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7.21KB ,
资源ID:261832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1832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docx

1、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

2、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

3、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

4、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

5、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3、【民俗学的内容】(1)民俗学原理(2)民俗史(3)民俗志(4)民俗学史(5)民俗学方法论(6)资料学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人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的形成、发展是集体参与的结果,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二、民俗的传承性和传

6、播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在民俗传承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民俗的传播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是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与传播性相结合,形成民俗文化多元化的互相撞击与吸收,融合与发展,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过程中引起的自发与渐进的变化。它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7、。中国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国的傩俗。四、民俗的模式性 民俗的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不同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 中国著名四大传说五、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 民俗的规范性,是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图腾 民俗的服务性,是指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尊老爱幼习俗;春节时贴的门神、窗花、年画。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 民

8、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四、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少数民族的狂欢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民间游戏(斗鸡、斗蟋蟀、下棋)。第四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一、史前民俗 史前民俗,是

9、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二、古代民俗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1、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以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民俗为中心,兼容周围各族的民俗,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民俗格局的时期。2、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融合时期之一。3、汉代以后,封建社会的民俗继续发展,中间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达到了高度的繁荣。4、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继续发展与繁荣期。【综观中国古代民俗,与史前民俗相比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民俗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为大,由此引起

10、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大;(2)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民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3)由于这时期有了相对于“民间”而言的国家组织,统治阶级本身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因此,二者之间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间的关系表现得十分复杂。三、近现代民俗 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第一章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遗留物”Folklore2、思考题:(1)民俗与风俗两种称谓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说民俗是属于特定群体的?(3)民俗传承的主要载体有哪些

11、?(4)叙述民俗传播的主要方式。(5)为何民俗的形成是群体心愿的认同?(6)叙述某一民俗象形成的具体过程。 阅读书目:(美国)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民俗事象的学习内容与重点 掌握并正确评价诸如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民间科技、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长期传承的民俗事象,能够发现这些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积淀,并通过调查实践,学习有关田野作业的本领。实践活动与方法步骤 实践活动:调查当地某一生产活动,描述具体的生产过程。 实践步骤:1、选择你熟悉的一项生产活动(或物质生产,或工艺品的生产);2、观察生产的全过程;3、集中考虑某一生产环节,对生产的程序、用具、环境等进行描

12、述,同时提供图像文本。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四)科学性物质生产

13、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第一节农业民俗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农业民俗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和传承性特点。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河南农谚“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江苏农民“岁朝看风云,以卜田事”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正月十九(或二十五)“填仓节”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 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

14、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 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李冰“川主之神”;“扫晴娘”;祭腊八神仪式六、农业生产过程习俗七、农业娱乐风习。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民间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九曲莲灯”;采茶歌、数九歌第二节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业。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反映了猎户、牧民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

15、的希望。正月初五“牛日”;为牲畜招魂的习俗。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牧民谚语“水膘,草力,都精神”。四、渔业民俗1、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这些地区的渔民“饭稻羹鱼”,大多依赖渔盐业为主。2、渔业海上占验习俗。“占风”看潮汛;“占潮”看水势。3、渔业生产操作习俗。4、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渔民崇信龙王、水神、马祖、海神、河伯,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得福免祸。第三节工匠民俗一、工匠的技艺传承。 “百工五法”,矩、规、绳、水、悬。斗拱与飞檐。“文房四宝”俗谚“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 【百工五法名词解释】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对此就有过概括性的总结:“百

16、工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这里提到的矩、规、绳、水、悬,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工五法”。孟子离娄上中所说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指的就是古代工匠中所流传的技巧。“矩”是工匠们通过直角尺来正方的工具,古代叫“鲁班尺”,现在叫“直角曲尺”;“规”是用来画圆的工具;“绳”是划直线的工具,古代叫“绳墨”,现在叫”墨斗”;“水”是以水为准,来测地面的平斜。最初人们根据下大雨时地面水的流向来判断其高低与平斜,后来【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我国传统交通运输行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陆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包括马帮和驼队)、轿夫,水上的船家、筏子客,各重要交

17、通站口、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代运商)等,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一系列行业习俗。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最先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社会心理的差异等,它所满足的已不仅是生理需要,同时也包括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 物质生活民俗在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居重要地位。第一节饮食民俗一、日常食俗 我国是个农业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 主食:水稻、麦子、小米、玉米、高粱

18、、豆类等。藏族“糌粑”副食: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八大菜系。二、节日食俗除夕“年夜饭”;元宵节“汤圆”;端午“粽子”;中秋“月饼”。三、祭祀食俗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人们把祭品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佑。清明扫墓。四、待客食俗蒙古族“全羊席”;祝酒歌。五、特殊食俗傣族“酸蚂蚁、竹虫、花蜘蛛”等昆虫美味。第二节服饰民俗一、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1、衣着。2、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如头饰:簪、钗;耳饰:耳环、耳坠;颈饰:项链、项圈;手饰:手镯、戒指;脚饰:脚铃等。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如发式、描眉、染指、束胸、缠足、文身等。4、具

19、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如佩刀、腰刀;挎包、手提袋、荷包等。二、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在人生重大礼仪中如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上述观念。诞生礼,婴儿挂银圈、玉锁之类配物;成年礼,汉族男子“加冠”,女子“加笄”;“穿裙”仪式。婚礼,红色。丧礼,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种服制。 (二)求吉心理。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五毒衣”;维吾尔族戴“小花帽”,彝族女子戴鸡冠帽。 (三)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同一种服饰,同一种民族 (

