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640.64KB ,
资源ID:260814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0814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当代中国经济》题目.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代中国经济》题目.docx

1、当代中国经济题目1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转型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区别?答:首先,始于1978年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改革微观经营机制开始的,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3年),市场化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由农村及城市;国家明确改革的目标模式为“有经济的商品经济”,在流通领域逐步推行价格“双轨制”;企业同样实行承包责任制。第二阶段(1994-2007年),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对非国有经济的管制政策大大放松,同时推行了政府机构和职能的转换。第三阶段(2008年之后):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

2、量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不是“休克疗法”((Big Bang Approach),而是“渐进式”的。换言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特征是,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同时运行的“双轨制”方式来进行的,即在维持原有计划体制内的经济成分运行机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允许体制外经济成分以市场机制来发展,或者是放松对体制外经济发展的管制的体制改革方式来进行的。+P8 (勾画)+苏联在转型时期主要采用了休克疗法。“休克疗法”采取严格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辅以压缩消费的手段,强行弥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达到短时间内遏制通货膨

3、胀的目的。由于上述经济措施具有很强的冲击性,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有了医学上的“休克疗法”的比喻。九十年代前苏联即放弃社会主义,改采用休克療法,最终失败,导致俄罗斯社会经济严重萎缩,国民财富大幅缩水,有些人甚至因此一无所有。“休克疗法”与渐进方式的区别不在于转轨的内容和目标,而在于改革的顺序和力度。具体而言,在宏观政策方面,“休克疗法”紧缩财政更为严厉;在经济自由化上,“休克疗法”主张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实现价格、外贸的自由化和货币的自由兑换;在私有化方面,强调迅速实现,为此不惜采取无偿分配的办法。内容渐进式改革的内容也包括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和制度化,只不过在具体

4、实施中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色。原因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要政治领导人始终不渝地致力于市场改革,不淡忘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只要经济改革有适当的顺序性,渐进式的改革也会发挥作用。减少改革代价渐进改革有助于减少改革带来的社会成本,使人们逐渐承担改革的社会代价。这有益于增加对于改革的社会支持,从而扩大改革的社会收益。拥有可过渡方式在一个经过漫长的经济改革,市场文化已深入整个社会的国家,有可能避免激进式的改革,从而选择渐进改革的过渡方式。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其典型作法是,通过局部均衡各个击破,通过边际均衡分解难题,而不是一味求全、求快。但是,必须注意到,渐

5、进式改革所要求的前提条件,既国家内部环境比较稳定,外部没有迫在眉睫的威胁,整个国际环境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之下。 渐进式改革的实质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一旦发展的势头被迫中止,那么,之前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掩盖下的矛盾立即会尖锐起来。渐进式改革本身就是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妥协,尽可能的在不触及他们利益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变革,但是,当改革进入到深层次阶段时,无论如何的小心翼翼,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此时,要想把改革继续推进下去,要么,给予既得利益集团以更大的利益,也就是说继续寻求妥协的方式;要么,整个社会将进入一个尖锐对立的局面,形成零和博弈。同样,渐进式改革之所以可以推行下去,是

6、因为公众相信,政府可以保证改革的成果不会变成他人的果实,这个他人包括国内的利益集团和国外势力。也就是说,普通大众不会被剪羊毛。说到底,是一个信心问题。公众对政府有信心,那么,他们就愿意用比较长的时间来等待,而且他们也愿意相信在一段时间之内或之后,自己的境况至少不会变的比当前更坏。2. 分析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趋势及其对策。 郑嘉伟. 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J. 当代经济管理, 2015, 第5期:39-44.刘文生. 宋立: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J. 中国医院院长, 2014, 23期.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宏观经

7、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我国2014年全年GDP增长率在7.4%,略低于7.5%的经济增长目标,延续了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下滑趋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效应略显疲态,经济增长正处于一个换挡换动力的调整时期。形势:一是经济增速连续跌破下限。进入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全年经济增速创24年新低。二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尽显疲态。近些年我国出口保持低位增长的态势下,2014年2月出口出现了-18%下滑,之后继续维持低位震荡,消费虽然取代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但是消费需求也保持着一个逐年下滑的态势,三是物价水平持续走低。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

8、0%,其中2014年9月CPI跌破2%,目前已连续4个月运行在2%的下方,四是经济发展预期有所恶化。2014年7月份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51.7%的高位回落到12月的50.1%,已经靠近经济强弱的分界点50%。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的指数从3月份就一路下滑,从3月的62.7跌至12月的48.7。变化:宏观经济在2014年增速回落的过程中同时表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是需求结构出现新变化,消费拉动力增强;投资结构改善,民间投资开始发力。二是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经济呈现服务化态势;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

