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64.59KB ,
资源ID:261499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1499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docx

1、届浙科版 种群 单元测试种群 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A. 样方法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的对象B. 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 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D.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B【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计数比较困难,A错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

2、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对象,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德阳五中所有的树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C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

3、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解:A、德阳五中所有的树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一个种群,B正确;C、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属于一个群落,C错误;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属于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B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C出生率 D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选D。考点:种群的特征【名师点睛】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注意:(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4、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加热一段时间后溶液变紫色B. 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时,滤纸条上最宽的色素带呈蓝绿色C. 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时,在高倍镜下可看到染色体的形态变化D. 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再来计算平均值【答案】B【解析】蛋白质鉴定先加双缩脲试剂A,再加双缩脲试剂B,不需要加热,A错误;由于绿叶中叶绿素a的含量最多,所以滤纸条上最宽的色素带呈蓝绿色,B正确;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5、中,由于解离,细胞已经死亡,在高倍镜下不能看到染色体的形态变化,C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不可以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要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D错误。【点睛】解答A选项,关键要理清楚检测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与检测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的4点不同,如下:5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先加 A 液再加 B 液,加热一段时间后溶液变紫色B. 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再来计算平均值C.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并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D. 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存在的时间比染色

6、体的长【答案】D【解析】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加热,A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不舍弃样方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B错误;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但没有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C错误;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存在的时间(间期)比染色体(分裂期)的长,D正确。6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池塘养鱼过程中人为持续投放饲料,增加溶氧等措施可以增加鲈鱼种群的K值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答案】B【解析】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阳光

7、等资源的充分利用,使产量提升,A项正确;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项错误;池塘养鱼过程中人为持续投放饲料,增加溶氧等措施可以增加环境容纳量,C项正确;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D项正确。【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名师点睛】K值的易误点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如下图所示:(3)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

8、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7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答案】B 【解析】K值表示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故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以提高K值,A正确;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在缓慢上升,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B错误;B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不断增大,被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C正确;曲线Y是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曲线X是在理想条件下的“

9、J”型增长曲线,可以实现最大增长率,D正确。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要求学生识记并区分两种曲线发生的不同条件及变化规律。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I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A. 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相同B. 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C. 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D. 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答案】

10、A【解析】由表格可以知道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因为有毒物质积累,试管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A、试管、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故二者的K值不同,A错误;B、试管I与、中的培养液体积均不同,试管I与、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不同,试管与I、中的起始酵母菌数量不同,试管与I、中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B正确;C、试管、中的起始酵母菌数量相同,但是试管内的培养液体积少,所以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C正

11、确;D、因为初始阶段,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充足,酵母菌的数量比较少,4个试管中的种群都会经历J型曲线增长,D错误.9下列与生物实验操作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B. 用健那绿染色后,数小时内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其内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C. 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时,应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盖上盖玻片后再计数D. 用苏丹染液给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应用50%酒精洗去浮色【答案】C【解析】甲基绿和吡罗红可特异性地与DNA或RNA亲和,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A项正确;健那绿可以把染成蓝绿色,B项正确;血细胞计数板在

12、使用时应先加盖玻片,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C项错误;用苏丹染液给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应用50%酒精洗去浮色,D项正确。10关于“先锋植物”地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衣能附着在云杉、冷杉等植物上,帮助这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B地衣可以分泌地衣酸C地衣可以用于制造香料D有些地衣能进行有性生殖 【答案】A【解析】地衣是先锋植物能够分泌地衣酸,使岩石逐渐龟裂和破碎,借助长期的风化作用形成原始土壤,从而为其它植物的生存创造条件。地衣植物可用来提取药品、染料、香精等,许多种地衣可药用、食用或作饲料。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部分能进行有性生殖。地衣附在云杉、冷杉上对植物不利,争夺阳光。11为控制野兔种群

13、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 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 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 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C【解析】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病毒感染在选择兔子,作为宿主来讲同样也在选择寄生的生物,这是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A正确;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子的寄生关系,毒性过

14、强虽然病毒活性很强,但是由于宿主大量死亡,并不利于兔子与病毒的寄生关系,B正确;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子的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物种基数小,抗病毒的能力并不是下降,从这里得不出这样的结论,C错误;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原因是该病毒是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D正确【考点定位】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名师点睛】首先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病毒感染在选择兔子,作为宿主来讲同样也在选择寄生的生物,这是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子的寄生关系,毒性过强虽然病毒活性很强,但是由于宿主大量死亡,并不利于兔子与病毒的寄生关系;蚊子在兔和病

15、毒之间起到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12下列哪些组合是早成鸟? A 鹤信天翁 B 丹顶鹤家鸡 C 鹰啄木鸟 D 鸿雁孔雀 【答案】BD【解析】早成鸟指雏鸟孵出后不需要哺育,完成鸟指雏鸟孵出后需要哺育。鸛形目、鹱形目(信天翁)、隼行目(鹰)、啄木鸟目的雏鸟为晚成鸟,一般比较凶猛的鸟;鹤形目(丹顶鹤)、鸡形目(家鸡、孔雀)、雁形目(鸿雁)的雏鸟为早成鸟,早成鸟一般是地栖和游禽,性情温和。13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图A为“J”型增长,每年增长率不变B. 图B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为0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

16、行D.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答案】C【解析】图A为“J”型增长,其增长率不变,A正确;图B为“S”型增长,E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G点时增长速率为0,B正确;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E点之前进行,C错误;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因为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S型和J型曲线成立的其他条件,明确图A中增长速率是保持不变的,而图B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14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得一定体积培养液中小球藻种群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则在0T0时间段内,小球藻的年龄组成类型和种群密度的变化分别为 A. 衰退型 减小 B. 增长型 增大C. 稳定型 先

