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13.24KB ,
资源ID:2625411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2541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的背景与思路.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的背景与思路.docx

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的背景与思路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的背景与思路 作者: 日期: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的背景与思路-农学论文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的背景与思路 易镇邪,陈光辉,张海清,屠乃美,温圣贤,王峰,敖和军,李瑞莲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农学专业是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国内各农业院校均在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曾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为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在总结过去成绩、分析自身问题、借鉴兄

2、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拟定了专业综合改革目标,从专业办学定位、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 关键词 :农学专业;综合改革;改革背景;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72-04 农学专业是我国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自1951年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近万名。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跨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

3、背景之下,我国各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均在进行积极的人才培养改革,我校农学专业也在进行积极探索。 一、国内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改革情况简介 农学专业作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其教学改革一直不断。通过文献查阅,结合调查走访,了解了国内几所农业院校近几年来所开展的农学专业教学改革情况(表1)。 整体来看,国内各农业院校在近几年均采取了与时俱进的态度,针对农学专业教学开展了大量改革研究与实践,但整体来看,多数是针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验课设置、基地建设等单方面进行的改革,且多集中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整体来看,以往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仍显不够。2012年,教育部下文要求各专业开展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4、各省教育厅也积极响应,各高校反应迅速,积极组织各专业开展省级、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申报,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在全校众多专业中脱颖而出,现已被列为湖南省与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二、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介绍。农学专业是湖南农业大学最老的专业之一,设置于1951年。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与努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共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8000多名。200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教学名师官春云院士、国家级精品课程“作物栽培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作物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等作为支

5、撑。本专业现有教师30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18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8人,博士在读3人,硕士学位者6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现有在校学生近400人(含农学教育专业)。农学专业拥有良好的实验实习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农学实验教学中心、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8个开放实验室和水稻、油菜、棉花、苎麻等专业研究所,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800m2,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实习教学方面,建立了“耘园”校内实习基地和常德、长安、浏阳综合实习基地,隆平种业、金健米业等合作示范基地,衡阳油菜、岳阳水稻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6、。其中,常德基地、长安基地、隆平种业等实习基地先后被评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 2.教学改革成就。本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成效显著。19962000年主持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重新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体系。该成果于2000年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02002年又承担了“大农学专业教学综合改革”的重大教改项目,2002年获湖南省教改成果一等奖。随后,“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人才培养研究”于2004年获湖南省教改成果一等

7、奖。近年来,又承担了“农学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及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农学类专业研究学习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农业高科技股份制企业新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探讨”等省级教改项目和“农学院综合实验室改革”、“农学类专业创新实验班的试点”和“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等校级教改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1996年以来,本专业逐步拓宽专业内涵,专业知识传授由农作物生产扩大到植物生产,使“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了学生的就业空间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专

8、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改革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近几年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删掉了一些比较老化的课程,增设了一些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如WTO与中国农业、世界农业、设施农业、农业标准化、农业生物技术、作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等。同时,强化了实践性教学,创立了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课程农学实践和“六边综合实习”,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本专业着重加强作物栽培学和植物育种学的建设。作物栽培学先后列入学校、湖南省和国家精品课程,植物育种学被列为湖南省精品课程。随着教改的深入和

9、培养目标的修订,本专业主编了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农业概论、现代作物栽培学、现代植物育种学、植物栽培学、植物育种学、农学实践、农业系统工程等教材。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创立了“六边综合实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从1994级起,对农学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改革,在学生完成了专业基础课进入专业课学习时,于第六个学期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实行专业课教学与全方位全程综合实习,在一季作物完整的生长周期进行“六边综合实习”,即边实习、边上课、边科研、边推广、边调查、边学习做群众工作。目前这种模式至今已经坚持了16年之久。学习效果评价改革本专业历来重视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10、学习效果:成立学校教学督导团和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加强教学督导、检查与评价工作;建立听课制度,校院两级领导、督导团、专业与学科带头人、任课教师听课;建立评课制度,建立听课人、学生及自评相结合的课堂评价体系;建立试卷抽查制度,随机抽查考试与考查执行情况;学校及学院每年举办赛课、教案等各种比赛,提高教师水平;每年进行各专业用人单位意见反馈的调查,收集用人单位意见;从毕业班论文质量、考试考查成绩、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整体来看,我校农学专业一直坚持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学专业人

