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7 ,大小:296.93KB ,
资源ID:262051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2051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浙师大生态学考试重点必考.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浙师大生态学考试重点必考.docx

1、最新浙师大生态学考试重点必考绪论 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五个层次)个体(有机体):侧重于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属于生理生态学的范畴例如:根田鼠如何适应高寒低氧 仙人掌如何适应高温缺水种群: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种群的动态变化,是物种进化的单位例如:野马种群、红杉林群落: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所有种群的集合体、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山地的鼠类群落生态系统: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集合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例如: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全球过程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3研究

2、生态学采用的方法:包括 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各有利弊。野外的:优点:实地考察,第一性,数据可信度高 缺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很难准确地评估实验的: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可控制生态因子研究一个缺点:实验室条件下不可能做到和野外环境一致理论的:优点: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是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缺点:很难真实地模拟现实,预测结果可能与现实不符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

3、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

4、、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驯化:在自然环境或实验诱发的条件下,可以稍微调整生物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协同作用: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与该物种相关的其它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的改变,反过来又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的过程。二个或更多的相互作用的物种,其各自的进化是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进化系统,这一机制称为协同进化。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

5、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特征)1) 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2) 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

6、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4)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5)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4.生态因子的分类按性质:气候、土壤、地形、生物、人为按有无生命: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种群数量变动:密度限制因子、非密度限制因子按稳定性:稳定因子、变动因子二、能量环境 1概念与术语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的动物,调节体温的能力低,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异温动物

7、: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有效积温法则: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有效积温,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规律的描述就是有效积温法则:K=N(T-C) (不适用于常温动物)有效积温: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有效积温。春化:植物在发芽前需要一个寒冷期,由低温诱导开花。(p26)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驯化:内

8、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会比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气候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这是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1.光质的成分、特点、生态作用成分:紫外光:波长760nm特点:低海拔、高纬度长波光多,高海拔、低纬度短波光多夏季、中午短波光多,冬季、早晚长波光多生态作用:叶绿素的吸收光谱不同光质的作用蓝紫光: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红光:促

9、进糖的合成过量的青光、蓝紫光和紫外线等短波光抑制植物的伸长生长,使植物向光性更敏感紫外线能杀菌,对生物体造成损伤,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红外线是地表的基本热源,对外温动物的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有决定性作用2.生物对光质、光照强度的适应对光质:太阳鱼视力的灵敏峰值为500530nm(较透明水层的光波长,利于摄食);绿色植物和绿藻(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红藻(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褐藻和硅藻(叶黄素)光合色素的差异,反映了对不同生境中光质的适应;高山植物含花青素、叶面缩小、毛绒发达(紫外线抑制茎的生长,是一种保护适应)。对光照强度: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植物秋季落叶、光合能力(p18)(C3植物和C4植

10、物)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耐阴植物(生理差异、形态差异)动物开始活动的时间、依活动时间的动物分类3.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开花对日照长短的反应: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日中性植物长日照植物: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牛蒡等短日照植物: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中日照植物:甘蔗等少数热带植物日中性植物: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动物的光周期现象动物繁殖的光周期:长日照和短日照动物,春夏产子的意义昆虫滞育(图2-9)、动物换毛换羽和迁徙的光周期4. 水体温度变化的分布和变化水温的时间变化:变化幅度较气温小不同深度水体的日变化(15m以下无昼夜/日变化)不同深度水体的年变化(14

11、0m以下无季节/年变化)水温的成层现象:水温分层:上湖层、斜温层(温梯层)和下湖层春季环流和秋季环流低纬度地区:雨季引起表面水温降低,干季相反海洋:低纬度水域、中纬度水域有成层现象5.土壤温度的分布变化:土壤温度与气温相关土壤温度变化与深度有关(1m以下无昼夜变化,30m以下无季节性变化)土壤温度变化时间较气温滞后,且与深度有关(图2-11)温度变化周期与深度相关(短周期出现在土壤上层)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与纬度、海拔有关6.低温对动物的伤害:(极端低温对动物的危害)在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低温,在临界低温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严重。低温对生物的伤害有两种:

12、冻害:当温度低于-1度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这种损伤称为冻害冷害:喜温动物在0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造成的,是喜温动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区的主要障碍。7.生物对低温的适应(简答)植物:形态结构:油脂、鳞片、密毛、短小、匍匐状,厚皮生理适应:细胞内物质含量变化(糖类、脂肪)动物:形态:贝格曼规律、阿仑规律、毛、皮结构、脂肪层生理:产热依靠基础代谢和非颤抖性产热(褐色脂肪),身体异温等(图2-21,2-24)行为:迁徙、冬眠、冬睡、滞育、集群(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