20、四)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中山服、列宁装;草绿色军装。三、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等级森严消弱或消失;繁复多样简便大方。第三节居住建筑民俗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解决生存条件和安全条件的必然结果。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第一阶段,利用天然空间,如巢居、穴居 第二阶段,人造居住空间,如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二、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它比较充分地体现着中国的传统观念。(一)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即是封闭观念的符号。(二)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即是家长制的符号。(三)专门设有堂屋,堂屋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

21、即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四)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即是融汇亲情的符号。 干栏式是南方地区的民族多采用的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干栏式住房的共同习俗:(一)重视中柱;(二)必有火塘。三、中国民居建筑的共同民俗特点:(一)聚族而居。1、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通连的村落之中。2、全族居于一村,但房屋并不通连。(二)房屋式样大体相同。(三)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许多描绘亲友分离悲痛的故事多发生于长亭。(四)民房低于官府。(五)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随处可见。“太极”、“八卦”坐北朝南讲究“风水”,又“堪舆” 第四章社会

22、组织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是人们在建立并沿袭群体内的互动关系,以推动群体事件的时候所形成的习俗惯制。第二节宗族组织民俗 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同时,其组织原则和伦常为其他社会组织提供了典范。一、有关宗族组织要素的民俗。完整的宗族组织包括:1、有血缘关系的丁口;2、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3、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4、协调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二、有关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 家族组织结构的建立与调整遵循着一定的习俗惯制。它们主要涉

23、及:(一)分家。包括分灶、分居、析产、划分养老送终的义务、设立单独的祭祀。兄弟分家。(二)立族。立族的方式是按血缘序列用树状结构把各个家庭归属于一层层的“房”或“支”,由房或支构成族。(三)入族。主要涉及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分的程序。婚礼仪式;“报丁”、“入谱”(四)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合谱要举行盛大的庆典,设立共同的祠堂,祭产,编写新的族谱。“篡宗”、“归宗”三、宗族成员参与的民俗活动(一)按节侯(年历)举行的;如:拜年、清明会、寿庆(二)择吉日举行的;如:婚嫁、建房(三)随机发生而成员闻讯前往的;如:生诞、丧葬

24、、家族救助。第三节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除宗族以外,还有两类民间组织:一类:按个人意愿结成社团,大型的:行会、秘密宗教组织、帮会;小型的:钱会、结拜兄弟、十姊妹、老会等。一类:按地缘形成社区组织,村落组织、村落联盟、庙会等。一、行会 行业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行首,值年(司年)、行业神、神庙、业务场所、成员入行,出行、拜师以及同业的重大活动,都有一定的习俗惯制。 行首代表本行处理同行业人员的共同活动、相互关系以及对官府和行外的一切接洽交涉。 值年负责行会一年的会务。 各行各业都供奉行业神:“百作手艺供鲁班”。 行会常规的重大活动是祭祀行业神。 学徒拜师入门的礼仪。二、民间秘密宗教组织。 民间秘密

25、组织有两大类型:一类采用宗教形式收徒传教,以宗教信仰为精神纽带,以师徒关系为组织保证,称为“秘密宗教”;一类以歃血结盟的形式聚义结拜,依据忠义信条和生死兄弟关系把人员团结起来,称为“秘密结社”。天地会、青帮、白莲教。三、民间秘密结社天地会是朋友加兄弟的异姓联盟,它的成员大都从农业、手工业中分解或半分解而来,与士农工商都有联系却不属于四业中的任何一业,因而与行会有别。天地会始终被官府明令禁止,一直是地下组织。青帮是一个家族式的秘密会党,组织严谨,有家庙、家谱和严格的帮规、帮俗。新中国成立后,青帮被取缔。四、社区组织 为了通婚、进行物资交易、祭祀保佑一方水土的神灵,人们走出宗族,超越行会,建立更广

26、泛的互助关系,开展公益活动。这些关系的确立形成了地域性的社区组织,并相应地存在着一定的习俗惯制。村落组织联村组织庙会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岁时节日的形成,具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一)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自然崇拜。如日月星辰、土地等。 灵魂崇拜。善灵、祖灵与驱傩。 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二、岁时节日的发展 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一)神话传说的嵌入七夕节、中秋节(二)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元宵节(三)民众

27、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沉淀端午节(四)宗教节日的渗透四月八日“佛诞日”、“中元节”(五)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第二节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一、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 1、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年节是祭祝祈年的日子。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等,燃爆竹。年节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团年饭”、“压岁钱”、“守岁”、拜年。年节是民众娱乐狂欢的日子。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娱乐,鞭牛迎春

28、。 2、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堪称中国民间的狂欢节。 3、清明节。祭墓、禁火;戴柳、踏青、游春。 4、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5、中秋节。拜月、赏月,吃月饼。 6、重阳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赋诗。二、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报、夏伏、冬腊的岁时性节律。(二)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天伦之乐,表现得格外充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三)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节日风俗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意在敬天、祈年、驱灾、辟邪。随着经

29、济繁荣、文化昌盛,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成为集信仰的、经济的、社交的、娱乐的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三、现代节日,指的是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现代节日不能算传统岁时节日。(一)向神灵祈子。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花夫人、张仙等,“栓娃娃”(二)由旁人送子。偷瓜送子、“麒麟送子图”(三)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投石求子,摸城门铜钉。 二、孕期习俗(一)孕妇禁忌。(二)孕期馈送。“吹笙”、“催生担” 三、庆贺生子。(一)生命降生仪式:“洗三”。(二)进入人群仪式:“满月”、“百岁”。“抓周儿”、“爬门槛”第三节成年仪礼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一、成年仪礼的习俗表现。 我国汉族为主的民间社会中,近世成年仪礼可分为三种类型:(一)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绞脸”、“上头”(二)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三)相对独立的成年礼一般地说,成年礼的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比其他人生仪礼表现得更为突出。二、成年仪礼的规范与特征(一)行成年礼的年龄规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