍 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程中,彼此由于未能沟通或者缺 乏沟通的技能与愿望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心理现象。8心理诊断 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所进行的检查。9. 心理置换法 教育者在心
22、理上与心理问题的学生互换位置,并以心换心,满腔热情地对 他们进行帮助、 疏导, 以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 从而达到帮助他们克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 方法。10社会强化法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行为的结果对自身产生的不良作用, 使他们正确地分辨 是非并改正错误行为的方法。五、简答题1. 如何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答:非正常群体是指自发形成,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 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在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为同龄群体,这种形式是青少年获得自尊、支持、关心、爱护等社会化交际能力及学习成人 自立的一种方法,做为教师对待非正式群体不应视其为“小
23、圈子”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消极措 施,而应积极加以引导,使它在正式群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教师如何才能建立自己的威信? 答: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有较强的影响力,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列几个 方面去建立自己的威信:(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人师表;(2关 心学生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提高,并有良好的效果; (3有较好的业务能力,懂 得学生的心理和教育规律, 讲究教育和教学方法, 有较好的组织能力、 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不断在思想政治上要求进步,而且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对工作充满乐观而饱满的 愉快情绪,遇到困难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镇定,交往中始终保
24、持文明行为和文明语言。 3.简述班集体中人际交往的基本方式。 答:共有四种:(1教师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效果较差;(2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效 果较好;(3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但也让学生之间保持交往,效果较好;(4教师成为 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进所有成员双向交往,效果最好。 4.简述社会化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1学习知识和生活技能;(2学习并遵照社会规范行事;(3树立良好的、积极的生活目 标。 5. 少年期学生智力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3求知欲强烈。 6. 试以道德认识为起点,说明品德形成的基本心理过程。 答:人
25、们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接受社会道德要求、形成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在此基础 上转化为道德动机、通过道德动机选择行为方式,并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引起相应的道德 行为。从品德结构中,诸因素的作用来看,由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包含了从道德意识形态 至道德活动形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体现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品德形成过程仍需继续 进行, 即所表现的道德行为还必须在实践活动中, 通过自己或他人依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作 出判断和评价。 7. 简述学生品德不良的主客观原因。 答:主观原因:(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行动盲目;(2缺乏道德情感、情绪消极多变;(3 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 客观原
26、因:(1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响;(2社会上的不良风气;(3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中存 在的不良因素和缺点。 8. 人们通常结合哪些因素综合考察心理健康? 答:人们通常结合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及社会文化原因等因素综合考察心理健康。 六、论述题 1.从群体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看,教师如何才能良好的班集体? 答: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应从多方面入手,如思想教育、组织工作、教学工作等,这些都不能 忽略群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一、 班集体的共同目标。 一个良好的集体总有明确的社会目标, 而且集体的目 标也应是集体成员的目标。 集体的目标不仅应与成员的个人目标一致, 而且集体的远景目标 和近景目标也应当是互相结合的。二、班
27、集体的规范和舆论。群体的团结作用;认知一 致性的作用;行为定向作用。三、心理气氛。良好的心理气氛,须具备以下条件:目标 的整合;个性倾的一致;心理相容。四、群体凝聚力。影响班集体凝聚力的因素有以下 几点:相似性;师生关系;合作;竞赛;青少年学生的求知欲强烈,他们对自然 和社会充满好奇,但他们的识别力低,因而积极的和消极的东西都会接受,这时出现求知欲 强烈但识别能力低的矛盾。 成人单纯的禁止不是根本的办法, 应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2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为什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答:因为关键期不同。从儿童发展到成人,心理发展分六个年龄阶段。除乳儿期与婴
28、儿期, 三到六、七岁幼儿期,六到十一二岁儿童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少年期,十四五岁到十七 八岁青年初期。学习阶段分,幼儿期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期是小学阶段,少年期是初中阶 段、青年初期是高中阶段,各阶段年龄心理特征,有量差别、质区别。人有个性差异,即同 年龄阶段学生,年龄心理特征不会一样。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最基本方面而言,是相似, 作为教育来说,必须掌握这些特征的个别性与一般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所以要了解这些才 能更好与学生沟通,对学生因材施教。 3 教师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才能促使学生接受外部的道德要求,并转化为内在的道德需要? 答: 教师首先要根据社会道德规范, 有目的、 有向学生提出一定的
29、道德要求, 并通过各种 途 径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和诱导,加速道德要求内化的过程。 要学生接受你的道德要 求,其前提是学生对你的道德教育要求产生信服。这就要求教 师要采取科学的道德教育方 法,如说服教育、组织讨论等,避免强迫或简单教育方式,要 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产 生接受道德教育要求的愿望;然后,只有当学生按照一定的道 德要求行动,给集体或他人 带来益处,并受到赞扬和好评,引起愉快体验时,才能认识到 道德要求的重要性,从而进 一步促使他们产生继续胺道德要求行动的愿望。 4.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如何教育和矫正。 答:可用下列方法:(1暗示法;(2心理置换法;(3比较法;(4幽默法;(5宣泄法;(6社会 强化法;(7迂回法;(8合理认知法。对有心理总是的学生进行教育与行为矫正,既是一门 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没有现成的与一成不变的模式。有时,同一类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去解决,而同一种方法也可以解决不同类的问题。实践证明,凡是取得良好教育与矫正效果 的范例,都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综合运用的结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