17、减小后增大 D. 先是稳定型后变为衰退型 先增大后减小【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在0T0时间段内,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少,但仍然大于0,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增加,故选:B。15下列种群特征不属于个体统计值的是A. 出生率 B. 年龄结构 C. 性比率 D. 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而种群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所特有的特征,故选D。16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时,只能用碘液进行鉴定B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时,只能在中性条件下进行C在探究土

18、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时,只能用斐林试剂检测D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需要设置空白对照进行比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需要水浴加热,因此在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检测试剂不可用斐林试剂;2、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3、检测淀粉是否被分解,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分解的产物,也可以用碘液进行检测淀粉的剩余量(颜色深浅)4、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数量不断变化,形成前后对照解:A、在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为温度,而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需要水浴加热,因此在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检测

19、试剂不可用斐林试剂,可以用碘液进行检测,如果分解了蓝色会消失或很浅,A正确;B、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时,只能在酸性条件下进行,B错误;C、在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自变量是有无土壤微生物,因变量是淀粉是否被分解,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分解的产物,也可以用碘液进行检测,C错误;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由于有前后的自身对照,因此可不设置空白对照实验,D错误故选:A17下表所列实验中,操作过程及主要目的对应合理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实验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而加入SiO2的目的是使研磨充分,A项错误;在实

20、验中,在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的目的是使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或清水中,即起“引流”的作用,B项错误;在实验中,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的目的是使每个小桶中两种配子的数目相等,以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C项错误;在实验中,吸取培养液之前轻轻震荡试管, 以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别均匀,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实验操作与主要目的的对应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18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a点时的

21、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B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C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D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以看出驯鹿的种群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a点时种群数量下降,增长率为负值,d点时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0,故A正确;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故B正确;cd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故C正确;该环境中鹿的K值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9如图中A、B、C、D、E

22、、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C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全部个体,该图含有阳光、空气、水等生态因子,A错误;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不占A种群能量的10%20%,B错误 ;E和F是不同物种,存在着生殖隔离,但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可推测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以D种群为食物的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

23、渐增大,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20下列相关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选项实验名称观察到的现象A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大都呈紫色,人口腔上皮细胞具有细胞核B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采用前后对照,用于实验的外界溶液必须对细胞无毒害作用,且任何浓度均可以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是洋葱根尖解离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未经振荡直接从试管上、中、下三层培养液中分别取样进行计数,取平均值作为一次取样的数据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24、和复原时,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液泡大,占据整体细胞体积的绝大部分,呈紫色,人口腔上皮细胞属于真核细胞,能观察到具有细胞核,A正确;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浓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失水死亡,B错误;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盐酸、酒精混合液为解离液,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卡诺氏液为细胞固定液,都C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需先振荡,使得酵母菌分布均匀,后再取样,否则获得的数据不准确,D错误。21下列哪一个曲线图,能表示物种和物种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答案】A【解析】A、D曲线图均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都属于捕食关系,A图中物种是后增加后减少的生物

25、,表示捕食者,物种是先增加先减少的生物,表示被捕食者。而D图中物种是先增加先减少的生物,表示被捕食者,物种是后增加后减少的生物,表示捕食者。因此A项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意;B曲线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C曲线中一种生物数量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之后维持相对稳定,表示寄生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名师点睛】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

26、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22下图表示某山地针叶林群落向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甜槠的年龄结构,表示植株的年龄由小到大。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统计不同群落中马尾松和甜槠的个体数量时要用样方法B该山地的甜槠种群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增长曲线C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和甜槠的种

27、群密度将会越来越大D在该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甜槠较之马尾松更具竞争优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统计某种乔木植物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样方法,故A正确;分析右图,甜槠的种群数量在演替过程中,从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演替时数量增加迅速,而从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S”型,故B正确;从右图可以看出演替过程中,针阔混交林时甜槠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而马尾松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可以推测种群密度可能会减少,故C错误;比较马尾松与甜槠的数量变化,可以发现在演替过程中,马尾松的数量越来越少,竞争中不具有优势,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考

28、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3甲图所示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乙图是某地区30年内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生物可构成一个群落B.甲图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用于自身呼吸和流到鼠和兔C.乙图所示,种群数量的减少只发生在第815年间D.乙图中第1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甲图是食物网图,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没有分解者,故A错误;甲图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以用于自身的呼吸,也可以流动到鼠和兔体内,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故B错误;乙图的纵坐标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数量的倍数,当

29、纵坐标大于1时,说明种群数量增加,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故种群数量的减少发生在820年,C错误;15年,纵坐标不变,说明每一年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的增长呈J型,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2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1=N-1中),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B.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总是固定的C. 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最高产量D. 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时,种群

30、增长率不同【答案】D【解析】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t中),表示该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 A项错误;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B项错误;在鱼类养殖中,一般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较多,有利于持续获得最高产量,C项错误;在“S”型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后降,所以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时,种群增长率不同,D项正确。【点睛】增长速率与增长率的辨析: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可表示为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单位数量);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可表示为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25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釆取的措施中,正确的描述是A. 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中,应确保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相等,且每次抓取的小球要放回原桶B. 探索2,4-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和正式实验中,要设定蒸馏水作为对照组C. “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中对酵母菌计数时,需将培养瓶摇匀来沉降死菌D.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是将酶和底物在同一温度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