13、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阿仑规律: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8.生物对高温的适应(简答)植物:形态适应:叶片毛、鳞片、颜色、排列生理适应:降低细胞含水量(糖/盐浓度);旺盛的蒸腾作用;适当放松恒温性(对动物而言,图2-25)动物:形态适应:毛皮性质和颜色生理适应:体温过热行为适应:栖居地点、活动时间(图2-26)9.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强风能使植物矮化强风能使树木形成畸形树冠(旗形树) ;强风常使树木形成树皮厚,叶小而坚硬和强大的根系;对鸟兽体表形态特征的影响,例如羽或毛较短,紧贴体表(例如,荒漠中的沙鸡、苔原上的雷鸟)。10.生

14、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及体色有显著的影响。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的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生物的昼夜节律;生物的光周期现象11.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 还由光来决定12.简述火的生态作用火的有益作用:把枯枝叶烧成灰,形成物质再循环的无机肥料,成为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火也可以减少与耐火树竞争的物种。火的有害作用: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特别是破坏了生物群和它们错综复杂的关系。三、物质环境 1概念与术语湿生植物

15、: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忍受长时间缺水,但抗涝性很强,根部通过透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接,以保证根的供氧。中生植物:由于环境中水分减少,而逐步形成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旱生植物: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其抗旱能力极强。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粒。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盐碱土植物: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土化的

16、统称。盐碱土植物就是生长在盐碱土里的植物。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地区,细胞液浓度高。2.陆生植物的适应特征:形态适应::发达的根系、叶面积很小、发达的储水组织生理适应:原生质渗透压特别高陆生植物的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湿生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抗旱能力差,多生长在水边或潮湿的环境中。如水稻、秋海棠。中生植物:适于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环境中,形态结构及适应性介于湿生植物与旱生植物之间,种类最多、分布最光和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且能维护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 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表现在根系发达、叶面积很

17、小、发达的贮水组织以及高渗透压的原生质等。3.水生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淡水动物:对环境是高渗性,导致水不断渗入动物体内,过剩的水不断排出体外,保持水分平衡 补充丢失的盐分方法:食物、鳃主动吸收盐类海洋动物:等渗动物:这些动物不会由于渗透作用而失水或得水,但随代谢废物的排泄损失一部分水。补充水分方法:从食物中得到;饮用海水并排出海水中的溶质;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代谢水低渗动物:由于渗透作用失去一些水,会从食物、代谢中或海水摄入更多的水,其中喝水是主要来源。保持低渗:喝水同时吸入盐,对多余的盐类排除方法:尿液量少;鳃通过主动作用把盐类排出体外高渗动物:体外的水会渗透到体内,不需要饮水、食物和代谢过程

18、中摄取水,而是借助于排泄器官把体内的过剩水排出4水生植物如何适应于水环境?/ 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水生植物具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脱化。水生植物长期适应于水中弱光及缺氧,使水下叶片细而薄,且多分裂成带状、线状,无角质层和蜡质层,无气孔和绒毛,因而无蒸腾作用。5 陆生动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环境?形态结构适应:昆虫具有几丁质的体壁,防止水分的过量蒸发;两栖类动物体表分泌粘液以保持湿润;哺乳动物有皮质腺和毛,防止体内水分过多蒸发。行为的适应:沙漠动物昼伏夜出:沙漠地区夏季昼夜地表温度相差很大,因此地面

19、和地下的相对湿度和蒸发力相差很大迁徙:在水分和食物不足时,迁移到别处。生理适应储水的胃;储藏丰富的脂肪,在消耗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分;血液中具有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易脱水。6 CO2的生态作用(结合C循环)大气中CO2的浓度与温室效应 - CO2来源: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及生物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 CO2特点:透过太阳辐射,而不能透过地面反射的红外线 - 结果:导致地面温度升高CO2与植物 - C3植物利用CO2的效率比C4植物低7 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 土壤质地与结构:土粒按直径大小分为粗砂、细粒、粉砂和粘粒,不同大小土粒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 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分为砂土、

20、壤土和粘土三大类,其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都不一样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等。团粒结构能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使土壤中水、气、营养物处于协同状态,给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土壤动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土壤质地与结构常常通过影响土壤的其它理化性质来影响生物的活动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吸收利用,是植物水分的主要来源,太少引起干旱,太多导致涝害。土壤的矿质营养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水分影响了土壤动物的生存与分布 土壤空气影响植物与土壤动物的呼吸作用O2的含量较大气低,可能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CO2含量过高时,根系的呼吸和吸收机能就会受阻