9、力提升,“中低速增长、高就业”格局初现。三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关系更趋协调。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转型切换的过程充满风险,一方面是中国经济之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力量在逐渐弱化,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新的常态的经济驱动力还没有强大起来,再加上美元升值、全球贸易政策变动等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增强,总体看,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三大风险和六大挑战。一、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三大风险一是发展速度换档的风险。顺应经济增速的下滑,中央政府做出了“增长速度换档期”

10、的判断。增长速度换档切换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反应,但是在切换的过程中也存在换档的风险,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容易陷入停滞,二是发展动力置换的风险。从旧的发展方式向新常态过渡,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但转换过程如果发生动力断档,那将会给经济造成断崖式下跌的风险。三是发展体制转轨的风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过度依赖高投资和进出口的问题更加突出,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在经济“新常态”要求下,发展驱动力要从投资、出口转移到创新上来,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经济体制转型势在必行。二、 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六大挑战。一是宏观调控效用递

11、减。二是金融 “融而不通” 带来的融资约束。三是房地产行业新常态化后的低增长。四是全球价格下行通道中的通缩将给经济造成不良影响。五是就业出现阶段性萎缩。六是企业 “三座大山” 的压力持续发酵。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同时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央提出要“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面临考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实现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其政策要点在于两方面:一方面短期内通过稳增长为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打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长期内围绕促进发展这一根本推进重大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12、(一) 服务改革这一主题稳定经济增长。一是实施灵活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实施更加积极有力度的财政政策。(二) 围绕发展这一根本推进重大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二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四是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五是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三) 抓住企业这一关键激发其发展动力。一是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消化企业产能。二是依法推进企业破产清算, 消融企业债务链条。三是以 “少取”、 “减负” 激发企业活力。2015 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在中央提出 “新常态” 的判断后, 我国将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预计我国在设定经济发展目标时, 将进一步淡化经济增

13、长速度, 换之以弹性目标和发展区间进行管理, 采取预调、 微调等宏观调控手段予以应对。 面对经济增速下滑, 中央将坚持不进行大规模刺激, 而是采取预调、 微调等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予以应对。 这种变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率,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 从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效。3如何缩小中国地区经济差距?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的循环累积因素、资本投入因素、市场化进程以及经济体制与宏观政策等四个方面。中国区域经济要均衡高速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既要在动态均衡中剔除非均衡发展的负面影响,又要使非均衡趋于收敛。实现此目的的战略

14、思路是以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及开放竞争的姿态迎接挑战,要公平与效率兼顾,有合理的政策导向,成熟的市场化建设,和谐的资源要素滚动、整合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动态均衡一体化的高效拓展。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 (1)加强政府对开放式经济区域的政策扶持力度。中央政府出台导向合理的适度向中西部倾斜的开放政策,合理适度的浮动汇率机制,加强税收杠杆作用的财政政策和刺激投资行为的货币政策等等,使得企业团体大胆创新与追求技术进步,个人开拓务实,与环境和谐共存 ,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依法管理区域内的公共事务,充当推动区域制度创新的主体。地方政府可大胆凭借改革创新的机会,大胆使用转移支付、补贴、行政执法、竞争激励

15、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管理手段,牵动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内源性和外生性的增长。地方政府要建立正常的监控开放式区域经济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防止经济过热现象,一旦出现经济失衡及时调整,保证经济正常运行。(2)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强科学管理人力资源库的能力。 把教育作为经济中最大的阳光产业来做大做好,建议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正规教育齐头并进。同时充分利用国际优秀教育资源和国内优秀教育资源,综合进行“走出去,请进来”,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降低教育成本,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服务。中西部地区应提倡人性化管理,把教育和管理寓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提倡使用精神鼓励和物资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手段来极大

16、地调动人们的工作热情、学习热情和生活热情,从而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精尖的科学家,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拥有最先进的实用技术的工程师和其他各种管理人才 。(3)加强全国信息化的普及建设,促进意识文化领域的开放式突破、拓展 。信息是开放式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没有足够可靠的信息,区域经济的运转就会受到影响。在传统经济中,信息常由私人人际关系来传播,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信息的传播则主要借助于电子网络为基础,能够追溯既往信用历史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迅速增加,这更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团体及个人的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从而有利于缩小区域乃至全球的知识差距。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网络平台建设要超前于区域