11、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专业仍需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改革。 3.存在问题分析。(1)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需求。首先,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农业发展国际化与农学人才需求国际化,以及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迅猛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灾害性天气频发,而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两型社会”建设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学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最后,农学专业是实践性、综

12、合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强是农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第一要素,必须增大实验、实践课程比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教学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一,团队结构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不尽合理;其二,团队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部分教师科研任务繁重,教学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其三,团队功能有待细化,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明确分工与协作。(3)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现有的“集体授课制”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解决“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教书和育人工作脱节”的问题。现有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老师讲,学

13、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现有的考核方式难以评价学生能力的强弱。(4)实践教学有待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表现在4个方面:实践教学比例须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内容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待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与考核方式须进行改革。(5)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激励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有效监管措施、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需要完善“弹性学分制”与“第二学位制”的相关配套措施,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需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14、建立与专业综合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三、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与思路 1.改革目标。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对农学本科人才需求的变化,实行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使农学专业在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与教学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优化和提升,将农学专业建设成为师资结构合理、学科力量强大、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共享、实验和实践条件优越、教学方式先进、教学科研相长、管理理念先进、管理制度健全的国家级示范专业,为社会输送更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适应我国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的应用型、学术型人才。 2.改革思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

15、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在巩固已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拓进取,务实创新;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服务现代农业;夯实专业基础,丰富和提升专业内涵,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着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研产相结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改革。(1)专业办学定位研究:传统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

16、产与经营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研究开发与教学、技术推广与服务、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而当今社会形势、农业发展形势以及就业途径与形势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需求对农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专业的办学定位也必须进行调整与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2)专业发展规划研究:我校农学专业是国家二类特色专业,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同类专业以及国内重点农业院校的农学专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仍需从专业发展总体目标以及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条件建设与预期目标上开展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同时,还应通过广泛调

17、研,对专业依托学科作物学科的发展规划开展研究与论证。(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学生主要去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构建应用型、学术型分类培养模式;学术型采取“3+3”或“3+2+3”的本、硕或本、硕、博联通培养机制,应用型采取“3+1”校企合作培养机制。(4)课程体系改革: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对应用型、学术型、复合型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与优化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和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重新确立专业主干课,构建核心课程群,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并增设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加强实验实践课程,增设素质教育课。根据分类培养的需要,构建应用型与学术型选修课程模块。(5)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主要是实施

18、专业主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互动,注重因材施教,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6)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实习实践基地、教材体系、教学管理等。本专业将针对体系各项内容开展研究与实践,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走“传帮带”、“引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道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打造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团结协作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适应于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高标准的综合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扩大现有农学综合实践基地规模,完善其设施与功能,并加强校企

19、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新建教学科研基地12个;同时,结合农学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和现代农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设置实习模块,加强实践过程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材体系建设:组织编写新教材45部,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教学管理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师生诚信档案;实行目标管理,完善考评机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专业教师集体指导制、班主任制和导师制“三位一体”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管理新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的有机结合。 农学专业是湖南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本专业也历来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

20、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的“六边综合实习”模式曾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制约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同时,自2012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已在全国提倡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因此,本专业必须以此为契机,从专业办学定位、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保障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海江波,冯炜,廖允成.农学专业多元互补

21、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50-52. 2曹凑贵,张献龙,傅廷栋.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2004,(1):21-23. 3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6):97-98,101. 4李晶,邹德堂,宁海龙.高等院校农学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研究与实践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9):72-73. 5李晶,宁海龙,王敬国,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农业教育研究,2011,(1):1

22、7-18. 6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 高等农业教育,2011,(5):43-45. 7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保障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56-58. 8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85-86. 9王守义,王建华,郭风法.农学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4):86-87 10郭风法,宁堂原,王守义,王建华,李向东.农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88-91.

23、 11任万军,杨文钰.新世纪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27-28. 12任万军,杨文钰.农学专业开设半开放式科研参与型实验的尝试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90-91,100. 13 秦亚平,张文英,许佳秋. 优化实验设置提高实验效果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优化与整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125-127. 基金项目: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农学类专业研究学习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湖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易镇邪(1975-),男,湖南冷水江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