21、。土壤通气程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 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性能。限制养分的转化来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8. 盐碱土对植物的危害和植物的适应盐碱土盐土:含可溶性盐(氯化钠、硫酸钠盐等)1%以上,pH中性,土壤结构未被破坏碱土:含弱酸强碱盐(碳酸盐类)较多,pH在8.5以上,土壤结构被破坏盐碱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态:植物矮小、干硬、叶不发达、蒸腾面小、气孔下陷、表皮有厚外皮、灰白绒毛结构:细胞间隙小、栅栏组织发达、贮水细胞生理:聚盐性植物:从土壤里吸收盐,并把这些盐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盐角草)泌盐性植物:植物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

22、布的分泌腺,把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红树)不透盐性植物: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几乎不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盐地风毛菊、蒿类)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四、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群体特征:空间特征,即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的。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2. 种群可有单体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统计数量)单体生物:个体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成,形态、发育可预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构件生物:受精卵先发育成构件,再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态、发育不可预测

23、(植物、珊瑚等) 构件生物的密度统计:个体数和构件数3.种群的数量统计方法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前提条件:捕获机会均等、无迁入迁出)4.种群的空间结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群的原因:资源、繁殖体、行为5.种群统计的基本指标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2)初级种群参数出

24、生率: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死亡率: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迁入和迁出3)次级种群参数年龄结构: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 年龄结构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反映该比较年轻并且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稳定型种群:大致呈钟型,从基部到顶部具有缓慢变化或大体相似的结构,说明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降型种群:呈壶型,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体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说明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衰退种群。时期结构:每个时期个体的数量构件生物的年

25、龄结构:个体年龄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性比: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多数昆虫种群雌:雄1)种群增长率6.静态生命表和动态生命表概念,区别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又叫垂直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的生命表, 又叫水平生命表 (这样的一组个体称作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区分:7.存活曲线的三种类型,特点,代表物种:型:表示种群在接近于生理寿命之前,只有个别的死亡。死亡率直到末期才升高。如大型兽类和人类。型:表示个体各时期的死亡率是对等的。鸟类型: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

26、鱼类、两栖类、牡蛎、甲壳类8. 种群的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种群连续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两点假设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 一个在资源有限的空间中生长的简单种群,其增长可简单的描述成“S”型曲线 (J型,不受密度制约,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则种群就能发挥内禀增长能力,数量迅速增加)环境容纳量(K):环境条件所容纳的种群最大值逻辑斯谛方程9.生物入侵(名词解释)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凤眼莲福寿螺、牛蛙、非洲

27、大蜗牛、美国白蛾、松树线虫、10.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11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12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分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和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非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研究焦点在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

28、13什么是集合种群,集合种群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集合种群:是居于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即集合种群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五、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1怎样理解生物种的概念?生物钟定义:物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间具有生殖隔离特点: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内聚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的集合。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传统生物学家的物种概念:真实存在、形态相似、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物种不变、种间无亲缘

29、关系)2.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个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过了瓶颈。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3.建立者效应:以一个或几个个体为基础就可能在空白生境中建立一个新种群。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群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建立者种群。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殖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和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4.物种形成的类型和过程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地理隔离,独立进化,繁殖隔离机制的建立有三种方式,异域性物种形成、领域性物种形成、同域性物

30、种形成1)异域性物种形成:新种来自与原来种群的地理隔离与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形成新种,为异域性物种形成。两个亚种群之间的基因流被阻断,各自独立发生进化。随着时间延续,差异会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使两个种群再次相遇,它们也不再能相互交配,物种形成完成。2)领域性物种形成:新物种形成在相邻种群领域性物种形成发生在分布区相邻,仅有部分地理隔离的种群。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它们可以通过一条公共的分界线相遇。占据很大地理区域的物种在其分布区的不同地点,可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使种群内的次群分化独立,虽没出现地理屏障,也能成为基因流动的障碍而逐渐分化出新种,如环球分布种银鸥。3)同域性物种形成:新种从原来种群分布区内出现同域性物种形成发生在分化种群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理论上,在物种形成过程中所有的个体都能相遇。该模型通常需要宿主选择差异、食物选择差异或生境选择差异来阻止新种被基因流淹没。5.适应辐射:共同祖先在进化过程中分化为各种类型,适应于多种生活方式的现象。6.多态现象: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型,这种现象叫多态现象。(举例:)7.哈代温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8.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9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