17、经济发展建设的步伐,为均衡发展服务,力争各种信息滚动穿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而产出效益。(4)深化全国各区域的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特别鼓励提倡充分发挥企业团体在开放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倡平等对待企业法人的区域政策,消除外企和民企在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区域和行业瓶颈制约,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鼓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成为中国开放式区域经济中的经济发展中心或受经济中心吸引的经济腹地。(5)公平与效率兼顾,实现区域效益最大化。注重提高区域投入产出生产效率,兼顾公平,避免调整时的结构刚性,以达到资源要素的最优化合理配置滚动和整合。鼓励资源要素 ( 土地、 资本、

18、 人力、技术、 信息、 时间等 )区域内区域外自由滚动,通过不断置换集聚再创效益。各区域凭借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环境因素和区域优势,确定各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的最佳空间配置,推动本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和成长,实现区域效益最大化。中西部地区应建立一种能把中西部潜在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经济优势的制度环境,应建立一整套提高区域生产率和实现区域经济成长的制度框架,以及一种公平竞争、真正体现个人能力的制度空间和激励性的制度安排,使得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有一种持续有效的制度保障,以改变“富饶的贫困”现象。(6)加速农业经济与全球经济并轨。农业现代化需走全球化之路,加速农业剩余

19、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适当适度时, 可向区域内区域外转移,甚至向国际转移。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化肥在农产品中的使用量为手段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证区域农业经济在可持续的环境中不断增长,消灭城乡二元两极分化现象,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4. 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赵华. 浅议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3, 第21期:9-9.了解国情的人都知道,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在不断拉大。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像城乡产业特性因素、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投入的二元结构等等,都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笔者以为,着

20、眼于目前现状,从四个方面入手,可以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是加大以城带乡、以工带农的力度。目前,我国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与工业相比,农业的生产过程高度依赖于自然地理和气候因素,可控性差,农产品具有易腐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单纯的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但是,让它与工业结合起来发展则完全不一样。一些农产品如果及时进入到深加工的工业生产阶段,就能避免其易腐性等缺陷,还能出口。为实现工业与农业的完美结合,农村有许多事情需要做,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改善农村资源要素的发展环境,使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等。二是必须加大

21、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比如,乡村公路的修建,乡村水利的建设等等,缺了财力支持,就很难进行。据分析,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速是32.4%,财政支出增速是23.2%,而“三农”支出只增长了23%。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增长37.9%,达到5955.5亿元,差不多要占到中央财政总支出的11%左右,但是我国农村的人口仍然占着大多数,而这11%的比重仍然是很低的。所以,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对发展农村异常重要。三是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目前,很多地方的农民都有了一套增收的办法,像改种经济性作物,像外出打工,这些已让不少农民脱贫致富了。然而,这些办法毕竟有限,也并不适合所有农民

22、。为此,各地政府不妨有针对性地帮扶辖区内的农民获取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尤其是一些可持续的增收的技能。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应推进城市化,使农民向城市转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应从国家经济全局出发,依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各自的优势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序组织农业剩余劳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采取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并对低收入户实行税赋减免。与此同时,政府应该牵线搭桥,加大金融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创业等等。四是防止农民返贫的因子活跃起来。这里的“返贫因子”是指农民因患病、教育支出等等而导致的贫穷。事实证明,

23、“畸高的医疗费”和“畸高的大学学费”都是导致农民返贫的重大因素。如何在农村地区构筑起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和教育保障体系,同样是遏制农民返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现阶段城乡收入扩大的现象日趋严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逐年增加,尤其是我国正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必将对此有所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建设的主要生产力,因此,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力度,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来缩小城镇与农村的收入差距,使城镇与农村共富裕! -(一)努力发展生产力,将国民经济的蛋糕做大,奠定调节贫富差距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性措施,只有国民生产总值大

24、幅度提高,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二)要进一步深化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4o多年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对城市里的工人、干部、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一种二二政策,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实行了一国两策。一国两策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造成当前“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容的。必须改变“一国两策”的状况,恢复农民的国民待遇,增加农民收人,确认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同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城市居民一样,也是市场经济主体。 (三)政府应一视同仁,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向农民、农村提供与三城市相同的公共服务我国的财政收人和财富积累最终所有者是全体人民

25、,占全国人ISl70的农民,应该同等地分享财政收人和财富积累带来的利益。加大财政在农村中的投人,如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造血”能力着力改善农村中医疗卫生状况,扭转某些地区农民缺医少药的局面。扶植农村文化事业,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人。 (四)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确实减轻农民负担,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转移支付到户落实难,公益事业很难兴办,乡办干部趁机搭车收费等。政府应出台配套完善措施,税改方案,解决税费改革过程lf1所出现的新问题,量减轻农民负担。符(五)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人近几年,农业比较收益下降,农业收人减

26、少,农民收人的增加主要得于劳务收人的增长。据统计,在农民增加的纯收人中,劳务收人增加的贡献率已达70,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5. 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于晓华, Bruemmer Bernhard, 钟甫宁. 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J. 农业技术经济, 2012, 02期.何天祥, 彭世逞. 中国保障粮食安全战略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2(1):21-24.员迎.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J. 中国外资, 2009, 第18期:166-166.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置于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之列。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27、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保障粮食安全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1.提高种粮积极性。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包括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直补、农机具直补等。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农民多种粮和粮食市场价格的提高而提高农民的收益。此外,针对种粮食不能给地方增加多少财政收入,粮食大县财政困难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加强对粮食主产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支持主产区粮油收储体系建设,取消粮食主产区风险基金的地方配套资金。2.严格保护耕地,严格节约用地。进一步加大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节约用地的管控;探索建立保护耕地的激励机制,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种植面

28、积;严禁搞耕地跨区占补平衡,杜绝多占少补和占优补劣的现象。3.加大农业投入。农业部门通过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强培训、提高能力等几方面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积极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运行管理新机制,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小农水专项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4.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体系,以调节丰歉、平衡供需。5.提倡合理消费,控制好粮食直接消费和用于饲料、酿造、生化等间接消费的比例,保障供需基本平衡。6.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业。对安全性未经证实的转基因农产品严格管控,保障所提供粮食品质的安全。(

29、一)加大对低收入者的补贴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粮食价格长期内会持续上升。为了保证社会稳定,政府必须加大对低收入者的补贴。欧美等国实施多年的“食物券”制度已经被证明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对低收入者补贴的工具。(二)合理利用水资源中国水资源短缺,而且利用效率不高,这严重制约了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现有的水利设施比较落后,老化严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新的“十二五”规划中加大水利投资。同时,中国政府应该增加投资对节水抗旱作物和节水技术的研究开发。(三)推广合理施肥中国的化肥尤其是氮肥施用过量,远超国际标准,使用效率低下,并造成污染。中国政府应该适当减少化肥补贴,并通过农技推广体系,指导

30、农民合理施肥,多次少施,同时增加农民效益。(四)不鼓励生物能源发展欧美等国的生物能源政策,导致了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以及土地利用改变,反而间接使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欧美等国鼓励生物能源发展,其目的是在粮食产量过剩的背景下增加农民收入,在食物自给率吃紧的中国应该制定不鼓励生物能源发展的政策,但可适当鼓励技术研发。(五)谨慎制定转基因政策转基因作物对粮食潜在产量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因虫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可还存在很大争议。中国制定转基因政策一定要非常谨慎,一方面可以加大科研力度,但是在大规模推广的时候必须要综合考虑专利保

31、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种子安全以及消费者的认可等因素。(六)对跨国粮商的垄断行为要加大监管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开放,跨国粮商对中国市场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在大豆加工等行业已经达到了绝对垄断的程度,这既损害了农民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为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政府必须要对这些企业采取必要的反垄断措施。(七)建立良好的贸易和国际储备制度从长期来看,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中国食物进口必然会进一步扩大。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粮食生产潜能还很大,这些地区包括美国、巴西、以及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等前苏联国家。不过,这些地区,尤其是前苏联国家的粮食出口可能存在一定政治风险。为了提高出口粮价,前苏联国家

32、正在筹划成立所谓“粮食OPEC”组织,垄断世界出口。为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政府必须注意要分散风险。另一方面,东亚的主要国家(地区),包括日本和韩国等,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一些类似的地方,都是粮食净进口国家(地区),中国可以联合这些国家或地区建立联合储备制度,可以减少保障粮食安全的成本和风险。6. 未来人民币汇率会继续上升还是有可能下降?为什么?无论在短期内还是中长期内,人民币汇率还没有达到完全层次的均衡。在短期内可能会有波动。总体而言,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内,人民币汇率有上升压力。1.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投资回报较快,宏观经济会进行调整利好。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长期而言还是上升态势,但未来一年的升值幅度不会超过3%,影响因素还是比较多且复杂。就国际因素来看,全球经济未来如果能平稳回升,则人民币汇率未来仍有较大升值压力,因为资本一定愿意流向利差较大、投资回报较快的地方。近两年来,中国的资产价格相对较低,泡沫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对于境外资本仍有较大吸引力。包括房地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